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31 02:4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吼

张爱国

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天黑时分,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站起来,说:“我,想办法。”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

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 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 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摸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 紧捂口鼻。

屋里并没有动静。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我爷爷轻轻向后握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审?常家能有 什么难事?

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

“咚!”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来,一脚踏上窗台,另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 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夕卜,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 ...”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 “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 "

“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

“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

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描写,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小题2】小说以“一声吼”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小题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挟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寫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給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厉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日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窖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离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上的波光

李宗贤

①我很遗憾自己不会画画也不会作曲,我所有的有点意思的感觉只能靠着文字来表达。当我在窗口望向河边美丽的樟树的时候,我好像是看见了天幕上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里樟树浓密,树冠满缀着的精致而油亮的叶片,在北风中欢快地颤动,把阳光反射成一小片一小片密密的波光。波光里飞来飞去的鸟儿成丁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我这时获得的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②油画里颤动的粼粼波光,在我的奇特感觉中习惯性地转换成小提琴柔和的颤音和钢琴悠扬的装饰音,这装饰音表达的是某几片十分光滑油亮的叶片较为强烈的反光。树上的波光里其实很少耀眼的反光,樟树馨香的卵形叶片虽然油亮得近乎精致,但表面布满细微突起的脉纹,到底有了些许的糙涩,毕竟不如水面光滑如镜。樟树树冠的油绿系列底色上,偶尔夹杂着几枚嫩黄色叶片,冬日温暖的阳光便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同时颤动出了树上的波光的美妙效果。

③树上的波光让我的欣赏达到了某种迷恋的程度,我甚至会走火入魔地想象卡尔维诺所说的男爵住的树上无数的树冠里的波光。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正好完成了著名油画《沐浴的希腊贵妇人》,就在这年,差不多生活在这油画般的贵族家庭环境里的柯希莫,因为父亲阿米尼奥的训斥而决意从家庭出走,爬到翁布罗萨森林里的树上生活。那时候,比柯希莫大7岁的贾宝玉早已在《红楼梦》里出家到江西黎川洵口寿昌寺当和尚去了。所不同的是,贾宝玉的出家是他世俗生活的终结,柯希莫的上树却是他世俗生活的崭新开始。柯希莫在树上照样打猎、读书、恋爱、旅行,和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和社会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④我完全是因为精致的樟树叶片闪烁的波光,而在短暂的幻觉中也成为树上的鱼的。我和柯希莫对于树的迷恋或许就是一种本性。我们的祖先几亿年前就从海里爬上长满植物的陆地,然后上到树林里生活,后又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现在我们回到树上就算是回到了故乡。

⑤我对于树上的波光的迷恋,是因为它唤起了我藏在基因里的祖先生活的美好感觉。我确信我在童年时代在一个叫作水边的地方经常感觉到树上的波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清澈的水面轻轻荡漾着并愉快地闪烁细碎的波光。我说的水边不是《褐色鸟群》里无可寻迹的地方,我的水边有一个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闪着波光的湖。我感觉到在久远的记忆中难以确定位置的湖,有着江南水乡极其妩媚动人的性格和形态。

⑥相比树上的波光,水面的波光由于亮度过高而有些晃人眼眸。但这不是缺陷,而是两者间或婉约或豪放的风格差异。人们正喜闻乐见于千姿百态的风格差异。然而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遥远记忆中柔和细碎、密密麻麻涟漪状的光点,这让我怀上了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水面的波光无法再现我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是因为水面接连不断漂浮着菜皮、果皮、鱼内脏、鸡毛、塑料袋、塑料瓶、快餐盒等有机或无机、能降解或不能降解的杂物,大量漂在水面和悬浮在水中的杂物使得水体不仅肮脏而且沉重,这些杂物最终使得水面由于肮脏和沉重,对于阳光和风的呼应变得非常迟钝,无法做到在朝霞映照、微风吹拂下泛起细密的绚烂涟漪,以至于谭元寿一唱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我就会陷落到怀旧情绪中去。细密的涟漪是形成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我知道有一种叫作趋势的东西无可阻挡,水面细碎波光的必要条件消失,就是趋势无可避免的结局。

树木上的波光似乎在温柔地对抗着趋势,以给人抚慰。高岸消失了,村落消失了,集镇消失了。无尽的消失凸显了树上的波光弥足珍贵。这种纯粹的波光,本来我可以在江南水乡的河面或湖面上很容易看到,现在我即使匍匐在水边,向近看、向远看都难以看到。造物主似乎为了安慰我无尽的失落感而让我在窗口认真看河边的樟树,很久以来,冬日宁静的阳光里,樟树的香味会随风丝丝缕缕隐隐飘进我家的客厅和卧房。

⑧那天我因为惊奇于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的53年里都生活在树上,生活在圣栎树、橄榄树、柠檬树、美国榆树、角豆树、桑树、玉兰树、橡树、无花果树、樱桃树、木瓜树、桃树、杏树、梨树、梅树等组成的森林里的故事,便无限感慨地在卧室窗口出神望着河边的老樟树。我在恍惚中望着森林的枝叶间如长尾山雀般轻盈行走的柯希莫,以及足可与冬妮娅媲美的薇莪拉的同时,望见了令我感动的树上的波光。

⑨这波光以树冠的形态呈现浮光跃金的诗情画意,保持并延续了我对水面波光的美好感受。直到现在,一种温柔的情意使我在这美好的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树上的波光里一条快乐游动的鱼。

(选自2019年3月31日《解放日报》)

【小题1】本文多次提到了柯希莫,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小题2】第⑤和第⑥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小题4】有人说本文标题“树上的波光”取得很好,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