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蜀绣与苏绣、粤绣和湘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的名称,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说文》有:“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一般人便据此认为“蜀”就是蚕,更与蜀古王蚕丛相联系,为蜀国强行安上“养蚕之乡”的名头。现在学界多以“象蚕论”为误读。从现存资料来看,蜀人养蚕,至少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发展蚕桑的基础上,蜀地劳动人民很早就善于制造丝织品了。古代记载中称他们制造的丝织品为“锦”。在《诗经》中,关于丝织品的记载也非常多,涉及丝绸、锦绣的诗歌多达20余篇,如“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等,这些诗句说明蚕丝、锦绣早已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战国以来,蜀锦、蜀绣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了汉代,蜀地已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之称。诸葛亮南征时,把织锦、刺绣技艺传至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自此以后,以成都锦官城为圆心,以南方丝绸之路为半径,上下五千年,纵横五万里,蜀锦、蜀绣犹如流光溢彩的金丝鸟,从蜀地的桑树林中飞鸣而出。到了唐代,“蜀江锦”已作为我国重要出口商品享誉海外。鉴真和尚东渡时,亦将蜀锦、蜀绣带到日本。唐代蜀地“赤地经锦”的残片至今还保存

在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中。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团花纹锦”和“晕绚锦”便有“蜀江锦”的风格。蜀锦、蜀绣因其“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的绣工技法,与金银珠玉等同列,誉为“蜀中之宝”。实际在汉末三国,蜀锦、蜀绣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就已被用来交换北方战马或其它重要物资,此时,蜀锦、蜀绣已成为国家主要的财政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也视蜀锦、蜀绣为奇珍异物,大肆掠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之所以得名为“锦官城”,亦与蜀锦、蜀绣的生产有关。因成都织锦业发达,东汉政府曾在此设置专门机构。当时成都南门万里桥南岸建有锦官城,集中管理织锦、刺绣工人,久之则锦城成形,而其附近织锦、刺绣工人聚居之处,就形成了著名的“锦里”。南河因其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纯净,妇女常来河边洗濯彩锦,由此将南河更名为“濯.锦江”。刘禹锡曾用诗词描绘这种情况:“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成都城繁华富丽,百姓生活享乐而艺有所工,这种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与优裕的文化氛围使得蜀锦、蜀绣妙绝天下。

(取材于邝梦雨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蜀绣结合自身的技艺特点,从当地各种民族及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变化、发展、创新,逐渐由民间刺绣发展为风格雅致的传统画绣。在宋代,蜀绣主要表现为工整的写实作风。到了明清时期,以国画为绣稿,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针法精致,意境高雅。蜀绣从最初的单面绣发展到后来的双面绣、异形绣、异色绣等。双面异色异形异针法绣工艺要求极高,是在薄如蝉翼的透明丝绢上,展现出正反两面图案、颜色、针法的神奇技艺。蜀绣用线极细,绣面不露针迹,视觉上极为平整光滑。绣熊猫、芙蓉、鲤鱼通常用施毛针、 平晕针、铺针等,绣动物的眼睛则用滚针、乱针交叉等。蜀绣的代表图案鲤鱼则要用近 30种针法,这样,鲤鱼的各个部位才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效果。蜀绣和绘画有着种种渊源,绘画中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成了蜀绣的艺术语言之一。首先,蜀绣的构图模仿绘画的章法。以国画为绣稿的蜀绣作品,借鉴了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一幅绣品能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其次,蜀绣的色彩淡雅柔丽,变化细腻和顺,渗色柔和丰富,呈现出一种如诗似画的意境。再次,蜀绣具有一气呵成、气韵连贯的艺术特点。一幅精致的蜀绣作品往往有着疏朗的构图,严谨的造型,清秀细密的纹样,优美流畅的线条,虚实得体的图案,悠远高雅的题材内容,尊贵雅致的审美韵味。这种审美定位和绘画的文化渊源、艺术趣味息息相关。蜀绣呈现出一种绘画般明丽清新、温润秀洁的意境之美。蜀绣人用丝线的粗细、针法的变化完美地体现了针法和绣线、绘画和刺绣的水乳交融。随着时代的变迁,蜀绣从有着浓郁士大夫文化影响的传统闺阁绣画发展到受西方文化影响, 具有油画、国画等各种绘画风格,融合各种文化精神的现代绘画刺绣。蜀绣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蜀绣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需要。

(取材于吴文轩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蜀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蜀地文化和多种外来文化如儒、佛等文化交融汇合后形成的。蜀绣的创作体现了巴蜀人民朴实的感情色彩和独特的思想感悟,表现了巴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巴蜀人民记录历史、社会和生活变迀的文化载体。蜀绣由于受巴蜀文化的影响,更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情韵味。现在,蜀绣虽然重新焕发出活力,但由于题材、种类、样式等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标准不相匹配,蜀绣的市场接受度不是很高。首先,专业蜀绣设计师的人才缺失及断代,使蜀绣产品与时代切合度不高,技法融合度不够,品类样式的创新度缺乏,产品包装的时尚度不足。蜀绣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只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工厂有绣品设计师,小型作坊的绣工多为自娱自乐式的创作,致使蜀绣设计与现代时尚审美标准的差距较大。其次,蜀绣的从业技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技术与技法的再创作及绣品内涵精神缺乏理解,很少能做到内容与工艺技法相得益彰。这种情况使得现在的大多数蜀绣产品在品质上 与传统的蜀绣精品差距很大。再次,随着人们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再加上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冲击影响,蜀绣没有与时俱进地与现代生活接轨,致使大众接受范围较窄。现阶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电脑绣花对传统手工蜀绣的冲击。电脑绣花成本低、价格低,而传统蜀绣则是手工刺绣,即使是有经验的老艺人,一小时满负荷操作至多能织出二三厘米的蜀绣,因此成本高、价格也高。但电脑绣花的艺术价值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手工蜀绣。蜀绣要改变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需要解决由于地理位置不佳而带来市场销售受限的问 题,需要着眼于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文化内涵的发掘,需要发展独特而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让民众懂得欣赏蜀绣的艺术价值。蜀绣作品应以精细的芙蓉、鲤鱼、熊猫、金丝猴、 川剧脸谱等这些地方文化的符号和少数民族服饰为内容,保留柔和细腻的传统特色和绣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尽量体现巴蜀风情的民族韵味。蜀绣如能将手工艺传统技法的精髓和现代审 美需求相融合,这门珍贵的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取材于吴文轩、李琰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认为“蜀”就是蚕,所以蜀地从蜀古王蚕丛开始,就是“养蚕之乡”。
B.《诗经》很多篇目都提到丝绸、锦绣,这说明我国百姓使用锦绣的历史悠久。
C.蜀锦拥有久远丰富的发展历史,曾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享誉海内外。
D.蜀锦非常珍贵,一直被视为“蜀中之宝”,成都的很多地名都与蜀锦相关。
【小题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B.“匪来贸丝”的“匪”读作fēi,意思为“不是”。
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绝句。
D.“濯锦江”的“濯”读作dí,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蜀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绣结合自身特点,从当地文化中广泛汲取营养,不断求新求变。
B.蜀绣特别讲究针法用线,不同的蜀绣对象常常会选用不同的针法。
C.一切蜀绣作品都注意将绘画、刺绣、诗词、金石等艺术融为一炉。
D.蜀绣已经从传统的闺阁绣画发展成了具有融合性的现代绘画刺绣。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不能.准确表达蜀绣意境的一项是( )
A.如诗似画B.气韵连贯C.虚实得体D.直抒胸臆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蜀绣技艺的一项是( )
A.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B.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C.巧手纤纤画笔工,银针金线绣春风。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阻碍蜀绣发展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A.专业设计师的缺失B.大众接受程度不高
C.从业技工文化有限D.电脑绣花的冲击
【小题7】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给每一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8:2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到时一定加倍还你。”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胞弟被杀,他觉得很丢面子,觉得不杀贾鲁,难解心头之恨。他先派人去曹州追杀贾鲁,然后又为贾鲁捏造谋反罪名,四处张贴通缉告示,捉拿贾鲁。
再说贾鲁回到菏泽后,自知凶多吉少,便将家人安置在乡下朋友处,自己一个人四处躲藏。最后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便化装来到陈州,以乞讨为生。
于臣一直捉不到贾鲁,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旺,便传下命令,供出贾鲁者,可得赏钱万两。两个月过后,仍不见贾鲁的影子,于臣又将赏银涨到两万两。心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捉到贾鲁,他一定要将其在陈州斩首,也要将其首级悬挂城头,暴尸三日。
而贾鲁呢,由于化了装,又由于是在陈州城内,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里乞讨,所以就安然无恙。不想这一天,他正在街上乞讨,突见一队人马飞驰而过,街人无不惊慌,躲藏不及者多被马队撞倒,反倒挨鞭子。贾鲁不知道这是何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横行霸道,便问一小贩儿这是什么人。那小贩儿悄声告诉他说:“唉呀,你还不知道?这是于臣的小弟弟!自从他二哥被贾知县杀死之后,这家伙比他二哥还坏,手中又有几条命案了!”贾鲁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长叹道:“既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二天,他就回了菏泽,对其家人说:“我为了替民除害,卖光了家产,让你们也随着我受尽了苦难。现在于臣的小弟弟又在陈州无恶不做,比他二哥还坏上三分!可惜我已无能为力,又欠下弟弟三万两白银,现在只有用我之命来偿还这个债务了!”说完,就让其弟弟去于臣处将其供出。开初,其弟还有些不好意思,贾鲁开导他说:“你若不去,我被他们抓去了你可什么也得不到!”他弟弟一听这话,去了,得白银两万两。为此,其弟弟还颇有意见,说他的兄长太傻帽儿,原以为他跑官为发财,不料却干这种傻事!世上的赃官和仗势欺人的恶棍那么多,他一个人怎能除得净!这可好,一家人陪着他担惊受怕不说,到头来还让我白白赔了一万两白银!
于臣抓到贾鲁,高兴万分,当下就将贾鲁押解到陈州,先让其坐囚车游四门,然后亲自监斩,将贾鲁押赴了刑场。
陈州人闻听贾知县被于臣抓获并要斩首,都来刑场为贾鲁送行。贾鲁不卑不亢,视死如归,频频向陈州百姓含笑示意。百姓们无不垂泪。三声炮响过后,刀斧手执起了鬼头刀。大概就在此时,忽听有人高喊一声:“慢动手!”随着喊声,只见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都从衣内取出自备的孝布,然后一齐戴在了头上,并齐声哭喊道:“贾大人,您走好哇——!”
刑场上顿时如同下了一场酷雪,白得令人心寒……
——那时候,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贾知县为百姓除害决定要卖掉田地房产,在与弟弟商量时,弟弟先是以分家为借口阻拦,进而又让哥哥立下字据,说明弟弟是个淡漠亲情、看中钱财之人。
B.贾知县第二次来捉拿于恶霸时,不顾其他当即来到白楼,说“这回我看你兄长如何救你”,并且将恶霸立即斩首,可见他为民除害、为己报仇心切。
C.小说注重情节的设计,贾知县除掉恶霸后马上辞官回乡,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可谓匠心独运。
D.于臣觉得胞弟被杀很丢面子,就派人追杀、捏造罪名,想置贾知县于死地,可见小说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体现出于臣是个自私的人。
E. 小说把贾知县为民除害作为故事的前奏,而把贾知县如何避祸,尤其是如何被抓、行刑经过作为高潮,把清官形象放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塑造,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贾知县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的情节设置极具戏剧性,试分析贾知县流泪的原因,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IK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
C.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
B.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C.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D.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奶奶下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了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形象地展现了奶奶的慈爱,暗示了她害怕父亲再次离开的心理。
C.见到父亲时,“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奶奶的眼泪是对父亲能帮自己找到玉簪子的希望和期盼。
D.小说结尾一段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手机辐射与脑瘤

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手机却也有可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在媒体上,关于手机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频频针对手机辐射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的说法让用户担心不已。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安民说:“我们暂且不谈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脑瘤的问趣,单从生活现象说起。现在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电脑辐射,但是,手机的辐射比电脑更为强烈。倘若手机和电脑放在一起,手机来电时的高波使得电脑显示器闪动。但是,开电脑时手机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如果把手机放在家用电器上,被影响的也是其他家用电器”。

手机辐射能导致脑瘤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导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狄国庆近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特别是使用手机导致辐射。“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手机辐射将会給现代人带来很多未知的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戴上耳机。”狄国庆非常担心手机带来的风险,“因为从电磁波影响生物体细胞的活性来说,手机的輻射超过其他辐射千万倍”。

狄国庆称:“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电磁波辐射时,首先的反应是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则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如果接打手机让自己有发热感就得注意了,因 为那意味着脑部某些细胞被电磁波穿透了。”他还说:“生法在电子化环境里,这种电磁辐射无时无 刻不在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福射。即使你本人没 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辐射悄悄地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手机辐射不会导致脑瘤

虽然物理学家和医生都称手机辐射的危害很大,但是绝大部分厂商代表却称手机是安全的。虽然他们的理由大多數是委婉的:“我们的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检测,绝对不会让福射超标的手机流入市场。”

与手机辐射致病的研究相对应,关于手机安全的言论和研究亦层出不穷。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关联的理论。第二年,美国癌症协 会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远离輻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 。

一旦某处出现了手机癌症的言论,便马上会出现数倍的由公关策略炮制的研究结果,称手机是安全的,告诉用户可以放心使用。而这样的手机安全全论往往被众多手机厂商所认可。持对立现点的李安民则认为,现在说手机辐射不影响健康,还为时太早,一切都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B.作者几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尤其是使用手机导致的辐射。
C.手机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尚无定论,还有待更深入的研宄。
D.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因此认为手机能导致脑瘤的说法实在是杞人忧天。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对手机辐射与脑瘤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认可哪一个观点。
B.文章以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尤显重要为前提引出科学家和医生们的担忧,这种担忧又被绝大部分手机厂商否定。
C.文中狄国庆用大量的观点来证明手机辐射确实对人们的健康有害,辐射正悄悄地被人们的身体吸收。
D.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人们关于手机辐射与脑瘤因果关系的争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家狄国庆的观点的一项是
A.手机辐射会给现代人带来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能戴上耳机。
B.手机的辐射比电脑和其他电器的辐射更为强烈。把手机和其他电器放一块,被影响的是其他家用电器。
C.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因为脑部某些细胞会被手机电磁波穿透。
D.电磁辐射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身体。即使你本人没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   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B.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C.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D.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小题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