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0 07: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冻疗法拯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断血液循环。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温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小题1】文章②③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用途的,正确的一项是
A.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中断血液循环   冷冻疗法存在风险
B.中断血液循环 帮助降低体温   减少大脑损伤
C.减少大脑损伤 延长手术安全时间
D.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减少大脑损伤
【小题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这三段的说明目的都在于说明,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
B.可以。这三段说明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
C.不可以。这三段分别从冷冻疗法存在的风险,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进行说明的,有较好的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D.不可以。因为②③段说明的是使用冷冻疗法的用途,④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②③段与④段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
B.体温降得越低,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手术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目前,低温对血液蛋白的破坏是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明英宗正统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

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

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

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 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陈宗懋、杨亚军着主编《中国茶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使茶业经济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古代茶业的繁荣发展。
B.随着民间茶贸易和边境茶马交易的兴替,明代茶业经济也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C.明朝对边境地区的茶叶外销严加控制,但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
D.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不断长途贩运,拓展市场,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时期审视明代的茶业经济,并着重分析了高峰期茶叶贸易的发展情况。
B.文章以明代至近代的茶叶贸易种类和市场类型为立论依据,具体阐述了这一时间段茶叶经济的发展轨迹。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揭示了清代至近代华茶由繁荣到衰落的真相。
D.关于中国的茶业发展,文章先交代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最后论证其在近代的必然归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中期后茶叶商帮的出现,是清代成为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时期的主要原因。
B.只有采取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商人贩运行销,才能盘活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
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华茶出口贸易逐步减少,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
D.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性开发,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我们的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对路面进行透水铺装,和建造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等设施。其直接目的固然在于收集利用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但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这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包括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三大建设途径,三大雨水系统和四大关键目标。
一个核心指导思想指低影响开发理念。三大建设途径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针对已经遭受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呢?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这些年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应地淡化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灰色基础设施过分注重人工化的工程。而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就是用生态自然的,或者模仿自然的生态措施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还应因城、因地而异,不能简单地套用或复制某一固定模式。应该尊重科学,不能过分地夸大或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宣传与交流,让老百姓明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可建立关于雨水排放的奖励和补贴机制等。北京就曾经对开发商提出了,如果建立雨水利用设施,就会减免防洪费。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会拉动经济增长,从本行业的规划、施工、软件模型开发,到带动其附属产业的产品制造等,能够促进多产业共同发展。在雨水系统改造的同时,可以结合道路铺装改造、绿化景观提升等项目来共同完成。国家的投资,加上地方上的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参与,甚至有人预计未来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可达万亿。
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连片效应,不然,就很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若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小区、每一条道路,都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来规划和实施,就会积少成多,效果会更好。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以水定城”的战略,这对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大有裨益。
(选自半月谈网《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认为,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B.海绵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将会给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带来弹性。
C.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道法自然的指导思想,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不能像过去那样过于强调灰色基础设施。
D.建设海绵城市以收集利用雨水、减少洪涝灾害为直接目的,主要措施是对路面进行透水铺装及建造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绵城市建设要注重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收集利用雨水,但也不能过分夸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
B.建设海绵城市应该在低影响开发理念指导下进行,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有针对性地采取修复、保护或开发等手段。
C.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D.海绵城市建设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它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多产业发展,建设规模已达万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等就如同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可以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
B.建设海绵城市要注意连片效应,每一个区域都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来规划和实施,这样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C.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D.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除国家投入外,应该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这将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9分)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小题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创造出鲜明特色成果的,影响广泛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B.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D.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现代化。
【小题3】(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