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房产政策排排队
李杰
据说,福建漳州的市民已经开始怨声载道了,说外地投资者炒高了当地的房价,但是这虚火上升的房市,真不是这些辛辛苦苦存点钱,怕被通胀吃了,又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小投资客的错。那到底是谁的错?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给去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国十条”“国五条”“新国八条”等房产政策排排队。
首先,这些北漂的福建人是在北京的限购令下转到漳州去投资的。目前的限购范围是“各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这样的限购范围已经让买房的资金集中到像漳州这样的四线、五线城市了,结果当然是推高这些城市的房价。这颇有
点拉别人下水的嫌疑:既然我们大中城市房价都高了,你们四线、五线城市不准独善其身,
要死大家一块死,让高房价的虚火烧得更广阔一些吧! 
既然如此,是否四线、五线城市也要限购呢?那钱就往农村菜地跑了。农村也限购?那就
请取消房市吧,宣告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在房地产上的失败,让我们回到计划时代的福利分房,大家均贫富。
限购在政策效果上,表面上暂时控制了有钱人聚集的北京、上海的房价,但实际上却推高了普通人聚集的中小城市的房价,这公平吗?近期的房产政策中,这是我最不赞成的一项。
相反,放开市场,在北京、上海开建像英国海德公园旁边的海德公园一号,或像迪拜的那栋会随风360度转的豪宅,同时保证买房人的隐私、安全,高端的投资客就会转向消费这些高端房产,而不会出现一个富人买了88套低端房产的情况。
所以,中低端房产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被扭曲:安全的豪宅缺失,金主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跟穷人们抢房子去了。
房产税政策也有类似的问题。重庆的房产税就是对豪宅开刀,对豪宅的消费征收高额税收。富人多交点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的收入所得税已经交了。如果觉得他们交得不够,可以提高所得税率,或者加强征收,减少逃漏税,而不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重复地为自己的财富交税。或者鼓励他们向陈光标学习裸捐,到处散钱,这样既能帮助落后群体,又能给富人们应有的声誉。
房产税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税”这个宇。去年税务总局决定要在来年给大家有效地减
税,藏富于民。但是今年以来,减税的新闻没看到,充斥眼球的都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
营业税,以后估计对卖房的差价也得征收资本利得税了。我很赞成这种观点:请政府在每增加一项税收的同时,减少另一项税收,即使没有还富于民,至少也得保持总体税负的稳定吧。
我给房产税排队的结果是:也是我不赞成的,但是不像对限购令那样毫无保留地反对。如果国家能保证收上来的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仅仅增加了官员们“寻租”的资本,而且不增加总体税负,房产税当然还可以是政策选项之一。但是要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尚需时日,而且可能时日不短。所以,到我们能够保证钱的使用效率的时候再开征房产税吧。
所有房产政策中,让我举起两只大拇指赞扬的就是高首付政策。毫无疑问,中国房地产有泡沫,而我们知道泡沫是不好的。最不好的情况是,房产泡沫延伸到银行体系,让银行的贷款来支持、消化房产的泡沫。经济危机经常伴随着银行危机,而银行危机很多是由于房地
产的泡沫破裂所导致的。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1997年的东亚金融
危机也是如此。
所以,应该给房地产市场跟银行体系建一个防火墙,而这个防火墙就是高首付:首套房子的首付可以是50%,二套的首付可以是60%,三套以上可以是100%。当首付达到100%,房产市场基本就不关银行的事了。
有了高首付的保护,银行体系要受到损失必须等到房价大跌50%—60%以上,这在中国下跌也只是让银行刚开始损失而已,离重大损失还早。因而,只要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房产市场的涨涨跌跌都只是牵涉到投资人自己的钱,不关别人的事情,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也不需要干预太多。
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银行贷款给不够资质的买房者,近乎零的首付,让银行承担所有的风险,银行又把这些次贷证券化打包,卖给全社会的投资人,进一步把风险向金
融体系以外传播。而这样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恰恰可以通过高首付来消除。
另外,让我举一个大拇指的政策是合理的利率和汇率政策。
提高存款利率,让大家存款不被通胀侵蚀,减少大家恐慌性投资的冲动;提高贷款利率,加大房贷的资金成本。这不仅对压低房价有作用,对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也很有好处。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反对房产限购政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限购的政策效果不如想象中的理想,限购造成了不公平。
B.四线、五线城市的限购,宣告几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失败。
C.限购不如放开,调整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D.目前的限购范围,推高了四线、五线城市的房价。
【小题2】关于房产税政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豪宅征收高额税收,客观上是让富人为自己的财富重复交税。
B.征收房产税至少在眼下是不合时宜的。
C.国家应该保证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能成为官员们“寻租”的资本。
D.今年以来,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充斥眼球,并不如税务总局所言有效减税,藏富于民。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帮助落后群体,给富人应有的声誉,政府可以要求富人多捐款。
B.开发安全的豪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富翁抢购中低端房产的热度。
C.漳州房价上升,根本原因并非外地投资者大量涌入当地房市。
D.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且能有效地抑制房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2 03:5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小题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
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天子驻跸的都城,还是地方大吏主持的郡邑、州治、县城,都是按照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城市的结构模式,也是严格遵循礼制,如国都一律“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殿置于全城中轴线上,市场受官府控制,置于宫殿宗庙背后。各地方性城市的格局也仿效都城。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国家政权(中央一级或地方各级)所在地,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至于工商业,在宋以前的城市生活中不过是政治的附庸而已。
古代中国城市,无论是都城还是州县所在地,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较少向乡村提供产品,广大乡村则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轨范内生存。国与野、都与鄙、城与乡之间,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这使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政治性的,而且是消费性的,城市手工业基本是为官府服务的官手工业。宋以前,中国城市普遍实行市坊一厢坊制,规定各种作坊、商店必须开设在市区某一街区,交易聚散有时间规定。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限制民间商业发展的厢坊制度被突破,代之以市、集镇、瓦子等商业贸易场所,出现《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那种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的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有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中国的“都市革命”。然而,直至明清,中国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包括宋以后的整个古代中国城市,未能摆脱帝王—官僚的直接控制,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并始终是其核心部位和统治中心,城市也就不可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这种单向性的物资流动,只能加剧农村贫困化,使中国广大乡间封闭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而城市自身,一方面是贵族、官僚依凭盘剥农村而过着膏梁锦绣的寄生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工商业受到种种限制,难以获得健康发展,无以形成欧洲中世纪城镇那样强有力的行会制度。
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不过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把传统的中华文化的主体称作“农业文明”。中国自然经济难以解体,社会一再往复交替出现“恢复—高涨—危机”三阶段周期循环而迟迟未迈入新的运行轨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市民文化单弱等等现象,均与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迟迟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有着不能解脱的内在联系。
(节选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小题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城市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作为帝王—官僚的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
B.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城市无论都城、郡邑,还是州治、县城,都是为满足国家政权的政治—军事需要修筑起来的。
C.中国城市均严格遵循礼制安排结构模式,一律都是采用“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形式。
D.中国城市在宋以前对工商业均采取限制措施,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对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
【小题2】(小题2)中国古代城乡经济具有“同一性”,下列表述不属于此内容的一项是()
A.自宋代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民间活力日增,出现了新的商业贸易场所及繁盛的市井社会,城乡间双向物质交换有所发展。
B.古代中国城市没有成为自然经济结构的离心力量,不能提供瓦解自然经济的强大动力,而只是无止境地从乡村掠取产品和劳役。
C.在经济上,古代中国城市没有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是农业经济的附属物,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成为城、乡共同赖以存身的基础。
D.古代中国城市政治上对乡村压迫与控制,但却未能形成独立的、与农村相抗衡的经济中心,经济上依赖乡村。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城市无论大小,与乡村的经济联系都是单向性的,即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不向乡村提供产品。
B.城乡间单向性的物资流动,使城市封闭在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小天地之内,工商业难以获得健康发展。
C.自宋代中国的“都市革命”发生后,城市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城市作为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D.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迂缓、市民阶层晚成等等现象的发生,均与古代中国城市对乡村经济的依赖有内在联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论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i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Y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x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g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D.“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C.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人类对付烈性传染病,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接种预防疫苗,促使产生人工免疫力,而这种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则是我国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工接种术。
我国文献上最早记载天花这种传染病的,是公元四世纪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当时称为“天行发斑疮”。人工接种术最早出现于何时?比较可信的史料,是清朝俞茂鲲的《痘科镜赋集解》。其中写道:“近来种花(指人种痘)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又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由此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术,在十六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发明了。接种人痘的方法,1695年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了疫苗法和痘衣法,最初为痘衣法,是原始的种痘法,即把正在出天花者穿的内衣给未出过天花者穿,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可能不会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应而无应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接种者感染重型天花而致死亡的后果。后来改进为早苗法,就是将痊愈期天花者的痂研细,用银管吹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内。最后更进一步提高为水苗法,就是将上述研细的痂用净水调匀,以棉花团蘸湿塞入鼻腔内,早苗法与水苗法,由于所用疫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痂痂,接种后是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的。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认识到疫苗的优劣对接种人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强调需选择毒力缓和,无其他并发症者的痂痂制成疫苗,接种后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张琰在《种痘新书》内写道:“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故余遍历诸邦,经余种者不下八、九千人,屈指记之,所莫教者不过二、三十耳。”这表明用优良疫苗接种,效果确实颇好,并且到十七世纪时,人痘接种术已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十八世纪初,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传到了欧洲。对欧洲一些国家预防天花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后来英国医生真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据联邦德国医史学家文兹茂的《医学五千年》中所载,真纳在发明牛痘接种术以前,曾有过一段时间是采用种人痘为人们预防天花,而且他自己在八岁时也接种过人痘。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发明。这也证实,倘若我们在法国曾经施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人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四世纪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中所称的“天行发斑疮”,是关于预防天花传染病的最早文献资料。
B.关于人工接种术,比较可信的史料是清朝俞茂鲲的《痘科镜赋集解》,其中所述的“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由此可见,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最迟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发明。
C.痘衣法是最原始的种痘法,即把正在出天花者穿的内衣给未出过天花者穿,使其发生反应而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会使接种者感染重型天花而导致死亡的后果。
D.痘衣法虽能使未出过天花者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但此法可能不会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应而无应验:而旱苗法和水苗法不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苗法,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痘研细,再用水调匀,以棉花团蘸沾塞入鼻腔内。
B.旱苗法和水苗法能够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是因为人们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认识到痘苗的优劣对接种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关系。
C.张琰在《种痘新书》内写道:“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这表明选择毒力缓和,无其他并发症者的痂痂制成疫苗,接种后更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
D.1695年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了疫苗法和痘衣法,由此可见,到十七世纪时,人痘接种术效果颇好,已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小题3】在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伏尔泰“人痘接种术”的评价,认为它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发明”,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