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小题1】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其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小题3】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7:3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拜 谒 高 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 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小题1】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说:“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请简要概括贯穿作者身心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作者在末段向我们传达了自己拜谒高原获得的一些独特感受,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获得了哪些感受。
【小题4】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读《时间简史》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以雪山的美丽、圣洁来形容《时间简史》的魅力,以雪山的遥远、不可攀登来表明作者因无法理解此书而沮丧的心情。
B.相比霍金,作者更喜欢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既能像小说家一样通俗生动地讲述,又能像诗人一样借形象来传达深意。
C.文中引述他人观点、描写个人感悟与经历的大量文字,看似与题目无关,其实都属于对《时间简史》一书的阐释与补充。
D.结尾“回到《时间简史》”一句,点题并照应开头,还包含了言外之意:作者在“回到”之前已经历过遥远的精神漫游。
【小题2】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既然“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为什么作者坚持认为“它依然是必需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口头表达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都已经相当完备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并对其做出评价,如《宋书·乐志》所载:“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宋陈旸也说:“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宣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不正是人生空幻么?尽管号称"康乾盛世",这个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毕竟经不住内在腐朽,一切在富丽堂皇中,在笑语歌声中,在钟鸣鼎食、金玉装潢中,无声无息而不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所能看到的正是这种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它的不可避免的没落败亡。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于是成熟了。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样,创作方法在这里达到了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比美的辉煌高度,然而也同样带着没有出路、没有革命理想,带着浓厚的挽歌色调。《儒林外史》也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如同《红楼梦》只能让贾宝玉去做和尚,解脱在所谓色空议论中一样,这些都正是《桃花扇》归结为渔樵的人生空幻感的延续和发展。它们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但是,它们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觌面:见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自成的失败,使落后的满族接受并且强制推行了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从而导致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等盛极一时。
B.清朝前期,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国家指导思想发生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C.清代统治者推行复古主义,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以致出现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黑暗的情形。
D.《红楼梦》的创作方法能与外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媲美,但是这部作品带有浓厚的挽歌色调,也不能给人指明出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康乾盛世"时的繁荣,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行程的回光返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因素被打压,中国的发展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B.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是明代新文艺思潮的基础,它有着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和钦羡,是一种现实主义。
C.《儒林外史》把理想寄托在几个儒生、隐土的苍白形象上,《红楼梦》最终让宝玉出了家,都延续和发展了《桃花扇》的人生空幻感。
D.《红楼梦》应该定位于深刻的感伤主义,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使之带有异彩的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戴震只能够以考据名世,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的《孟子字义疏证》被他儿子视为无足轻重,那个时代民主思想之匮乏可见一斑。
B.《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市民文艺、上层浪漫主义、伤感文学的代表作。
C.在鲁迅看来,表面繁华的贾府已经布满悲凉的雾气,然而能够感觉到这种隐隐变化的、并从中体验到人生无常之悲苦的只有宝玉一人。
D.《桃花扇》带有感伤这样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则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喜欢暴风雨

周启垠

①移居北方多年,虽然生活的历程中不时有暴风雨出现,但是大自然的风雨少了。

②我喜欢暴风雨。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从不畏惧与一切猛烈与狂热的东西挑战。记得小时候在南方老家,每到夏天,暴雨时常出现,虽因居乡村,没有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但有过“山雨欲来风满楼”情怀。那种暴风雨将来未来,将下未下,天空低沉又透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潮与湿的感觉,给人的身心是一种美好的洗礼。那种洗礼比风在横吹,雨在狂泻给人洗礼要干净惬意得多了,如果是诗人,把那经历的一瞬间孕育成诗,一定是美妙的篇章;如果是音乐家,把那一霎那用飞扬的音符来表达,那一定是优秀的乐曲。如果是哲学家,我想,用他那缜密的哲学思维来分析那短暂的爆发之前的孕育,肯定能抽象出无比精彩的哲理。

③母腹在躁动。那是天与地融合一起的母亲之身在临盆前躁动。

④生命在舞蹈。那是大静中寓示着大动的舞蹈。看不见舞者、舞裙、舞鞋在黑云的滚动中隐隐露出了雏型。

⑤我喜欢那一刻。回味那一刻就有一种冲动在我的血液里碰撞,想起那一刻,那赤脚少年不在乎一切的奔跑就回到我从前的视线。山有些摇动,那稳固的大山是摇不动的,可大自然的造化用那种氛围把大山好像摇动了起来;树有些起步的感觉,树落地生根,是不能在大地上迈步前进或后退的,可那一刻,树招手又摇手,点头又低头,树枝倾斜,树干腾挪,树好像迈开它久已不动的身躯,到更好的地方去;最吸引的人的是鹅啊鸭啊在池塘或村口跑来跑去,发出了叫声,像在呼喊着什么,又像是欢呼高歌着什么。

⑥我在那一刻曾经把头顶的天空想象成了一口大锅,担心着那锅掉下来,把自己紧紧的扣住。不过我记得经历那种感觉的年月,我的生活正处在贫困线以下,每天为衣食而忧,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天空真是锅扣下来,煮 好了无限的粮食,那生活就不愁了。不过,天从来没有扣下来,而只扣下那弧形下一片暗黑的感觉。

⑦接着暴风雨真的要来了。一道闪电,一声盖顶的霹雳,霹雳过后又好像有巨人在天空的黑云之上疯狂地走动,滚滚的声音要淹没一切,最终又无力地消失。雨下起来,那是瓢泼大雨,如同巨大而结实的天幕被撕开了,天上所有的水流都倾泻下来,那种倾泻是一种喷射,哗啦啦的声音像出膛的子弹发出的声音一样,密集地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吞没有。

⑧那雨水扑打在屋顶上,扑打在墙上,扑打在窗户内探出的眼睛里。

⑨那雨水扑打在山岗上,扑打在树枝上,扑打在岩石上,我亲眼看见过一块岩石在雨水的扑打下碎裂,那翻滚的碎石如过江之鲫转瞬消逝。

⑾那雨水扑打在桥上,扑打在桥礅上,扑打在河里,那河水暴涨,河水泛起了巨大的水花,如某种战争的脚步在奔跑,如某种敲击的鼓点激烈溅出关不住的声响……

那暴风雨真是美妙极了!我曾在暴风雨到来之初抱着脑袋往家中狂奔,我也曾在暴风雨最大的时候从家中冲出,经受激情沐浴,那两种感觉不一样,但两种感觉都让我无法忘怀。

⒀当暴风雨进入尾声,那是一首诗进入了结尾,那是一篇文章进入了收束,那是一支曲子进入了最后的乐章。最好的暴风雨都有最好的尾声,不可扼制的节奏变成了有些舒缓的旋律,像催眠曲,如果是失眠的人在那时候入睡,肯定能酣然进入梦乡;像恋歌,如果是进入忘情境地的一对恋人,那时候不会音乐也会哼出美妙的深情小调。那余味无穷的结尾很美,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体会,那种美无可比拟。

⒁多年以来,我已离开了暴风雨的南方,我只能在人生的起落中感受一种命运的暴风雨,虽然艰难与痛苦常常袭击我的心灵,但那人生的暴风雨,让我同样体会出:人类,生存着很美。

【小题1】文中第①段划线句“虽然生活的历程中不时有暴风雨出现”与第⑿段“那暴风雨真是美极了”中的两个“暴风雨”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题2】阅读第⑦—⑾段,作者描写暴风雨时,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喜欢“暴风雨”的原因。
【小题4】选择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暴风雨的描写,抒写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B.文章认为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美的,人生当中的暴风雨也是美的。
C.作者赞美的是自然界的暴风雨,而对人生当中的暴风雨则持排斥的态度。
D.文章写了两种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雨是实写,人生的暴风雨是虚写,而写实是为了写虚。
E.文章语言优美,清丽柔婉,娓娓而来,似小桥流一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