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喜欢暴风雨

周启垠

①移居北方多年,虽然生活的历程中不时有暴风雨出现,但是大自然的风雨少了。

②我喜欢暴风雨。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从不畏惧与一切猛烈与狂热的东西挑战。记得小时候在南方老家,每到夏天,暴雨时常出现,虽因居乡村,没有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但有过“山雨欲来风满楼”情怀。那种暴风雨将来未来,将下未下,天空低沉又透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潮与湿的感觉,给人的身心是一种美好的洗礼。那种洗礼比风在横吹,雨在狂泻给人洗礼要干净惬意得多了,如果是诗人,把那经历的一瞬间孕育成诗,一定是美妙的篇章;如果是音乐家,把那一霎那用飞扬的音符来表达,那一定是优秀的乐曲。如果是哲学家,我想,用他那缜密的哲学思维来分析那短暂的爆发之前的孕育,肯定能抽象出无比精彩的哲理。

③母腹在躁动。那是天与地融合一起的母亲之身在临盆前躁动。

④生命在舞蹈。那是大静中寓示着大动的舞蹈。看不见舞者、舞裙、舞鞋在黑云的滚动中隐隐露出了雏型。

⑤我喜欢那一刻。回味那一刻就有一种冲动在我的血液里碰撞,想起那一刻,那赤脚少年不在乎一切的奔跑就回到我从前的视线。山有些摇动,那稳固的大山是摇不动的,可大自然的造化用那种氛围把大山好像摇动了起来;树有些起步的感觉,树落地生根,是不能在大地上迈步前进或后退的,可那一刻,树招手又摇手,点头又低头,树枝倾斜,树干腾挪,树好像迈开它久已不动的身躯,到更好的地方去;最吸引的人的是鹅啊鸭啊在池塘或村口跑来跑去,发出了叫声,像在呼喊着什么,又像是欢呼高歌着什么。

⑥我在那一刻曾经把头顶的天空想象成了一口大锅,担心着那锅掉下来,把自己紧紧的扣住。不过我记得经历那种感觉的年月,我的生活正处在贫困线以下,每天为衣食而忧,当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天空真是锅扣下来,煮 好了无限的粮食,那生活就不愁了。不过,天从来没有扣下来,而只扣下那弧形下一片暗黑的感觉。

⑦接着暴风雨真的要来了。一道闪电,一声盖顶的霹雳,霹雳过后又好像有巨人在天空的黑云之上疯狂地走动,滚滚的声音要淹没一切,最终又无力地消失。雨下起来,那是瓢泼大雨,如同巨大而结实的天幕被撕开了,天上所有的水流都倾泻下来,那种倾泻是一种喷射,哗啦啦的声音像出膛的子弹发出的声音一样,密集地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吞没有。

⑧那雨水扑打在屋顶上,扑打在墙上,扑打在窗户内探出的眼睛里。

⑨那雨水扑打在山岗上,扑打在树枝上,扑打在岩石上,我亲眼看见过一块岩石在雨水的扑打下碎裂,那翻滚的碎石如过江之鲫转瞬消逝。

⑾那雨水扑打在桥上,扑打在桥礅上,扑打在河里,那河水暴涨,河水泛起了巨大的水花,如某种战争的脚步在奔跑,如某种敲击的鼓点激烈溅出关不住的声响……

那暴风雨真是美妙极了!我曾在暴风雨到来之初抱着脑袋往家中狂奔,我也曾在暴风雨最大的时候从家中冲出,经受激情沐浴,那两种感觉不一样,但两种感觉都让我无法忘怀。

⒀当暴风雨进入尾声,那是一首诗进入了结尾,那是一篇文章进入了收束,那是一支曲子进入了最后的乐章。最好的暴风雨都有最好的尾声,不可扼制的节奏变成了有些舒缓的旋律,像催眠曲,如果是失眠的人在那时候入睡,肯定能酣然进入梦乡;像恋歌,如果是进入忘情境地的一对恋人,那时候不会音乐也会哼出美妙的深情小调。那余味无穷的结尾很美,用一颗美丽的心灵去体会,那种美无可比拟。

⒁多年以来,我已离开了暴风雨的南方,我只能在人生的起落中感受一种命运的暴风雨,虽然艰难与痛苦常常袭击我的心灵,但那人生的暴风雨,让我同样体会出:人类,生存着很美。

【小题1】文中第①段划线句“虽然生活的历程中不时有暴风雨出现”与第⑿段“那暴风雨真是美极了”中的两个“暴风雨”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题2】阅读第⑦—⑾段,作者描写暴风雨时,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喜欢“暴风雨”的原因。
【小题4】选择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暴风雨的描写,抒写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B.文章认为自然界的暴风雨是美的,人生当中的暴风雨也是美的。
C.作者赞美的是自然界的暴风雨,而对人生当中的暴风雨则持排斥的态度。
D.文章写了两种暴风雨,自然界的暴风雨是实写,人生的暴风雨是虚写,而写实是为了写虚。
E.文章语言优美,清丽柔婉,娓娓而来,似小桥流一般可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5:2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社会儒学”的概念,李维武认为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哲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信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而他所说的“社会儒学”是指儒家的礼学,“礼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儒学,所考虑的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懦学,是以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的,但它又包含着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诸罗层面,儒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也由此而更为广泛。。”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儒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怎么进行现代转换?首先,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信学这一维度,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近30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社会上掀起读经热、传统文化热,兴办私垫、兴建书院、举行会讲等社会化组织活动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家学者也走向民同,普观信学,专播道德,教化社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修身传统仍然需要重新强调。现代人不懂修身,不讲修身,已经基露出诸多弊端:从个体生命来讲,出现了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生命失去意义,人生价值不能彰显;从社会来讲,人们不讲修身为本,社会乱象丛生。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于,希贤希圣,将会提升人们的道
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第三,侍承齐家之道,重视家庭建设。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有的基础。 
第四,传承传统社群组织,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百年来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如行会、公所也被破坏了,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因此,需要重建某些社群组织。同时,我们处在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必须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今天,在社会儒学的新发展中,应创建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管利继织,以儒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充实其中。使这些组织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第五,历史上儒家的大同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浸涧其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归宿,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摘编自韩星《社会儒学的逻辑展开与现代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儒学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
B.“社会儒学”就是通过礼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它涉及国人生活世界的诸多层面。
C.社会儒学包含比人生儒学更为广泛的内容,但仍以儒学的人生哲学为指导和核心,在现代社会仍有需要。
D.在当代儒学复兴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儒学新展开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人生儒学,打开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传统的“社会需学”也有一个现代转换问题,可以理解为如何用传统儒学思想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B.许多有识之士和在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儒家学者,在社会上掀起的一些关涉儒学思想的普及活动,显示他们对社会儒学的重视。
C.齐家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D.在社会儒学的新发展中,创建了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并以儒家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充实其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促进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再植修身之根,注重人格建树,学为君子,希贤希圣。
B.在传统政治制度被推翻的同时,许多社群组织也被破坏,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埋藏着巨大危机,因此需要重建这些社群组织。
C.借鉴西方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被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挥某些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
D.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这些精神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小题1】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
【小题3】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小题5】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小题6】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森特·梵高——热情似火的灵魂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省的一个牧师家庭,梵高家庭却是欧洲经营美术品的大家族。梵高聪颖、敏锐,被全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家族宏伟事业的继承人。但梵高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命中注定他是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梵高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画画不仅恢复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而且重新点燃了他那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的极度真诚和狂热。
1886年3月之前,梵高的艺术生活仅局限在荷兰和比利时。他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和油画,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和解剖,推崇伦勃朗和库尔贝,临摹米勒和桑普,探求进入绘画领域的门径,虔诚地承袭西方传统绘画的技法、格调乃至情感——此时的梵高只是借船溯源,只求门径而不求突破和创造。
1886年2月,梵高来到了巴黎。巴黎之行是梵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它没有让梵高失望。在印象主义作品、技法和人物的强烈感召下,梵高的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为之燃烧,在与之同构契合的新探索中,梵高与曾经浸染其间的荷兰画风告别,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走进一个光与色、太阳与张力的崭新艺术世界。梵高在巴黎找到了引爆自己潜能的艺术源泉,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土壤,不过当对绘画极有鉴赏力的弟弟提奥看到已经疯狂地沉醉在对印象派痴迷的模仿和遵循之中的梵高时,他说:“老兄,你叫梵高,而不叫高更或修拉!你一天天在走下坡路,你一张比一张画得更不像文森特·梵高了。没有捷径可走,老兄,只有花上几年的艰苦劳动。难道你是一个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脓包吗?”弟弟的提醒使梵高在自己倾注的色彩与印象派推崇的色彩分界线上徘徊、游移。梵高天性中那如同太阳一样的激情,必定使他抛弃荷兰画风的暗淡与沉寂,也必定要远离只追求瞬间色彩与阳光的印象派。巴黎成了没有营养的土壤,它曾使梵高充实又使他失望,但艺术生命之火不灭,他要离开巴黎,去寻找新的营养丰富的艺术土壤。
走向何方?法国北部和巴黎四周早被印象派榨干了梵高所有的艺术灵感。回到祖国荷兰?那里是被梵高唾弃的传统绘画的一潭死水。梵高在巴黎沉闷的空间创作了200幅绘画,觉得他以画为武器的战场不在城市而在无垠的原野和神秘的自然,要让胸中的太阳与自然的太阳相通,点燃他调色板和画布上的熊熊烈火。梵高为了绘画遗弃寒冷的巴黎,追寻能烧光体内寒冷和点燃调色板的太阳,向阳光更加灿烂、色彩更加丰富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走去,去拥抱那一轮他苦苦追寻的炽热的太阳。
阿尔的梵高变成了“绘画机器”,一部每天早上灌进食物、饮料和颜料,晚上制造出一幅作品的高速运转的绘画机器。梵高每天清晨很早便带着画具外出,晚上则带着一幅完成的作品回到旅馆,他只是一幅接一幅地疯狂地画,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应干什么,完完全全陶醉在色彩与太阳之中。梵高近乎疯狂,一口气完成190余幅作品,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几乎等于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梵高用鲜亮明快的黄色基调,画桃花、梅花、杏花以及花园苗圃;画吊桥、海滨、草原以及田园风光,画酒吧、情侣、夜景以及广场上的黄房子,他独特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然而,艺术情感的狂热,身体疾病的痛苦,使梵高经常陷入精神病的深渊。身心融入了太阳的梵高,没能慰藉自己的痛苦,反而不断地滑向痛苦的渊薮。
1889年12月24日,梵高最终被弟弟提奥送进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医生告诫梵高别再作画,但对他而言,时间和生命是以血管里流出的图画、胸腔里喷射的作品来计算的,而不是以表针跳动的声音和日历翻动的页数计算的,他不能不绘画,没有绘画就没有了梵高,生命就此终结。1890年5月,梵高在猛烈发病时喝下一罐颜料,被弟弟提奥送到巴黎最负盛名的精神病专家加歇医生那里照料。他画了著名的《加歇医生》肖像画,疯狂的心绪逐渐平静,因为他不再痛苦,不用追寻,预定了为艺术燃烧、为太阳奉献的人生底线:“去找自己的归宿。”日益增加的无奈与清醒使梵高创作了带有封笔之作意义的悲剧作品——《暴风雨后的麦田》和《麦田上的鸦群》,预示即将袭来的阴影。《麦田上的鸦群》已充分流露出他心灵的空虚、心态的绝望以及对痛苦的妥协和无奈的认同,暗喻梵高的群鸦惊叫乱舞;不知缘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1890年7月27日,鲜红的晚霞烧遍了阿尔天空,茫然的梵高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拔枪自杀。
(选自《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注定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小题2】梵高的艺术创作道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中多次提到“燃烧”,而标题也是“热情似火的灵魂”,“燃烧”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0%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结合文本,请分别给国家、商家、消费者提条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题3】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