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纽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帮他们的圣河旺加努伊河争取到等同于人的法律地位。纽西兰国会15日通过“旺加努伊河索赔处理法案”,赋予旺加努伊河和人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创下世界首例。
新法将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入海——视为法律上的人,有自己的权利,且可以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
“赋予河流人权是一个很特殊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旺加努伊部落的观念,旺加努伊河一直以来深植在部落的传统习俗中。”纽西兰检察总长芬雷森说。
新法内容包括8000万纽币补偿金和100万建立法律框架的费用。政府也会再额外提供3000万竞争基金,帮助促进旺加努伊河的健康和福祉。
“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立法:政府承诺会和旺加努伊部落合作,确保索赔处理完成。”芬雷森说。
(摘译自2017年3月15日ENS纽西兰,威灵顿报导)
材料二:
新西兰有一个民族——毛利族,在当地,为了他们的守护河“旺加努伊河”,他们的团体斗争运动已经跨越了150多年,终于在本周三,新西兰议会投票承认了旺加努伊河有合法人格。
新西兰北岛有一条长145公里的河流,这条河对毛利人来说非常神圣。然而从1840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当地人为了保护这条河,自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
终于在本周三通过的议案中,议会投票承认了该河为Te Awa Tupua(毛利文),即承认“旺加努伊河从山上流出到最终汇入大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该法案赋予了旺加努伊河合法人格。
该法案还承认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尊重和认识到当地毛利部落(旺加努伊伊威)和河流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政府的相关行为,该法案也向毛利族表示了歉意。
(于“果壳网”2017年3月16日的文章)
材料三:
“我是河流,河流即是我。”毛利人的这句谚语如今有了确切的法律含义。3月15日,新西兰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确认该国第三长河——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
1840年,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签署《怀唐伊条约》,以割让主权换取英国王室的保护,防备法国人侵略。这一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献”,但它令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本应被赋予的许多权利也被忽略,引起了毛利人不断抗议。
殖民者通过河流进行贸易,开发河船旅游,毛利人认为“神圣的水域受到了威胁”,最终他们决定诉诸法律,于1873年向新西兰议会递交请愿书,抗议外来者滥用河流。直到1975年,新西兰政府才设立专门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法庭正式就此案举行听证会。
“旺加努伊人与河流的关系超越了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这条河不仅仅是灌溉农田、水利发电、水路运输的手段或食物,当地人还与之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一名长者,给予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举证者写道。
终于,140多年后,毛利人获得了胜利。
各国境内的河流是主要的淡水,它们中不少还具有神圣的文化意义。
旺加努伊河被赋予“人权”,无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在法律束缚下,任何直接或间接伤害河流的人都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河流得到人权尚属首次。不过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瑞瓦拉国家公园在2014年就被赋予了人权。
更早的是厄瓜多尔。2008年,它成为第一个在宪法中承认大自然具有“存在、蓬勃发展和演化”权利的国家,而非将之视为人类的财产。
旺加努伊河成为“人”后,立刻彰显出了带头作用。仅仅过了数日,印度北阿坎德邦高级法院就宣布,该国两条最大的河流——恒河和亚穆纳河被赋予法律人格。
尚未采取行动的国家也开始进行思考。《曼谷邮报》称,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泰国人对该国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
(摘自2107年4月12日《青年参考》,作者:温莎)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旺加努伊河,新西兰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被确认为合法生命体的河流,在法律上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B.旺加努伊河对旺加努伊人而言,不仅仅灌溉农田、发电、运输或提供食物,还与当地人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长者,也是新西兰的图腾。
C.这条145公里长的旺加努伊河,从1840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即与英殖民者签订条约以来,当地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
D.有报道称,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瑞瓦拉国家公园在2014年就被赋予了人权,这早于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同点是,毛利人经过长期的斗争,于3月15日,使旺加努伊河取得了法定人权;与材料二不同的是,材料一还涉及新法的索赔事项。
B.英国殖民者为了保护新西兰免受法国入侵,于是便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这条约使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许多权利也被忽略。
C.这次新西法的新法承认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人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成为了法律上的人。
D.材料一和材料三有很多相同点,如毛利族人的艰苦斗争、旺加努伊河有了人的权利等;与材料一有不同处,如材料三涉及到旺加努伊河立法的带头作用。
E. 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泰国人对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也将对这一“河流之母”赋予人权。
【小题3】请探究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0 12:0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A.《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前往长亭途中,只见暮秋郊外,蓝天白云,黄花满地,大雁南飞,凄紧的西风中,经霜自红的枫叶仿佛离人泪染。
B.《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在无人欣赏的时候依然盛放它的美丽,而且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短暂而哀伤的美丽。
C.《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离开了他生活的城市,来到一个峡谷中的山村,后来对少女绿蒂产生爱情。但绿蒂的未婚夫归来,维特只好离开这个山村。
D.《小石潭记》中,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坐在小石潭上,面对翠幕绿藤、清潭竹林的清幽安谧,难堪如此的空寂寥落和入骨的寒气,于是记景而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关联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人心受自然的影响,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意志改变自然界在自己心中的面貌。
B.人与自然会产生生命共感,自然变化、草木荣枯常让人联想到生死,因此任何一种自然现象都与人的命运相关,纯粹的自然现象是不存在的。
C.自然物被赋予的特定精神内涵内化为其客观属性并日趋固定,人们在借助这些自然物表达或悲伤或愉悦的情感时大可不必再去探寻其初始含义。
D.人之所以能够将自然物作为表达自己某方面感情的载体,是因为人也受着与自然物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力的结构的制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所说的“同一月夜”引起的人们的感受,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
B.人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原本无知觉无情感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这样的自然物则可能成为艺术形象。
C.人与自然既存在着能够相互区别的异构关系,二者又存在着对生老病死、兴衰荣枯有着强烈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的同质关系。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的结果,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也体现着自然与人的异构与同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声记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
翻译家经常收到一些信件和稿费,信件大家不感兴趣,稿费明显夺人眼球,女人们更是啧啧有声。在一个黄昏,女人挨家挨户送去豆腐,每家一斤,说是用稿费聊表一点心意。
当晚有人家飘出豆腐的清香,翻译家两口子却躲在屋里。他们似乎不需要人们的感谢。有人炸了豆腐丸子,端了一小盘送上门去,翻译家两口子半天才开门。他们好像早忘记了送豆腐的事,对邻居的热情,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温馨一幕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天起,吹起一股邪风,一帮人上门将翻译家反剪双手,押出筒子楼,继尔将他推上批斗台。有邻居这才真切注意到,翻译家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清瘦,身高在1.8米左右。他的眼睛很有神,属于宁死不屈那种,面对指控,决不妥协,决不低头,决不认罪。
此后的日子,天空似乎整个都是黑的,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只看到更多的人被批斗。翻译家有时回来得很晚,身上常伤痕累累。
翻译家回屋之后就再无动静。女人有时会外出买药品,也是匆匆忙忙,脚步轻盈。邻居关切询问,女人下意识叹口气,并不解释什么,冲人点下头,就怕得什么似的走开。有邻居上门送去慰问品,女人眼含泪花,说什么也不肯收。
糟糕的还在后面。女人也很快被牵连批斗了。女人微胖,头发半白,时间不长,整个人瘦弱下去,头发全白了。两人有时搀扶着回来,有时则几天不见人影。
叹息和同情萦绕于筒子楼,人们束手无策,有几次看着夫妻俩回屋,人们长久注视,默不作声。
古城愈加死气沉沉。
冬天来临,下起了清新的小雪,人们却并无惊喜,多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
一声惊叫打破沉静,筒子楼的邻居,疯了一般奔向206室。
人们从窗外看到,翻译家夫妇双双吊死在居所。
警察来了,有关领导也迅速赶到了。人们发现,夫妻俩脚下的凳子,倒在一条上好的苏联毛毯上,据说那是他们夫妻新婚时一个苏联朋友送的。
桌子上留有遗书,一看就知出自翻译家之手。毛笔小楷,还散发着墨香,言明不想惊扰大家,对邻居平日里的关照表示感谢。
有人哽咽说,他们肯定是半夜寻的短见,怕凳子倒在地板上有动静,惊到邻居,才辅上了那条心爱的毛毯啊!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翻译家夫妇悄然搬进筒子楼206室,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
B.翻译家工作勤奋,成果颇丰,因而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C.文中将筒子楼的“平民百姓”和“一帮人”进行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和“一帮人”的恶毒。
D.翻译家夫妇死后,警察和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表现出警察和有关领导对翻译家死亡的高度重视和极同情。
E.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
【小题2】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环境:筒子楼周围的社会环境、吹起一股邪风的政治环境、冬天下雪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无声记”为题?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

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道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

《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

(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
B.“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
C.《庄子》尤为强调审已体察、丰富自身心灵,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
D.“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
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
C.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援用《庄子》原句,既阐释了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
B.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
C.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
D.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友人乘坐中国高铁的体验:

或许从票价看,你觉得坐高铁还不如坐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提前一小时候机,而高铁你只要提前十分钟到达就行,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当你坐在高铁的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变瘦了!列车飞驰,窗外中国的乡村风光一闪而过,仿佛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在宽敞的通道上走来走去,仿佛血液循环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时间较长的车站下车活动一下,你会发现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实有很多,周围人头攒动使你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将北美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北京时间”)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保有量情况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运营时速最快五大高铁情况

(数据于《2018年—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首先,它们发展的历程不同。“和谐号”是我国原铁道部于2004年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生产出来的列车,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H。“复兴号”的研发时间比较晚,于2012年开始研发,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带头完全自主研发的列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于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其次,它们的能耗也不相同。在3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下,“复兴号”的能耗较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最后,“复兴号”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此外,“复兴号”容量也比“和谐号”大,在设计时不仅增加了列车的高度,连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在安全性上,“复兴号”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或者停车。“复兴号”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能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互联互通的性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首创。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四:

“复兴号”代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兴起让铁路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复兴号”的运营则是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复兴号”代表了我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正在实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国来说,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也让人们的经济概念不断刷新。“复兴号”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有底气。全自主研发而又世界领先的“复兴号”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备受鼓舞,外媒的关注也证明“高铁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摘编自“众说”)

【小题1】下列关于“和谐号”和“复兴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号”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而“复兴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且技术水平更高,体现了我国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B.“复兴号”的能耗要比“和谐号”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且“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
C.“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而且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可以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国际首创。
D.“复兴号”在设计时增加了列车的高度和座位之间的宽度,使乘车体验更好,且它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安全性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外高铁的运营时速最快是320km/h,而我国“复兴号”能达到350km/h,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B.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乘坐中国高铁可以节省准备时间,而且车内活动空间大,列车行驶速度快,这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C.材料二的图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铁保有量为2700列,比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铁保有量总和还要多。
D.高铁的出现,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使得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复兴号”的特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