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解放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8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这句话是黄家驷的人生梦想, “好教师”“好的胸外科医师”也是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6分)
(4)“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5 08:0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筷子文化
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渊远流长,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筷子的诞生,确定了围食的习俗。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
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另外在我们江南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大家就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 现在,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用筷有许多忌讳,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敲打碗,或者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盆上,就算是犯了忌讳。因为只有祭品的碗盆上面才竖插筷子。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许多旅游景点都把筷子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民间中还有“用乌木筷没喉痛、用紫檀木筷治肠胃”的说法。
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小题1】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哪里,请依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6分)
【小题2】文章最后引用李政道的话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同类题2

材料一:

12月18日下午,中国全球化智库与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 (2017)蓝皮书。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54.45万人,留学人数增速放缓,较2015年增速下降8.17个百分点。即便这样,中国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最主要留学生源国。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源国覆盖范围稳定,以友好国家和周边国家为主,近几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来华留学生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的专业方向,理工类专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总体规模小,发展也相对缓慢。另外,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来华留发布的《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50所重点大学招收留学生人数比例可以占到来华留学生总人数比例的77%,而数量更多的普通高校仅占比23%。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来华留学的引领作用持续显现,青海、宁夏、云南、江西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和边境省区的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奖学金对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材料三:
我国出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也以前景较好的专业为主2017年留学专业选择更加趋向理性化,从扎堆的金融、商科等转向就业前景更广阔的专业。近五年的留学数据显示: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以商科为主,其它专业,比如理工科、设计、计算机,选择这三个专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在院校选择上更趋向理性,滤去了过往出国留学追求“镀金”“名校”等虚荣心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海外教育的体验,聚焦点由院校综合排名转向专业排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未来就业等因素做选择,而非盲目跟风。近几年海外留学仍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而以自费为主的海外留学的费用不菲,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普通工薪家庭也可以承担起留学费用,自费留学生数量也在不断上涨。未来,出国留学将不再是普通家庭孩子遥远的梦想。

(摘编自胡润《2016年留学趋势特别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从出国留学目的地国家和来华留学生源国的对比看,留学人员主要流向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欧美国家,来华留学情况与之相反。
B材料一中所列来华留学人员和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七年的统计数字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C正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人员的增长率呈波浪状,其中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是这些年增长率变化的波谷。
D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原因是重点大学的汉语语言、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专业都实力雄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方面的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Buddha),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雅斯贝尔斯认为,中国、印度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哲学思想的原因在于:伴随着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了,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看到了自己能力的限度,在力求解放和拯救的努力中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于是,反思产生了,思想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在对最高目标绝对的追求中有了对自我和历史的认识,人类创立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向这一历史性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雅斯贝尔斯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些根本问题一旦被人类自觉意识到,就会成为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都是天、地、人、神共同构成的世界之存在的本性问题。这里讲的“神”,不是说哲学要塑造一个哲学的神或论证神如何创世,而是要对未知的神秘领域或神学的宗教意识进行哲学分析。第二,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三,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节选自《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哲学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
B.“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C.在“轴心时代”, 中国、印度和西方同时产生了哲学思想,并各自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D.“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旨趣、思路、内容、特点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
B.中国哲学研究“道”而非“器”,这种对“道”的研究倾向形而上学,与人的理性有关系。
C.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D.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是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大体是指先秦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最盛。
B.雅斯贝尔斯认为,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在反思中产生了哲学思想。
C.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常常会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矶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是瞎扯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的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2】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小题3】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小题4】这篇小小说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作简要探究。(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1日,郭德纲在担任《相声有新人》的评委时遇到了意外的情况。有一对夫妻选手来参赛,两人皆为博士学历,他们提出另类的“公式相声”,而引起网友们的热议。这对夫妻一上台,就将自己的三本书《校园相声学》《相声的有限元》和《逻辑搞笑实录》赠予郭德纲。丈夫李宏烨抽出其中一本书说:“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而他们的表演处处充满了挑衅传统相声的味道。
李宏烨自创了一个相声公式,他解释说笑是可以计算的,这个公式就是计算“笑果”。他们基于这个公式来创作相声,甚至实现了稳定的量产,而非传统的唱念做打说学逗唱。接下来,双方直接开始互怼,相声比赛变成了辩论赛。李宏烨直接不耐烦地说:“咱说点高级的行么?别老相声相声的。”郭德纲:“你错了,相声怎么不高级了?”李宏烨:“咱别老相声相声,咱说说真正的中国的相声。”郭德纲:“你等会儿,这不一回事儿吗?”李宏烨:“现场这么多人,有谁是直接能上场说段相声就把大家逗笑的?”
他们下台后,郭德纲无奈地表示:“这个……需要尊重”。其他参赛选手说:“拿我们相声演员不当事儿”。
网友也被激怒,认为这位博士手指郭德纲,顺带还把于谦老师黑了一把,甚至直接放话“走着瞧”,是素质低下的表现,连起码的尊重都不懂。
(摘编自《(相声有新人>嚣张博士夫妇用“公式相声”怼上郭德纲》)
材料二:
8月13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李宏烨对在与郭德纲互怼过程中波及于谦表示后悔,并向于谦致歉。
节目之后,李宏烨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节目的一点点澄清》,文章提到郭德纲选择晋级的标准是相声基本功,“即使现场一次没笑的德云社弟子和包括一些别的社的笑得很少的都通过了。而边缘形式,包括口技、脱口秀、双簧、女生相声、小孩相声等无论多好笑,一概被淘汰”。
李宏烨介绍,《好浪漫啊》是按照节目组要求写的,“节目组要求我在内容中突出夫妻、博士两个身份”。李宏烨上场前对自己的结果也有预判,“我们肯定是通不过的,所以我们就想,不管能不能晋级了,先让现场爆掉”。
李宏烨所谓的“爆掉”,是指抖出的包袱个个响,观众爆笑。“事实上我们的现场达到了这个效果”。但是为什么电视上,我们看到的观众一脸茫然呢?他的解释是“节目组没有给现场观众反馈的镜头,他们的镜头里是选手等候区里选手的反应”,而且“节目组也把我们和郭德纲友好沟通的镜头删掉了”。
2014年5月,李宏烨与团队原创的相声剧《学长》在交大首演。演出前他们打出“全场爆笑800次”的横幅,结果据李宏烨自己统计,全场观众笑了913次,“创下了中国喜剧界的记录了”。
(摘编自祖薇《交大博士讲相声被淘汰怒怼郭德纲:我曾创喜剧纪录》)
材料三:
相声演员是一门投入产出比低的职业。关于相声演员,在郭德纲、张文顺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有所提及:
郭:咱们相声界从业人员很复杂。
张:哎对,这行门槛儿太低。
郭:很多人从南到北四处走穴,有挣钱的有不挣钱的,当然了,也有留守在剧场里演出的。
张:也有坚守阵地的。
从商演演员的表演水平和相声作品中都能看出相声演员水平低、包袱段子差的问题。在 相声圈中有不成文的说法——相声说到最后是文化功底。相声虽说入门简单,但要成为一名专业功底扎实的相声演员就要付出努力,而这种“相声专业”在新媒介环境中是消失殆尽。柱声艺术在新媒介环境下存在作品、演员等质量下降问题,同时也存在媒介扭曲相声的趣味性乖讽刺性的问题,因此相声艺术应立足自身,寻求变革。
(摘编自《新媒介环境中相声艺术传播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宏烨向郭德纲赠书并说“我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是想一开始就给郭德纲一个“下马威”,表达自己对传统相声演员的不屑。
B.李宏烨说当前舞台上的相声不够高级,其实是说这些相声停留于传统的唱念做打说学逗唱,缺乏应有的创新。
C.依据郭德纲对其他节目的评判,李宏烨认为自己的节目“肯定是通不过的”,所以他和妻子决定追求现场表演的效果。
D.李宏烨在交大首演前打出“全场爆笑800次”的横幅,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同时也借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李宏烨在节目中持有与传统相声不同的观点,他和郭德纲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一些过激言辞。
B.针对李宏烨在节目中的表现,郭德纲、参赛选手、网友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均对其行为持否定态度,事后李宏烨自己也做了反思。
C.根据李宏烨的表述,节目组在后期剪辑时删掉了一些镜头,导致播出的节目与现场真实情况不符,影响了网友对此事做出客观、公允的判断。
D.郭德纲与张文顺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表现出对新媒介的担忧,因为新媒介环境将使“相声专业”不复存在。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的相声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