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市开幕。防治荒漠化,中国不仅有决心有理念,更有行动和成就。
山西右玉县十几任县委书记坚持一张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塞上绿洲”。河北塞罕坝一代代务林人薪火相传,55年矢志不移,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荒漠化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地球村“村民”的合作和改变,丢掉“环保与我无关”的冷漠思想,积加入绿色生活大军,为荒漠化治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治理的效果,而且具有科技含量的防治荒漠化方案,也更能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比如运用卫星数据来观测荒漠气候状态,实时监控荒漠化程度,做到统筹布局;建立各地网络环保留言箱,组建专业环保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对可行建议进行摘选和应用。
(摘编自《贡献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2017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图甲  图乙
材料二: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防沙、捕沙等”防卫式”的治沙理念,鄂尔多斯另辟出一条”主动出击”的治沙和用沙之路。日前,记者参观了鄂尔多斯市一家环保砖厂,该砖厂通过“吞食”风积沙和工业固废,并在隧道窑中进行烧制,加工制成可用于建筑原料的新型环保市政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就益的“双赢”。将风积沙用作建材产品原料,开创了国内砖瓦行业的先河;变沙漠为资源,变荒为宝,也开辟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沙漠资源的“成灾”和“成宝”决定着内蒙古沙漠的命运。展开对沙漠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生态化治理,也有利于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防治。
(摘编自《鄂尔多斯生态工业治沙新举措》,2017年9月20日中国日报网)
材料四:
日前,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国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不断的机制创新中,中国寻找到制服“沙害”的秘诀,找到了打开沙漠黄金宝库的钥匙。全民治沙在为沙漠增绿的同时,培育出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工服务业等诸多产业,增强防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凝聚起一种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将治沙和治穷相结合。在中国,沙漠没有被看成一个问题,而被视为机遇,即在绿化沙漠的同时带来就业、减贫的机遇,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加纳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帕特里夏·安佩安格说。
(摘编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2017年9月1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为荒漠化治理献上一份力量。
B.中国防治荒摸化取得显著成效,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生态建设成果,更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C.《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高级别会议选址内蒙古,因为这里荒漠化比较严重,同时近年来防沙治沙成效非常显著。
D.“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图表显示,我国不同类型的荒化土地持续净减少,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幅度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我国各省区荒漠化现状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5个省区。
B.防治荒漠化需要采取更为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治理艺术,荒漠化治理的效果取决于防治荒漠化方案的科技化程度。
C.过去认为沙摸是“不毛之地”,如果运用“反向思维”,变沙漠为资源,用可持续眼光看待沙漠,沙漠也会变宝库。
D.沙漠资源的能否合理使用,不仅决定了内蒙古沙漠的命运,也决定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防治工作能否有效推进
E. 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像现在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土地荒漠化问题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小题3】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1 06:05: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小题2】(小题2)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小题3】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褛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医看来,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这是整体关联思维的体现。
B.中医重视差异性,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与“科学合理”的思维大相径庭。
C.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D.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从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个方面展开对“自然合理”的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B.第四段讲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体现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含有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D.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方面,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实证观念更具优势。
B.中医崇尚“自然合理”,注重个性,与科学合理有本质区别,所以缺乏科学的普适性。
C.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D.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提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货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诚信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城,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全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即将被时代所抛弃。
B.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惠普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努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是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3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是为了论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较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述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从而建立社会诚信资本,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B.由于贷款机构给中小企业贷款时要承担较高的风险成本,再加上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C.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助互联网,源于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D.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深化合作,就可以完全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租公寓是近几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这种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的公寓又名“白领公寓”“单身合租公寓”。区别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通常是由商业机构将业主房屋租赁过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客的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在上海的中环沿线,这样一个单间的月租,一般在2500-3000元之间。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已超过1200家,房间单位数超过200万间,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相比传统租房,长租公寓私密性好、配套全、安全系数高、社交成本低,对年轻租客更具吸引力。其中73%的长租公寓租客将私密性好作为首选因素,此外大部分青年租客较关注提高生活便捷度的公共配套,也有不少青年希望社区内具备书吧、咖啡厅、公共客厅、办公洽谈等个性空间。以“V领地青年社区”为例,在现有的公共区域中,社区的公共客厅最受租客欢迎,此外,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很多租客的休闲娱乐之所。

调查显示,居住在长租公寓中的年轻人十分愿意就近社交,在App上的活动、交易、求助等各项社交功能中,租户对活动功能热情较高。

(摘编自张斌《“独居时代”,年轻人都住哪里》)

材料二:

长租公寓市场规模预期(亿元)

材料三:

独在异乡,独身居住,独自一人,“空巢”青年的数量正在一线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空巢”青年们第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就是租房。陌生的室友、老旧的社区、狭窄的社交圈子让这一代人更显孤独。独居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交流空间有限是“空巢”青年们最为普遍的三大痛点。

针对这些情况,国内众多长租公寓纷纷采取行动,希望用新的生活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租房的局限,为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摆脱“空巢”的第一步就是让爱好各不相同的“空巢”青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此,长租公寓品牌“红糖里”主动承担了组局人的角色,主动搜集起了住客们的爱好,并定期在公寓举办主题兴趣小组活动。每到周末假期,公寓还会组织各种城市探索活动、节日主题派对、明星住客分享会等,这些活动能帮助住户迅速找到兴趣相投的友邻,走出打破隔阂的第一步。不仅如此,“红糖里”在公共空间上也做足了功课,这对于进一步拓展“空巢”青年的社交圈非常有效。同时,“红糖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为住客以及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的社交空间和气氛,在这样充满创意的载体及环境下,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想法就能碰撞出更多的机会与火花。他们可以在“红糖里”一边尽情地享受生活,一边和朋友们为工作努力拼搏。

(选自《长租公寓正在成为“空巢”青年的社交法宝》)

材料四:

日前,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显示,闲鱼租房用户中,32%是空巢青年,在多个一线城市,空巢青年人均租房花费低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大家同为空巢青年,租房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中的整租群体人均花费2200元租用整套房,而租用单间的每月只花1200元。数据发现,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后”群体十分亮眼,即使只租住单间,他们在房间朝南、独立卫生间、厨房、飘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后”空巢群体,即便“蜗居一隅”,“90后”也在尽力活出生活品质。

(选自《“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据:90后爱租什么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与“空巢”青年的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分不开。
B.空巢青年是指独自一人在异乡居住的年青人,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和交流空间有限的问题。
C.空巢青年在租不同类型住房时的花费差距明显,而对租住的房屋也会有个性化要求,有没有WiFi及便利店非常重要。
D.材料三以“红糖里”为例阐述了长租公寓如何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好的居住体验,材料四阐述了空巢青年对于租住房屋的具体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租公寓是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主要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
B.从材料二看,长租公寓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近年发展迅速,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期是十年前的4倍多。
C.无论是“红糖里”还是“V领地青年社区”,都非常注意房客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满足他们对社交圈子的需求。
D.即使“蜗居一隅”,“90后”比“80后”空巢青年更亮眼,他们只租住单间,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高于“80后”同类群体。
【小题3】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对应的动物。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到了唐代,在都城长安地区的墓葬中流行随葬十二时俑,它们都已改为拱手端立的姿态,在袍服人躯衣领伸出的脖颈上,长着一张兽脸。
在东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也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例如在古代日本,在著名的正仓院所珍藏的文物中,还保留有绘有十二时像的布幕,为麻布彩绘十二时像,现在残存的还有龙尾、鸡头、犬足、猪尻和云气,原用于悬于宫殿檐下的“帽额”,应是圣武天皇葬仪时所使用的。圣武天皇卒于756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这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摘编自杨弘《喜迎戊戌年》,人名日白2018年2月16日第08版)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的话,2018年是狗年。
B.古代的中国,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传统源远流长,从—些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
C.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东汉民间最早出现用十二种动物象征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D.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古代亚洲其他国家,也都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朝代顺序,对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尤其是十二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B.文章以考据和推测相结合,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加以论证,善用具体例子来作为佐证。
C.文章内容详略得当,如第四段简介十二时动物形象南北朝时开始摆在墓室和陶俑中。
D.文章最后一段将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十二时文化的巨大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古人如果出生在秦朝,那么其意识中不太可能有其属相为某种动物的概念。
B.从文中看,司马迁在修订《史记》的过程中,是有使用十二时概念的可能性的。
C.在唐代的昭陵及其随葬墓穴中,是有可能出土兽首人身,拱手端立的十二时俑的。
D.十二时像在唐代时传入了日本,卒于天宝末年的圣武天皇葬仪时便使用十二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