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AI?领域人才需求激增。2017年前10个月内,AI人才需求量已经达到2016年的近两倍,2015年的5.3倍,人才需求直线上升,年复合增长率超200%。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100万以上,AI人才十分抢手,但企业对其要求也高于一般职位。AI企业招聘的职位中,有52.8%的职位要求求职者至少为硕士,比互联网行业均值高出40个百分点。调查显示,该领域的求职者,有55.4%的人学历为硕士及以上,远高于其他任何行业。博士学历人员占比达到7.6%,是互联网行业均值的3倍,高学历已成为进入AI领域的先决条件。技能方面,2017年求职的人工智能人才中,有68%的人至少掌握3种技能,较201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平均期望月薪为2.32万元,环比增长6.2%,而企业提供的平均月薪2.58万,自动驾驶以4.14万元的平均招聘月薪一枝独秀,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排在二三位。
(资料于《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有删改)
材料二:

AI产业发展状况
(资料:iMedia Research;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罗兰贝格分析)
材料三:
在今年的“ 两会”上,“人工智能”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同时规划也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资料:凤凰网IDC今日头条)
材料四:
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E·霍普克洛夫特(John E. Hopcroft)12月1日在北京参加“全球思想盛筵-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大会时表示,人工智能让体力和智力工作都变得自动化了。随着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全球各地的实验室,走进了千家万户。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且根本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的确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力,它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相关的生活方式。”
他称,人工智能革命背后的驱动力,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每隔一个周期就会有新的突破。目前,受到机器人冲击最大的,是以劳力为主的装配工人、操作员、流水线工人等。和蓝领丢掉饭碗有所不同的是,未来取代白领工作的机器人并不需要实体,很可能只是服务器里的程序,只存在科技公司的数据云里。“人工智能让体力和智力工作都变得自动化了。换句话说,机器人不只是在取代蓝领,也在取代白领。”
(资料:中国新闻网)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AI人才缺口巨大,但企业并没有因此降低对AI人才的要求。AI企业招聘时,五成以上的职位要求求职者至少为硕士。
B.在国内,计算机视觉、服务机器人和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AI企业在全国所有AI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
C.《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D.人工智能技术每隔一个周期就会有新的突破,未来取代白领工作的很可能只是服务器里的程序,而不是实体机器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AI人才需求激增,相关企业不得不为该领域的求职人员提供更高的薪资,2017年自动驾驶平均招聘月薪位居第一。
B.北上深能为AI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计算机视觉、服务机器人和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AI企业大多集中在这里。
C.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说明我国已经从国家层面上开始重视“人工智能”。
D.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能力不断驱动人工智能发生革命,使得人工智能已经从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
E. 约翰·E·霍普克洛夫特认为,人工智能让体力和智力工作都变得自动化了,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力,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相关的生活方式。
【小题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09:0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枸杞
任林举
躲在向海写《粮道》的时候,每天饭后在院中散步。
每一次散步都从一排台阶开始,最后再从那排台阶结束。那排台阶,每一级都已经在中间的侧面裂开,很有岁月感,似乎每一级都由时光和往事砌成,只要坐下来就能够回到从前。
但我一直没有在那里坐下来,因为我在行走时总是担心,太多的往事会缠住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此时,我有一点害怕在往事里沉迷。
在院子柳树下,有人种了一片枸杞,但由于树下是一片堆满了沙子的沙丘,所以在那种干早的环境里生长得都很小。
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认出它们,后来在某一天早晨,我看到了鲜红的零零星星的枸杞子,从那些灰绿色的枝叶间露出来,才认出了它们。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种过一些枸杞。一到结果的季节,满枝红艳艳的,枝头都压弯了,果粒也要比这里的大得多。因为晒干后要当作药材拿去卖钱的,所以我们很少吃。偶尔偷偷地拿几颗放在嘴里,却舍不得马上咀嚼咽下,就放在嘴里含着。那种甜中有点微苦的味道,如童年的时光一样,令人难忘。
经年累月的远离,已经让我把老家的环境忘得差不多了。细想起来,不是和向海的环境相近吗?干旱少雨,到处沙丘。只不过那时家里住着土平房……但是,那些鲜艳的枸杞子,直到今天,仍然在记忆里泛着永不衰减的光华。
相比之下,向海的枸杞子就显得寒酸多了,不但结果稀少,而且果粒很小。只是那味道,虽然经受了这许多年的阔别,依然如旧。那天早晨散步,便像孩提时一样摘几颗放到嘴里。一品,却被它们那奇特的味道迷住,淡淡的甜里透着微微的苦,还是从前的感觉。仿佛那小小的果粒里面储藏的,并不是果汁,而是从前的时光。
后来,每天清晨的散步,都摘几颗果实放在嘴里,并和小时候一样,很久地那么含着。最让人感动的,还要数枸杞枝上那些米粒大的小花儿。每一天都有那么几朵,星星点点地开放在晨曦里,如点点乡愁。让我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感受了来自于它们生命深处的娇艳。
日子久了,我便知道这几天,有几颗果粒已经长大到可以品尝。但有那么几天早晨,我却发现已经长大的几颗果粒突然不见了。奇怪,院子里很少有人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到了“西南角”。突然有一只瞪着可爱大眼睛的小鸟儿从那里腾的一声飞走了。原来是它,在和我分享那些微小的枸杞子。
以后,每一次来差不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枸杞子一天天少了起来,再到后来,就彻底消失了。然而,我却一直每天怀着感动或温柔的心情去看那些小灌木,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它们就像闪烁在地上的小星星一样,记录、见证了我生命里的波澜和心情的脉动。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知道我内心的那些情感,就如我相信日子逝去时间会知道,云飘过天空会知道,冷暖过去季节会知道一样。因为它们是自然的精灵。
但那鸟儿,却和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怀旧,可食的枸杞子都不在了,它还在守候!
临走的那一天早晨,我又看到了那只小鸟。它就那么长久地停落在空空的枝头上,看起来神情有一些落寞。
已经是深秋了,我要走了,你也走吗?它侧歪着头,不解地看了看我。当我转身离去时,那鸟儿仍然没有离去。
突然觉得那鸟儿与我们人类相比,自由而又独特。它们也许从来不受什么逼迫,用不着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赶到某处,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毫无牵绊与阻碍。它们完全有权利以守候或守望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一事物的依恋;而我却只能经常以告别的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另一程的思念。
(节选自任林举散文集《粮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怕深陷于往事的记忆中,所以一直不敢在那排每一级中间侧面的裂缝都带着岁月沧桑感的台阶上坐下来。
B.第六段采用插叙,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了儿时老家的枸杞,也为后文进一步的抒情作铺垫。
C.向海庭院中的枸杞子虽果稀粒小,但与故乡枸杞子的颜色一样都是鲜红的,在“我”心中的味道也都是相同的。
D.小鸟依然停留在空空的小灌木枝头上,神情有着些许的落寞,它们知道没有了可食的枸杞子,还得另觅食物。
【小题2】理解文中“它们是自然的精灵”的含意。
【小题3】有人说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也有人说作者主要抒发的是对自由的渴望,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 枣
李 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
我妈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 此地的麻雀何其富足! 冬日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开始用餐了。 它扭头向左啄几口,再扭头向右啄几口。
吃完了脑袋附近的,挪一下小爪,继续左右开弓吃啊吃啊。
吃饱了,该消食了,大雪中的树林才热闹起来。串门的串门,打招呼的打招呼,吵架的吵架。然后大家一起没头没脑地欢歌,再乱蓬蓬地惊起,呼啦啦,从一棵树涌往另一棵树。
我行走在沙枣林中,猜测麻雀的乐趣。想象它小而黑的眼睛,圆滚滚的身子,平凡的外套。 我怜惜它短暂的生命。差点儿忘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穿行在沙枣林中,身边果实累累,像葡萄一样一大串一大串沉甸甸地低垂,把树枝深深压向地面。 何止是麻雀们的富足,也是我的富足啊。是我视觉上的富足,也是我记忆的富足。
我边走,边摘,边吃。赛虎和丑丑也不知从何得知这是可以吃的好东西。它俩时不时用狗嘴咬住低低垂向地面的一大串沙枣,头一歪,便捋下来满满一嘴。三嚼两嚼,连籽吞下。
在北方的大陆腹心,我相信沙枣是所有孩子童年里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猜没有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里不曾提到过它。包括我,也热烈歌颂过沙枣,出于成长中无处依托的激情。
但是到了今天,少年的热情完全消退,我仍愿意赞美沙枣,无条件地,无止境地。
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
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 吃着吃着,又有些羞愧。这可是麻雀们一整个冬天的口粮啊! 但是四面一望,这壮观的盛宴!麻雀们绝对吃不完的。就算把乌鸦们加上也吃不完啊。
我暗暗记住这里。幻想有一天能重返此处,带着最心爱的朋友,炫耀一般地请他们见识这荒野深处的奇迹,诱导他们触碰自己多年之前的孤独。 对了,还有沙枣花。
沙枣花是眼下这场奇迹的另一元。我极度渴望,向只在春天闻过沙枣花香的人描述沙枣果实,向只在秋天尝过沙枣果实的人拼命形容沙枣花香——唯有两者共同经历过,才能明白何为沙枣,才能完整体会这块贫瘠之地上 的最大传奇——这中亚腹心的金枝玉叶,荒野中的荷尔蒙之树,这片干涸大地上的催情之花。
所有开花结果的树木都诞生于物种的进化,唯有沙枣,诞生于天方夜谭,诞生于金币和银币之间、奇遇记和 地中海的古老街道之间,诞生于一千零一夜所有的男欢女爱之间。
它惯于防备,长满尖刺,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伤害。然而世上与忠贞情感相关的事物都富于攻击性,要么玫瑰, 要么沙枣。
它扎根于大地最最干涸之处,以挣扎的姿势,异常缓慢地生长。然而哪怕用尽全力,它的每一片叶子仍狭小 细碎。
小小的叶子,小小的,小小的黄花,小小的果实。沙枣树以最小的手指,开启最磅礴的能量。沙枣花开了! 我所经历的最浓烈的芳香,要么法国香水,要么沙枣花香。 沙枣花开了,这片荒野中所有的年轻的,无依无靠的爱情,终于在大地上停止了流浪。 直到沙枣终于成熟,沙枣花香才心甘情愿退守到果实深处。所有爱情瓜熟蒂落。 我一边吃沙枣,一边猜测麻雀有没有爱情。
平凡的麻雀,卑微的鸟儿。叽叽喳喳一阵,一辈子就过去了。
而沙枣供养的另一类鸟儿——乌鸦——体态稍大,想必也胃口稍好吧。乌鸦穿着黑衣服,所以看上去有强烈的庄严感。可大家对它的印象只有聒噪与不吉利。
可是当乌鸦起飞的时候,和世上所有鸟儿一样,身姿有着飞翔特有的豪情。
乌鸦的爱情呢?
乌鸦成群翱翔。不远处雁阵成行。大地上的秋天隆重得如国王登基的庆典。 在隆重的秋天里,我一边吃沙枣一边反复思量,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呢?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麻雀饱食嬉闹的场面,表现了麻雀的平庸,并借此感叹其生命短暂卑微,体现了作者悲悯的情怀。
B.虽然沙枣带着涩味不甚可口,但作者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盛情,所以在林中边走边吃,竟然感染得两条狗都大口吞咽。
C.沙枣带给了作者丰富的文学想象,因其生长环境恶劣、枝干多刺和花香浓烈等特点而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内涵。
D.文章以“过冬”起,以“过冬”结,首尾呼应,而末句“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的追问再次含蓄地表达了对沙枣的赞美。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少年的热情消退后仍愿意赞美沙枣?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乌鸦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B.天人合一C.中西并融D.张扬个性
【小题3】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 候
风为裳
经过数十天的不懈努力,系列电缆偷盗案确认与他有关。警察们得到线报,他的妻子即将临产,他很有可能会出现在产房。
李队长带着小吴、大刘提前守在产房门前,果然,失踪了很多日子的他风尘仆仆地赶来。警察们都很兴奋,想扑上去抓住他,然后就可以像拉住萝卜缨牵出大萝卜一样把偷电缆线的团伙一网打尽。案子结束后,李队长要给老伴儿补过个结婚纪念日,结婚整整三十年了,老伴儿跟着他吃苦受累还担着心。每说起这些,铁汉似的李队长的眼圈儿都泛红。小吴要跟女朋友约个会,再不见个面,离散伙就不远了。这都是小吴处的第五个女朋友了,再不成,小吴就成剩男了;大刘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孩子说都快小学毕业了,他们班主任都不知道老爸长得是方是圆,还以为他是单亲家庭呢!
可是,在行动的前一刻,大家发现医生正面色严肃地跟他说些什么,他在单子上签字,接下来医生护士紧张地进了手术室。他颓然地蹲在地上,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大家面面相觑。李队长悄悄走出去,给小吴、大刘发了条短信:我在产房门外等过孩子出生,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咱们再等等……
看了短信,大刘咧嘴笑了笑,他也有过这种经历。小吴噘了噘嘴,不抓,万一煮熟的鸭子飞了咋办?但命令就是命令,还是守着吧!
三个人远远地看着他,个子不高,穿着也很平常,不过是个普通男人。如果不是犯了罪,这该是个既紧张又幸福的时刻吧!
从医院里打听到他的爱人是高龄产妇,心脏也不太好,很危险。
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他在产房门外走来走去,偶尔长长地叹口气,一刻也没有离开。同样守在医院里的还有躲在暗处的李队、小吴和大刘。他们饥肠辘辘,很多天夜里蹲守,人困马乏,如果能吃一顿热乎饭菜,再美美的睡上一觉该有多好。
但是,大家只能守候在产房门前。
下午4点,产房里“哇”地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男人快步走到产房门口,搓着手,脸上却是笑意。
小护士出来,高声说:“是个男孩。只是你爱人还处在危险期,你要好好照顾!”
小吴的心“咯噔”了一下:是啊,整个生产过程,怎么不见他的任何亲属呢?如果抓了他,那产妇和孩子怎么办?
没办法,谁也不能让一个刚刚临盆还没脱离危险的产妇亲眼目睹丈夫被抓的惨剧。如果那对母子出了意外,李队说,他们会自责一辈子的。
那就再等等吧,反正都守了那么多天了,不在乎多这一两天。
李队跟小吴、大刘碰了一下头,分配了一下任务:两个人盯着,一个人去吃饭、休息。三个人轮换着。
这一守就是六天。
每天,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他跟最合格的丈夫、最慈祥的父亲没两样。只是,他犯了法。
那一天,小吴吓坏了。他去菜市场买菜,到了菜市场,他三转两转就不见了。小吴立刻慌了神,如果发现了警察正在跟踪他,他逃跑或者出了意外,案子又没了线索,怎么向上级交待呢?更重要的是,产妇和那个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谁来照顾呢?还有,产妇能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吗?
那一瞬间,李队甚至对这几天按兵不动有了怀疑。这么辛苦,真的会有好结果吗?他会知道他们的苦心吗?
好在只是一场虚惊,他在一个角落里买鸡蛋。他闪身出现在李队和小吴的视线里时,两位警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六天后,他爱人的老妈赶了过来。她也度过了危险期。是收网的时候了。
他走出医院的大门,警察们出现在他面前,亮出了逮捕证。
他很沉默,绝口不交待同伙的情况。李队长把这些天跟踪他的事儿讲给他听。他屈身跪在地上,泪如雨下。
一个多月后,他爱人才得知真相。
那六天,他守候的是病危的爱人和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李队和小吴、大刘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这温情比惩罚更能直抵人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这些细节显示了他对妻子、孩子的愧疚之情。
B.小说叙述了一个守候的故事,他守候的是妻子和孩子,警察们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通过“守候”,小说讴歌人性的光辉。
C.文中警察们的举动说明:法理之外尚有人情。原则也应该为情感让步,只要我们付出真情,即使面对的是罪犯,也一定能感染对方。
D.小说结尾处,当警察们亮出逮捕证时,他很沉默,绝不交代同伙的情况,这说明他很讲义气,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善良。
【小题2】小说关于警察们的心理描写有好几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泥土哪去了

南帆

①屋前的墙根下整理出一片巴掌大的空地,想到要种几株花,突然发现无处取土。邻居踅了过来笑了笑:可以打电话订购,但是价钱很贵。泥土也得花钱了吗?我不禁愕然。

②花草的根系可怜的裸露着,四处找不到泥土。泥土和大地渐渐的撤出了我们的生活。出入于泥土的许多小动物也不见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慵懒的蚯蚓,神经质的蚂蚱,鬼鬼祟祟的四脚蛇,纹丝不乱的蜗牛,浩浩荡荡的蚂蚁队列,还有拳头大的蛤蟆笨拙地跳过田埂。

③烙印在记忆屏幕的第一个小动物大约是一只螳螂。那时我似乎四岁左右,居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父亲从乡下回来,逮回一只绿色的螳螂。螳螂夸张地掀动两个大刀一般的前臂,雄视左右。父亲用一根细线拴住螳螂的肚子,细线的另一端捆在插入泥土的小竹竿。阳光透过丝瓜的藤蔓照射下来,碧绿的螳螂通体透明。我想起来了,少年时代我和一批小伙伴还迷恋过寻找蜗牛。我们翻检所有的草丛、墙根、瓦砾堆、石缝,所有的蜗牛被搜索一空。有那么一天,我们突然觉得这些游戏既幼稚又不卫生,于是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开始忙碌一些另外的事情。

④起身拍了拍身上,数十年的时光仿佛一下子消散在尘埃里。那些小动物只能活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回忆里,如同一部黑白的老电影。现在我们的身边只剩下各种人工合成材料,无论是墙壁、地板、各种管道和导线,还是手机、电脑、汽车和飞机。我的寓所里现在只养一只狗。它的大部分时间都关在阳台的玻璃门背后,每一天眼巴巴地望着栅栏外面的陌生世界;它的四个爪子几乎没有机会触碰到真正的泥土。

⑤“大地”是一个沉稳的词,“大地”隐喻的是宽厚、阔大、质朴和不尽的生机。山脉起伏,河流蜿蜒,树木葱茏,湖泊的水面映照出闪亮的落日余晖。我突然想到,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所谓的“大地”了——这一幅景象多半是从飞机的舷窗上看到的。

⑥栖身于天地之间,古人不时以植物自况,伸出根系扎入泥土,牢牢地抓住大地是立身之本。汉语之中,“根本”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众多带“根”的成语表明了古人对于大地的敬畏,例如“根深蒂固”、“落地生根”、“寻根究底”、“游谈无根”,如此等等。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匀出心情想到泥土和大地?我们要么上电影院,逛服装店,寻觅佳肴美味,要么坐在玻璃幕墙背后的办公室里,精心地算计某一个官职或者某一笔款项……闲常的日子里,我们对于大地仅仅剩下象征性的牵挂:庭院的角落摆两个盆景,阳台的栅栏上种几簇花——遥远的大地仅仅是花盆里的一小撮泥土。

⑦那一天我路过一个修建之中的公园,突然嗅到了浓郁的青草气息。一些工人正蹲在一块坡地旁边铺草皮。浓郁的青草气息有些呛鼻,我想起了夏日曝晒之下潮湿的田园或者树林间腐殖层蒸发出的气味。这时,青草气息是粗鄙的乡野,混杂了泥土和粪便的味道。久违的气息令人想到了各种遥远的故事。

⑧太太没有正式侍弄过庄稼,长年累月的公寓生活让她觉得,如果有一个庭院种些什么,真是莫大的奢侈,她在墙根的一个小土坑里种下一棵柠檬树苗,自豪得如同拥有一座果园,不少邻居都会踱过来看一看,夸奖几声。太太乐观的推算这棵柠檬树苗何时发育成熟,何时可以结出多少果实,絮絮叨叨的如同农妇,于是,丰收的气氛突如其来的弥漫开来。

⑨泥土无声无息地消失,古老的农耕文明如同一个遭受遗弃的废墟深深地埋葬在水泥路面之下。什么时候还能返回大地的正常节奏——返回腰圆膀阔,心思简朴的日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老话:晴耕雨读。古人心目中,书本与泥土共同守候在我们的日子里。文章的气韵交织于阳光、风雨、泥土和各种植物之中,读起来才会有悠然心会之感。现在我们的阅读大部分都发生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上,囫囵吞枣,一目十行。

⑩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景:一堵土黄色的围墙,墙上挂下几丛茂盛的藤蔓和绿叶,上面点缀一些紫色的花朵。天气微寒、细雨,围墙之内的屋子没有关门,透过栅栏可以看到屋子中央的一张长桌和靠墙的一架书,咖啡的香味隐约拂过……

(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对小动物的描写生动而鲜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且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小题4】阅读第⑧段,简析写太太种柠檬树苗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第⑨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土深埋于水泥路面之下,致使我们与泥土的联系被迫中断。
B.我们已经无法返回腰圆庞阔、心思简朴与晴耕雨读的日子。
C.在书本与泥土的共同守候中,我们收获悠然心会的阅读感受。
D.本段以晴耕雨读、电脑及手机阅读等阐述泥土与阅读的关系。
【小题6】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