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

(1)他,或她,在楼梯台阶上倚墙或栏杆一坐,打开书本,台阶这尺多见方的空间,便是其私人属地。于是,楼梯左右两侧,自上而下,有序无声,便有两行书室。若哪处空着两个台阶,就有人悄无声息地坐进去,好像坐进阶梯教室那么自然。

(2)那两行个体书室里的人,用心捧着那一本本书。上下楼梯的人,小心翼翼地,生怕侵犯了左右两行私家属地。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轻轻地走下楼,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3)这就是京城著名的楼梯——从三联书店的一楼通往地下一层的楼梯。

(4)席地而坐是三联给予读者的特权,读者可以一天24小时不花钱享受“悦读”。我不由得想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里可谓“书架前,书堆间,书人不释卷”。

(5)一眼镜男,肤色与衣裤的颜色和他身前身后的一架架书的色系相近,感觉他在这地上一定坐了很久很久,坐到和书架们长得越来越像。有人在那两行书架间找书,走到他跟前,只能从他腿上跨过去,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6)一书生搬了一厚摞书,在书架间找到一张塑料凳,立刻在此凳上安营扎寨。他坐下后,先长出一口气,然后双腿合拢,权当书桌,把那堆书码放在这“桌”上,再用眼镜布擦擦眼镜片。安家完毕,他靠在身后的书架上,双脚前又是高高的书架。他的“家”在书山的谷底,光线是绝不充足的,但他是绝对满足的。那架势,好像要一本一本细细读来,沉醉在自己的家园。

(7)一个小女孩,她光洁的长发,纯白的泡泡袖,婴儿肥得可爱。她在“学术研究”的牌子下,吃力地来回抱起一摞又一摞的学术书籍。据说她的家长要买很多的书,可是腿脚不便没有很多的力气。她一定不懂学术,可是她一定与众不同。

(8)又两行书架间,一对少男少女都在读自己的书。少男,白T恤,黑框镜,牛仔长裤。少女,白帆布鞋,天蓝裙,松松地挽了条发辫搭在肩上。突然就想起“花前月下”4个字,那又如何比得上书前书下的诗意和对精神旅途的思恋?

(9)有一种两层的用来取书的梯子,能坐在梯子上的是佼佼者了。一个小男孩,脖子上挂着家门的钥匙。左手握一瓶打开的矿泉水,右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坐在“高岗”上,喝口水,看看书,这孩子是这个书店里“头等舱”的享受者了。

(10)书店一楼靠窗处和地下一层都有一行小方桌,桌上有一个小台灯,桌旁可以坐两个人。比起书架间的“书人雕像”,这两行桌旁坐的都是神仙了。我累极的时候偶见有一空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有这样的好运呢?我真要当一把神仙了。想想吧,我拥有了一把椅子和一角桌子!

(11)饭馆、市场,到处都是嗡嗡的人声,但这里,似乎回到默片时代,那银幕上打着的文字是:他在读书,她在读书……

(12)三联有一种带万向轮的购书篮,拉动的时候,才让人惊觉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声音”。那声音,一下把我拉回到好多年前,哈佛的一个雪夜。那时,我陪先生在燕京学社访问。他天天读书到凌晨3点,无论如何也读不过来燕京图书馆的藏书。有一晚我们在学社复印了一千页书,直到凌晨4点多,我们拖着带万向轮的购物车走进寒夜的雪地,嫩黄的路灯,把冬雪染成暖色调。我们踩在积雪上的声响,使这幅暖色调的画面有了音响,有了动感,有了快感。我真想谱一曲《雪夜波尔卡》,如果我会作曲的话。

(13)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纸质书……不,我相信我不会见到这一天。

(14)忽然又想起渥太华的国会图书馆,在一层层19世纪的拱形顶下,有一个显得格外小的门。推开那扇小小的门——哦,天!这是什么地方?我好像走进了一幅辉煌的经典油画。那阔大灿烂的三层楼,好像歌剧院的三层包厢。一本本书像贵族似的坐在一层层一格格包厢里,俯视着一个个走进来的深怀仰慕之情的本国人、外国人。图书馆的不少工作人员在工作,却没有一丝声音。他们被定身在这幅油画里。

(15)走出国会图书馆,回头再看看那扇小小的门,想起那个“石门开”的童话。只要在山前叫一声“石门开”,山洞就大开了,里边堆满了耀眼的珍宝。

(16)电脑可以取代图书馆的库存,但是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

(17)走出三联,偶回头,才发现沉沉夜幕里大玻璃窗内的书店这么明亮这么温暖,好像我在台下观看舞台上的灿烂,又似听到美声的歌唱:啊,我的太阳,灿烂的阳光。

(18)此刻,我站在北京午夜的街头,望着三联书店的耀眼和美丽,想着,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读书人。

(取材于陈祖芬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世界”,与“我从他们的世界路过”一句中的“世界”,在含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他已经穿越到他书中的世界里
B.并不知道有人从他的世界穿越过去
C.世界上最光明的灯,是书
D.那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将三联书店的楼梯台阶称为“私人属地”,意在说明读书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高贵奢华,神圣不可侵犯。
B.在凳子上安营扎寨一段,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将一个书生对书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
C.哈佛雪地夜行,作者写“嫩黄的路灯”形成“暖色调”,表现了沉浸在读书生活中的充实与温暖。
D.“那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意谓真正的读书人稀缺,饱含作者对当代社会精神生活匮乏的忧思。
【小题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出自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作者以此表达自己对三联书店中的坐读者十分尊重、不敢相扰的心情。
B.“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词作《送别》。作者以其为仿写对象,勾画出读者不花钱享受“悦读”的盛景。
C.“花前月下”出自唐代白居易《老病》诗“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作者意在借此表达对青年学生虚掷青春、游戏人生的批评。
D.“石门开”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童话。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作者以此浪漫之笔形象地表现出图书馆内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
【小题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11)段有何作用?
【小题5】第(16)段中,作者认为电脑“永远不能取代图书馆的雍容美丽”。结合文意来看,这里的“雍容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8 11:5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在唤醒。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棒刚刚烀好的包米,循声而去,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正在案子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水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在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话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做我的学费绰掉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里,我感觉到她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她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设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

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车子只装了六十块。我试了试,分量很重。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越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谢谢你!谢谢你!

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我工作以后,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于是,那个地方动迁了。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年的事情。他说不是他。他 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我的记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开解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法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我又聊起帮成卖土坯的事情。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象。我说一定是你。我们聊得很热烈。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错了,其实,我没帮助我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我开始怀疑我的记忆了,但还是决定断续寻找赵德才。

(选自《小说林》2018年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我”小时候特殊的爱好,并对木匠推刨子进行颇具诗意的描写,为下文叙述“我”木匠赵德才的交往做好铺垫。
B.“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却发现他走了,于是“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心情的变化折射出“我”对他的亲近与依恋。
C.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两个“赵德才”,并觉得就是当年的赵德才,结果却遭到他们的否认。这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艺术张力。
D.小说在娓娓的叙述中融入深挚的情感,在简单的故事中寄寓丰厚的哲理,语言含蓄典雅,情节曲折有致,读后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赵德才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我”执着地寻找赵德才一事,你怎样看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苕和米饭

余道勇

“妈,我饿了。”小男孩回到家,想要吃的。

“苕子在鼎罐里,自己拿来吃吧。”妈说。

小男孩把鼎罐盖子揭开。一罐子的苕子,只有罐子中间位置有一小碗白米饭,馋得小男孩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他还是忍住了。他知道,那唯一的一小碗米饭是给最小的弟弟的,他不能吃。小男孩用筷子插起一个苕子,灶台边有一碗青菜汤,就着吃了。那苕子淀粉含量丰富,吃在嘴里却难以咽下,只能一口汤一口汤就着吃。

小男孩的父亲在他三岁时伤逝,母亲拉扯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挣工分是这个小男孩幼小心灵中的梦想。小男孩并未备尝劳作的艰辛,总是在放学回家后,跟着大人们有样学样地做一些田间的农活。他很想用这点本领去挣工分,哪怕能挣一个工分,他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那个年代,生产队出工听钟声。小男孩听惯了村口每天出工的钟声。钟声一响,各家各户的劳动力就奔出家门,集体出工。然而,有一天,这个钟声一直都没有响起,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响起。

“妈,今天出工的钟声怎么一直没有敲响呢?”小男孩长大,已经上初中了。他一直盼望着长大,能够为家里挣工分,减轻母亲的负担。

“不用敲了。”母亲说。

“为什么呢?”小男孩扭着头问,很是不懂,他是听着钟声长大的。

“因为,田地都分到户了。”母亲说。

“分到户了?”小男孩一脸茫然,还是不解其意。

“是啊,分到户了,联产承包了。”母亲说。“以后你不用去挣工分,你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好多事了。”

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不能挣工分了,这怎么给家里减轻负担?

然而,母亲看来很高兴。小男孩不知道,母亲已经在心里盘算起来。母亲笑眯眯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小男孩说,现在家里承包有五六亩水田和一亩旱地,不用靠工分,就是自己好好地耕作,只要收成好,除去交公粮、余粮,每年的收成应该比吃大锅饭分到的口粮还要多,要不了两年,不仅可以还清欠别人的谷子、苕子,还可以卖一些,挣点钱补贴家用。母亲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读好你的书,妈妈就是再苦,也要让你们成人。”

小男孩挣工分的梦就这样破灭了。但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小男孩还是有点懵懵懂懂。

转眼,小男孩上高中了,已经成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去二十里外的镇上念书。

从未离开过家的小伙子,在高中宿舍住了一个星期,就忍不住想家了,几乎是发狂地想家。星期六最后一节课一上完,他就飞奔回家。到家时,已经是秋日的傍晚时分。

“妈,我回来了。”小伙子一到家就找妈。

没有人应声。

灶台上冒着热气,锅里饭是热的,是白米饭。

姐从猪舍喂猪回来,看到小伙子,说:“妈还在地里做事,趁天没黑,多干点活儿。妈让我回来先做饭,等你回家。”

天黑时分,一家人收工回家,姐早就把饭菜备好了。

“妈,怎么没有红苕?”小伙子端起一碗米饭。以前,都是弟弟吃米饭,其他人都啃红苕——这一个开学周,小伙子每天都是用饭盒在学校食堂蒸米饭吃,竟然想红苕吃。

“有米饭吃还想吃红苕。”姐说。“我们可是吃得反胃了。”

这一顿饭,小伙子吃得很饱,也很充实。自家菜园里摘的黄瓜、茄子、冬瓜、辣椒等,经过柴火的爆炒,很有家的味道。

那天,妈妈对孩子们说:“你有一双手,有几亩田地,还怕饿到吗?”

小男孩是幸运和幸福的,赶上了好时候,能够考到城里读书,不用挣工分了,当年的小男孩已在城里安家落户。但每次回老家,家里人总笑他竟然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

从一锅苕里只蒸一小碗米饭,到一锅饭里只放一个红苕,引领着我们生活发展的,不正是出工钟声的停止和改革号角的吹响吗?小伙子似乎明白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不就是把红苕变成白米饭吗?

每当忆起这一段往事,我的眼眶总是红红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刻录在一些点滴的细节中。当年的小男孩,绝不仅仅是我自己,而从啃红苕到稻谷满仓,也绝不只是这个小山村!我感恩时代,感恩时代的引领者!

(节选自201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注)红苕:又名番薯、红薯、山芋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看见罐子中间有一小碗白米饭,尽管馋得“巴不得一口把白米饭吞掉”,但还是忍住了,就着菜汤吃难以下咽的红苕,可见他善良、懂事、自制。
B.听到母亲说“田地分到户了”“联产承包”,小男孩有点怅然若失,这是因为他此刻并不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只知道从此不能挣工分给家里减轻负担了。
C.当年的小男孩从城里回老家时仍“喜欢吃红苕,并特意在米饭里加一个红苕来煮”,这一细节表明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念大集体的生活,怀念出工的钟声。
D.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一个小男孩从大集体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后的生活情形,以此展现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别具匠心。
【小题2】文章以“红苕与米饭”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段可以删除。你认为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逃狱记
中国网1月9日讯 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在这里曾经关押了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只有144人,波兰人卡齐米尔兹·皮乔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1岁高龄的他讲述了70多年成功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1942年6月20日这一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出口处负责路障的一个党卫军士兵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因为集中营指挥官鲁道夫·胡斯的汽车就在他的面前。车里有4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其中一名少尉正朝他大喊大叫,骂骂咧咧。
“清醒一下,你这个家伙!”那个军官喊道:“赶快放行,要不我打死你!”那个卫兵吓坏了,连忙升起路障,让这辆马力强大的汽车过去,开远了。
然而,要是这个卫兵走近一点看,就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汽车里那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因害怕而变得灰白。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党卫军,而是穿着偷来的制服、开着偷来的汽车的波兰囚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皮乔夫斯基说:“我们是被送到那里的第二批人,被迫参与集中营的修建。”最初集中营里的那些老建筑不够大,容纳不下在大规模逮捕中抓来的人,于是囚犯们每天必须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隔壁建造一座大型的新营区。
皮乔夫斯基回忆说:“在开始的3个月里,我们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但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纳粹党卫军不断地杀害囚犯——用警棍将他们殴打致死,这是解决集中营拥挤问题最简单的方法。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所有这些如今都记录在案。但是皮乔夫斯基记忆中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惊。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不仅用于吃喝,还要在晚上当尿盆使用。“如果谁的勺子丢了,就要像狗一样就着碗吃;如果碗丢了,那就一点汤都喝不到了。”他说。
有时候,德国卫兵们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假期而杀人。皮乔夫斯基说:“当卫兵们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取下某个囚犯的帽子扔到远处,然后再命令他去捡回来。当囚犯跑过去时,他们就朝他开枪。然后声称该犯人试图逃跑,被他们阻止,于是为此得到三天的休假。”
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如何应付这样的生活?皮乔夫斯基说:“有些人祈祷,但是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被关进集中营就曾祈祷的人会说:‘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
有6个星期的时间,皮乔夫斯基被分派运送处决后的尸体。“死亡墙位于10号和11号楼之间。卫兵们将囚犯们排成队,然后从背后朝他们头部开枪。”随后,就会有一堆脱光了衣服的尸体,由皮乔夫斯基抬着脚踝,另一个人抬着胳膊,扔到手推车上,再送到火葬场。“有时一天是20具,有时是100具甚至更多。这其中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他重复说:“还有孩子。”
不过,直到一位朋友的名字出现在死亡名单上,皮乔夫斯基才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少波兰囚犯由于会说德语而有了用武之地,有些人甚至当上了监狱警察,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一天,一个名叫尤金尼厄斯·本德拉的乌克兰朋友来找皮乔夫斯基,本德拉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在集中营的汽修厂劳动。他告诉皮乔夫斯基,那些能够接触到囚犯档案的人告诉他,德国人准备处死他(本德拉),已经列入死亡名单。皮乔夫斯基说:“这一下我彻底绝望了。”于是,逃跑的计划萌发了。1942年6月20日,早上在仓库干活时,皮乔夫斯基暗中拧掉了一个锁门的螺栓,因此他们可以爬进去。他们来到二楼的储藏室,破门而入,换上了军官的制服。同时,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
他们开着汽车前往出口,一路上党卫军向他们敬礼,并高喊“希特勒万岁”。同时要演得逼真,好让卫兵相信我们。”
到了路障处,由于极度紧张,汽车内的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皮乔夫斯基说,“这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我开始叫骂。”党卫军士兵服从了命令,升起了路障,汽车向着自由驶去,他们成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屈指可数的144人之中的4个人。
(节录自中国网军事,2014年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A.从皮乔夫斯基回忆的情况看,殴打、屠杀是集中营最常见的事情,在被屠杀的人中,竟然有孩子,可见法西斯的残暴。
B.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关押过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比例极低,成功者之一皮乔夫斯基回忆了集中营严格的管理。
C.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本德拉伙同皮乔夫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是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D.在皮乔夫斯基的回忆中,纳粹对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仅为了得到几天的休假就可随意杀人。
E. 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造成了大量的“囚犯”死亡,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
【小题2】怎样理解“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一句话的含义?
【小题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书

佚名

著名作家吕西安•朱塞朗拉开抽屉。从一大叠手稿、文件和书信下面,奥德特露出她那张漂亮的小脸,情意绵绵地冲他微笑……半年来,他几乎完全拜倒在她的脚下。可是突然间,年轻的作家不得不赶紧把照片藏好,因为,他的妻子索兰格悄悄地走进了书房。

“我打扰你了吗?”

“怎么会呢?”吕西安言不由衷,“我正写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精彩段落,就写不下去了。”

“什么情节?”妻子问。

“女主人公由于丈夫负心,感到非常绝望,想去自杀。但在此之前,她想给他写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我写了3稿,都感到不满意。也许,只有女性的感受才能把这个段落写得感人肺腑。”

“要是我能确信你真的不会笑话我,”她说,“那我就试着帮助你写这封信。”

“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说不定我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你不了解呢。”妻子的回答有些叫人捉摸不透。

吕西安站起来,向门口走去。

“你这是要上哪里去?”妻子问。

“我出去走走。”

索兰格垂下头。奥德特的模样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她取过一张纸,开始写道:“亲爱的:“我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向你诀别。

“刚才,当你离开我,同往常一样,去见你女朋友的时候,你没有注意我目光里的痛楚,也没有发现我的手在颤抖……

“上帝保佑……因为,当时你要是问我,也许我就无力保守自己的秘密,就会向你坦白我内心的绝望。这种绝望使我越来越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今晚你回来时,用不着再为你迟迟不归编造什么借口了。我已经不在这里,不会再用令你心烦的问题折磨你。

“不过,请你不必过于自责。因为,那还有什么用呢?!你已经像个男子汉一样,按照你那男子汉的恶习,生活过了。归根结底,我的过错比你要大,因为我没有能够获得忍气吞声的能力,而这种忍气吞声曾使多少被抛弃的妻子穷愁潦倒,或者光彩照人!

“亲爱的,读完这封信后,请你到我们的卧室去,你将看见我躺在床上,但这将是第一次在你走近我时,我的眼睛不会睁开。

“啊!我多么希望死不要让我的容貌变样,以免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丑陋的形象!

“死的决心我早就下了。我在卫生间的小橱里藏了一个小瓶,现在你将在床边发现它……”

正在这时,书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吕西安•朱塞朗出现在门口。

“你想想看,我竟然忘了带钥匙!”他有些烦躁地说。然后,他走近写字台。

“你在那里做什么,索兰格?”他问妻子。年轻的女人把自己写的信藏在身后。

“没,没做什么……”

“你说谎!”吕西安一把抓过信。

“请求你,别读它!挺可笑的,只不过是个草稿……明天我再帮你写一封更好的!”吕西安皱起眉头,一脸紧张的表情,逐字逐句地读这几行绝望的文字。末了,他压低嗓门问:“这,这……你,你写的?”

“是的。”

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

索兰格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当丈夫把她扶起来时,她发现吕西安的手里拿着一个带红色标签的小瓶。

“索兰格!你说话呀!回答我!……这封信……”妻子点了点头。

“索兰格,你写的都是真话?……要不是我偶然返回来……”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吕西安跪在她的面前。而索兰格只是轻声地说道:“也许,你还得重新把它加工一番……信写得不美,也没有文学味……可是你看,这是真实的感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平实而又精彩。
B.“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刻画了吕西安对妻子索兰格漠不关心的形象。
C.小说构思巧妙,将文学作品的情节与现实事件连接在一起,以遗书为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索兰格的心路历程。
D.“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反映了吕西安改过自新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的索兰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安排纯属多余,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