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哪怕选择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实体书店仍有网上书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我们看到,新开的大型实体书店多数进驻购物中心、大商场这些人群密集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雅致的阅读空间,也提高了商场的人文气质。许多商场都给书店开出了免除场地租金的优惠条件,他们看中的就是实体书店的高附加价值。

政策扶持与鼓励,也是实体书店行业整体回暖的重要原因。日前,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还明确视规,在城镇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中,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

实体书店的回归,并非简单重复过去的经营模式,而是在新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中,找回了自我定位。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摘编自《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已渐融入生活新场景》,2016年7月13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引入商业活动,增加多元体验,扭转了实体书店“明日黄花”的命运,也让不少人重燃对实体书店的兴趣,这固然可喜。但是,一些书店商业氛国浓厚、过度追求形象包装,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个拍照的“景点”,却让书店真正的主角“书”,逐渐退居到次要的地位。

因为“书的在场”,实体书店蕴含着精神性和人文性,打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文化内核正是一家书店的“灵魂”。今天,北京24小时开放的三联书店,深夜仍有人灯下展卷,可称是首都的一个精神地标。

当然,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书店仅靠卖书的利润可能难以覆盖不断上涨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所以我们并不苛求所有实体书店都只做书的生意,而是希望其在商业经营的同时,也能守住人文精神的根本。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曾经说过:“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今天实体书店的发展,可能正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文化自觉”;而我们这些走进书店的人,也应该更多地怀搞着一颗阅读的本心。因为书店的文化厚度,其实依赖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厚度。

(摘编自《“书的空间”当有人文内核》,2017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纸质书实现了连续三年销售册数8%-10%的增长。据成都市文广新局统计,今年年初,成都市的实体书店已经达到了710家,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如今,国营书店、大型连锁书店、独立书店,遍布成都的各大商圈和生活社区,24小时书店成为夜晚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目前书店的图书销售额占到营业额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咖啡和茶水的利润最高,基本能覆盖书店的所有支出。”琦竻不打烊书店的店主罗竻说,虽然书店刚开业半年名气不高,但目前还没有亏损,他打算带领书店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书店售卖的文创产品制作上更有创意,但盈利的重心仍然是饮品。

“关于独立书店的复苏,我们还不能太乐观,现实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罗竻表示,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全民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他相信未来的形势会越来越好,但由于目前国内图书价格偏低和网上书城打折促销活动盛行,对实体书店来说,盈利仍然是比较困难的。

(摘编自《国内书籍销量连续三年稳增10%,实体书店还好吗?》,2017年11月5日《成都晚报》)

【小题1】下列对目前实体书店发展现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大量进驻购物中心、大商场等,成为人们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的阅读空间。
B.《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实体书店将贯通城乡,建设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C.一些实体书店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过分包装、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等问题,使“书”的价值退居次要位置。
D.实体书店的发展不仅受到人们网络阅读习惯的影响,还受到国内图书价格和网上书城等因素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目前,各类商场或购物中心允许实体书店进驻,是因为看到了实体书店能带来很多的经济利益。
B.实体书店的人文内核是它的精神性和人文性,因此,无论怎样改变经营模式,这种人文内核都不能丢。
C.当前,书店仅靠卖书的利润还不能负担其租金和人力成本,实体书店状况仍不容过于乐观。
D.我国纸质书的销售册数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长,某些城市的实体书店数目也呈上涨趋势。
E.实体书店在经营上可引入商业活动,追求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更好地发展下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7 08:0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见大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小题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小题2】第⑹段“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中的“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小题3】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小题4】“天空寂寞,人也寂寞”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条走失的狗
宾 炜
阿平在城里当保安,老板叫杨富贵,听说以前也是穷光蛋一个,这些年发大了,就抖了起来。不说别的,光是他家养的那条进口名狗拉拉,就值一百多万。
一天,杨富贵忽然把阿平叫到他家去。原来他最近很忙,没时间蹓狗,拉拉似乎有点郁闷,他就让阿平把拉拉带出去转转。
这等于是把一百多万直接交到自己手上啊,见老板对自己这么信任,阿平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自然是把头点得像鸡啄米。
他小心翼翼地拉着拉拉来到街上,变着法子让拉拉玩得高兴起来。没想到才一会功夫,就出了意外。
拉拉碰上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这家伙不知在哪捡到半块烧饼,正捧着津津有味啃得香哩。也不知咋回事,拉拉平常在家吃香喝辣的,见了那半块烧饼,居然眼馋起来,扑上去要抢,任阿平怎么拉也拉不住。
那流浪汉自然不干,一边躲闪,随手抡起一块石头,照着拉拉就是一通猛砸。阿平一看吓坏了,忙上前挡住石头:“别打别打,要打打我!”
拉拉显然也被惹火了,张开大嘴没头没脑地乱咬。流浪汉哪晓得抢他烧饼的是条百万狗,分明狂怒了,猛地一声怪叫,狠狠抱着拉拉一咬,拉拉痛叫一声,掉头落荒而逃,并留下了一路血迹。流浪汉身上血肉模糊,鲜血都快把眼睛糊住了,他用袖子抹了抹,呆了一呆,也是掉头撒腿狂奔。
阿平有点蒙了,等回过神来,拉拉已经跑没了影。他大喊一声,向着拉拉跑的方向拼命追。
可他一直追过了三条街,连拉拉的影子也见不着,地上也失去了拉拉留下的血迹。阿平再也跑不动了,脑袋轰轰作响,完了,自己这是茅坑门口摔跤——离死(屎)不远了!
他乱轰轰地想,怎么办?如果拉拉找不回来,卖了自己也赔不起。一走了之吧,又舍不得这份工作。思来想去,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系在拉拉身上,只有找到拉拉这一条路可走。
半天过去了,阿平依然一无所获。忽然,他在一根电线杆上发现了一张寻狗启事,仔细一看,果然是老板贴出来的。后来,他又在报纸上和电视里看到了寻找拉拉的消息。
阿平只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了,找到拉拉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可是,他已经差不多把这座城市跑了一遍,仍然没有碰到拉拉。看看天色已经暗了,阿平突然间感到一阵绝望。他决定放弃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他给老板打了最后一个电话:“我找不到拉拉……对不起,老板,我欠你的,只有下辈子还你了……”
“你还找什么拉拉?”老板没好气地说,“你现在马上赶到医院来!”
阿平又喜又忧。喜的是拉拉估计已经被人找到了,忧的是拉拉可能受了重伤,而且是被别人找到的。
他临时又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忐忑不安地来到医院。在一个急救室外面,见到了老板。杨富贵见他来到,就把手中一个鼓鼓的纸袋塞到他怀里,匆匆道:“你在这里守着,里面有五万块钱,医生叫你交钱就交钱。这是给你一个赎罪的机会,你要再乱跑,我饶不了你!”说罢,跑下楼去开车走了。
阿平紧紧搂着钱袋,焦急万分地盯着急救室的门,上面显示手术正在进行中。
忽然,有个护士走了出来,阿平凑上去,颤抖着打听:“怎、怎么样?还、还有救吗?”
护士说:“命是保住了,不过,由于送来的晚了点,伤口已经烂了,有一条腿肯定保不住了。”
阿平不由自主地盯着自己的两条腿,脑子里蹦出个荒唐的念头来,真愿意把自己的腿给拉拉接上去。又等了好久,老板又急忙忙地赶回来了,一见就问他,怎么样了?阿平不敢看老板的脸色,低着头说:“还、还没出来……护士说,命可以保住,但、但要截掉一条腿。”
老板重重地叹口气,转而恼怒地盯着他,说道:“阿平,这事你得承担全部责任。做完手术,你得好好照顾他,得当爹当妈一样侍候着,将功赎罪!“
阿平心中一宽一喜,听老板的话,分明已经原谅他了。他一时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突然扑通跪在老板脚下,感激涕零地说:“老板,我对不住你,是我害了拉拉。这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会把它侍候好的,我、我……”说着,又是悔恨,又是感动,热泪滚滚而下。
杨富贵把他扶起,瞧瞧他,沉吟半晌,这才问道:“阿平,你真的把自己看得这么贱么?竟然连一条狗都比不上?”
阿平怔了怔,羞愧无比地说:“老板,我算什么啊,就是把我卖了,也不值拉拉一个脚趾头。我知道,我欠你的一辈子都还不清了……”
“行了行了。”杨富贵有点厌恶地挥挥手,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当年要是像你这样,把自己看得连狗都不如,也就不会有今天了。”
阿平张着嘴巴,听不懂老板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杨富贵想了想,吩咐道:“你等会下去,把我车后厢的狗先送回我家,找个地方埋了。”
“狗?”阿平吃了一惊,“什么狗?”
杨富贵瞪了他一眼:“拉拉!”
阿平脸色一白:“什么?拉拉死了?”
杨富贵淡淡地说:“这不关你的事,是我刚才亲手打死的。我到处发寻狗启事,就是怕这狗再咬人。这狗日的明明疯了,不结果它,还不知道要给我闯多少祸。”
阿平瞠目结舌,仿佛不认识一样傻看着老板。忽然扑通又跪了下来:“老板,这都怪我,这都怪我啊,你怎么处罚我,我也愿意!”
杨富贵有些恼怒地把他一把扯了起来:“拉拉的死,我不怪你。可要是人死了,我不怪你,天也会怪你!出了事,你为什么不马上找那个受伤的人?这整整两天,你不找人,居然拼命去找一条狗,要不是我在一个垃圾车里发现他,现在恐怕已经没命了。这条人命,就得算在你头上!”
阿平只觉得头脑变成了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地盯着急救室的大门。杨富贵叹息着说道:“你要是及时把他送来医院,人家这条腿能废么?人命关天,你竟然把狗看得比人命还重,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阿平失魂落魄地走下来,打开老板小车的后箱,看见了拉拉的尸体。他突然间百感交集,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把拉拉紧紧抱在怀里,无声地哭了起来。
(节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遛狗的问题上,阿平所表现出的“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变着法子”等,足见他是一个奴颜婢膝、毫无自尊可言的保安。
B.在流浪者遭到拉拉攻击时,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其动作,如“躲”“抡”“砸”“咬”等,是为了与阿平构成对比,突出狗在阿平心中的重要性。
C.拉拉跑丢后,阿平没有先去找被咬伤的流浪者,而是几乎跑遍了城市去找狗,不仅是因为他认为应该弥补自己的工作过失,更是因为他认为这只价值百万的狗关系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D.设置情节时,作者使用意外、误解的手法,如吃香喝辣的拉拉竟对半块烧饼感兴趣,来到医院的阿平还误认为是拉拉的腿保不住了。
E. 结尾处,杨富贵对阿平说:“行了行了”并“厌恶地挥挥手”,这说明其对阿平的想法和做法,已经十分不满,甚至有解雇阿平的冲动。
【小题2】作者在第1段交代了杨富贵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小说中出现了阿平和杨富贵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色中原

何 频

眼前都过了小雪节气了,本该掉光叶子的树木还端着架子,大模大样,并没有迅即出局的势头,柳树也处处柳色正壮。此刻,郑州和南方似的,犹是晚秋模样。

我并非特别喜欢冬寒,只是觉得这几年秋天的尾巴延长了。当院的一棵大乌桕,每年霜红之后,一过小雪,无论下雪与否就赤裸无叶了。可今年延后多日,它秋叶还多,就连旁边的栾树与梧桐,也跟着乌桕耍大牌,赖着不肯下课。园里的青杨树,竟然和国庆节额济纳的胡杨一样,满树金黄连片金黄。银杏的叶子由青黄而明黄,再变深黄,轻盈的泛起浅醉模样。法国梧桐,则大面积变成了金红色。法桐是街树里的伟丈夫,最宜广场和操场,眼前这排山倒海漫天金红的阵势颇雄壮。这场面不多见,个中原因,要归功于一夏天的好天气,加之城市小气候湿润涵养,这才有满眼法桐好颜色!在门口,看树叶变色十分从容,大家都看不够,而我感触更深,这彩叶久违了,这不是浮皮潦草地发黄,而是树木很健康地发黄,是应季而变得红黄,此刻,树木仿佛不仅是树木,更似我们在老家的父母或祖父母,他们微笑的模样,和颜悦色,从容憨厚而又慈祥。

初冬的树色是暖格调的,市场里的色彩更丰富,更丰厚,俨然包罗万象。仿佛开了天眼,我发觉一年四季,包括鲜衣怒马的夏秋两季,它们都没有眼前这一刻的水果蔬菜品类齐全。单说郑州市场上橘子的品种,就比苹果、梨的都多。此刻没局限,地不分南北,季节的门槛拆除了,简直是四季物产之大交汇、大博览,满满的水果蔬菜总动员。正是大白菜大葱雪里红上市之际,野外这时下霜了,但苦霜还没下来,露天的菠菜、蒜苗、芫荽正嫩正肥绿。饮食男女,一大早上街喝大碗羊肉汤,本地人要么放葱花要么放芫荽,白生生的大葱和鹦哥绿的芫荽,蒙霜湿和露水之后滋味最长。根茎类蔬菜,远不止传统的萝卜胡萝卜、芥疙瘩苤蓝、生姜洋姜、山药红薯、茭白莲藕。只要有效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如最正宗的手工打烧饼,高炉芝麻烧饼两元一个,比普通烧饼翻倍,可照样食客排队。于是,本地芦笋,南方的莴笋和冬笋,也争先恐后登场。还有紫红黑绿的红菜薹和塌棵菜——前者是武汉人的最爱。我在武昌读书时,冬天和早春时节,红菜薹炒腊肉没少吃。遗憾郑州人拿着红菜薹当做菜心作青菜吃,名门闺秀充丫鬟使,可惜了红菜薹!而塌棵菜,这种江南和远方的土物,如今郑州郊区也大面积种植,和菠菜、小白菜交替供应市场。塌棵菜,又名塌枯菜和黑菜,秋冬贴地而生,重叠的叶片围着菜心呈很规矩很厚实的圆形,看着仿佛编花,拿起来像个绣墩儿。它是白菜远房的儿孙,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有一绝句:“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醴。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我拿肥厚乌绿的塌棵菜,学习扬州与上海人烧菜饭,取本地黄河边出产的新米“黄金晴”,放姜丝和海米煮菜泡饭,味道好极了!

我是个馋人,一说到好吃的就合不拢嘴。就这,还没有说到大棚蔬菜和野菜呢,霜秋和初冬之时,包括野菜在内的冬性杂草,和麦苗一样密集出生。农田和城市隙地,荠菜面条棵,繁缕野油菜,白蒿苣荬菜纷纷出生。性子急的且抽莛开花,大花小花,亮眼的不起眼的,特别是野芫荽与附地菜的小花,眨眼睛一样闪闪开花,而它们皆入那《野菜谱》,分明都可以入馔。十月小阳春,得天独厚,不同寻常。

市区以外的图景也变了。初冬外出看北方田野,登高望远,古人那“立望关河萧索”的旧景不再。傍着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依次是京广铁路、107国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高铁,原本依山而居的城镇村舍,葵花向阳似的往外向高速公路和高铁倾斜,昔日空旷大平原,摇身一变,变成繁忙无比的黄金地段。而每一道水线、公路和铁道线,也是新建的绿廊和绿化带。这时候,乘坐高铁去趟北京打来回,出郑州过了黄河老远,车走豫北至石家庄之间,方才显示地大地阔一地好麦苗。而保定向北,接近北京又都是苗圃和树林了,水边芦花铺天遮地地开。

我有几位朋友都是节气吟唱的能手与行家,说到时令和廿四节气,我说至少要错开一个节气,才能比对目前的自然。各位异口同声皆曰“善”。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树林没有凋零,生长正旺,交代特定的时令和地点,巧妙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市场上冬季物品的种类与夏秋季品种的对比,市区外图景的今昔对比。
C.文章有几处写到了蔬菜的吃法,既增添生活气息,又显出作者对郑州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结尾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善”,体现了朋友间的理解默契与和谐关系,含蓄表达了歌咏时代发展的主题。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暖色中原”的含意。
【小题3】本文用语灵活,风格多样,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於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
十年,擢广西巡抚。时广西土匪犹蔓延,大者踞郡县,小者千百为群,倐兵倐贼。长佑莅任,整饬吏治,兴练水师,匪氛渐戢。商货流通,税釐增倍。军事饷事差能自固,不尽仰资邻省。十一年,遣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于前案,或更甚于前案,其有害于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於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
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
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于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B.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C.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D.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贡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B.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另外还有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之意。
C.疏是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文中指上疏给皇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祠是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如本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长佑地位不高,但富有谋略。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多次率军作战,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刘长佑为政一方,善于治理。在广西匪情猖獗时,整顿吏治,强大军队,解决了军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剿匪成果。
C.刘长佑稳重谨慎,深谋远虑。在处理英国云南设通商口岸时,考虑深刻而周到。在对法斗争中,谋划十分周祥,深受皇帝的重视。
D.刘长佑忠于朝廷,深得人心。他不仅为官能干,而且不畏外敌、积极应对;在治内恩威并重,除匪患,保一方平安,皇帝和百姓都厚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
(2)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