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
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的消息。
B.材料一侧重于整体方面的报道,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对某个部分的介绍,比材料一更具精度。
C.从材料二中的内容看,“回收一号”雷达对于飞船返回段的测量非常准确,为飞船的成功着陆立下很大功劳。
D.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围绕这次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中心事件,让我们普通民众对此次发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主要是为了体现“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中“它还接过‘嫦娥’回家”使用拟人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材料三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携带太空机械臂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依据材料三的报道,“太空机械臂”其实就是一个“太空塔机”,负责运输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
E. 四则材料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舟十一号飞船、“回收一号”雷达、“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小题3】结合材料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30 07: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根据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到2018年,20%的商业内容将由机器自动产生,将有超过300万人处于“机器人老板”的领导之下。

机器人甚至已经具备了文字创作能力。日本去年举行了一次小说比赛,机器人创作的小说与人类创作的小说一起通过了评委的初选。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已经正式出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智能媒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自从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智媒”时代,算法盛行。这意味着,人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智媒”。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过去,传播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传播形态的变化。未来,进入“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更重要的是,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人在智能机器的辅助下进行传播,并且有可能变为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主导传播。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因此,走向“智媒”的过程中,首先是掉队的风险。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能够占据媒介载体的制高点。在互联网技术上的后发晚至,已经给传统媒体留下了深刻教训。但是,与“智媒”时代相比,那只是步行与马车的差距。一旦在“智媒”时代掉队,那就可能是马车与飞机的差距。技术门槛提高引发的“本领恐慌”,也增加了编辑记者的“掉队”风险。在一个人工智能辅助甚至主导传播的编辑部,编辑记者的日常责任和地位都可能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更为特殊的技能要求。面对剧变,他们是否会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引发“文化休克”?

其次是偏见的风险。“智媒”和人一样,也会具有“偏见”。当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形成“信息茧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这很容易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智媒”的出现,会不会强化这种算法的偏见?

再次是伦理的风险。“媒介即人的延伸”,从理论上说,人工智能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可以提升人性化的用户体验。但不应忘记,新闻也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人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过度依赖“智能”,可能导致情感温度的缺失,伦理把关的缺位。更不容忽视的是,如果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突破“机器人三原则”,控制并危害人类,那就可能产生信息安全灾难。

未来难以预知,科技发明创造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确定性。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世界,但是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出自谢国明《人工智能:媒体的机遇与风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智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智媒”时代里,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将越来越多地由“智能机器人”制作完成,而以往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B.人工智能作用于媒体,作为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转变,意味着媒体从“众媒”走向了“智媒”;“智媒”即智能媒体,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媒体新态势。
C.未来的“智媒"时代,不仅传播载体会发生变化,万物皆联,万物皆媒;甚至连传播主体也会发生变化,由人主导传播变为由人工智能辅助甚至可能主导传播。
D.“智媒”会强化算法偏见,更容易使特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从而固化原有认知,放大信息偏差,加速意见分化。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德纳( 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人工智能将重新塑造人与媒体、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新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产品形态,颠覆并重构媒体生态。
B.社交媒体平台的圈子化社区,以及依托算法生产的“个性化定制日报”,让网络成为了我们的“回音壁”,你看到的永远是你想看到的和感兴趣的。
C.大众传媒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一社交传播一算法推送;当下已经属于算法推送了。
D.近年来,人工智能不仅在文献查阅和逻辑推理方面已经超越人类,正在取而代之;而且文字创作能力也开始超越了人类。
【小题3】面对“智媒”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赋予模仿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种诗的风格,类似我们所说的直接引用,与叙述相对立,其意思是,如果诗句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角色在说话,那么此时诗人似乎在模仿他的人物。在第三卷中,柏拉图所说的模仿是同质性的:悲剧中,演员模仿人物,也就是说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从性质上来说是相同的;而在史诗中,诗人的语言模仿人物的语言,这种模仿可以说是一种同化的行为。
②然而在第十卷中,模仿就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成为诗的本体,是诗歌的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本质关系,任何描述外部世界和人物的语言都是模仿。与同质性模仿不同,这里所说的模仿是异质的,模仿者是语言,被模仿者是人物和事件,诗人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描绘成为模仿行为。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他以“床”为例,首先是自然的床,它是床这个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的形式,只可能出自神的创造;现实世界中由工匠制作出来的床是对“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的床只不过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事物实在的本身,因此画作是对影像的模仿而不是对真实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层。
③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讨论最终落脚在伦理学,他对诗人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他们不与诗歌中的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就说明他们没有关于这些事务的正确知识,只不过是假装表现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但是,如果他们与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不再是诗人。这样,任何人都不可能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篇对话中,模仿具有双重的涵义,而柏拉图却没有加以区分。第一个涵义:诗人模仿现实事物如同画家,比如说画一张床;第二个涵义:诗人模仿其他人,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对荷马的指责:他虽然从未真正统治过任何城邦却以一个统治者的方式说话,虽然从未制定任何法律,却以立法者的方式说话。因此,当他批评荷马的诗远离真实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荷马对政治、战争和教育等公共事务缺乏真正的知识,因此他所说的话远离真理;另一方面,荷马本人与那些在特殊领域具有真正知识的那些人物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审视柏拉图对诗人和画家所作的对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柏拉图对模仿的定义,画家虽然模仿工匠所做的床,但是并不能说画家模仿工匠本人。画家的工具是笔和墨,而工匠用的是斧头和锯子,因此柏拉图并不指责画家为模仿工匠。然而,诗人与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对一切人都是共通的语言,诗人与他们的模仿对象有一种本质上的类似性,于是在柏拉图眼中,诗人不仅仅模仿对象,而且使自己变得像被模仿的对象,形成一种双重的同化。这种双重的模仿实际上使诗人完全成为诗歌所描绘的世界的附庸,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眼中,并非诗人创造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而是诗歌的世界创造了诗人,一个纯粹的依附者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④柏拉图对模仿问题提出的两种不兼容的定义分别属于风格和本体。柏拉图在第三卷中从风格的角度来看问题,诗人可以进行选择,对于诗人而言,模仿是一个主动判断的结果,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进行模仿或者不模仿。但是,在第十卷中,从本体的角度来看,诗人则无法进行选择。出于反对模仿的伦理要求,柏拉图把诗人从理想国里全部驱除干净,即使伟大的荷马也不例外,因为诗人不可能不是模仿者。从逻辑的一致性来看,如果模仿属于风格的范畴,那么这就是文学的内部问题,作家根据其伦理或美学的判断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抉择。如果模仿属于本体的范畴,实际上这就成为文学的外部问题,其实质是探讨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学之外的世界处于何种关系。
(摘编自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柏拉图看来,艺术的事物是对模仿自然的事物的现实的事物的模仿,是对影像的二重模仿。
B.在柏拉图看来,作为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其施、受主体的具体性质是多样而非单一的。
C.柏拉图对荷马的诗的指责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个从带着真理的知识角度,另一个是从带着知识的身份角度。
D.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是主观的、同质的,而诗的本体意义上的模仿是客观的、异质的。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本身在一首诗歌中处处出现,从不隐藏自己,那么这种诗歌风格就称为叙述。
B.在柏拉图看来,风格意义上的模仿与否并不改变其为本体意义上的模仿的事实。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与画家的价值区别在于诗人使用的工具使得他们与模仿对象具有本质上的类似性。
D.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画家对工匠的模仿与诗人对被模仿者的模仿是同构的关系,均与真理隔了三层。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仿如果按照文学的内、外部来划分,可以分别概括为“模仿是不是好的文学?”和“文学是不是模仿?”两个问题。
B.柏拉图对于模仿的风格和本体界说是出于伦理学的目的,他为前者寻找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却用后者将这种方向和途径毁灭了。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价值的剥夺在于诗人对一个世界的创造是通过对自身向模仿对象的双重同化实现的。
D.柏拉图对诗人的伦理学悖论限制了人格身份的单一性,切断了诗人与其他职业者的切换途径,而这种限制和切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诗本体的界说。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小题1】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C.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众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清人在七律压卷上争高低,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压卷,但还是沿袭了前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作品及票数最多。
C.“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气象壮阔,雄伟浑成,明显异于当时七律的工巧之风,显得鹤立鸡群。
D.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受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启发,提出“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时提出的著名诗论,意味诗人必处人生困顿偃蹇,方可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而词章大多数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穷愁、关乎人生进退的诗旨有所不同。
为什么词学创作与诗学不同呢?或许与二者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密切相关。苏轼以后所谓以诗为词,词的诗化得到加强,诗词基本除了形式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无二致。在宋代前中期,词与诗的差别却是明显的。自从中唐以后诗歌的可歌性和音乐性基本转移到了词章。这个时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或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赵崇祚《共间集序》),即是用来演唱倾听的。宋前期词体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这种“娱宾遣兴”和“聊佐清欢”的娱乐消费性。
不可否认,宋初的五十年,文人的写作意识里已经藏着诗词一体的想法,而此后的晏殊、欧阳修等人在词的创作上尤增添了文人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对于真正关于国计民生或有关风教之类的命题,诗歌与散文才是他们的首选,所谓“诗余乃长短句谑浪游戏耳”就是他们自己的一般看法。这时词作的生态场因为主要集中于酒宴歌舞中,能够出入于此的人群当然也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诸如晏殊、欧阳修之类的文学之士,又是朝廷股肱之臣,才极有可能是这些场合的常客。他们既是词体的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消费者、传播者。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产生于兹的词体,其所关注的主要命题当然是歌儿舞女的悲欢离合及其士大夫自身的某些生活感悟,表现出来的特色自然也是以婉的缠绵、细腻深闳的情词见长。当大部分人还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时,这些仕途非一般的达官文人已经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所以,从此角度言,“词达而后工”是与“诗穷而后工”一样,在诗词发展的进程中都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正如丘氏自言甚喜欢的晏殊、欧阳修、寇准之人的词,可谓“达者而后工”之作,而对于有些人的词作却不能如此判定。像秦观、辛弃疾之类的词体创作基本可以用认为“词穷而后工”。因为这个时期的词人词作几乎与“诗穷而后工”一致,作者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且他们的最终成名也来自于词体,所以在他们心中,词体和诗体一样,尤其是辛弃疾,长短句成了他宣泄愤懑不平和个体穷愁遭遇的载体和管道,也成就一代词作领袖的辉煌。所以,明人词话还是认为“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
(摘编自顾宝林《明词话视城中的宋词批评与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是明末清初的丘纬屏在“诗穷而后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B.“诗穷而后工”意味诗人要写出感人心魂、至工至胜的诗歌,就必处人生困顿偃蹇。
C.词章所写的是花前月下和闺妇离愁之类的内容,与诗歌关乎社会、人生旨趣不同。
D.词与诗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主题情调不同,是词学创作与诗学创作不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前中期的词学创作对象集中于民间歌者一般文人雅士,它的主要任务是娱乐消费。
B.宋人的词和诗相比较,基本除了形式上的差异,在表情达意的主题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C.宋初词的创作上增添抒情言志的成分,然而总体上还是没有改变词体的传统功用和地位。
D.产生于酒宴歌舞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决定词所关注的主要命题与歌儿舞女及士大夫相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欧阳修之类的达官文人,开始懂得用词体来抒写、寄托他们的种种精神需求和人生感受,而且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佳句。
B.“词达而后工”的词学观点,在词发展的进程中包含一定的认识道理,然而也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规律或欣赏准则,否则就会走向谬误。
C.对于秦观、辛弃疾等词作者而言,个人的处世遭遇和词体抒发的忧时愤切之情紧密联系,所以词作就不适宜笼统判定为“词达而后工”。
D.“世终以为词之最工者,盖亦自怨生”,表明明人认为最优的词应该和诗不一样,这种观点继承了宋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