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潘向黎:单纯到底,就是胜利
在潘向黎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也许是茶,甚至在报纸所开的专栏,也以茶为主题。和她对坐相谈时,她却只抿了几口矿泉水,笑说:“刚喝过太美的碧螺春,暂时受不了其他茶。”她最喜欢的茶,除了龙井、冻顶乌龙,还有贵州一种名叫“绿宝石”的茶。沉吟片刻后,她这样介绍“绿宝石”:“就像写得很好,却没多少人知道的作家,那种好处才让人惊喜。”茶所赋予人的细密温暖和萦绕在周身的淡淡香气,其实和她笔下文字的质感惊人地相通,也难怪她对茶如此倾心。
对于一个女儿来说,父亲的重要性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在潘向黎眼里,身为学者的父亲潘旭澜先生有着更多身份:父亲、启蒙者、最严格的导师、最深切的欣赏者、最知心的朋友。在父母的呵护下,出生在动荡年代的她并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污染。“父亲不忍心我读那些宣扬暴力、反人性的东西,常会抄一些唐诗宋词在纸上给我背诵,许多年以后,我才体悟到其中的教益。”文化饥荒的时代,父亲帮助她懵懂中树立了对于文学与人生的信念,并在她逐渐走上文学道路时一直不露痕迹地指点,直到如今她仍能清晰地想起父亲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扬——“我现在喝了酒,随便说说,你这个小说么,是还不差的。”父亲去世后,潘向黎曾一度陷入万念俱灰的低谷,对于生命的无力感使她停止了所有写作,写了一半的长篇小说也被束之高阁。决意“再也不写”的她却始终绕不过心里某种呼唤,直到许久之后,她才拾起勇气,重新开始书写,也许是“哀兵必胜”,一写却节节顺利,小说很快进入“自己在长”的状态,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穿心莲》。
“当时以为不写就会彻底轻松,没想到不写,人不开心,反而更累,到这时才知道,竟然是真的——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面对自己的首部长篇,潘向黎第一次有了写作的宿命感。
在某个读者自发组织的网络论坛上,最醒目的帖子是:你为什么喜欢潘向黎?回帖的人说:“因为温暖”、“很私人、很贴心”、“精致、睿智”、“细腻、让人能彻底安静”。这样的评价,已经持续了20年,最初读她作品的人,如今竟能和女儿一起共享。时光流转,她的风格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朋友眼里,潘向黎一直是个开朗善良的人。有人笑说,细腻、委婉、雅致、清淡……一切用来形容淑女的词,都可以被用于形容潘向黎和她的文字。但她又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而是像她笔下的人物一样,用单纯来对抗纷繁复杂的世界。
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我总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这和智商与学识无关,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似乎可以拿来为她笔下一个个鲜活动人的角色佐证:《我爱小王子》里的姜小姜、《无雪之冬》里的徐珊珊、《白水青菜》里的妻子、《永远的谢秋娘》里的谢秋娘……她们或面对世界努力微笑,或面对感情含蓄隐忍,在潘向黎的写作辞典里,永远不会出现暴戾与乖张,扭曲和粗俗,她对笔下的人与事总留存着一份善意。
有朋友说她的作品是最远离农村和底层的,是纯城市的产物,而城市生活人人熟悉没有新奇感,因此她在题材上“先天不足”。她的小说中也甚少出现宏大叙事的题材。在面对作品中是否缺乏苍凉感的提问时,潘向黎笑着说:“我知道我的笔下缺少沉重、粗粝,但是人们受的伤够多了,写作的人帮着疗伤多好,何必进行再一次的打击呢?”相对于震撼和沉思,潘向黎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每个人有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对于文学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能对一部分人有用处,这不就是作品的意义么?”
品读潘向黎的小说,总有许多惊喜。她擅写细微之物,在对美好事物的细腻呈现外,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群身上留下的痕迹在她笔端多有展露,有些竟细到你无法察觉。她会在小说中埋藏某品牌的当季香氛,或是刚上市的特别适合人物的衣饰物品,只因为“对时代气氛和人物身份来说是恰如其分的”。不经意的背后,是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考察。“那些功课,不需要人知道。但背后功课完整,我才能在小说层面上推进。蕴含在细节中的丰富性,才能将城市题材更逼真地展现,”在读到一些“女主角一律背LV的包,男主角只穿阿玛尼衣服”的“伪城市书写”时,她不禁哑然失笑:“他们所幻想的人物在城市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小说,能够表现一个阶层人们的实际生活么?”
在潘向黎而言,对于社会的细部审视是永远做不完的功课。除了细部体察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外,她还认为:“这些对于时代变迁的大记录永远不缺人去做,而社会细节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瞬息万变,若不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历史淹没。”她说,“如今我们所感兴趣的民国时期,大量的细节已经很难真实还原。文学若不为当下存言,将来又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的现在’呢?”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向读者多方位的展示潘向黎作品的特点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其性格特点。
B.潘向黎善于品味生活,她体会到茶赋予人细密温暖和淡淡香气,因此在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事物是茶,她笔下字更充满茶一般的质感。
C.宁愿吃亏,宁愿傻,也要单纯,这是潘向黎的人生信条,她相信,单纯到底就是胜利,正是这种生活的态度,成为她笔下众多鲜活的角色的佐证。
D.潘向黎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帮着疗伤,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向读者提供一份舒缓和浸润,对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于文学的需求各不相同的人能有一定的用处。
【小题2】为什么读者很喜欢潘向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潘向黎在创作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4 07: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笔“秦坑儒谷”
从维熙
①古长安今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帝王的都城。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在全国都市中可谓无与伦比。因而任何一个光临这座古都的游客,都会陷于中国古老文化辉煌的包围之中。
②1979年我初次到秦川之地,急于去看看秦代千名儒生的殉难之地,然无踪可循。我却没有过度失望,因为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这次再访秦川大地时,友人的提议燃起了我的寻梦欲求,我立刻随他奔往两千多年前葬埋众多儒生的历史遗址。
③汽车下了公路,拐上了乡间土路,身后是古城西安,迎面是绵长的骊山山脉,两旁的村野除了绿色之外,就是清一色的土黄:黄色的村落,黄色的围墙,黄色的土屋。在绿与黄的上空,有一丛丛的银色光斑,那是秦川大地上满山遍野的泡桐树,在暮春时日绽放出来的白色花朵。我想,我没有带来一束悼念亡者的花,权且把这些天地间的白花,当成我祭奠蒙难冤魂的硕大花环吧!
④汽车拐进一个叫洪庆堡的村庄,我们步行走到了村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田边缘上竖着的一块黑碑,由于碑身上遮满黄尘,我俯身于石碑前仔细看了一会儿,才看出碑身上的刻字:“坑儒遗址”。跟着友人沿麦田间的一条田埂小路,继续向东行约百余米,另一块高大黑色石碑耸立于麦田中间,上刻“秦坑儒谷”四个大字。
⑤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斜阳把一抹橘黄色的光亮涂染在石碑上。我走到高大挺拔的石碑之前,久久地凝视着它,似想从它的肖像中,让时光倒流回归到远古;但是任凭我怎么臆想,只有眼前那只形若乌龟驮着石碑的赑屃。在传说中赑屃是龙的儿子之一,头似被什么利器砸断了,因而它只能用残缺不全的身子,驮着那高大沉重的石碑了
⑥碑身后面,树碑人留下长长的碑文,碑文上如是描述焚书坑儒谷的悲楚:传云,诸生阴魂不散,天阴雨湿,鬼声凄厉。村人称之为鬼沟。我就此询问麦田中的一位老农,他说他没有听到过鬼哭狼嚎,说这是后人为众多书生冤屈之死,“吃柳条拉柳筐——满肚子瞎编”出来的鬼怪故事。但他后来的一番话,则让我吃了一惊:“这儿虽然没有闹过鬼,但对后世影响可大着哩!村里的大人不让孩子上学,说是学问多了,会变成这儿的鬼。”这位老人,还将其说延伸到了今昔:“前些年中国不是也发生过啥‘文革’,挨整的就是一些学问篓子,俺这儿八百里秦川,死的也多是有知识的人!”笔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个农村老汉,会对我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面对鬼谷周围的山,面对鬼谷上空的云,面对“秦坑儒谷”的高大石碑,我失语地站在那儿
⑦临走前,我向老农表示了真挚的谢意之后,匆匆用数码相机,录下“秦坑儒谷”石碑上的碑文,并百感交集地向石碑弯腰鞠了一个大躬。这既是我对远古含冤而死儒生们的心祭,又是表达我对立碑人的诚挚敬意。
⑧在归途上,我想得很多很多。据碑文叙述,此碑立于1994年,由陕西省教育学院图书馆馆长撰文,富年县石刻艺术馆完成了此碑的刻字。我虽无法得知其全部运作是属于政府行为抑或是民间行为,但从中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在张扬可贵的人文良心。也许考古工作者的双眼,只是盯紧皇陵皇室的开掘,因而秦“焚书坑儒”谷,一度成了被遗忘了的历史角落;但在今天,有良知的文化人把它摆到了中国历史的图案之中,供后人反思其味。笔者认知,开掘皇陵皇室中的金银文物,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固然也很重要,但帝王留下的罪恶,也不容淡化。因为从大秦到明代的“火烧功臣楼”和方孝孺灭门十族——直到中国的“文革”,这些历史所反映的教训,似乎更值得考古工作者去开掘。
⑨这就是“秦坑儒谷”,给后来人留下的一个民主建政的话题。
【注】 赑屃(bìxì):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小题1】初次探访无踪可循时,作者提到“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你理解此处“劣根性”的内涵吗?请加以说明。
【小题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的写作特点,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在听到老汉一番话后,作者“失语地站在那儿”。试分析作者“失语”的原因。
【小题4】文章结束时,作者认为人们在积极开掘皇陵文物的同时,对帝王留下的罪恶有淡化的倾向。纵观全文,谈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历史,感悟历史。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一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彩,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

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关好门窗,打开音响,一个人浸泡到傍晚。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南归雁声、风歇雨骤、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

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句。
【小题2】作者说:“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你如何理解这种“饿”的?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 ,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时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D.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小题3】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幻作品的“硬核”在哪?

可以明确地说,科幻作品(主要指小说)本质上不是科学(和技)作品,而是文学作品,它依靠文学、艺术的代入感,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产生共鸣,收获欣赏的美感,更让人思考,对个人、族群,甚至人类的命运进行历史深度和哲学高度的思考。

科幻作品落脚在科技上,但更多的是让科研人员和公众思考,如何才能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在《流浪地球》后,有研究人员想到了比“点燃木星”更“科学”和更“技术”的做法。一是发射洲际导弹,二是用高功率激光武器直接点燃木星。这样的方法行不行,当然也需要验证,但这正是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科幻作品还会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何解决人类终极命运的措施,思考人类的科学和生产活动是否一定带给人类文明和幸福。如《绿巨人》就向科学研究者提出善意的批评,提醒社会如何应对科技的负面作用。科幻作品同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尽管科学能让人类幸福,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还需要规则和伦理来制约,否则就有可能带给人类灾难。

既有“硬核(价值观和科学性)”,又有颜值(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的科幻作品,引领着公众感受科技之美,启迪了公众的科学灵感。

(摘编自《从(流浪地球)看科幻电影的“硬核”在哪》)

材料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某种层次看,电影也是启蒙者和造梦者,它能够满足观众对梦想的追逐。《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称做科幻片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从这方面看,《流浪地球》对于未来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命家园的情感寄托,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关注,已经让影片抛去了纯娱乐的属性,影片灌注的情怀也给人更多的触动。

孕育在科幻作品里的科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可以说,科幻精神是哲学(爱智慧)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用一部电影或一篇小说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科学同样能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选自《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幻电影?》,有删改)

材料三: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而纵观科幻历史与科技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与科幻作品密不可分,甚至许多科学家直言,由于受科幻作品的启发,因此走上了科研道路。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所使用的“随时随地保持联络”的移动通信装置,启发了马丁·库帕。马丁·库帕后来加入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之父”。

那么,科幻究竟如何激发创新精神呢?伟大的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曾经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最初都与魔法无异。他还说过,发现可能性边界的唯一途径便是越过它们,向着不可能一点点冒险前进。科幻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创新路径与科幻创作存在着惊人的重合,或许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高度一致性,让科幻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触发点。乔布斯说过,创新便是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科幻小说的创作,首先是在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通过想象力建立关联。在科技创新中,一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一种需求,给人们带来一种怎样的全新感受,则需要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所成立的科学与想象力中心,从教育的角度探索科学与想象、未来学习、可感知未来、想象力社群每年该中心都会举办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从科幻中汲取灵感,并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地提升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让科幻成为激发、启迪年轻一代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有力武器,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选自《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最大动力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以真正的科学手段研究现实中的同类课题。
B.科幻电影的“硬核”既有其内在的价值观和科学性,也包含了科幻电影被人青睐的外在形式——制作精美、场面宏大等。
C.科技创新首先能把毫不相关的点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发问的形式去推演创新前景,这也同样表现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D.科幻能够极大地拓展想象力,探索不可能,对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品只是文学作品,所以不能用科学的真实和常识去要求它,科研人员和公众也无须去思考、论证其中与科技相关的主题和情节。
B.科幻作品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是培养年轻人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C.通过科普科幻,激发、启迪年轻一代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可以让鲁迅先生未竟的事业得以继续前行。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幻作品的“硬核”、科幻作品的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幻作品激发创新精神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幻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证。
【小题3】文章中称“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参与科普科幻事业”,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小题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B.考察唐诗中游侠形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的充足养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