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佩:中国真正的“贵族”

从玉华

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中关村科源社区的“特楼”曾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如今,居住的已多是外来打工者。破败不堪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四处堆放着杂物。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1956年,郭永怀、李佩夫妇应钱学森之邀,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为及时汇报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线索,在从兰州回北京途中遭遇飞机失事。被发现时,郭永怀和警卫员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在他们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得知噩耗的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尔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时,李佩已经快60岁了。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美国专家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就是李佩博士英语班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也是模仿先生的样子,始终站着。李佩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马石庄说,自己选择当老师,就是受了李先生影响,“从李先生身上,看到了教师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遗传基因”。马石庄感慨,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是人格的完善。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国家授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个夏日午后,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有后辈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

当然,李佩先生也有发飙的时候,不管对面坐的是什么大人物。她反对大学扩招,反对现在大学减少英语课时,她反对人民大学办物理、化学学院,反对清华大学办医学院,反对“北大要把三分之一副教授筛选下去,改革进行不下去”的悲观论调。她主张教育“要坐得住,不要赶热闹”。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黄祖洽、资中筠、厉以宁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请来这些大人物讲课,全都是免费的。“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有人感慨。

如今,李佩先生逐渐老了,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选自《一日看尽长安花》序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一句重复出现,使材料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作者对李佩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遗憾和惋惜。
B.本文第三段写郭永怀先生的突然辞世令李佩深陷丧夫之痛。李佩对丈夫的无比敬重和怀念,是她在“特楼”坚守六十年的主要原因。
C.“文革”后,恢复工作的李佩努力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播着她的“人学”,马石庄继承了她的“精神遗传基因”,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
D.“两弹一星”奖章“随手”一装,捐献60万现金“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这些细节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李佩对名利的态度。
【小题2】作者认为李佩是“真正的‘贵族’”,她的“贵”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0 03: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小题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D.“柳”之所以能够象征着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是因为柳树的婀娜多姿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十分相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柳”可以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依恋,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以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有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级演员
一般人退休后,都会有强烈的失落感,而老赵却没有。他在正式退休的第一天,就再就业了。
那天早晨,老赵也如其他的退休老人一样,执行风雨无阻的任务——送读二年级的小孙子上学。从学校出来,他走错了路,七拐八拐了好半天,才摸出逼仄的胡同,置身一个热闹的大门口。
好奇怪的一群人,有人站着,有人坐着,仨一群俩一伙,像自由市场一般喧闹。老赵上前打听,原来这里是老电影制片厂的大门外,聚在这门外的都是些群众演员,等着导演前来挑选,以求一个上镜的机会。
老赵退休前是某局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局长,对表演略通一二。前几年,局里给市里进行汇报演出,剧本和表演都要经过他的认真审查。其中有两部反映劳模题材的微电影,他还出任过主演呢!
老赵深情地回忆完光荣史,鼻子里忍不住“哼”了一声,背起手,拔腿准备回家。刚走出三五步,一个身着红马甲的人上前拦住他,上下打量一番后,由衷地赞叹道:“老先生,您的气质真是不错!”然后说明自己是导演,问他是否愿意去试镜。
鸿运当头来得猝不及防,令老赵几乎断定眼前的人就是一个“托儿”。但导演信誓旦旦,声明试镜绝不收费,他才将信将疑地跟着去了。这一试不要紧,老赵凭借深厚功底,顺利成为演员,而且不是普通的群众演员,一步跨入主力助演行列,类似于联袂出演的那种角色,酬金自然不低。
随着多家电视台狂轰滥炸似的播出,老赵在业界的名气越来越响,很多导演找上门来,让老赵应接不暇,比上班时还要忙碌。
这天周末下午,疲惫的老赵没有拍摄任务,终于有机会在家陪陪小孙子。两人先玩了一会儿跑马竞速的游戏,老赵跪在地上有些力不从心,只得起身气喘吁吁地打开电视。小孙子爱看动画片,尤其是《熊出没》,百看不厌。
一集《熊出没》播放结束,屏幕上突然跳出老赵的镜头,小孙子十分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看着小孙子那张粉嘟嘟的小脸儿上,拥挤着惊讶、崇拜和迷惑的复杂表情,老赵实在忍不住,被逗乐了,轻轻揪着小孙子嫩嫩的小脸蛋儿,笑道:“孙子,不认识爷爷了?”
接连换了几个频道,电视台居然像约好了似的,都出现了老赵的镜头,或站或坐,或躺或卧,穿西装的,穿礼服的,穿白大褂的,穿破衣服的。总而言之,老赵的状态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上镜有气场,装什么像什么,讲什么让人信什么,镜头虽然不多,但所做的表演无不驾轻就熟、出神入化。
小孙子认真地看看电视,又看看爷爷;再看看爷爷,又看看电视——像在玩“开心找不同”游戏。看着看着,小孙子突然呜呜哭起来,哭声越来越大,泪水涟涟。老赵手忙脚乱地哄了半天,这哭声才渐渐停下来。
涕泪初止,小孙子一言不发,开始低头折叠小星星。不大工夫,小家伙就叠了一堆小星星,五颜六色的,把一个白色塑料罐装得满满的。
这时,房门忽然开了,老赵的儿子、儿媳推门回来,小孙子直扑进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儿子莫名其妙,问老赵怎么了?老赵也是一头雾水,摇头解释说,刚才孩子看电视时好端端的,突然就大哭起来,自己也在纳闷呢!
小孙子把爸爸、妈妈拉进卧室,手捧着那罐小星星,呜咽着说:“妈妈,我今天才知道,爷爷居然得了那么多严重的病,我怕爷爷活不了几天了,所以给他叠了一罐小星星。”
儿子非常奇怪,追问道:“爷爷不是好好的吗?谁告诉你他得病了?”
小孙子晃晃脑袋,回身打开挂在墙上的电视,恰好老赵的镜头闪过,他指着尚在滚动播出的医药电视广告,说道:“这不是吗?还有好多电视台也在播,你们看看爷爷多痛苦呀!爷爷为了瞒着咱们,都没敢说自己的真名!”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小孙子看老赵拍的广告后大哭和叠一罐小星星的侧面描写,突显了老赵表演技艺的高超,说明其拍的广告极具艺术魅力。
B.这篇小说语言生动,娓娓道来,叙述完整,情节跌宕,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退休干部老赵的形象,小说主题振聋发聩,颇具艺术匠心。
C.老赵退休前曾主管文化教育工作,所以他看不上做群众演员这份工作,但最终还是经不住导演的劝说被骗去拍了医药广告。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从小孙子呜呜哭、叠星星、呜咽等可以看出,小孙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又是一个疼爱爷爷、珍视亲情的孩子。
E. 发生在老赵身上的故事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道德底线和为人原则的深深思考与反省,而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小孙子的话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但在全媒体时代,它却遭遇了多种挑战——观众的“听”和“看”正在发生转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分散和降低……4K超高清、3D技术、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的背后,是全媒体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引擎作用越发凸显的现状。而对新变化、新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2019年3月21日至23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会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木来”为主题,旨在加快促进广电媒休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融合”水平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近了》

材料二

在技术的助推下,人们的“听”和“看”正变得丰富多彩。4K超高清、3D技术、5G网络……新技术的涌现和完善,为视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让智慧生活更近了一步。在今年的两会上,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部长通道”首次进行"5G+VR"直播。与此同时,各大媒休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广泛运用5G、4K、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手段,让“黑科技”服务于两会报道。新技术的加持,进一步丰富了融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为传递两会盛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摘编自《4K 超高清、3ID技术、5G; 网络——-智慧视听带来惊喜》)

材料三

媒体融合、文化融合是近年来广电集团一直在探索的命题。而在广电系统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广电传媒业在发起新一轮转型升级——推进文化、 金融融合。金融项目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广电传媒如何加速战略转型,是热门探讨和探索的主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吴保安对“广电+金融”的发展途径和思路举措提出三个认识:一是把握方向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聚焦广电主业,“广电+金融”的核心就是金融支持广播电视繁荣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在广电事业产业的拓展、整体实力的壮大、效率效益的提升上,体现在广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扩大上:三是要稳健开拓创新,希望各个广播电视机构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拥抱金高画促进深化改革、构建新型体制机制,产生独特化学反应。

(摘编自《深化融合发展,传统广电携手金融产业谋划转型升级》

材料四

当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质量、效能、服务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张宏森认为,当前应着力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在加强内容供给、改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改变重发端不重收端、重覆盖不重受众、重播出不重效果的现象,使公共服务有机融入智慧广电的建设进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满足群众期待、更加凸显质量效益”。

广播系统内容上的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育过程,而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上推动产业升级,效果会更加明显。技术突破是带动行业转型的关键。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频道,2003 年有线电视数字化,现在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归功于技术升级的驱动和引领。

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必须将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融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广电生态圈的智慧化监管也亟待加强。业内人士认为,要抓紧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架构、系统方案、标准规范,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监管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进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已不再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亟待转型升级。
B.5G、4K、AI、VR等“黑科技”的加持,为两会盛况的报道注人了新的活力。
C.“广电+金融”就是通过金融项目资助广电传媒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
D.目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在重视覆盖,推进均等化的同时,重视质量,提升服务效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B.近年来广电媒体积极探索多方面的融合以促进战略转型,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是关键。
C.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是广电媒体优化升级的最直接缘由。
D.只要实现技术突破,广播电视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小题3】广播电视行业应如何进行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内容分点简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
赵树义
有史以来,酒似乎天生就是文字的酵母,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与酒有关的文字自然也多,宋人众多的酒文字中,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于酿酒工艺的专著,从酿酒专业的角度看,这部书便是最早的教科书了。《北山酒经》全面总结了历代的酿酒理论,论述了制曲和酿酒技术,并收录十余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在我国古代酿酒史上,堪称最具专业水准,也最具实践指导价值的,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记绘制的,这幅图完整再现两宋人的制酒工序,与前代相比,改进最大的地方是煮酒环节,正是掌握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明显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一部实用教科书,《酒谱》则是一部酒文化大全。《酒谱》由宋人窦革编著完成,全书对北宋之前的酒文化进行了详尽汇集,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酒谱》认为,在当时所有可流通的酒中,惟有杏花村酿造的干酥酒被大家公认为上品,可见杏花村在酒业中的霸主地位。
酒文化在宋代被上升到学术高度。欧阳修自称“醉翁”,他任滁州太守时作的《醉翁亭记》,堪称酒文中最出类拔萃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千古流传,说的是酒事,便是人事。
尤其多才多艺的苏轼还会酿酒。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被贬滁州时,朋友贾耘老送苏轼一瓶好酒,苏轼独饮一杯便“醺然径醉”。不过,苏轼酒量虽小,酒性却豪放,贬谪期间,常“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除了喝酒喝到半夜三更外,还经常跑到田间河边向农夫渔夫请教酿酒的事,还亲自试造过蜜柑酒、松酒、桂酒等等。喝酒有心得,酿酒也有心得,苏轼便写了一篇《酒经》,寥寥数百字,从制饼曲到酿酒,无不备述,内容竟与今天南方酿酒方法极相似。
关于醉酒,古人也是有说法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酒作用于人体的解释,《酒谱》称:“凡酒气独胜而气劣,脾不能化,则发于四肢而为热,厥甚则为酒醉。”另一种认识则是从病理入手的:“酒味辛甘,温酿米麦之精华而成之者也,至精纯阳,故能经络路而入辏理。酒饮入口,未尝赏停留,遍循百脉,是以醉后气息必粗,瘢痕必赤。能饮者多至斗石而不辞,使者停留胃中,胃之量岂能容受如许哉?”这些解释显然是理智型的。还有一种解释则是直觉型的,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苏东坡是智者,似乎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此状态高妙,如此才能“把酒问青天”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一词题跋中称自己是在“大醉”中“作此篇”的,此大醉显然是有所保留的。李时珍也深知酒醉之妙,他说:“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醉到有趣,自是境界,此时方有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事做出来,如果烂醉如泥,即使才华万丈,怕也是死狗扶不到墙上了。
清朝大臣翁同酥曾手书一副对联:“野店初尝竹叶酒,劝农曾入杏花村。”前一句出自苏东坡《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后一句取自苏东坡《丰县朱陈村嫁娶图》。苏东坡一生与山西似无交集,却为杏花村造出如此美句,可见杏花村影响之远。
(节选自《网易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肱撰写的《北山酒经》是我国最早的教科书,其内容是讲酿酒工艺的,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酿酒人一向奉其为经典。
B.汾酒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宋代酿酒工艺图,完整再现了宋人的制酒工序,这幅图便是根据《北山酒经》绘制而成。
C.相对于实用的《北山酒经》而言,《酒谱》在酒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更加突出,全书关于北宋之前的酒文化的资料翔实。
D.宋代以前,中国白酒都还是低度酒,因为宋代改变了煮酒工序,酒的度数才得以大幅提高,中国白酒才从此进入高度酒时代。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见他是借饮酒乃至醉酒来表达内心的“山水之乐”。
B.苏轼酿酒也有心得,其一篇文字不多的《酒经》,对酿酒的各个环节,记述都很详尽,对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C.李时珍强调微醉方得酒醉之妙。醉到有趣,自是境界,这种微醉的程度有助于展示饮酒者敏捷的才思、过人的才华。
D.从有关酿酒的典籍和苏轼相关诗文的记述来看,杏花村在当时的酒业是非常出名的,影响深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酒文化涵盖很广,不仅指关于酒的酿制的工艺,也指与酒相关的文艺作品;甚至关于醉酒的种种说法也属于酒文化。
B.对醉酒的解释,理智型从酒作用于人体以及病理的角度指出了饮酒对脾胃等脏器的损伤作用,这和现代医学观点不谋而合。
C.对醉酒的解释,直觉型更注重对醉酒体验的描述,比如:陈后主《独酌谣》所云“……三酌意不畅,……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宵”就是如此。
D.好酒的时代便多好文字,酒量很小的苏轼偏偏“把盏欢意足”,且常饮常醉,醉后诗兴盎然,成就了不少诗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