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已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攻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

材料二:

材料三:

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管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从内资专营到引入国际巨头,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

(摘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材料四:

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

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普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DHL 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造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挖掘行业新的赢利点。

(摘编自肖玉徽等《日本快递业现状对我国快递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快递业务量大,全球快递业务增长快,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
B.2006——2016年,我国快递增速总体呈上升态势,就具体时段而言,有升有降,2010——2012是快速增长期。
C.我国快递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但还是急需法律法规快速跟上。
D.我国快递业务虽然发展速度快、总量大,但行业中的各种资源整合度不高,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个人信息安全上,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管理部分在监管上“站好岗”,说明面对快递行业遭遇的问题,行业自律、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等必须都到位。
B.日本的快递企业少,但业务量大,运转中心规模大,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
C.面对“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的市场战略,以寻找突破口。
D.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快递行业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消除短板,能够完成快递行业的转型升级。
E.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6 05: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节选自翟甜《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很多传统品牌的命名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积极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音响效果,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B.中国传统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能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的联想,增加认同性,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产品。
C.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体现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
D.中国实力的增强使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来为自己的品牌命中文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说明了无论是中国传统品牌还是洋品牌,在命名时都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B.第一段具体分析了传统品牌名称的音节和声调,说明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韵律得到表达。
C.第二段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来证明两类相异文化的无缝对接。
D.第三段以“爱彼迎”“宜家”“猫途鹰”为例,来论证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对中国消费者的迎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品牌的命名必须利用美妙的意象激活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具体的情景,并且易于使用者记忆。
B.只有通过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方法来为品牌命名,才能让品牌脱颖而出,深受消费者喜欢。
C.“老干妈”“刘老四”等品牌的命名由于缺乏美妙的意象和善意美好的内涵,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
D.遍布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店预订网站Booking的中文译名为“缤客”,就是用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在推动人类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的时代方略。以其作为逻辑起点,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关切人类命运的历史前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这充分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在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的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生产方式的变革。解决困扰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类面向自然的方式(生产方式)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关乎自然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关系同一进程,生产方式关乎这两个共同体的共同命运,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命运,而且承载着自然的命运。正是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联结起来,才会实现两个联合体的共同发展。因此,就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善待自然其实质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可见,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要求和现实选择。
再次,关切人类命运的全球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联合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每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民族和国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今天,人类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的人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时代意愿。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合作发展思想,是中国基于对世界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协同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价值观同时又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实践,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福祉的中国智慧
最后,关切人类命运的文明方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积极成果,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过程。在命运共同体思想视域中,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提出一种新型文明观念和发展理念:基于唯物史观确立人与自然大系统观,将共同命运根植于更宽厚的自然历史进程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总体性中加以思考,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论断,并将之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和时代方略。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我国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寻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
C.生产方式的变革关乎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自然命运与人类命运。
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地彰显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B.文章指出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从两重关系入手,并论证了这二者的关系。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从四个维度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D.文章论证人类命运的发展方略、全球方略与文明方位,是按照并列的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可以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境遇。
B.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待自然其实质也即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
C.“全球价值观”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D.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式思维方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丛林”中寻找温度
2017年12月,一款来自日本的游戏《旅行青蛙》火爆了起来。玩家养了一只小青蛙,为它准备食物和行囊,它会不定期出去旅游,寄给你明信片和伴手礼。因为玩法简单,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与传统游戏不同,在这个游戏里,玩家只能喂养却不能控制小青蛙,这种不确定性却产生了牵挂。收到小青蛙明信片的玩家们,会忍不住把它分享在朋友圈,“好像一位老母亲,把儿子的照片给朋友看,别人觉得很无聊,我心里却很甜蜜。”微信朋友圈,是捧红《旅行青蛙》的一大推手。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是其他游戏很少具有的,甚至社交成了游戏本身的意义。
《旅行青蛙》的不同,在于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朴实而细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这样形容。他说,当下,很多东西都在失去原有的温情,被冷酷的数字逻辑所摧毁。流行的媒介,比如微博和知乎,或是通过大众情绪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是用一种自命不凡的“科学主义”去解构人性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简单、质朴、纯粹、“小而美好”的产品反而有了自己的市场,“说的过分一点,它们身上折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网名“柱子”的男生是一位“养蛙”男孩。他在郑州读医学专业,实验中他曾接触过十几次青蛙,“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外表丑陋,内心温顺,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刚开始玩这款游戏时,他在备考,累的时候打开游戏,发现小青蛙也在家读书,甚至边看边打瞌睡,他会觉得被温暖了一下,有陪伴的感觉。他也喜欢小青蛙“说走就走”的自由旅行。在游戏里,他最期待小青蛙寄回来的明信片,通过它们,他了解了日本名古屋、九州、东京等景点和文化。
玩家们普遍反映,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充100元就能通关。“我们的定价是小孩子的零用钱范围内。”《旅行青蛙》策划人上村真裕子说,游戏的收入分为玩家充值和广告两部分,基本是对半分的。因为中国玩家的热情,他们已经在考虑从中国开始,设计海外明信片了。
有意思的是这款游戏在日本一点都不流行,一位在英国留学的日本人说:“我问了亲戚朋友,都没有人知道。实际上,日本媒体最近才开始报道这款游戏,因为大家都很好奇它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火。”她说听到这款游戏时,她想起1990年代末日本的电游游戏“PostPet”,你的宠物会不断往家里带回“宝物”。
其实也有人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厌倦,他们认为除了浪费时间,人们不可能在上面获得真正的关怀,甚至它连一种廉价替代品都算不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减)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旅行青蛙》具有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社交属性,社交是这款游戏本身的意义。
B.《旅行青蛙》因其“朴实而细腻”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这种体验正是其他游戏所缺乏的。
C.这款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投射——玩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青蛙的身上,一人分饰多种角色,从中体验着各种情愫。
D.这款游戏在日本不火是因为日本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不需要情感的抚慰和为自己制造温暖。
【小题2】下面各项关于《旅行青蛙》游戏爆红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玩法简单,没有语言的障碍,人人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B.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使得它在微信朋友圈能够广泛流行。
C.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它的收入于广告和后期的产品推广。
D.《旅行青蛙》让玩家喜欢的不是游戏方法,而是一种牵挂和共鸣,击中了人们渴望抚慰的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一是一种政治原则。“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种社会制度。“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以此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三是礼仪规范。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 ,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规定礼的各种规范,处于社会层级结构底层的民众是无权参与制定的。因此,礼具有实质上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也关系到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儒家以“礼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社会信任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关系是联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需要有诚信作为基础。在契约规则的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焦虑,大大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公民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任体系,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社会交往、市场交换的成本,使社会生活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摘编自翟章芬《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倡“礼治”,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礼”包含的范围很广。
B.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种政治原则,它规定在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否则,社会就不成其社会。
C.儒家文化中的“礼”对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并把礼作为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要求人们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D.儒家文化中的“礼”还包括礼仪规范,它要求不同等级的个人都要学习“礼”、践行“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否则就寸步难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在第1段中,依次论述了“礼”所包含的三种含义。
B.文章对“礼”在金字塔式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先是分析论证,然后概括。
C.文章用因果论证,在分析“礼”是统治者的工具后,得出了“礼”有阶级性的结论。
D.整篇文章论证有理有据,比较全面地论证了“礼”在传统社会中的治理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用礼来控制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君主可制定礼的各种规范,底层民众无权参与制定。如此看来,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实质上具有阶级性。
B.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而儒家以礼治国的核心手段就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C.社会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很重要。它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的基础。
D.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使社会焦虑,使社会交往的成本大增。在契约规则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钢琴家的脚

陈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对莎士比亚的熟悉——一次,当一个女演员在刚读过莎翁的《仲夏夜之梦》后用德语引用其中的台词与托氏交谈时,他竟能马上接过去用英语与意大利语背诵下一面的台词。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达·芬奇从被微风吹皱的涟漪碧波中找到了蒙娜丽莎谜一般的线条;邓肯说她的灵感可以从“云彩、海浪以及介于热情与山岚之间的恬静与微风之间的共振”中得到;“濡湿的贝多芬”(因经常冒雨散步,湿透衣裳而得此雅号)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和“树叶中小鸟的歌唱”中唤起了写作《田园交响曲》中“溪畔小景”的灵感;而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把一切现实升华为emotion与sentiment”,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一开始谈的是“钢琴家的脚”,但步子一拉开,就不知不觉地走远了。所以,得赶紧补上一句:我可不是一味地提倡钢琴家的“练台步”,更不希望他们演奏时随意摇摆。傅雷在家书中至少有八处提醒傅聪,弹琴时要“身如岩石,像统帅三军的主帅”,不能乱摇摆。因为,“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成语的解说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页fēi 另辟蹊径:“蹊径”可以写作“溪径”
B.律xuán    如履薄冰:比喻行事谨慎,存有侥幸
C.圭nì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D.食dān 纸醉金迷:形容让人沉迷的奢华的环境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钢琴家的手代表的是其艺术造诣和成就,那么钢琴家的脚代表的则是他们充满奋斗与艰辛的艺术之路。
B.波兰教授认为傅聪是“中国籍的波兰人”是因为傅聪深刻地领会了肖邦的精神,也表达了他对傅聪不是波兰人的遗憾。
C.“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意思是说傅聪对李白的通晓帮助他理解了肖邦,他在演绎肖邦,也是在演绎李白。
D.中国的古典文明给傅聪植下民族文化之根,再加上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浸润,使他成为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的“高人”。
【小题3】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4】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请分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