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小题2】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0 12:5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极限,成为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对《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了解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进行研究。
C.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小题3】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悲哉,上将军
耿立
“七七事变”后,随着佟麟阁、赵登禹殉国,宋哲元七月二十八日决定率二十九军撤退到保定,并决定留下张自忠与日本人周旋,临别时,张自忠对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尽管张自忠将军曾指出自己留在日据的北平不是要当汉奸,而是“希望能够打开一个局面,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使国家有更充实的准备”,并表示为此不计毁誉,但是“汉奸”帽子和四处涌来的鄙夷唾弃,令他压抑怆怀。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痛斥张自忠的“卖国变节”行为,张自忠被认为是“华北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
爱国的情怀非只一种,张自忠选择了荆棘。
张自忠在北平市长任上只短短八天,就宣布辞去一切职务。两天后,他化装离开了北平南下,舆论界对他的攻击指责还是有增无减。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张自忠却被赋闲,他形单影孤地困处南京,整天无事可做,度日如年。佩剑将军张克侠来到南京看望张自忠。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往见荩忱师长,其貌憔悴,心绪不佳,闻已染嗜好,诚为可叹,宴安鸩毒真不虚也。余勉以自重自珍,来日方长,是非可明,彼有惜别之意。良将难求,余当助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张自忠回到河南道口李源屯五十九军军部。与大家寒暄见面后,张自忠只硬硬撩下一句话:“今天回来,就是去死的,好狗不死家门,看大家如何死法。”部下听到此言,都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九四○年日本发动了旨在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的“宜昌作战”,战役开始后,张自忠决定渡河督战,当晚,张自忠给副手冯治安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之。信中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男人在大义面前敢担当的地带。那渡河文字如钻石,在历史的深处闪光,撼动哺育了秦汉以降的中国人。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但是我们怎么还原荆轲的心情?他是激昂还是黯淡?或许愤激义气多于承诺。荆轲和他的同道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的是别人无法破解的秘密。那也许是以血践履历史的承诺。
就是这样抗日战场上异数的张自忠将军,为一洗身上所谓汉奸的污垢,渡河赴死了。在襄河东面一个叫南瓜店的地方,将军殉国。一代抗日名将,怀着平安的良心死去,时年四十九岁。与他同时殉国的还有五百多人,张自忠殉国后,南瓜店一带枪声骤停,格外寂静。
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前一年,他来到重庆看望隐居读书的冯玉祥先生。相见那天,两人联床夜话,苍穹大地,圆颅方趾,巴山夜雨,喋血烽火,相谈甚惬。第二天,两人互道珍重,依依而别。张自忠走出不远,折转身来,怀着诀别的心情回到屋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向冯玉祥磕了个头。冯先生被这一情景惊呆了,忙说:“荩忱,你这是干什么?”只见张自忠眼含热泪,神色庄重地说:“我这一生是先生培植了我,我活着要一心一意地为国尽忠,像个人,像个军人,不辜负你培植我这一生;我死了也要像个鬼,像个忠魂,不会辱没先生练兵带兵的英名!”冯玉祥因惊愕而语塞,但他内心明白,荩忱行此大礼,作这样的告别意味着什么。就这样的一跪,成为一个血勇的将军震撼抗战历史的一瞬。
竹简,是青的,也是易朽的,血是红的,也是易褪色的,但由血书写的竹简却坚比金石,那上面的文字也就有了金声玉振之效了。对将军,对一切的忠勇的国殇者,也作如是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人格”标准是“匹夫匹妇的层面”,是随波逐流的、依附权势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这种标准的泛滥下,胸怀“大人格”标准的英雄豪杰,都会长期遭到舆论、谣言、群众、世俗的打击。(李敖《大人格与小人格》)
②张上将的抗战,远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识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国一役。(周恩来《追念张荩忱上将》)
③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他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穿普通的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识。他招待我们,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虽然他直说简慢抱歉的话,我看得出这是他在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场。(梁实秋《记张自忠将军》)
④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阵前遗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七七事变”后,宋哲元为了成就自己“民族英雄”的美名,命令张自忠留在了日据的北平,使张自忠背上了“汉奸”骂名。
B.在南京赋闲时的张自忠憔悴沮丧,心意消沉,这是因为“汉奸”之名和舆论攻击依然挥之不去,张克侠勉励他自珍自重。
C.“宜昌作战”开始,张自忠决定亲自渡河督战,他在给副手冯治安的信中就透露着以身明志、从容殉国的意愿。
D.张自忠在与冯玉祥临别时的一跪,既是感谢冯的栽培之恩,也是对自己为国尽忠的勉励,这一跪别满含悲壮。
E. 张自忠虽贵为上将,但衣着朴素,身上没有任何官阶标识,这说明他平易近人、心地善良,很受士兵们拥戴。
【小题2】文章写到了易水送别的故事,易水之畔荆轲唱出了怎样的千古名句?作者回顾荆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作为二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将领,张自忠死后受到了国共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作为军人,张自忠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张自忠殉国行为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
可以这样说,从我初识许先生,直到今日,印象从未改变。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永远是二十多,至多三十多岁。
我想这是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并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所致。教书育人,正是一种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的事业。他身上有一种长久保持不变的对新事物的兴趣、追求和探索,还有对青年人耐心认真地倾听,感同身受的理解和知无不言的交谈。这里面没有“作秀”的成分,而能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到诚恳,故而使你能够打开心扉。无论上课还是闲谈,他对学生后辈的教诲都是聊天谈心,这样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初,许嘉璐先生常到我家来。当时他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教师,住校内。祖父陆宗达是语言教研室主任。系里或教研室有什么事,都是许先生来。后来又发展到他时不时来家中问学: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记忆中,每当许先生来,家中便总有欢声笑语。我和我妹妹都喜欢他来。虽然相对我们来说,他是大人,当时三十岁出头,而我们还是十多岁的孩子,可他并不因此而轻视我们,好像特别能与我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有不少祖父的朋友、学生到我家,与我们谈话,总爱说:“你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好好学习呀,把爷爷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当然是关心,但也总隐隐露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诲,给人以沉甸甸的压力。许先生则不然,他没讲过这样的话,但是在我们山南海北的闲扯中,每当我向他请教或他纠正我话中的错处时,便总会旁征博引许多古代文化知识,因势利导,最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我导入到求学的途径。
许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但他多才艺,这也是他与人容易沟通的原因。8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风行一时,有部电影名叫《舞台生涯》,里面有这样几句台词:“黄昏时的暮色像梦一般美,天空中弥漫着丁香花的气息……”我那时正当青年,满脑子玫瑰色的浪漫,对这两句现代汉语台词非常喜爱。有次我到许先生家给祖父办事,闲谈中提到这部电影,我就把这几句台词背了出来,并说翻译家潘耀华翻译得真好。许先生笑道:“那是我写的。”细问,原来潘耀华也住北师大,离许先生家不远,且二人十分熟悉,所以潘耀华每译一部卓别林的电影都要请他润色修改。
许先生也是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好养花种草,客厅里当年有两样东西最惹眼,一是满架满柜的书籍,一是高高低低的花草,家具则是陈旧的。在花香与书香的熏陶中,坐在那时刻要留神挂破裤子的破沙发上,与他天南海北地闲谈,真是一种享受。
这些年里,许先生讲述他的学术生涯、治学途径、人生道路,都会一再提到、回顾我祖父对他的影响和教诲。其实,一个人的一生,名师的教诲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路毕竟是自己走出来的。50年代时,古代汉语算作过时的封建时代的那套学问,一些古代文化的课被砍掉,祖父也“失业”改行去教现代汉语。那时有多少青年人不愿追随时代当弄潮儿,而去学无用的腐朽的“八股”呢?而50年代后期毕业留校的许先生却选择并爱上了这门被视为“枯燥”的学问。五六十年代,许先生便从祖父习《说文》、训诂,从未中辍。祖父从师大山西临汾干校奉调回京,每日到师大化学系的《新华字典》编写组上班,编写词典,许先生一星期便有两个上午去词典组,在一间小屋里从祖父“偷学”《说文》。周末,又常来家里讨教。就这样,水滴石穿,终成方家。
有段时间祖父不在家,许先生虽然也自顾不暇,但还隔三差五来家看我祖母。有一次我从外地回家,看见他手里拿了两包油纸包裹细麻绳捆扎的点心,正和祖母来回推让。只听他说:“老师不在,做学生的应该。”祖父最后的那段日子,是在友谊医院度过的。许先生时任中文系主任,自然又是少不了操持。
前几年,香港凤凰电视台录制了对许先生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吴小莉问许先生,您现在有这么多职衔,最看重哪一个?答曰:“先生。”先生即教师。当教师,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冬烘八股,易也,饱学深思,难矣,更何况还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令人不敢懈怠。正因为做教师,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因此也无上荣光。桃李满天弦歌遍地,是我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相关链接:
人们认识许嘉璐,多因他的行政角色,其实他还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自1959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许嘉璐的行政职务跨过好几个台阶,但“教师”这个角色,他从未放弃过。
(卢昱、逄春阶《许嘉璐:唤醒心底的“中国智慧”》)
【小题1】我心目中的许嘉璐先生为什么永远是二十多岁,至多三十多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热爱教育事业,进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教书育人可以使人保持青春活力。
B.他好探索新事物并关心、理解青年,耐心认真地倾听青年人的心声,与之真诚沟通。
C.他的传授和言行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记忆于思想深处。
D.不会轻视十多岁的孩子,特别能与他们合到一块儿,就像是大朋友。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作者心中,许嘉璐先生从未改变,永远年轻,这是因为他能和人很好地沟通,学习上不给作者压力,不说教诲的话,多才艺且有生活情趣。
B.因为古汉语是过时的封建学问、无用的腐朽八股,没有青年人愿意学,许嘉璐先生却爱上这门枯燥的学问,他一直跟着陆宗达躲在小屋偷学。
C.许嘉璐先生的专业是古汉语,他常帮助潘耀华润色修改卓别林电影的台词译文,《舞台生涯》里有几句就是他写的,说明他现代汉语也很好。
D.许嘉璐先生多因他的行政角色为人所知,但在众多职衔中的他最看重“先生”,他深知做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不容易,也为此感到无上荣光。
E. 许嘉璐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勤奋用功、追求探索精神有关,与他的天赋和生活情趣有关,与陆宗达的教诲和影响有关。
【小题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师大的校训。请从许嘉璐先生的“学”和“行”中任选—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等。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这样的“游学”,***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从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半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有删改)
一师的老师们给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吴明珠:为“甜蜜的事业”辛勤耕耘的人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吴明珠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上初中时,她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为人类作贡献。”父亲启发她:“你靠什么为人类作贡献?要作贡献,首先要学有所长,第二做事要脚踏实地。”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她的心里。上大学后,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中郑重写道:“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她要求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地区。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的她,却被选送到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吴明珠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在涌动:应该到一线搞科研、作贡献。1955年,正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娄科研人才、技术骨干,自治区向中央寻求支援,请求借调一批干部。经过几番软磨硬泡,昊明珠终于从首都北京来到了新疆。到了乌鲁木齐,她不满足于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又是一番软磨硬泡,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吐鲁番盆地鄯善县。从此吴明珠就成了鄯善人,在火焰山脚下开始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西瓜、甜瓜育种事业。
育种是一项艰苦的连续性工作,摸清家底,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它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就是收集地方品种。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就带着一壶水和一块馕,顶着风沙烈日,长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里。她常常要穿过火焰山和大戈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收集品种。尤其在夏季,那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像炼丹炉一样,烫得连毛驴都不敢下蹄子。吴明珠不顾艰辛,一块地一块地普查,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跑,整整用了3年时间,她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从此,吐鲁番的甜瓜有了基本档案。吴明珠坚信这是一个物种宝库,一定可以从中选育出优质新种!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她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甜度极高的品种,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使哈密瓜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化,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明珠也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奠基者。
在新疆的成功让吴明珠更加充满信心:“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吃到哈密瓜,要让哈密瓜走出新疆,走向全国!”1973年,43岁的吴明珠又踏上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像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选择了去海南“南繁”,进行甜瓜的南部育种工作。与此同时,有人开始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植物的生长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就如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所说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而吴明珠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海南秋冬季节气温暖湿、光照充足的特点进行种子繁衍、种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实验。最终她让南方长出了北方的瓜,实现了甜瓜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梦想。
吴明珠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从选种、播种、打埂、铺地膜、授粉,到考种、鉴定品样、测糖度,每道工序都亲自动手,样样都是行家。数十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她在这个行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界上首先培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脆肉型哈密瓜优质自交系,创造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甜瓜系列品种和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世界。
吴明珠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和大半生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最甜蜜的事业,她开创的甜瓜育种事业,促进了哈密瓜优种的大面积种植,甜度极高的哈密瓜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回忆往昔,吴明珠总是淡淡地说:“这一生,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相关链接
①吴明珠(1930.1.3- )园艺学专家,新疆西甜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西甜瓜新品种,创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中国工程院走近院士》)
②吴明珠对瓜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她最爱做的事,就是到地里看瓜。面对艰苦的辛劳,她却甘之如饴。在戈壁绿洲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吴明珠常常从早晨五六点一直忙到中午十一二点。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覆盖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用数字体现。
(摘自《人民日报:新疆农科院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2013.08.26)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一名园艺学家,吴明珠重视实践研究,熟悉科学育种和甜瓜种植的每道工序,在戈壁绿洲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吴明珠常常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
B.吴明珠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奠基者,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开始收集整理甜瓜地方品种,并建立了吐鲁番甜瓜的基本档案。
C.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进行种子繁衍、种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吴明珠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毅然选择了去海南进行甜瓜的南部育种工作。
D.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时要求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开展甜瓜育种工作,但没被批准,而是被选送到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留在了首都北京。
 
E.吴明珠一生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数十年从事西甜瓜育种的“甜蜜的事业”,使优质哈密瓜“飞入寻常百姓家”,工作虽艰苦辛劳但她却甘之如饴。
(2)标题中的“甜蜜的事业”有哪些深刻含义?吴明珠从北京欣然来到艰苦的新疆,从事她的“甜蜜事业”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一位园艺学家,吴明珠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吴明珠在为其“甜蜜的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有哪些闪光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