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一: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时25秒,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的地震,同样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
在2014年—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新媒体用户数量已达6.49亿,占全球总数的21.6%。

(资料:艾瑞咨询2016年1—3月网络新媒体调研数据。)
材料三:
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
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
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2006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著传媒业深层次地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
(摘自喻国明等《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时代媒体报道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4 01: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兴国之本,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所证明了的经验。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工作。
建设文化传承体系从哪儿入手?有人说从儒家经典入手,有人说从史书、子学入手,有人说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其实,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要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就很困难。道理很简单,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既然古籍自有其传承功能,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又何需建设呢?原因在于古籍传承文化有其天然和人为的局限性。一是易散佚亡失。我国古籍在秦以前已不少,经过代代累积,本应更加丰富,然而经过历代天灾人祸,特别是毁灭性战争,已百不存一。二是受读者取舍影响,大量书籍闲置、尘封和终版,造成流传少于库藏的局面。三是久不再版的书籍,因终版而被遗忘,记忆书少于流传书。这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籍的阅读范围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挤压,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被自然淘汰的愈来愈多,长此以往,令人担忧。所以,中华文化不能单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没有古籍整理研究,古文献不仅难以有效接续、保存和利用,也难以赋予死的文献以新的生命力。故而,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其价值之独特、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
当然,古籍整理不是为整理而整理,古籍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增大典籍的传承价值和受众范围;提炼文献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永恒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凝聚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古籍整理研究承担接续过去、滋养现在、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
应当说,这些年我们在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上述几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距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的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因很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少数经典除外,如《三国演义》的“智”、《水浒传》的“义”、《西游记》的“侠”、《红楼梦》的“情”等深入人心,说明“转换则活”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的一条法则。而这正是进行古籍整理研究乃至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唯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文化兴盛也才能大有希望。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古籍整理研究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无论是从儒家经典入手,还是从史书、子学入手,或者是从对古人经典的重新阐释入手,必须回到古籍上来。
B.中华文化不能靠典籍在“自然淘汰”法则下自然传承,而是迫切需要加强传承体系建设。这个传承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古籍整理研究。
C.古籍传承文化,目前出现了散佚亡失,已百不存一,受读者取舍影响,记忆书少于流传书等。这些都会造成文化文献传承的受阻乃至中断。
D.古籍整理研究既承担着建设中华文化文献传承体系的历史重任,又承担着发掘文献内涵的精神元素,以助推文献传播活力的使命。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本纳新则文盛国强,不仅是千年历史证明的经验,也是当前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主要任务。
B.古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已形成经史子集诸类体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通过大量古籍传承下来的。
C.建设文化传承体系,归根结底,最终都要回到古籍上来。离开古籍,不可能说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
D.古籍整理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籍的阅读范围越来越窄,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受知识爆炸和网络信息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非需求性的侵袭而愈来愈小,淘汰的范围愈来愈大。
B.古籍整理与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还原,实现文献的再现与保护,最终发掘文献内涵的现代性,实现古籍的接受转换,以完成历史使命。
C.目前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问题多,但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在于大多数古籍的现代性转换不到位,离我们期待的优秀传统文化兴盛局面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D.从目前古籍现代性转换的情况来看,很多优秀古籍文化转换还不够,而“转换则活”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不转换,那么文化兴盛只能是泡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丛书”虽然为申遗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学术准备,但它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全书建树颇多,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②丛书第一次以系列专著的形式对永顺土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建筑布局等展开了系统研究,称得上是“永顺土司的百科全书”,并且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内容丰富、勇于创新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部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余贻泽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问世后,数十年来已有上百部土司研究的专著出版。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竞只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相对有限。“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③“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这是难能可贵的。“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在对永顺土司建立、发展,以及改流的历史进程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如书中涉及的永顺土司之授职、承袭、朝贡、纳赋、升降、赏罚、征调等诸多方面,作者都是先从土司制度入手,阐明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进而结合永顺土司的具体情况做分析。同时,“丛书”主要探讨对象虽然是永顺土司,但涉及的空间范围却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并与全国的历史演变历程息息相关,从中折射出数百年来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
④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却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以往的研究者,由于受学术背景的限制。大多是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而“丛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这不仅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而且拓展了土司研究的理论视野。如《土司城的文化景观》运用景现生态学、丈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老司城遗址文化景观进行综合的交叉研究。
⑤当然,由于“丛书”的创作是为申遗的需要,写作时间较短,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清代的档案资料未能利用,个别问题的研究尚欠深入。这里想强调一点,也是类似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区别一个地方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前后的身份和地位。如永顺的彭氏家族是在元代成为土司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土司的身份。因此,“丛书”中类似“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一个历时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的提法,不仅混淆了土司与一般地方势力集团之间的区别,也直接与“丛书”所论述的土司制度建立于元代的结论矛盾。不过瑕不掩瑜,“丛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均很突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摘编自李世愉《土司制度研究的杰作——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丛书”是为申遗而编著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和目的已经突破了申遗需要的局限,体现出了编著者勇于创新的意识。
B.“丛书”以集团式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尽管与个人专著相比,学术水准尚有一定差距,但研究范围和涉及面却相对较为宽泛。
C.“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覆盖整个大西南,并结合全国历史演变,折射出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
D.“丛书”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还起到拓展土司研究理论视野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丛书”编写的缘起,肯定了其成绩,自然而然引出下文。
B.第②段借与以往土司研究专著的对比,肯定了丛书“系列专著”的研究形式。
C.第④段举例论证了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观点。
D.文章对“土司文化研究丛书”进行了辩证的评价,既客观公允,又有所侧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丛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永顺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使得《中国土司制度通史》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成为可能。
B.“丛书”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以探究它建立、发展及改流的历史进程为宗旨,同时也涉及了对土司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的研究和阐释。
C.与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丛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开创了跨学科比较研究之先河。
D.作者之所以对丛书“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说法提出异议,是因为它把彭氏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之前的时间也笼统计算在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
领域
专业
资料
文学
书籍
教育
文章
时事
新闻
健康
心理
其他
资源
份额
36.30%
21.7%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依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了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内容付费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内容付费的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对网络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C.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如何促进“内容付费”良性发展?用户如何有效利用“内容付费”提升自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更月呜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这村子也确实太穷了,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连通外面的世界。我从小镇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旧社会。

墙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室内简洁、干净。两把竹椅,一张方桌,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这就是老洼经营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斜。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老洼对我说,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不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废弃的房屋租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鬼都不来,还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定就是风水宝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拋到网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来了。老洼算算,除去成本外,每月能赚壶酒钱。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活跃起来。隔壁一老叟佝偻着腰,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老叟一身黝黑,眉毛很淡,好像随时都会抹掉的可能。

他冲我笑笑,露出一张没牙的嘴,算是打了招呼。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见到我,脸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刚开始嘤嘤呜呜,嗓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的抽泣则更加凄切。最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哭声渐渐有了力量,越显悲壮。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袭遍全身。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变低,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呜咽。如泣如诉,凄凄惨惨,听之在左,忽而在右,我浑身起满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

看看手机,临近子夜。伸手拉灯。却停电了。虽然老洼曾交代过,夜里会停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凭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栗。

我摸索到床头的搪瓷缸子,索性坐起来。这时哭声稍弱,可依旧在房间里萦绕徘徊。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缥缈的西天。西天很低,紧扣在屋檐下。哭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通过风、通过雾、通过山岚,丝丝缕缕传入耳膜,钻进脑海。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哭声也戛然而止。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瞪着鼓眼泡,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我再小心询问老叟,老叟夫妇异口同声回答,没有啊。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们都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好在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刚开始依旧是嘤嘤呜呜,有些强忍住似的。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悲伤的宣泄顺畅许多。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

白天,我已看好地形,非常自信哭声来自邻居的老叟。踩着月影,循着哭声,我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倚着老榆树,围成一个圈子,正在默默哭泣。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了。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极诚恳地回答:没有。

不过,老洼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载于《小小选刊》2019年第02期)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村里全是老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糊变为清醒: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三段的处理略显冗杂。对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唐代,政文俱旺;那么,在宋代,虽非“俱旺”,却政文贴近。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宋代重视文官当政,比较防范武将。第二个原因,宋代由于文人当政,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在军事上屡屡失利,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陆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可能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国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具有长久的感染力。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文化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远远地高过王安石、司马光,当然也高过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以前也写过,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国文脉聚集到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宋代文学的排序,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抵不致下堕。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而且已成为中国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以前蔡琰也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因此更有普遍价值。
李清照的气息,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在民族灾难的前沿,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我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这说明,她既是中国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之所指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B.指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笔下流泻成的豪迈诗文。
C.指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人物陆游、辛弃疾。
D.指文天祥最后写下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称苏东坡为宋代“文脉的首席”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苏东坡与政治两相放逐,使他远远地高于同时代的王安石、司马光,也高过后来的陆游、辛弃疾。
B.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他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
C.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精通诸多文学艺术门类,词作、散文、书法三项更是可以雄视千年。
D.苏东坡快乐、可爱而可亲的人格形象,使他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历时三百余年,其文脉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与民族之间的征战相比,文化的碰撞要更加广泛、深厚和丰富。
B.在宋代文学中,苏东坡的地位首屈一指,然后依次是辛弃疾、陆游、李清照,这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顺序也相一致。
C.辛弃疾和陆游是宋代最能体现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学家,他们像孟子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D.李清照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使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和扬眉吐气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