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梅花
苏菲
①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②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③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④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有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⑤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⑥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⑦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⑧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⑨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才能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独自迎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么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⑩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⑾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这个中文名字虽然极美,但又觉得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C.“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D.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小题2】请赏析第九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本文为什么写了外国人向作者询问“梅花”的几个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11: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昆舞源于昆曲,是对昆曲表演艺术优质基因的提炼以及传承发展的成果,也是继“戏曲舞蹈”“汉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产生的又一种带有流派意识的中国古典舞形式。2003年底,大型舞蹈诗《昆韵》的创意在舞蹈家马家钦脑海中开始萌生,当时适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该项目很快在苏州被正式立项。之后十余年间,以马家钦为首的昆舞研创团队建构了一套包含昆舞本体、教学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内的完整体系,又经由实践和教学的双重打磨和检验,并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学术论证之下不断完善、发展,使其实践与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成为今人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成果。
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体现在对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
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是昆舞创新的两个标志。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照搬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路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
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一般来讲,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
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文化而言,它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摘编自谢建平《昆舞:“昆”的活化与舞的新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舞源自昆曲,因此可以说,昆舞既是一种戏曲,也是一种古典舞。
B.昆舞和昆曲的基本手位、基本手式具有相通性,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C.昆舞的艺术表现“内化、体悟”和“外化、显像”构成了正比关系。
D.昆舞对传承发展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它已被当代人的审美所广泛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昆舞是如何诞生的,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
B.文章从审美价值、创新标志、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昆舞进行了剖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昆舞和昆曲的关系,彰显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D.对于昆舞,文章先交代其如何产生,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它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就很难有昆舞的产生。
B.只有坚持创新,类似昆曲等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生命力。
C.如果昆舞比昆曲更受欢迎,那么说明人们更喜欢舞蹈而不是戏曲。
D.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难题,昆舞的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 羊
阿慧
(1)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2)山羊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常常端着小碗一路撒着面条来到它跟前。这时,已是老羊的它,会缓慢地站起来,会轻柔地叫两声,会把它的大嘴伸进我的小碗里。老羊呼出的热气弄得我双手痒痒,我忍不住想笑。我朝灶房看了看,还是忍住了,我担心我的声音会引出暴躁的奶奶。老羊吃面条时呱唧有声,这往往会勾起我的饥饿,肚子里的鸣叫提醒我,我还在饿着。我努力把小碗从老羊嘴巴下抢出,羊嘴下悬了几棵柔白的面条,滴着汤水晃晃着缩进它的嘴里。老羊只留下一口稀汤给我。我仰着脸喝下,低着头在嘴里抠摸许久,最后抠出一两根白毛在手上,那是老羊的胡须。
(3)我曾一度迷惑,那老羊同我一样是个女的,为什么下巴上挂着爷爷一样的胡子?爷爷在一个冬天来临时,在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早上一打开门,浓雾像几只雪白的羊羔骨碌碌滚进屋里。我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礼拜帽戴在头上,说,走吧。身后就跟了我和羊。老羊它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老羊一走出村子,它的脚步出奇的敏快,牵在我手里的那根麻绳被拉得绷直,我被它拉着疾跑,雾被我们冲开一条灰白的道路。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4)爷爷知道,这是老羊年轻时活跃的地方,羊的记忆就像脚下的麦苗一样年轻。老羊的眼睛里掠过几个矫健雪白的身影,有一个终于成了它孩子的父亲。老羊这样想时,就拉着我趟进麦田,小麦苗的清香迷蒙了我的世界。我听见老羊咀嚼麦苗的声响,我的耳边响着年轻羊们欢腾的声音。
(5)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脚步在街上显得零乱。阳光把羊照得明亮,老羊嘴角的一抹绿,绿了一个寒冷的冬晨。当爷爷把老羊栓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的每次竭尽全力地挣脱都是徒劳,它开始变得无望和无力,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那人付了钱,捏了捏老羊的脊背说,又老又瘦,只配卖皮。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迹痕。老羊把那人拖得脸像猴子屁股一样红。老羊的叫声被喧闹的集市淹没,它苍老的胡须在寒风中抖动。
(6)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新买的盖头在我的头上飘飞,飘飞成一朵火红的云彩,冰糖葫芦熔化成满口的甜蜜。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频率远去。我扔掉那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竟自走远。
(7)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
(选自阿慧《羊来羊去》,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小题2】第(3)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5)段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多重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人类劳动得到解放,每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同时,工作的固定性越来越少,人们不再会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而是将劳动尊严看得越来越重要,从而需要不断地再教育再发展。此外,物质条件的丰富,社会保障的完善,又能创造多种多样的条件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人工智能将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自由选择工作;不是剥夺人类的劳动权利,而是激发人的多方面潜能。。
人工智能促使每个人更有尊严地参与劳动,以真正的人的方式存在,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 性。在人工智能普及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不是自己去挣扎,社会奉行的不是丛林法则,而是共生原则。于是,每个人都不需要为基本生存而被迫地劳动。在生存问题没有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求资本家赐给自己工作机会。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屈服,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但是,当人工智能大量运用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率的时候,个体的生存被社会化就成为可能。在那样的情况下,资本逻辑猖獗所导致的除了出卖劳动力什么都没有的无尊严状态将不复存在。在那样的社会里,“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部分人即使没有工作,也照样能合人道地活着。人们的劳动尊严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人们能够真正作为人有尊严地去选择劳动。所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是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从而使未来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人工智能被大量运用于劳动中有助于异化劳动的克服,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当劳动不再是迫于生计而从事的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体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于是,人们就愿意通过发展自己而参与劳动。当人工智能没有普遍采用的时候,各种阻碍人的发展的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按照荷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有多重智能,因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这使有闲暇时间者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人们就能将自己的多种潜能发挥出来。在传统劳动组织形式下,人们不得不娴熟地专注于某一项劳动技能,因而其他潜能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表明,传统社会里人的发展往往具有单向度性,是适应劳动竞争需要不得不顺从地发展起来的技能。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之后,让人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人们将愈来愈全面地实现自己的本质。这正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在人工智能面前胆战心惊,应该张开热情的双臂去拥抱它。
(编摘自何云峰《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将逐步替代人类劳动,这就能促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在人工智能普及且奉行共生原则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更有尊严、更自由地参与劳动生产。
C.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劳动得以解放,能够彻底地解决自我发展的问题。
D.因人工智能可提高生产率,减轻人们负担,所以我们应该热情地拥抱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人工智能,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对人类劳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B.举人们卑躬屈膝之例,这从反面凸显出尊严和自由对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C.借荷华德·加德纳理论,论证在客观条件具备时,人们会促成自我全面发展。
D.文章论述是以批判传统劳动为基础的,通过对比从而呈现出人工智能的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闲暇时间越多,意味着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越多。
B.在人工智能充分发展的社会里,因为人们得到尊重,所以即便没有工作,人们也会符合道义的活着。
C.在人工智能未普及的情况下,人们难以自由地发展自己而参与劳动,这是因为劳动成为人们的负担。
D.只要人工智能没有被社会普遍接受,传统劳动形式就会限制人们的发展空间。

同类题4

姚庄在望

王剑冰

我顺着一条万里茶路走来。我想,当年苏轼一定也如我一样惊奇:中原这样的地方,怎么那么多茶馆!从驿道上走过,会有茶亭等你。走去了,就有了念想。苏轼五走茶路后,完全地喜欢上这个地方,后来就待在了这片广阔天地。

我已经看到了“姚庄在望”的牌坊,它就像一个亲人守望在庄头。一望无际的田野,麦子一层层涌动。油菜已经结籽,幸福地匍匐着。桐花开得正艳,一咕嘟一咕嘟的香气从花嘴溢出。我就在这丰满而芬芳的四月走入了郏县一个诱人的村镇。走进来我就知道为什么苏轼会喜欢上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充满水气啊!

先看到一条河,河的名字叫运粮河。我恍惚看见昨日的欢畅与热闹:两岸绿波,满河清漪,一只只船儿载着号子悠悠而来。船夫到了这里就非得要上岸歇会儿,为的是一壶茶等在那里,自然还有一桌友情。人不管熟不熟,只要一碗清香兑上,就啥都有了。两棵虬曲的老槐,是姚庄人从洪洞大槐树迁徙时带来的。现在依然开着年轻的花。

我弄不清苏轼曾在哪个地方坐过,但我知道他一定看到了远处的莲花山。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的是一片烟霞,那是三郎庙一长溜的街面,里里外外坐的都是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红光滋润,说着笑着,围定一堆茶碗,自在开怀。茶碗里始终有水,溢散出田野的香气。人们说着老槐树,说着运粮河,说着河边的玉泉亭。泡茶的水就来自地下甘泉。过去苦的时候喝果叶子,也觉得好。几家水厂在这里扎根,泉水就流到了四面八方。村里人说,这里的人长寿,就因为茶,喝到老死,死了还要后人上坟的时候,供一碗茶。现在这个镇政府所在的村子,还有十来位百岁老人。

茶屋里有人谈天、下棋,也有人围定两个老汉,一个老汉用的是捡来的石子,一个用的是碎瓷碗片,在画的格子里斗智,人说那是乡村的古老玩法,叫摆山。摆山好,摆得山一般威猛壮势,碗片响起,石子拍处,一群叫好声,而后一群的沉默。只有新添的茶在缭绕升腾。

堂后的炉火正旺,水壶像一排小碉堡,吱吱呜呜,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些水溅出来,快活地发出噗嗤噗嗤的笑声。一人手搭一条毛巾,提起这把,放上那把,忙个不停

茶客不只是来自本土,外乡外县都有,更有外省的。就为这个氛围,即便不喝,就那么坐着也是一种享受!融入其中,你似也被那茶香感染,如苏轼一样坐下不愿离去。

姚庄人好客,给你上大块红牛,大个火烧,大碗饸饹。惊喜中刀叉叮当响,牛头宴开张,直让人想要赤膊上阵。蒜瓣,大葱,辣椒,吃得你大汗淋漓,热血贲张。痛快处谁来两声梆子,中原文化就搅缠在了一起。

有钟声响起,那是村里的南北清真寺。一个村子就有两座寺院,将一个地方和谐成一方净土。正逢寺里一个节日,远方的寺人来往走动,无论认识与否,都热情相迎,留下喝茶吃斋。

一户人家也逢事,招呼一声即刻递过来一摞热饼。街头又有客人来了,先领进茶社,再安排饭店,还要带去看金镶玉。姚庄金镶玉早形成传统,郏县周围出瓷,钧瓷汝瓷都曾是皇家贡品。名瓷再镶飞龙舞凤,花鸟山河,可谓锦上添花。连战来河南,河南的重礼就是姚庄金镶玉瓷瓶。进到一家金玉坊,笑与茶一起迎上,主人叫李冰,祖传绝活,到他这里更是炉火纯青。邻村一个贤淑女孩跟了来,手脚麻利,用心学习,亲自动手,成就这家夫妻名店。店配姚庄,姚庄也配这些工艺。

听说多少年来,姚庄人都安居乐业,无盗无抢。村里的大道就叫民族团结大道。姚庄主事的说起这些来,眉飞色舞。茶与酒不同,酒越喝越燥,茶越品越静。茶不上头,茶只入心。有见喝了酒闹事的,没闻品了茶找茬的。人都像一棵棵植物,不住地接受文明的滋养,而后心胸博大,叶脉深广。因而姚庄安静。见一门上对联:甘泉古韵流芳远,文化新风润物长。

走时又经过那两棵祖槐,“吃杯儿茶”的叫声中,槐花洒落下来,纷纷扬扬,一地雪白。有些落到碗里漂成茶花,构成姚庄特有的味道。

再经过那座亲人般相望的牌楼,品读“姚庄在望”四个字,慢慢地就念叨成了“姚庄在旺”。

【小题1】请根据文本概括姚庄人酷爱喝茶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丰富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缨 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⑦北平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⑧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思的十三年。我看了很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⑨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⑩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⑾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⒁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1962年10月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作者第③段中说“自己有孤寂之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表明作者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中,环境非常寂静幽深。
B.第③段中的“遗世而独立”,化用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决绝、保留自己独立志向的人生追求。
C.第④段作者用细腻的饱含深情的笔触,把马缨花树的极美描述出来,表达了在那个独特的年代对马缨花的感激之情。
D.第⑧段写作者看到的各种奇异美妙动人的花朵,是为了证明过去十三年是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
E.第⑿段划线句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F.本文体现了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优美典雅,富有诗意,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题4】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小题5】第⒀中说的“光与影的对比”指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6】本文与《合欢树》的写作手法有相似之处,但文章寓意各不相同。请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