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较2014 年上升了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 本,与2014 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 期和4.91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2年至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 本、2.48 本、3.22本和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5 年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率变化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
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 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
(摘编自《2016 年国人阅读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 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 年增加了3.4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 年上升4.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近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 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3)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5 年数字化阅读的各类载体中,手机阅读的增速最快,光盘阅读变化最小。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小题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12: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
阎晶明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有着与自己时代同步的思想高度,有着同样的情感热度,同样的价值取向。它在今天还能产生这么强的热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所表现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初期,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30多年的巨变,我们今天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当代的视角和昨天的生活会经常发生勾连,又会发生错位;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平凡的世界》有个情节,孙少安赚了第一笔钱跟他妻子在窑洞里窃喜、激动相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他不是金钱崇拜,而是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
路遥的语言跟他的时代是同步的。关于这个电视剧的画外音,有很多争论,但我认为它是必要的存在,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
《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农民始终是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整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有劳动的场景,这也是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剧中的爱情最后也要变成一种善,人物最后作出的选择,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善良,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国人逃脱不了的宿命。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平凡的世界》给我们今天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创作提供的非常宝贵的启示。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
【小题2】《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园
陈从周
(1)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因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的见闻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2)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坂,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3)园林景物有仰观、俯观之别。楼阁掩映,山石森严,曲水弯环,都存乎此理。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些词句不但写出园景层次,有空间感和声感,同时高柳、杏梢,又都把人们视线引向仰观。至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则又皆留心俯视所致。因此园林建筑物的顶,假山的脚,水口,树梢,都不能草率从事,要着意安排。
(4)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我曾提过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
(5)中国园林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竞寓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6)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写作层次。
【小题2】文末以圆明园、寄畅园、殿春簃为例,分别表达了哪些“预想的境界”?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园林具有哪些“独特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
江胜信
9月5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5卷《柳鸣九文集》在北京首发。“文集”约600万字。既然是“文集”而非“全集”,必定隐含着读者对柳先生以及他对自己下一步的期待,事实上,他正在为自己的新著和主编的一套新书笔耕不辍。但让我感慨的不只是他的老骥伏枥,也不只是他用颤抖的手写出越来越难认的字,还有——杨绛可以出全集,冯其庸可以出全集,不少名士都出了全集,而他柳鸣九恐怕无法出全集!他的学术全貌,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以这次的“文集”为例: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借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东风,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谁料,当年政治空气忽然“倒春寒”,该书被禁止出版,后又再版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唯有柳鸣九为其撰写的序言才被收入《柳鸣九文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文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上去像索引,也就是说,某一篇文章背后实际上代表着的一本书、一套书甚至是一个文化工程,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从而反观到他为此投诸的脑力、体力、精力。也只好这么“索引”了,除此之外,似难以找到更现实地呈现他学术概貌的方法。
望着“文集”和书架,柳鸣九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是欣慰的,老驴拉磨、聚沙成塔的日日勤奋竟让他填满了那两个书架;另一方面,他有彻悟意识,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永远也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自称“矮个子”,既指个头矮,也借喻自己“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只是留下了一些“劳绩”,不敢奢谈含金量有多高,不过,“几根火柴棍绑在一起,多少有了一点硬度”。“我做的事情不外乎推石上山。”柳鸣九很推崇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推石的过程中,享受每一步前进带来的乐趣。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颗小沙粒。若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
“矮个子”推石上山的姿势,执拗、专注而虔诚。不仅仅是其学术品质的定格,也是他的习惯、心瘾和人生哲学。好像不这么推,他就不能站起来、往前走、向前看。只不过,他不敢看太远。百岁杨绛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94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正在雄心勃勃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们是奇迹。我不行。”柳鸣九说,“我不敢给自己列十年计划,只能看到明年,一年一年往前看。”明年将推出他主编的《当代思想者自述文丛》,他自己也将有新作收入。
一方面自称“矮个子”、“智商水平中等偏下”,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这并不矛盾。”柳鸣九解释说,“只不过别人涉猎广泛,而我把精力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我的专业工作中,施用在单位面积上的智商量反倒相对多了一点,如此而已。”“我劳作故我在”,这是柳鸣九给自己定义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本质。
尽管柳鸣九自觉屏蔽了书斋之外的种种快乐,但在书斋之内,他却能做到既学而专、又学而通,不仅高质量完成了法国文学史的“主课作业”,还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副业”搞得风生水起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现代文阅读答案 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再加他写过不少影评,故而给人以通才的印象。“归根结底,我的立足点还是法国文学。”柳鸣九自谦道,“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加之我做过一点西方文艺批评史的工作,超出法国国界略为兼及其他国家并非太难,因此,出版社把有关欧美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大型丛书的主编工作委托我来做。”“写散文则完全是兴之所至。人文学者本来就有人文关怀,触及世间万物莫不碰撞出火花”《名士风流》《且说这根芦苇》《父亲、儿子、孙女》等书正是他近些年完成的随笔集。
“且说这根芦苇”,说的正是他自己。柳鸣九以“芦苇”来形容个人的速朽,但速朽的生命若能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那么,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如同“推石上山”,推石的人可以老去,石头可以变成小沙粒,但小沙粒并未消散在风中,推石的故事还在流传。“人文领域是积累而非取代的领域。”柳鸣九说,“添砖加瓦就是积累,那么,添砖加瓦吧!就像伏尔泰在启蒙时代所提出的,‘要紧的是耕种我们的园地’,也像拉伯雷在文艺复兴时代所喊出的,‘去畅饮吧!畅饮吧!’”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鸣九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柳鸣九文集》而非《柳鸣九全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学术成就太大,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全貌。
B.柳鸣九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这体现了柳鸣九在学术问题上的胆识。
C.借用西西弗“推石上山”的典故,增强了题目的感染力,同时形象地抓住了柳鸣九执拗、专注而虔诚的探究精神。
D.标题交代传主是柳鸣九,巧妙引用柳鸣九本人“矮个子”的自嘲语,形象地写出柳鸣九本人外在特点以及虚怀若谷的内在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萨特研究》被禁止出版,后再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这表明柳鸣九所走过的学术道路极不平坦。
B.柳鸣九一方面自称“矮个子”,另一方面却激扬文字、著作颇丰并不矛盾,只不过别人研究领域比自己涉猎广泛而已。
C.柳鸣九把法国文学史成为“主课作业”,将翻译、随笔写作编书,等称为“副业”,表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法国文学史的研究上。
D.柳鸣九之所以把法国文学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是因为法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很多思潮和流派的发源地。
E. 柳鸣九把自己看成“芦苇”,认为速朽的生命曾经为这个社会添加独创性的东西,因此其奉献就是难以磨灭的。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柳鸣九身上读出了哪些美好的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是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特色,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哲学。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凡是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和隐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中国古典

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但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

何关系。殷周至秦汉时期的园林是以模仿自然山水,体现天人关系的帝王园囿为主流。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兴起比较晚。私家园林在兴起之初,完全是对皇家园林的模仿。早期的私家园林是大臣、富贾相互炫耀财富,争权夺利的产物,与士人的隐居无缘。

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由于长期的战乱而厌烦战争,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因而,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大行其道,并导致了行动上的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先秦以来坚

持人格尊严、重视社会责任心的传统,还是士大夫心灵中模糊地向往着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勉力保持自己心灵中的这片净土。其中,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因此,以隐居园林的清旷与闲适来抗衡官场的污浊与竞逐,就成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孜孜以求的风尚,园林也就成为其人格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者互为因果,人们的审美意趣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化,使山水自然之美成为人们的自觉的审美对象。随之,以自然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史上萌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态一~寄托士人隐逸理想的士人园林。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独立出来,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而士人园林发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魏晋南北朝隐逸文化的影响。

中国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园林和园内建筑的命名上,士大夫的隐逸之意往往写进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名字中。其次,士人园林内建筑物少而简朴,不尚华丽。在王公贵族大官僚的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动辄“馆宇崇丽”“穷极工巧”,规模与豪华直逼皇家园林。士人园林则不同,建筑物追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朴素自然。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些隐逸情怀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南方建筑> 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士人园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士人园林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隐逸文化的一种载体。
B.士人园林在建筑和景观布置上追求朴实和谐,体现着士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自觉追求。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逸是士人园林的基本主题,士大夫们将隐逸的思想完全蕴含在精心营构的园林名称中。
B.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只要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就与隐逸文化有着密切、复杂,难以割断的关系。
C.隐居于园林,是身处乱世的很多具有隐逸倾向的士人用来保全独立人格的方式之一。
D.因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士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采用障景、抑景、漏景来丰富其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A.无论从其历史还是造园主题、建筑景观的布置和手法来看,士人园林处处体现着隐逸的思想、文化和精神。
B.殷周至秦汉时期只有皇家园林,所以当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题,体现天人关系,园林规模大,建筑豪华。
C.士人园林之所以能够萌生,除了当时隐逸文化的流行,也与当时人们审美意趣的转变有关。
D.私家园林能够独立出来,并在其发展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突出代表,与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有删改)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的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今人触目惊心》,有删改)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删改)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健品的营销有时会采取会议营销等合法方式,可是会议现场的违法宣传和销售又难以定性和取证。
B.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C.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的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