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用一句话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12:0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者,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白居易后来被列为中晚唐第一类诗人之首,号为“广大教化主”,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注重发挥文艺的基本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的共鸣,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诗歌应“经之以六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不论是他在入仕初期,还是他在朝为左拾遗,在地方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时,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如《新制布裘》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所以清代叶舒鹏《读杜白二集》言:“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白居易的“讽谕诗”《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他在诗歌创作中擅长以赋法铺陈,力避艰涩、怪险,而追求平易,以此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自有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语言的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减弱,以诗歌为例,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他非常重视以优美的意象兴发情感,注重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优美的佳作。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那些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家,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也多是和白居易一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如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等人,也是在发自深心的自由吟唱中表露高洁的情操,其作品同样是对特定阶段时与事的真切反映。事实上,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起,就形成了抒写人生、关注现实的传统,后经历代诗教的强化,遂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精神。这样的美学传统,使文学艺术总能反映人民的悲欢、时代的风云,成为裨补时阙、塑造民族灵魂的丰厚滋养。

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文学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新内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5月13日)

【小题1】下列诗句与文本主题相吻合的一项是
A.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B.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小题2】试梳理第三段的行文思路,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〇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亚子先生是一位“老”少年,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称呼亚子先生的原因。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亚子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现亚子先生的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对亚子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

与早前出现的记言、纪事、国别、编年等以事为主的体例不同,《史记》的大部分“列传”以及部分“本纪”“世家”,皆以人为主。从史学意义上讲,这一体例大大扩张了史学的研究视野。虽然旧有体例间或也记载文化、风俗等内容,然就其主体而言,能通过纪事表现的往往只能是政治、军事人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非政治、非军事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越来越多,将这些人物摈于史书之外是非常不合理的。此外,随着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渐增多,其历史自然也成为史学家需要记录的内容。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像东周诸子这些学者,屈原、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 扁鹊、仓公这些医者,都得以进入史书;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司马迁通过独特体例呈现的历史观告诉后人,历史学家面对史料也应有主体意识,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

典章制度以及社会风俗、思想文化,是旧有体例难以覆盖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尽管《左传》《国语》也涉及了一些关于典章制度的内容,但皆浮光掠影,不成系统。毕竟史事虽与典章制度等有关,但想通过史事系统反映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由是观之,“书”之设立可谓超越时代,体现了司马迁深邃的史学眼光。

编年体吸收了早期的记言、纪事体的优点,而纪传体亦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史记》“本纪”部分即是编年的。事实上,除了“本纪”以外,“表”也具有编年的要素, 《史记》诸表皆依时叙事,更置“表”于“本纪”之后,其余诸体之前,其意甚明。此外,《史记》还吸收了《国语》《战国策》这类国别体史书的优点。这一点体现在“世家”这一体例上,对于叙述分封制下诸侯林立的情况,可谓不二之选。

纪传体史书体例多样,内容繁杂,方便了史家通过编排篇目、内容来展现微言大义。如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为陈涉立“世家”,尊重他们的历史地位,体现了其不因政治因素而篡改历史事实的态度;为商人立《货殖列传》,体现了其重视商业的态度;《游侠列传》的设立,更有一抒胸中块垒之用意。后世班固等史家编排篇目亦多有此意。当然,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

《史记》创立了能够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活动的史书体例,其划时代意义难以估量。直到当代,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仍是参考纪传体史书之体例而作。由是观之,《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自有其必然性。

(摘编自安子毓《(史记)与纪传体体例的史学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
B.《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
C.《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
D.《史记》创立的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阐明了不同体例的优劣。
B.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对后世史书的深远影响。
C.文章论证纪传体方便史学家通过编排篇目等展现微言大义时,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史记》为历代正史所宗的必然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纪传体体例更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所以《史记》才为后世史家崇奉。
B.如果没有纪传体史书,中原地区周围匈奴、两越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可能被载人历史。
C.历史本身和如何叙述历史并非一回事,因而史学家撰写史书时可以适当轻史实而重文笔。
D.《史记》创造“书”这一体例的目的是要系统反映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重要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忆分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红色记忆则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是对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对红色记忆的关注不仅是为了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指在文化的交互过程中,以一定文化为主体,通过必要的社会化工作,对其他客位文化进行选择与构建,形成以主体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系的价值共识过程。文化整合需要媒介来实现,红色记忆便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媒介之一。
红色记忆具有文化解析辨异功能。所谓文化解析辨异,就是以客位文化的价值观、结构、特质为关注对象进行解剖、区分,以达到客观认识客位文化的过程。这种客观的认识也依赖于主位文化的参照。因为文化整合并非机械的文化叠加与文化重组,而是以某一主位文化为参照系的,而主位文化并非一块白板,它的价值系统与认知系统决定其对客位文化进行整合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解析与辨异。
在当下中国,就是要以主位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系进行文化的解析辨异。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是由其价值记忆决定的。在红色革命年代,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敢闯新路、立党为公的价值记忆,以苏区精神为代表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价值记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坚定理想、攻坚克难的价值记忆,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记忆,等等。这些价值记忆构成了人的解析辨异能力。譬如,红色革命年代形成的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价值观能够使社会个体体会到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使个体在接触不同文化形态尤其是落后腐朽文化时就会以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为核心进行解析和辨异,从而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个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取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析辨异分为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结构性解析是针对客位文化的结构剖析,它探索客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以揭示出这一客位文化在文化场域中的地位。在结构解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价值辨异,以区分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红色记忆的价值辨异,旨在突出主位文化及其价值观,使文化的整体实现取精华、弃糟粕的系统优化。在这个意义上,红色记忆经由文化解析辨异而达到文化整合,为当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结构性解析与价值性辨异都是为了完整呈现客位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体系,从而为主位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奠定基础。文化整合首先要实现的是文化的解析和辨异,在文化解析辨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主位文化为参照的文化协调和统一,推动最富时代特色、最具向上精神、最富实践取向的价值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记忆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B.文化整合不是数种文化的机械叠加和重组,它需要以主位文化作为参照系加以整合。
C.人们能通过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腐朽文化进行解析辨异,从而自觉抵制其侵蚀。
D.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构成文化的解析辨异,它们有先与后、主要与次要之区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释了红色记忆和文化整合的概念,这是下文展开论证的基础。
B.文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论证了认识客位文化需要参照主位文化的观点。
C.文章围绕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论述了价值记忆的内涵及重大作用。
D.文章运用“总——分”结构,论证了红色记忆在文化整合中的强大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红色记忆,那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B.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在长期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其作用至今仍然不可小视。
C.价值记忆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净化心灵,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D.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应该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解析和辨异作为基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2017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消费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19%的人将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2017年国人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32%的受访者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2017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的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订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的环境问题,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行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和躲避雾霾等行为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的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了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的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逐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游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虽然材料一所列数据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反映的是旅游的现实情况,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D.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同,有的侧重对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对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对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二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一,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重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更有价值。
【小题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