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忆分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红色记忆则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是对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对红色记忆的关注不仅是为了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指在文化的交互过程中,以一定文化为主体,通过必要的社会化工作,对其他客位文化进行选择与构建,形成以主体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系的价值共识过程。文化整合需要媒介来实现,红色记忆便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媒介之一。
红色记忆具有文化解析辨异功能。所谓文化解析辨异,就是以客位文化的价值观、结构、特质为关注对象进行解剖、区分,以达到客观认识客位文化的过程。这种客观的认识也依赖于主位文化的参照。因为文化整合并非机械的文化叠加与文化重组,而是以某一主位文化为参照系的,而主位文化并非一块白板,它的价值系统与认知系统决定其对客位文化进行整合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解析与辨异。
在当下中国,就是要以主位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系进行文化的解析辨异。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是由其价值记忆决定的。在红色革命年代,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敢闯新路、立党为公的价值记忆,以苏区精神为代表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价值记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坚定理想、攻坚克难的价值记忆,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记忆,等等。这些价值记忆构成了人的解析辨异能力。譬如,红色革命年代形成的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价值观能够使社会个体体会到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使个体在接触不同文化形态尤其是落后腐朽文化时就会以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为核心进行解析和辨异,从而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个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取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析辨异分为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结构性解析是针对客位文化的结构剖析,它探索客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以揭示出这一客位文化在文化场域中的地位。在结构解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价值辨异,以区分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红色记忆的价值辨异,旨在突出主位文化及其价值观,使文化的整体实现取精华、弃糟粕的系统优化。在这个意义上,红色记忆经由文化解析辨异而达到文化整合,为当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结构性解析与价值性辨异都是为了完整呈现客位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体系,从而为主位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奠定基础。文化整合首先要实现的是文化的解析和辨异,在文化解析辨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主位文化为参照的文化协调和统一,推动最富时代特色、最具向上精神、最富实践取向的价值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记忆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B.文化整合不是数种文化的机械叠加和重组,它需要以主位文化作为参照系加以整合。
C.人们能通过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腐朽文化进行解析辨异,从而自觉抵制其侵蚀。
D.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构成文化的解析辨异,它们有先与后、主要与次要之区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释了红色记忆和文化整合的概念,这是下文展开论证的基础。
B.文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论证了认识客位文化需要参照主位文化的观点。
C.文章围绕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论述了价值记忆的内涵及重大作用。
D.文章运用“总——分”结构,论证了红色记忆在文化整合中的强大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红色记忆,那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B.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在长期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其作用至今仍然不可小视。
C.价值记忆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净化心灵,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D.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应该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解析和辨异作为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0 11:3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便听到了众多老牌纸媒的噩耗。拥有79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宣布: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发行后停刊,全面转向数字杂志。德国《纽伦堡晚报》、《法拉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相继停刊,法国第二大经济类报纸《论坛报》也寿终正寝。眼下,这股“纸媒之死”的洪流当然也淹没了图像类新闻杂志。

②早在1972年美国《LIFE》第一次停刊之时,专栏作家沙纳·亚历山大当时还不肯相信:“摄影杂志没有死,人们既未停止阅读,也没有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兴趣。”这话说得固然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脱离了纸这种介质,人们依然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图像,亦能够畅游网络,保持着对周围世界更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Google Books阅读自《LIFE》创刊至1972年的所有文章,也能够看到它所有的精彩版面。像纸张扼杀竹简一样,数字化把成吨的纸张简化到一张光盘上。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失去任何新闻和惊心动魄的照片。相反的,图像类纸质媒体和新闻摄影师们却正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时代。

③然而旧的死去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正如法国VU图片社创始人Christian说道:“我们已经有了获取新闻和图片的新渠道。纸张可以算的上是一种奢侈行为。我们为什么还要砍伐大量树木,污染大片水源?”况且,新形式的报道并不亚于传统媒体。轰动一时的“维基解密”就是新式媒体的代表。2010年7月,维基联合《卫报》发布“阿富汗战争日记”专题,内容包含超过几万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10月,再次和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0000份伊拉克战争纪录。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此举极大震撼了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于一个平民组织无能为力。它所发布的文件大多都于网民的自发上传,“维基解密”只负责将上传的材料去伪存真。同时,整个网站的核心人员只有几个人,不存在传统媒体那样庞大的采编队伍。人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做到转发新闻故事,自由传播。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④网络让地球的距离从未如此短过。在西方以Twitter 、Facebook 以及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和图片分享软件,构成了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即时发布”和“我在现场”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通过微博交流着自己的看法,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我们很容易回顾这些事件:北京“7·21”大雨,数万人被困大雨中,网友在微博上直播雨势和交通情况。更早一年的“7·23高铁事故”像一个打开闸门的开关,奔涌出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快速和信源多样性是微博的两大特点。如今很多事件都变成了第一时间由微博爆料,引发关注,而后才是传统媒体的介入。微博就充分展示了社交媒体的“监督功能”。

⑤网络世界意味着人人平等,也意味着人人可以充当媒体。大众已经完全不满足于“获取新闻”,而是积极地参与和制造新闻。网络上公众参与和热议的新闻,常常引发自一条微博、一张照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将触角深入到记者都难以抵达的现场,广泛地传播“真相”,一经传播,瞬间就能产生轰动效应。而海量的照片上传和储存已经成为现实,这使得每个人都充当着摄影师和图片制造者,补充和完善着新闻报道。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自我的传播渠道,可以发布文字、照片和评论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力。

⑥新媒体的崛起使普通人和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北京雾霾成为公共关注的事件之前一年,普通网友王一坤敏感地发现了空气的异样,他连续观察同一个地方14天,拍下了空气污染问题的证据。当一年以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污染话题之时,很多照片都引自于这位非专业摄影师之手。

⑦在电视、报纸是新闻唯一的时代,真相是被垄断的,完全依赖于媒体制造。而现在,信息源增多,垄断似乎被打破,“新闻制造者”从特定的职业变成了大众化参与。每个人都在制造新闻、公布真相,同时却也可能在篡改事实。“真相”在变得更加直接、快捷的同时,角度更加多样,也更加扑朔迷离。哪一种更让人恐慌?当人们习惯于打开SNS网站浏览新闻,滚动的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网络上充斥着几十亿的照片,你自以为看到了所有能看到的东西,真相却可能被淹没其中。换句话说,无论在哪个时代,真相都是遥不可及的,是需要不断挖掘与接近的。

【小题1】第②段加点的短语“纸张扼杀竹简”,是指____________的文明发展现象。
【小题2】作为新式媒体的代表,维基解密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制造纸张耗费资源、污染环境,是传统纸质媒体逐渐衰亡的直接原因。
B.《LIFE》第一次停刊时,沙纳·亚历山大有对新媒体发展的准确判断。
C.传统媒体较之新式媒体,对现实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是其根本的缺陷。
D.人人皆可参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新式媒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题4】解释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小题5】谈谈第⑥段所叙述事例的作用。
【小题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 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涂弦夫的书斋 名由“守墨斋”改 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怀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上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许斐平、殷承宗、颜宝玲、林俊卿、郑小瑛、陈佐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架钢琴,钢琴密度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些乐器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星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这里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粝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墓地,时常野猫出没。

⑾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条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名贵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剧。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⑿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⒀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⒁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⒂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小题1】简析第⑥段划线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小题2】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
【小题3】联系全文,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热爱。
B.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C.文章语言凝练、形象而又幽默风趣,表现了作者无限追悔之情与乐观进取精神。
D.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小题4】鼓浪屿被人们誉为“音乐之岛”,从作者的角度看,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加以概括。
【小题5】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环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而汹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强化了自然环境。
B.本文在修辞艺术上,反复与反差巧妙结合。作品中最明显的反复最强烈的反差要数寄信了。寄信是故事的起因,亦是悲剧的导火线,故在作品中一再提及,出现了六次,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C.本文在意象塑造上,蝴蝶给人一种凄美的震撼。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蝶舞翩翩带给人一种快乐的美感,然而作品中的蝴蝶,它的飘飞带给人的是一种凄美的痛感。
D.本文由高超的谋篇布局技巧,直到作品的结尾处才告诉读者所要寄的信的内容,这样构思,无疑加重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让人哀痛欲绝,心不堪受,复杂多变的情节与场景,有效表达了写作者丰富多样的情感。
【小题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永远的蝴蝶》为好,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以《寄信》为好,你主张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墙上的小岛

夏花

我家后面的高楼刚完工,对面又出现了一块工地。父亲就是这时候变了,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一天他要我帮他把颜料全部搬到那堵墙边。他开始在墙上作画。父亲画得很投入,后来吃饭也让我送过去。父亲是个画家,一直都与众不同,母亲也没说什么。

父亲画了一座岛,小岛被树林环绕,野花遍地,画中的海蓝,天也蓝,天上飘了几朵白云。

没过多久,父亲弄来一只小船放在院子里。母亲这次唠叨不停,满腹牢骚,难道他这是去航海旅行吗?无奈父亲什么也不说。

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父亲叫醒我,我好奇又兴奋地帮他把船拖出去,很奇怪,我们一到那堵墙跟前,画上的海水便哗哗地荡漾着蔓延开来,很快漫过我和父亲的双脚,父亲把船推到海里示意我上去,我害怕极了,后退着拼命地摇头,挥动手臂叫他回来。

父亲最后看我一眼上了船,毫不犹豫地划远了。海水不知不觉地减退,收回。浆声渐微,父亲变成一个黑点沿着小岛转了弯,船尾的航迹消失在空旷的海面上。一切恢复了原样,我的裤腿也干了。唯有地面上的低洼处还有几滩水在灯下闪着光。

父亲消失了,母亲几乎疯了。我不敢说出真相,害怕她以为我也疯了而受到更大的刺激。有好多次我站在那幅画前悄悄呼喊父亲,但他始终没有出现。

对面的高楼竣工了。拆墙的那一天,我哭闹着阻拦,有人把我拉开了,小岛轰然倒塌的一瞬间,一群鸟冲了出去,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我想它们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上的小岛”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串联情节的线索,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围墙给了身为画家的父亲作画的机会,所以“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构思画一个小岛,装点美丽家院。
C.小说两次写到“我”的“害怕”,表现了“我”对变故的恐惧,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对至亲的深沉之爱。
D.小说以“小岛”、“小船”与“我”的小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环境、大现实与大问题。
【小题2】小说对“母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奇幻与现实交替出现,这种奇幻的艺术构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