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它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绿色消费还是绿色物流,其源头要实现减量化。”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强调,推进“双11”的绿色化,有赖于生产者、销售者、电商平台、消费者、资源回收者合作,真正形成循环经济,才能避免由过度消费引发的被动应对和治理。
(摘编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2017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问询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他们将配合做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工作,把推行商品和快递包装减量等要求用法律手段加以明确规范,并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力度。
(摘编自《推行快递绿色包装刻不容缓》,2017年5月18日河北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快递业中包装物回收率普遍低下,如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还不到10%。
B.用来包装快递的塑料和胶带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和聚氣乙烯,它们在自然界中极难降解。
C.生产者缺乏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商家用塑料胶带加固包装等会导致快递包装回收难。
D.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它生活垃圾混杂,避免被其它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加,由91.9亿件增长至312.8亿件,但逐年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B.2015年全国快递包装使用169.85亿米胶带,可绕地球赤道425圈,胶带用量巨大,严重影响包装材料回收。
C.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减少污染。
D.因为成本较高,大多数电商卖家不愿使用绿色包装,因此,必须采用法律手段推行商品和包装减量、限塑令等。
E. 一些发达国家对快递包装污染采取措施,如德国早前出台的法规、日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等。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1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大概是最勇于自我革新的文类。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文类将革新重点放在“文体”上。批评家们热衷于谈论“文章之道”,试图将文学批评从学术阵营拉到文学阵营中来。因为,倘若没有风格,批评断然是不可能成为文学而只是文学的附属品,因而无法战胜时间。在我刚刚开始学习批评写作的时候,就接受了诸如此类的教诲。如果还不能写得好一点,就写得漂亮一点吧。我叹服于别林斯基的气盛言宜,激动于桑塔格的锐利精致,感佩于李健吾的才华横溢。对于我来说,他们都显示了“文章”的典范,展示了文学批评之美是多么迷人。

时至今日,在漫长试笔和不断试错之后,我终于认识到,“写得好”与“写得漂亮”之间,还是有着不言自明的距离。倘若没有深邃思想,所有“漂亮”都不过是虚妄。就好像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并不一定永远合体,如果让我选择,我肯定会选择有趣的灵魂。无法想象,别林斯基、桑塔格、李健吾们只擅长遣词造句,只提供空洞无物的“美文”,他们大约无法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来。是的,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辞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滥用理论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批评最后呈现的那个成型“作品”的同时,还应注意完成这一“作品”的过程。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很多年前,当我读到美国文学批评家斯坦纳的一番话时.曾感到前途黯淡无光。他说:“如果能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如果能赋诗传唱,如果能从自己有限人生中取材并铸就不朽小说,创造永恒形象,谁会选择作文学批评?”现在,在将自己的有限人生贡献给了批评之后,我却获得了某种意义。如果将“创造”视为文学批评的内核,那么,文学所允诺给我们的真与美,都将在批评中降临。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人民日报》2018年4月L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衷于谈论“文章之道”的批评家勇于革新,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迷人之美。
B.李健吾等人所写的文学批评文辞美但思想贫乏,无法影响读者,流传后世。
C.文艺批评需要理论视野,滥用或放弃理论只会沦为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D.没有深邃思想的文学批评即使“写得漂亮”,也只提供空洞无物的“美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二自然段中重点论证了思想的重要性,强调了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
B.作者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和认识,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C.文章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展开论证,属于层进式结构。
D.文章引用斯坦纳的话,表达了注重思想创新的文学批评能与文学创作一样具有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写得好一点,就写得漂亮一点,这样就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投递到文学生活中来。
B.有思想的文学批评不是文学的附属品,它如果以“创造”为内核,将能够把文学中的真与美带给读者。
C.文学批评家应该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给人世间引入新的意义。
D.文学批评需要思想创新,这在知识、能力、情感、智慧和理论视野等多方面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脆   弱
朱以撒
①坐在开满淡紫色花朵的苦楝下,人就有一种易碎感。沾满雨水的花不断地掉落下来,把地面涸润了一片。这种树的枝条如此易折,使我每次攀爬都分外掂量。也许正是木质疏松的原因,每到夏日苦楝树上聚集起大量的蝉,黑黑发亮,长调满耳,浮云一般的绿叶和紫气氤氩的花朵,人们却不敢有攀爬的觊觎。
②苦楝树的易折是实践中得到的体验。攀上树杈,看起来手臂一样粗的枝条就瑟瑟发颤。力量控制不好,枝条就在清脆的声响中断开,露出白生生的茬口,使上树的人心绪慌乱。别的树种,如相思,再细的枝条也有很坚韧的弹性,甚至像绞被单那般扭转也难以断裂。每一棵树都顶着一头绿荫,它的承重力却如此不同,不过,我还是喜欢在苦楝树下,甚至一阵风吹过,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脖子里。
③援藏的时候,牧民送了一只小藏獒给他,它慢慢长大,像一只小型的狮子了,威猛无比。它只认识主人一人,对主人的亲戚朋友一概冷漠。它不乐意的时候,喉咙里如同有闷雷滚过,让人心生寒气。缺氧的高原,更多的异乡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考虑具体的五脏六腑的承受力。冬日到了,叶片脱尽,树木成为一副副嶙峋的骨架,这些南方人开始流鼻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谁也不会整整三年以肉身对抗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居住者不同,外来人要忍受生存的差异,这使他们更加眷恋故乡的苍翠深蔚、澄碧明净。三年过去,与他荣归的物品中,比别人多了一只神勇的藏獒。南方依旧富庶,依旧适宜休养生息,这只爱犬理所当然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它的形态和神采让这个城市任何品种的狗黯然失色。
④前不久,我向他打听这只藏獒。他说,死了,死于肺水肿。他的本意是带它回南方享福的。不料南方的暖和、潮湿,一日一日损耗它的肢体。此时,它的同胞兄弟正在缺氧的高原狂奔、扑咬,锐不可挡。
⑤许多植物或者动物不能安生,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历程进化,都缘于有一部分人热衷运用自己的聪明来改变它们的习性。我注意到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大概是从知道米丘林的时候开始。少年如我,有幸在自己的果林菜园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果蔬,嗅到不同品类果蔬发自内心的气味,它们绝对不会混在一起的。个性就是这样,即便枝叶相似,果实同形,气味和滋味是以差异来体现的米丘林等人出现之后,本真的果实得到了篡改。个头大到了夸张,滋味似此似彼,缺乏独到。当然,由于米丘林嫁接和杂交之功,价格更上一层。少年时我啃食的番石榴,那么小,在掌中,洁净地金黄色泽,香味馥郁。用手掰开,里边的瓤已融在一起,很适宜樱桃小口的轻轻小咬。我往往绕过超市这些大而无当的品种,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摊前停了下来——我嗅到了童年时土生土长的果实的气味。
⑥花鸟市场是我假日喜爱的去处,看一些世相折射下的杰作——那么多的真真假假、疑真疑幻的青铜、陶瓦、牙角。后来我渐渐少去了,要进入内部需要穿过一段宠物的长廊,许多面相怪异的鸟兽在笼子里跳跃、尖叫。像狗不是狗,像猫不是猫,像鼠又不是鼠,一眼可见都是人工借助科学生产出来的怪物。唯其物怪而贵。人们在怪物中穿行、拣选,交易。这些物种与祖先相比,已经极大地被改造了。人们根据奇怪的原则来改造,使其尽可能靠近交易的最大值。在人主宰的世界里,其他物种也是脆弱的,人们不愿让它们自行进化,而混杂这些物种的特性。我惧怕这种人为的改造。   
在易折的苦楝树下坐着,我顿生一种脆弱,一阵风来,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
(选自《纸上思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苦楝树的描写,“浮云”“紫气氤氲"等词语的使用充满诗意,给人以美感,让人对其“易折"产生同情心。
B.威猛无比的藏獒在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后却死于肺水肿,这与生活在缺氧高原上锐不可挡的同类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C.作者描写米丘林等人嫁接和杂交植物的行为,意在表现人们在一厢情愿追求功利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着某些的弊端。
D.全文在写了藏獒、番石榴和各种宠物被改变本性之后,转而写到人类自身,表达了庆幸于自在生、自在长的冷静思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脆弱”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B.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