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北京的门神
门神是我国,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民间诸神中是最为突出的。
其中,祈福门神专为祈福而用。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名,以迎祥祉。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世人赞为: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古籍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降瓦岗、扫窦建德、镇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杀人无数。即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噩梦,常见祟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鬼魅呼叫,太宗终受不住恶鬼的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众将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是夜,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此法,遂将二将永做门神而使他们在民间得以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威望最高、普及性最强、贫富皆爱的门神,至今长盛不衰。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此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之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这些历史上的门神在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神佑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人们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只有贴上门神才能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得到一种让他人难以想象到的思想满足和精神满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门神”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门神为祈福而用。爵鹿蝠喜、宝马瓶鞍,各取其名,供奉者希望从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
B.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多手持兵器,用以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
C.门神有前门和后门门神之别,北京住宅后门多为单扇门,只贴“魏征”一位门神。
D.住宅院落中的门神形象,多取自古典名著中那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人物。
【小题2】(小题2)本文认为门神是北京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北京作为数朝政治中心,政局动荡,门神文化最能体现北京百姓渴望和平、祈求福祉的美好愿望。
B.北京民居的门神形象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人物,也有历史英雄人物,各地门神可谓应有尽有。
C.历史上,各地文人、商贾、官宦等,因各种目的纷纷涌进北京,他们带来了各地各种不同的门神文化。
D.北京百姓喜欢五颜六色的吉祥门画,他们认为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中贴上门神能够得到神的庇佑。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京的门神形象各异,风格多样,是北京作为数朝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的体现。
B.门神风俗能够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文化,与中国古典名著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C.随着时代发展,门神已失去了原来的“祈福”、“镇鬼”等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D.门神的产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当时人们心理的渴望和精神抚慰的需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2 11:3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与玩味,直接就以理性的方式对作品加以分解和剖析,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得出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意义。批评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才能较好地完成艺术批评的任务。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说好的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原因在于鉴赏活动主要求助于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对于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则没有直接的要求。有时,过分精细的分析还可能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不过,鉴赏活动不可避免地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由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所造成的狭隘性、片面性。在艺术史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有极高艺术修养的鉴赏家,由于受到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而无法客观地评价某些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比如歌德尽管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却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而对其横加指责,这种看法显然与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不相称的。为了克服个人见解和品味的这种偏狭性,艺术家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而这显然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批评水平。伟大的艺术家尚且如此,普通受众更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受众对于一部作品的意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固然是由于艺术的意义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有时分歧的产生却是由于受众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欠缺,这时,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裁决的标准与尺度。这就足见艺术批评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是指批评家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做出的判断与评价。
B.批评家不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是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所以他们拥有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C.批评家要想较好的完成艺术批评任务,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
D.在鉴赏活动中,过分精细的分析有时可能会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只需要受众能够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
B.批评家要尽可能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C.歌德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就对其横加指责。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是由于歌德受到了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
D.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当受众对一部作品的鉴赏出现分歧时,批评家的意见就成了裁决的标准和尺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批评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B.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的审美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C.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D.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灰霾:缠绕城市的梦魇
①近年来,我们早上出门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天气:建筑、道路罩上了一层灰色的薄纱,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人们呼吸起来带着丝丝的不顺畅。这就是缠绕在我们城市身边的梦魇——灰霾。
②灰霾也叫霾。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定义,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雾与霾都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但它们也存在着不同。从感官上看,如果觉得湿漉漉的,望过去颜色发白的就是雾。如果没有湿润的感觉,颜色带点儿灰黄的就是霾。从内核来看,雾是由水滴构成的,靠近地面则为雾,悬浮起来就叫云。而形成霾的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③当今的霾已经不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成为灰霾的主要成分。来自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种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二次气溶肢细粒子,这种细粒子的直径小于2. 5微米,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④现在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还与静风现象关系越来越大。如今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房子越盖越密,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低层大气压中静风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而使之容易在城区内积累,造成高浓度污染。
⑤灰霾的危害不可小视。灰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这些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其对人体刺激性极大。
⑥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不是以前所认为的灰尘粒子,而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这些细粒子污染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上,容易引发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近10年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众癌之首,这不能说与灰霾污染无关。 
⑦要减缓灰霾现象,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排放,特别是减少机动车的排放,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的形成。为加强机动车的排放控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同时要加快车用燃油清洁化进程,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⑧其次,城市灰霾的治理,不能只靠一个城市的孤立行动,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由于我国正经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越来越大,卫星城越来越多,并形成城市群。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而各个区域的灰霾还呈现出渐渐融合的趋势。比如,以前香港的空气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广州、 深圳、珠海等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现在香港也受到了影响。
⑨此外,动态的调控方法也是一种较为理想和有效的灰霾应对措施。比如说,如果大气扩散空间较大、污染物浓度较低的话,政府可以允许工厂按标准排放。但如果某一时段大气扩散能力差、污染物浓度高,则一定要严格减排。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气象预报明天扩散空间小、污染物浓度高,你就别开车,坐公交。假若每个城市市民都有这个责任感, 也能大大减轻环境的压力,使我们的环境越来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面有关“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是大量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的极细微的干尘粒,它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B.霾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气溶胶粒子、灰尘粒子等在内的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C.霾的形成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同生产生活中人为排放的大量气溶胶密切相关。
D.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污染的可能性,是近几年来人们罹患肺癌的罪魁祸首。
【小题2】下面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灰霾天气下的细粒子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那些直径小于2. 5微米的细粒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伤害极大。
B.城市里的静风现象使得大气污染物难以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容易在城区内积累,这是灰霾在城市中愈演愈烈、污染环境的根本原因。
C.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可以减少大气中颗粒物(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细粒子)的形成,以达到减缓灰霾现象的目的。
D.每个城市都是一个污染源.污染物能在城市间自由流动、跨界输送,形成区域性的灰霾,所以治理城市灰霾,必须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是由水滴构成的,所以雾不含有毒物质,不会像霾那样危害人们的身体,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B.遇到严重的雾霾天气,人们应减少外出活动,在室内多开窗换气,以减少患上支气管炎等病的可能。
C.工业生产与灰霾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要使灰霾治理有效,政府应要求工厂随时坚持严格减排。
D.减少排放.实行区域化的联防联控和动态的调控方法可以减缓灰霾现象,从而使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示众”有悠远的历史,在文明史上,“示众”担当的功能主要是惩罚,其次是教育,“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我们看示众现象,多半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教育领域,它的威慑力、它唤起“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羞耻心,都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关于示众的起源没有人提供答案,政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难以肯定它究竟是政治人物发明,还是教育者创造,抑或是父母总结出来的。如果按照《易经》提供的线索,我们大概能够猜想,示众在中国,是统治者们的杰作。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的“噬嗑卦”,还是谈论教育的“蒙卦”,先人都系辞以“示众”一类的字样。“噬嗑卦”的系辞是“亨,利用狱。”蒙卦的系辞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可以说,无论起源,东西方人是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示众”的功能,它利用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使人“浪子回头”、“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耻引以为戒,不越雷池一步。示众有过巨大的历史意义。
当代学者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阶段:“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阶段;“和谐为体,中庸为用”的阶段。可以说,示众正是文明第一阶段的应有之义;或者说,凡是示众文化盛行的地方,不过仍处在第一阶段而已。在这个层面上,西方走在人类的前头。
早在18世纪末,一位名叫本杰明·鲁思的西方学者就把示众柱等刑罚史上的物品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忏悔。他面对600万犹太人的亡灵,表达国家歉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玩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块棋的死活,一方面看是否有“两只眼”,有两只眼睛就是有两口永远闭不住的气;另一方面就是看气,气就是每粒子、每块棋还可以行棋入子的空间。博弈之道,与其说是争胜负,不如说是争“气”,争“气”之短长。围棋看起来浅显,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较之象棋,围棋更像诗、像乐、像哲学,更飘逸空灵,更无为,无不为。所以,能玩象棋的人很多,而能把围棋玩出名堂的人不多。围棋看起来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这就是它简约而深奥的神韵。
围棋之所以是哲学的形象,首先在于它充满了运动与变化。方圆世界,黑白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激荡,形式瞬息万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步高着,柳暗花明,“翻盘”就在顷刻之间。所以,围棋变化万端,令人难以把握,而人又恰恰想要把握这种变化。对变化的把握在于找到变化的规律。这世界上最高的规律,就是辨证规律。围棋之道,乃辨证之道。
黑白之间,是一种矛盾,也可以说是阴阳对立。对立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了谁,依存者就是对立者。无论是在对立中依存,还是在依存中对立,都不是相安无事,都不是静止的。为了占据自己的生存之地,为了活出自己的那一口气,其中的斗争更是奥妙无穷。有人爱实地,有人爱蓄势;实与虚相互转化,地与势相互抗衡;有人信奉先下手为强,有人相信后发也能制人;先中有后,后中有先,利弊相生。得失都在辨证之间:用力太强,可能过犹不及,由强而败;裹足保守,也可能错失良机,机不再来。所以,一切都在于适时适度,刚柔相济,恰倒好处。一个“度”字,乃行棋的最高规则。难矣哉,孰能无过无不及?
这黑白世界,可谓浩渺而神秘,寓无形于有形,纳无限于有限,简直就是宇宙万象的缩影;这黑白之道,飘逸而恍惚,“道可道,非常道”,常道不显。因此,围棋把世界最复杂的运动变化、矛盾纠葛化为简约,充分凝结着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与其说围棋是一种游戏,不如说它是形象化了的哲学。有谁能真正参透其中的无穷禅机?吴清源说“天外有天”,妙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眼:就是“气”,即每粒棋子,每块棋还可以行棋入子的空间,它是围棋取胜的关键。
B.翻盘:下围棋变化多端,令人难以把握,最后围棋输给对方。
C.蓄势:即后面所讲的“后发”和“裹足”,其结果有错失良机的可能。
D.禅机:它的意思与本段中“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句中的“智慧”“悟性”含义有所不同。
【小题2】从全文来看,不能充当“与其说围棋是一种游戏,不如说它是形象化了的哲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围棋看起来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寓深于浅,有着简约而深奥的神韵。
B.走围棋要专心致志,因为围棋充满了运动与变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实与虚相互转化,地与势相互抗衡先中有后,后中有先,得失都在辨证之间。
D.寓无形于有形,纳无限于有限,黑白之间显得简约而直观。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像诗、像乐、像哲学,更飘逸空灵,而象棋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B.作者认为围棋凝结着东方哲学思维的智慧和悟性,西方人是不可能领悟的。
C.围棋不仅是一种游戏,更像是一部天书,没有谁能参透其中的无穷禅机,所以说是“天外有天”。
D.围棋看似简单浅易,却是寓繁于简,把世界最复杂的运动变化、矛盾纠葛化为简约,能给人以哲学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它代表了民间住宅花园的精华,在园林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文人花园数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文人园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囿那种宏大壮丽、摄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镇江焦山是一座处于长江中的小岛,环境特别幽静。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娟小玲珑,四周绿树翠竹相映。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画家手书的一副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小”,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是入仕做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因而他们的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这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
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琐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留园,是苏州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园。它大致可分为中、东两部分。虽然这两部分主要景色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游”与“居”的结合。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人园林”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
B.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能够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
C.大部分文人只能靠教书或卖字卖画为生,经济状况并不太好,所以唯有“雅”和“小”能成为文人园林的特点。
D.“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充分概括了文人园林的特点。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文人园林”空间小的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
B.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
C.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从现在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可反映出皆以小而著称。
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可见文人园林空间小,容纳人少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文人花园在历史上数量最多,其主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
B.文人园林要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必须要有诗意。
C.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苏州网师园,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D.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