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
朱延松
①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而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在一个区域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传递到别的区域。
②由于我国的区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身的自由度,因此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这就给各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而个别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生态也就随之带上了这种相对独立性,其生态互补的能力就被间接削弱?长此以往,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互相干扰,进而引发环境污染转移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的迁移也是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企业在迁移的同时会将环境污染问题一同迁走,比如有的企业以工业生产为主,那么在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向别处迁移的同时,其自身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会随之转移,这都是对环境尤为不利的。
③我国的法律赋予了县政府及其以上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其辖区的权限,因此其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等事物均可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依法管理,但是宪法对各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政府之间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合作就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其在环境治理层面所达成的共识就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对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尤为不利的。首先,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关系难以达成,其次,政府之间的合作没有明确各自的权限与义务,这就让后续工作的开展难以进行。最后,许多政府之间只是通过口头协议来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法律约束力的缺失会弱化合作的强度,从而威胁合作的稳定性。
④合作行动的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停留在各种会议的层面上,采取集体磋商的形式这是一种政府倡导的非制度性合作协调机制,如其中较为成熟的环境合作机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合作联席会议;二是专题工作小组,进行专项合作协商;三是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制度。这种会议形式与领导人的任期密切相关,一旦地方领导调动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架空,这就造成区域地方政府合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⑤地方政府的环境合作必须有完备的法制依据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要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有关政府合作的法律法规。既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又要以法律形式时地方政府的权限进行划分。同时司法救济上要针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的纠纷处理进行创新,使合作中的民事、经济纠纷能够不受地方利益的牵制达成司法公平。
(选自《科技与企业》2016 年 7 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破坏自然环境,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大量消耗自然资源。
B.部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进行相关的生产结构调整,他们在迁移企业的同时 也会将大气污染问题转移到别处。
C.许多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通过口头协议进行合作,双方之间的合作缺少稳定性,主要是国家法律约束力不强。
D.健全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合作的法律体系,形成有约束力的法律,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才能减少合作中的交易成本。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传递性的特点,在一个区域发生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到相邻区域。
B.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合作面临挑战,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拥有自身的相对独立和自由度。
C.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方面,权责不明,缺少各自明确的权限与义务,并且合作意识不强,让环境治理的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D.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合作行动中,形式单一,主要采取集体磋商的方式,这种合作机制由联席会议、专题工作小组和交流制度等方面组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方政府辖区的生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生态互补就缺少必要的保障,所以各地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或转移无法控制。
B.各地的科教文卫工作由当地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而国家相关法律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协调治理环境进行相关规定,这给合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C.各地在环境治理上合作协凋.与地方领导的任期密切相关,领导的工作调动使合作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势必增加了各地方的合作成本。
D.国家应该从组织法和行政法的角度制定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既要明确各地方政府的权责,又要反对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9 01:0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初始发展动力来自高校及职业史学家不同的是,我国民间形式多样且愈发活跃的史学实践,催生了公众史学。具体而言,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自觉革新,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当下,一些参与历史书写的人缺乏相应的能力,导致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混乱与无序,这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

(摘编自人民网《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史学重新建构了史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史学对公众的服务。
B.美国公众史学原初发展动力来自专业人员,而我国公众史学发展动力缘于民间史学实践。
C.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遭到人们的怀疑,使得公众远离史学的研究成果。
D.“人人都可写史”,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写史”,是公众史学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介绍了公众史学的含义和特点、公众史学兴起的缘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B.第二段通过与美国公众史学的对比,介绍了我国公众史学的兴起原因,并从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学科基础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C.作者认为民众为参与主体的史学形态的繁荣形成了史学新态势,这使公众史学面临新的挑战。
D.第三段先介绍公众史学面临的挑战,再提出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三者是并列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的无限扩张、信息对流互动等特性,使得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模式被单一主体主导的状况发生了变化。
B.随着社会转型,史学将更加关注现实,其社会功能将更加突出地发挥出来,公众史学必将替代传统史学。
C.公众史学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生产和传播历史知识则应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D.公众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改变认识,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C.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D.文章采用以叙述为主兼有描写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华美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温钝的刀

刘博文

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扶了扶镜框,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挂钟每转一圈,时间就像刀刻般划入他的皮下骨。刀锋利,林一峰的心里,一直都住着这样一把刀。

此刻,他悄悄将刀藏起,目光转向橱窗,眼神中重新透出一个少年应有的温和。

橱窗是精致的,从那里面传来的眼神也受到感应般温柔,也许是为了引导客人购买自家柜台上的物品,来收取提成而换做的温柔表象。

林一峰能理解,在每周一的市场营销课上,老师曾给他们讲过,在业内,这叫刀背营销法,往白了说就是营销者把自己如刀尖的脾气收一收,藏起来,展示给顾客的永远是刀背般温钝的笑容。

女人的笑容真的不失为温钝。

相比之下,林一峰的笑容便有点窘迫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经过这片橱窗,远能搜索到的记忆停留在半个月之前。

不同的是,第一次并非经过,他是刻意进去的。

或者说,他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推门进去的,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苦兼职赚的钱,与里面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都挂不上等号。

更别提那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了。

那天推门而出的林一峰的脊背,在推开门的瞬间弓成了小于号(<),像一把本该出鞘却不得不藏入袖中的刀。

还剩三天!

尽管隔着玻璃,林一峰仍能听见柜台上那把剃须刀的嗡嗡声——女人正在给客人试刀。

他低下头,用室友吴尽满嘴新潮的话形容,丧丧的。

说这话时吴尽正在刮胡子,那把拥有流线机身的电动剃须刀比魔术师还要神,眨眼工夫,吴尽脸上因为蓬勃生长的胡子而导致的邋遢、疲态全部消失了,林一峰知道它们的归处,胡碴的归处在那小小刀片下的罩子里。艳羡的目光收回,林一峰在那一刻清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为了那套做工精良的剃须刀!他将刀轻轻的藏在心底,最柔软那一处。

大三的课程不多,推算好时间,和多数精力充沛的同学一样,林一峰加入了大学生兼职的行列。

是好事,学校鼓励学生这么做,相当于早一天踏入社会品尝生活的艰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嘛。

是好事,对林一峰这个出身于农村,从小靠父亲养育的单亲家庭来说,真的是好事,大一时他就在电话里为兼职的事情和父亲争执过。

父亲的老观点,坚持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就算要补贴家用,也得等到大三。林一峰能够想象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父亲土里刨钱汗珠子落地摔八瓣那种疲累,和老态。

大三,林一峰很快就成为了店里最勤奋的外卖小哥,谁知道勤奋换来的不是褒奖与酬劳,而是辱骂,是损失。

只是晚送了十分钟而已,客户拒收,还向老板提出赔偿,堵车而耽误的十分钟,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乌有,直接盈亏自负。

和营销课上导师讲的案例一样,自负盈亏。

心被堵了的林一峰站在橱窗外,路灯渐次暗下,恍如林一峰胸腔里那颗越来越暗的心。

风沙掠过,洒在他已多日不曾修理的脸上,城市就是如此,好的环境都只留给属于这里的人,不知怎的,他突然想到了昨晚在朋友圈上看到的这句话。

他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来赚取一套剃须刀呀。

显然,他是不属于城市的那一号人。抬起沉在腕表上的头,林一峰看见时间清晰的滑过,嗡嗡的剃须刀马达声从橱窗里渐渐消散,已是打烊时间,女人正将剃须刀收进柜台里。

只剩两天了,过了今晚的话……

不管了。秋风拂过,林一峰蹙了蹙眉头,眉头如刀!

他推开玻璃门,逼近女人。

女人刚锁上柜台那把精致的锁,她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就此被锁上。

因为挣扎,女人的面孔变得绯红,桃花变得灿烂异常。

林一峰的刀误入了桃花深处……

还剩两天。

还剩两天就是父亲的五十岁生日了,五十知天命,林一峰想让父亲面容显示出成年男子的坚毅,而不是被胡须潦草地遮蔽,一副丧丧的表情。

这么想着,脸上露出温钝笑容的林一峰将右手上的刀攥紧,左手顺带将来不及关闭的剃须刀藏进自己大衣荷包里。

只剩下两天了,有嗡嗡的马达声自耳边传来。

电动剃须刀的声音就是温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大有深意,它以时间的井然有序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
B.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生动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由渴望自立自强,到被现实逼迫变得敏感愤懑,最后铤而走险的命运轨迹。
C.桃花、刀、丧丧等词语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既有助于交代故事情节发展,也能够折射出主要人物的特殊心理。
D.为送父亲一套做工精良的电动剃须刀而抢劫行凶,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显得有点悖于常理,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小题2】小说的标题“温钝的刀”有何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见证。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②1936年施昕更先生对良渚遗址的发掘,代表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1959年,良渚文化才被命名。良渚玉器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发现,但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玉琮、玉璧和良渚陶器一起出土,大家才意识到这些玉器可能是4000年前的。而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真正达到新高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的。1986年我们第一次在反山发掘到良渚贵族大墓,精美的玉器将我们带回5000年前神王的世界;1987年瑶山的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及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1992年莫角山遗址发掘,那片夯筑考究的沙土广场让我们相信这里就是王者们曾经居住过的宫殿;2006年葡萄畈村庄下的那片石头,开启了我们寻找王城的大门,2007年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当11月最终发现南城墙时,这座被历史泥沙淹没了4000多年的王城,就真的在我们脚下。

③从2009年彭公岗公岭水坝发现起,我们的视野被引到距良渚古城十几公里外的苕溪上游,开始对古城外围治水工程调查研究,至2015年初步搞清水坝的分布、年代与堆筑情况。现已发现的11条水坝在古城上游西北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直接保护了当年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15年老虎岭的发掘现场,我们选其中一条水坝,利用当地百姓取土破坏的剖面进行铲刮,其草裹泥堆筑的方式在今天依然可以见到。

④独特的玉器是良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代表,反映了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著名的神徽图案在整个太湖流域非常一致,有着类似标准化的制作工艺,这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统一的信仰崇拜,而良渚玉器系统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巫师和神权的力量。

⑤良渚玉琮经历了从圆到方、鼻线加高的演变过程。玉琮后来被用到天圆地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概念中,实际是用了良渚玉器后期的概念,而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主要还是一个神像载体的概念。在稍晚的龙山时代,陶寺遗址的玉器显然也受到良渚玉琮的影响。从殷墟妇好墓到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都与良渚文化的玉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⑥5000年前是一个平台,世界各地陆续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古埃及、苏美尔及古印度都在这个时间形成王国阶段,现在我们也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文化。从水坝修建的工程量、玉器雕琢的精细度与墓葬的等级分化,都可证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低于其他文明。

(摘编自刘斌《良渚:5000年文明并不遥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考古发现看,良渚文化是史前稻作农业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明,体现了早期国家特征。
B.对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近30年来进展明显加快。
C.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11条水坝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良渚玉器中神徽图案的一致,表明良渚文化同处一个神权文明,有统一的信仰祟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了良渚古城遗址对于我们今天研究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文明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总领全文。
B.第②③段概述了良渚遗址及古城外围治水工程的发掘过程,从1936年开始,到2015年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条理清晰。
C.第④⑤段从良渚玉器切入,揭示了良渚文化属于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并以玉琮为例说明其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D.第⑥段同文章开头相呼应,收束全文,将良渚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肯定了它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1987年瑶山发掘第一次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和埋在祭坛上的贵族墓地,此项发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良渚社会的等级分化。
B.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保护了王城外围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功能强大,其草裹泥的堆筑方式直到今天仍被采用。
C.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是一个神像的载体,后来因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融合而发生演变,形状变方,鼻线加高,承载的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
D.与古埃及、苏美尔和古印度相比,我国此前一直未能找到在5000年前形成王国的实证,而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