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望 庄

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我不是村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⑪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⑫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⑬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好大的风。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⑭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小题1】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是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⑪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
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小题5】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
【小题6】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內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釆纳。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回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同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

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羡林《谈国学)》)

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义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国学”概念的流失。
B.马一浮将“国学”确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吕思勉提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进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者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e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始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使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新的过程;同时, 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生产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生产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的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系统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下不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便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小题1】下列对分享经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分享,又名共享经济,它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把所有消费资源和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来实现体验式消费。
B.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这是当下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C.相比分工型经济,分享经济能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
D.分享经济要产生最大的效应,既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的诚信参与,也需要政府的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淘宝用户在网上购物并发表评论,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交易效率。
B.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长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过剩”,因此,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势在必行。
C.在经济增长更加强调效率的时代,通过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生产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了生产最大化的目标。
D.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但目前分享经济还不能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
【小题3】简要概括分享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既体现在文革时期,杨绛敢于为丈夫据理力争也体现在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杨绛对丈夫悉心照料,甚至钱钟书去世之后,还扛下了超负荷的重担。
B.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家与小偷

陈卫东

夜深人静,我打开窗户跳进了一户人家。不用担心被人发现,因为这家没有人,这是我侦察的结果。

我在客厅的沙发上躺下,发现了茶几上有一张信纸,被一只豁口的玻璃杯压着。好奇心让我拿起了它。

尊敬的先生: 您好!

欢迎光临寒舍,您是最近唯一的一位客人,您的到来让我真的很高兴,已经很久没有人来看我了,这种孤寂的心情您一定能理解。

作为一个作家,写不出东西的沮丧,就像您劳累了一天,一无所获,不,比那还要严重。

素材就是作家的救命稻草,为了寻找这种稻草,我只能出去一段时间了,对于您的到来,也没有隆重的欢迎仪式。

您一定很失望吧!这里的房间竟然没有您要找的东西,不过您不要生气,冰箱里还是有一点儿食物的,您要不嫌弃的话,请尽情享用。

如果您没有地方住的话,就请您留在这里,让这个屋子里有一点儿人气,冰箱里的食物能让您对付几天的,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一定要把卫生打扫好,走的时候把垃圾带走,这件小事情我相信尊敬的先生您一定能做到的。

走的时候不要再翻窗户了,玻璃松动了,我怕不小心伤到您,有一把备用钥匙在门后面鞋柜的第二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

祝您在这里生活得愉快!

您的朋友:东子

我打开冰箱,还真的有食物,看来这家伙说的是真的,不过他的名字我好像真的没听说过,也 许就是个不入流的小作家,为了写作真的去找素材了。

我在门后面的鞋盒里还真找到了一把钥匙,钥匙下面还压着一张纸。

尊敬的先生:

您好!

恭喜您拿到钥匙,拿到钥匙起我们就达成了一份协议,那就是住在这里,住在这里时 要把您每天的经历写在书房第二排靠右的一个笔记本里。对于这个要求,我相信先生您不 会拒绝的,因为我是个作家,我需要素材。您也许就是我下一部小说的主角,先谢谢您,也祝贺您!

写写我的经历,这个没问题的,我把钥匙揣进衣兜里,有一种房主人的感觉,这感觉差点让我 流下眼泪。

我大摇大摆地开门出去,又大摇大摆地开门回来。 我好像真的是这个屋里的主人,我又重新把这个房子巡视了一遍,两室一厅外带一个书房,卧室里很整洁也很干净,书房的墙壁是一圈书柜,除了书还是书。中间有一张桌子,旁边一把椅子,桌子上还放着一本书。我拿起来 随手翻了下,一张纸条从里面飘了下来。

尊敬的先生:

您好,很高兴您能打开这本书,说明先生还是一个很有品位的人,不过这本书的内容 先生一定很感兴趣,我敢打赌,先生您一定能耐心地读下去的。

让我读书,哈,我差点笑出声。我可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我倒对这种纸条感兴趣,还有这个叫东子的家伙。

我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诱惑,拿起了这本书,真如东子所说,这书真的让我很有兴趣,在第二十三页的中间有用铅笔写下来的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您能看到这里,我真的很高兴,本书的第一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到第二十三 页第一行的第一个字,您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它们找出来。

“门后面鞋柜的第一层左边第一个鞋盒里有惊喜在等您。”

哈,竟然是一张面值五十元的人民币,这个叫东子的家伙太有意思了。当我把所有的鞋盒都打开,口朝下使劲摇的时候,竟然一毛钱都没有,有的是一张令我额头冒汗的纸条:“尊敬的先生,您好,请把鞋盒摆放整齐。”

我竟然在这个地方待了三个月,这个叫东子的家伙也没有回来。

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偷了,自从住进了这里,我就无法再做小偷了。白天根本没有心思再去踩点, 满脑子都是东子安排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刻意去找,没有。不经意间就有了。这不,我刚从一本 书里找到一个招工启事,没想到一去竟然应聘上了。

明天就要走了,还有最后一本书《老人与海》没有看完,没想到我还能喜欢上看书。当我合上 书时,在最后一页上,我又看到了几句话:

尊敬的先生:

您好,如果您要走的话,请把钥匙放回原处,把冰箱里放满食物,还有水电费一齐交了吧!尽量恢复您刚到来时的样子!

微风轻拂,我走在清晨无人的大街上,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我在想东子的下一部小说的主人 公是不是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与小偷”提示了小说的写作对象,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猜想的空间,是一个富有悬念意味的标题。
B.茶几上的“豁口的玻璃杯”表明这位作家也许并不富裕,但他却煞费苦心挽救小偷,可见作家人格的高尚。
C.“我”是一个生活无着的小偷,在无意中进入一个作家的家里后,思想发生了转变,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D.小说结尾写“我的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这说明他在作家的启迪之下决定告别过去,开始新的有意义的生活。
【小题2】小说在构思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作品,谈谈“作家”在信中是怎样引导“小偷”转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