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 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 年1月16 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2017 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 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 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优势,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尤其是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B.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人们健康观念和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中成药逐渐被世界认识接受,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
C.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组织总部亮相充分说明,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各国推崇。
D.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遍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建立多个中医药中心和数以千计的中医药团体,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更是多达几十万人。
【小题2】下列针对我国中医药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我国中医药有完整的产业链: 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
B.我国中医药针对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的肺癌肝癌等有独特的妙手回春药方。
C.我国中医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为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中医无国界,外企纷纷进入中医药行业,寻找我国中医药经典妙方注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E.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几千年的积淀让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中医药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11: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自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毋庸讳言,多年以来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尴尬。首先,中医药是个有机的整体,中药质量是中医疗效的重要保障。药材不地道、药力达不到,中医疗效必然受影响。其次,中医药管理“令出多门”。现行的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眼下,中医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举国期待,期待中医药能够一扫颓势,解民众看病之难,更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扶持。有战略规划,有法律护航,可以说,中医药正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摘编自2016年2月29日《人口导报》)
材料二: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难以保持和发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课程,也越来越被边缘化。
(摘编自《中国医药报》总第3187期)
材料三: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呈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目前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材不地道,疗效势必不理想。
B.中医的发展危机与现代中医院校构建的教学模式及教材的“现代化”有关。
C.“传统中国医学”是国际对中医的通行表述,这仿佛把中医放到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位置上。
D.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中医在海外的地位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语境的淡化,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国际地位的弱势都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不利因素。
B.中医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比较强的影响力,所以为了重振传统文化,我国第一次把中医药纳入了国家战略发展的范围。
C.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会一直持续下去。
D.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药学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包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将帮助静态的城市管理体系向动态的生态系统转型。人口管理政策也可以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政策工具集,为人口生命周期内的自由流动服务。我们可以观测到北京人口的实时变动情况,跟踪人口的流向,观察京津冀三地间人口流动趋势变动,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提供弹性、及时的设施配套和其他服务。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城市群的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城市群内部的部分城市人口减少,但整个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会得到优化。
除了人口之外,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定量化、精细化、全面感知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检测各种真实要素流动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全面、立体、实时地识别城市群的问题,进而促进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流的深度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城市、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和量化关系及产业演进路径,为各城市在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多源、多维度大数据的综合,可以实现对多重要素的叠加分析,帮助城市群实现人口、产业和环境在城市群层面的合理匹配,优化城市群的布局和空间形态,提升其发展效率。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而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生命体征的复杂度更是以指数增长。如果说传统的统计数据像传统医学一般,根据经验为城市群的发展开药方,那么,大数据则会像新兴的精准医学那样,通过对城市群体征的全息检测,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智慧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大数据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智能支撑,支撑区域政策的制定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随着城市群发展与区域联动的进展,以及我国大都市郊区化和要素外溢,各大城市的外围辐射区域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开发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可以帮助开发商精准研判城市群价值空间特征,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通过构建全周期、集成化、定量化、智慧化的城市开发和资本运营平台,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
公众亦在大数据介入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事实上,各种人流、车流、信息流等大数据,均来自公众的时空活动行为。每个人都在以“用脚投票”的方式,为城市群的全息观测和研究提供了行为样本。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将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主体——居民们提供更完善的福祉。
以往的智慧城市都是单一城市的发展路径,如今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实现多个城市的“群体智能”。最新的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新IT时代”的技术,将在新时代的城市群发展和运营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实现数据价值,为城市问题提供与时俱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摘编自李昊《大数据激发城市群的“群体智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优化了京津冀三地人口管理。
B.大数据为促进城市群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C.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是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D.大数据帮助开发商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因而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论述中紧扣大数据激发城市群的“群体智能”这个论题,从不同层面展开对论题的阐述。
B.文中把城市比作“动态的生命体”,把传统的统计数据比作“传统医学”,增加了论述的生动性。
C.本文在论述中没有使用引证和例证,着重运用典型新词、热词来阐述作者个人主张。
D.文章结尾对新时代城市群发展未来的展望,体现出本文论述思路的完整、周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来说,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智能支撑。
B.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让公众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
C.公众“用脚投票”,为城市群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提供了可能。
D.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使“智慧城市”告别以往单一城市发展路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清任官遵循的回避制度
黄金辉
地域回避,是指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明清继承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形成以地方官的职权范围和职能性质决定回避范围大小的原则。明初制定了任官“南北更掉法”,后将回避范围调整为回避本籍。清政府顺治二十年规定“督、抚以下,杂职以上,需回避本省”,不允许手握实 权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地方掌印官在本省内任职。同时规定“在京户部司官、刑部司官,回避各本省分司”,以防止两部官员在涉及本省赋税、财政、刑事案件上徇私弊。清朝还对官员地域回避的里程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雍正时期进一步扩大官员回避对象,把佐贰杂职也囊括到五百里内的回避之列。乾隆后期吏治腐败,一些异地为官的长官和掌管钱粮的胥吏、幕友合谋,为害乡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以外任职。候补官员要回避距本籍五百里以内的职缺。清朝有满洲、蒙古、汉三支八旗军,汉八旗最早按照汉官回避惯例,不准在直隶所在府、道、县五百里内驻防。起初,清政府没有要求满八旗 回避。清兵入关后,为彰显“满汉一体”,不仅要求满八旗回避五百里以外,还要求回避田庄所在籍贯。
亲属回避,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 和姻亲关系的人员,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 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明朝严格限制京官与王府结亲,如果两者有姻亲关系,京官需外调地方。乾隆时 期进一步把官员的亲属回避范围扩大到外姻亲属,包括母亲的父亲和兄弟、妻子的父亲及兄弟、自己的女婿、亲外甥等。
职务回避,是指一些官员不能担任某些特定职务。一是监察官的回避。明朝规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署同族则以下回避上。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属于监察官,监察官避亲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清朝规定,父兄在京现任三品堂官以及在外任督抚之职,其子弟不得被考选为御史。如果子弟有 任科道官的,要向都察院据实禀奏回避。二是特殊职务回避。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中枢权力机关,地位远 在六部之上。清朝不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防止他们内外交接,泄露朝廷核心军政机密。三是 户部和刑部任职回避。刑名钱谷事宜关系国计民生,相关亲属须回避。明清时期职务回避较有特色的是户 部司官不用江浙人,因东南地区系国民经济命脉所在,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防止他们弄虚作假。 四是师生回避。明清科考舞弊案越演越烈,主考官和考生之间的请托、门生故旧关系严重损害科考的公平 性,明清对考生与座师的回避更加严格。清朝规定“若取中之人为督抚司道,而考官适在下属,应令官小 者回避”。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时,考官恰好在其属下任职,考官须回避。
总之,明清时期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回避主体越来越多,回避规定越来越繁密,回避执行越来越严格, 系历朝所不及。
(选自《人民论坛》,2017 年第 26 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和乾隆时期都进一步扩大了官员回避的范围,雍正和乾隆时期做法基本相同。
B.明朝开始规定职务回避,科道官员属于监察官,大臣不能任科道,监察官也要回避。
C.亲属回避规定有关人员避免同时在同一、上下级关系衙门和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D.地域回避指官员不得在籍贯所在地或其相邻地区任职。明清继承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有所变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提出观点,即明清官员回避制度系历朝所不及。
B.文章开头论述地域回避制度,说明地域回避在所有回避制度中是最为重要的。
C.文章在分段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翔实。
D.文章在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时,和唐宋时期对比,突出了明清回避制度的严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其它朝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官员回避范围最大、主体最多、回避规定最繁密。
B.清朝不允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也规定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
C.清朝规定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而考官在其属下任职时,由于师生关系,考生应回避。
D.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外的地方任职是为了解决乾隆后期吏治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