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赵俪生:“一二·九”一代的知识分子
2006和2007年,赵俪生和夫人高昭一相继去世,女儿赵絪开始撰写回忆父母的文章。因为父亲的“右派”身份,赵絪从小被打入“另册”,沦为“狗崽”,读到初中毕业,赵絪便辍学在家,不久又赶上上山下乡运动,待到恢复高考时她早已结婚生子、人到中年,无法再进一步深造了。不过父亲从小的培养让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历经坎坷后终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赵俪生30年代在清华读书时醉心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得到叶圣陶、朱自清、茅盾、郑振铎等人的欣赏,后来兴趣转向历史研究,经胡适、傅斯年的赏识举荐进入史学界,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学术成就可谓卓著。
赵絪说,在最极端的“文革”时期,全家人受父亲的影响“无一人堕落,无一人绝望”,“父亲就是一个教师,既教育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的子女”。赵俪生在晚年也仍对赵絪耳提面命,时常督促其读书作画,若是几天没有作品呈上,他便要说:“你不能这样‘耍流氓’啊!要好好干,交几份作业来我瞧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2天之后,清华大学外语系“大三”学生赵俪生悄悄锁上了宿舍的房门,携带几件换洗衣物,只身离开了北平,前往太原参加抗日战争。离开清华前的赵俪生,爱好文学又热衷政治,正是一个多才且激情的青年。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他嫌弃北大太古板,进了清华外文系。虽然当时清华名师云集,他也并不满足。赵俪生后来在回忆录里对老师们一一点评:吴宓“神经质太厉害”,张申府上课不讲正题,朱自清人望很高但“讲不出东西来”,心里最佩服的则是闻一多。提及学长钱钟书,钱认为无人配做自己导师而拒绝留校读研究生,赵俪生写道:“我十分佩服他的这种高傲。”可见,他心里多少也是有这种高傲的。
当时的清华学生已经明显地分为左、中、右三派:右派学生领国民党津贴,往进步教授身上扔生鸡蛋;中派学生不问政治,一心念书;左派则组织秘密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赵俪生走上左翼道路,有时代大潮的影响----毕竟在当时的黑暗政治面前,学生老师中较有才情和正义感的多偏向于左翼以求变革,但也有个人经历的原因。赵俪生出身读书人家,但到他那一代已经落魄,少年时在青岛度过了几年相当穷困的城市贫民生活,这让他从小对贫富差别有很深刻的认识。
“一二·九”这一代人经历五四运动洗礼,新旧文化之间已无需过多争辩,这一代人最主要的分流体现在对政治的态度上。“一二·九”运动之中和运动退潮后,赵俪生这一批清华同学们就发生了大分裂。积极参加运动的人里,许多都成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蒋南翔、杨述,然而赵俪生又不同于这些人,他积极革命却拒斥组织的规训,这让他一生远离权力。“一二·九”运动之后,蒋南翔亲自发展赵俪生入党,却遭回绝:“我走不成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选择成为思想意义上的左翼,而非政党意义上的左翼。
1941年,清华同窗王瑶造访赵俪生,二人探讨起了各自的出路,赵俪生得出一段著名的结论:“进《忠烈传》也未必有资格,进《宰辅传》压根没有想过;到头来还是进《儒林传》吧。”
拒绝了党组织的召唤,赵俪生做起了中学教员。教学成为赵俪生一生的一大乐事。在此期间,赵俪生重新捡起学术上的兴趣,方向由文学转向史学,因为他认为史学比文学更深邃,耐人探索。
赵俪生作为一个非历史科班出身的自学者,进入历史研究领域又兴趣极广,一生中多次大夫转变研究方向,做农民战争史时是通史研究,治土地史时侧重晚唐以前,做思想文化史又主攻明清,与今日人们对“专门学术”的狭窄定义并不相符,一些人也因此颇有微词。赵俪生外孙、兰大历史系副教授邱锋目前的研究方向正是史学史,他告诉本刊记者,爷爷赵俪生那一代民国学者做的是学问,而不仅仅是科研,带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情趣与关怀的色彩,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学院操作。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8月6日,有删改)
【材料链接】
①2017年,是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100周年诞辰。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多个领域,赵俪生都是开创性的奠基人,顾颉刚赞其为“史学界的杨小楼”,后辈学者、华东师大终身教授王家范则说:“20世纪上半叶讲中国通史讲得最好的是钱穆,20世纪下半叶讲得最好的,当属兰州大学的赵俪生。”
----汪受宽《顾颉刚、赵俪生与兰大历史学科的难解之缘》
②赵先生平生治学一出于“爱智求真”的纯粹兴趣,二出于某种理想主义热情与责任感,至于要在某特定领域成为“名家”的目标,他是不在乎的。
----秦晖《先师赵俪生的思想风范与人格魅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俪生一生的坎坷经历导致他的女儿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但他的家学渊源对女儿后来的职业发展和人格塑造影响很大。
B.赵俪生早年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得到很多大家的欣赏,后来转向历史研究,成为新中国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学术成就卓著。
C.青年时代的赵俪生之所以走向左翼道路,一方面受到周围有正义感的老师同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个人贫苦的少年生活有关。
D.一二·九运动体现的青年学生的分流不仅表现在新旧文化态度上,而且体现在对政治的态度上,赵俪生在运动退潮后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政治热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赵俪生是成长于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的知识分子,他早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成为自由主义者,最终选择把全部的生命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
B.文中赵絪所写的赵俪生对她幼年学习的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式,从侧面表现了赵俪生刚正耿直的人格和严谨务实的作风。
C.青年时代的赵俪生爱好文学,又热衷于政治,对老师多有臧否,因此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为了远离祸端,他中年后投身史学研究。
D.赵俪生选择思想意义上的左翼,体现了他贴近现实的积极一面,而拒绝政党意义上的左翼,则表现出他还看不到中国时代发展的方向。
E. 赵俪生研究历史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并非“术业无专攻”,而是他做的学问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和责任感,不是专业化的科研。
【小题3】结合文中画线语句,概括赵俪生一生的主要经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7 11: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小题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个前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极的春天

许仙

老火炼蛇在热带丛林生活了五百年,早就厌倦了热带丛林的生活;因为是热带,它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休息过,也不知道冬眠是怎么回事,每天活得很匆忙、很累,它就想好好地休息一下。老火炼蛇听说北方有个很好的休息之地,叫北极,它就狠狠心,走了。

老火炼蛇走出那片生活了五百年的丛林,停在丛林北边的一棵老树下;它回头望望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这一走可能就永远不回来了。老树是它几百年的老朋友,老火炼蛇总得跟它道个别、辞个行。老树非常吃惊,说你怎么会有如此稀奇古怪的想法呢?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谁知道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呢?老树劝它不要走,这里的生活虽说千篇一律,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所以才活得省心,你怎么活也不会出问题。老火炼蛇摇头道:“唉,什么样的活法我都活过N遍了,没意思。”它绕树一匝,拥抱了一下老朋友,匆匆离去。

老火炼蛇一路向北,来到青山绿水的江南。江南美,它替老树可惜,如果老树生长在江南的青山上,那将是多么高大的树呀,不知令多少人赞叹呢。老火炼蛇逢山过山,遇河过河,旅途生活非常精彩。在山中它遇到一头大野猪。大野猪活了很多年,在野猪中已经是位长者,但它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火炼蛇,吓得拔腿就逃。老火炼蛇奋起直追,它们俩在高山上赛跑,最终老火炼蛇截住了它。野猪苦苦哀求道:“别吃我。”老火炼蛇笑道:“谁说我要吃你了?”野猪颤抖道:“那你追我干什么?”老火炼蛇说:“玩玩呗,这多有意思呀。”野猪得知老火炼蛇要去北极,惊诧得铜铃大的眼珠子都丢出来了,它说:“你是生活在热带的火炼蛇,去那个冰天雪地的北极做什么?找死呀。”老火炼蛇生气道:“你才找死呢。我们蛇是冻不死的,那叫冬眠,等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就又苏醒了。”

老火炼蛇告别野猪,执意往北挺进。它一路跋山涉水,来到大草原;大草原芳草萋萋,就像铺了天大地大的绿绒毯,老火炼蛇在绿绒毯上翻滚、畅游,捕捉野兔,那个美劲就别提了;它飞速地穿游在大草原上,就像一条移动的河流。数十只秃鹫发现这条彩色的河流,纷纷停在河流上。老火炼蛇回过头来,把秃鹫吓坏了,又纷纷逃入空中。老火炼蛇没有理睬它们,独自戏耍着,继续向北。秃鹫中的带头大哥好奇问它去哪儿?老火炼蛇说去北极。秃鹫们发出古怪的笑声。老火炼蛇问它们笑什么?秃鹫反问道:“你知道北极吗?”老火炼蛇摇摇头。秃鹫大哥说:“那儿成年雪花飞舞,冰冻千尺,你一条火炼蛇,虽说有五百年的道行,那也不是你该呆的地方呀。”老火炼蛇说:“知道那儿冷,我才去的。”“呵,为什么?”“我活了五百年,太累了,我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它们告诉我北极是最佳的去处。”“你上当了!赶紧回你的热带吧。”老火炼蛇坚定地摇摇头,它说:“即使是最冷的地方,它也应该有春天呀。”秃鹫大哥说:“你会死得很惨的。”老火炼蛇却无所谓地笑道:“那就死得很惨吧。死,其实是最大的休息。”“简直无可救药!”秃鹫们不再理睬它。老火炼蛇就一往无前地向北,再向北。

秃鹫们认准这老家伙会死在去北极的路上,它们尾随着老火炼蛇,准备等它寿终正寝后收拾残局;老火炼蛇越往北,天气就越是寒冷,行动就越缓慢。秃鹫们跟了一天又一天,跟了一程又一程;但老火炼蛇夜以继日地游,加快了前行的节奏,尽管它游得越来越慢。秃鹫们估计它早就该翘了,但它却依旧坚持着。虽说蛇是冷血动物,但在这很北的北方,外界的寒冷早就超过了它的冷血。这儿的低温连秃鹫们都感到绝望,可是这条来自热带的老火炼蛇咋就这么耐寒呢?它咋就还不翘呢?是的,老火炼蛇缓缓地扭动着巨大的身躯,一小弯又一小弯地扭动着身躯,慢慢地向它心中的北极推进。

跟随老火炼蛇已经很久的秃鹫早就不耐烦了,纷纷向带头大哥提议,老火炼蛇行动缓慢,失去反击的能力,现在大家合力攻击,定能将它收拾了。但是,奇了怪了,带头大哥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帮助老火炼蛇完成终生的心愿。秃鹫们傻眼了。带头大哥说:“靠老火炼蛇的力量,是无法抵达北极的;但它的这种精神令我肃然起敬,我想借大家的力量送它一程,你们看怎么样?”秃鹫们也深有同感,齐声道好。

于是,秃鹫们抓住老火炼蛇身体的不同部位,齐心协力,用它们强有力的翅膀,带着老火炼蛇飞上天空,迅速向北极飞去。住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突然发现天空上飞过一道彩虹,惊讶得哇哇大叫。秃鹫们将老火炼蛇安放在北极一座空旷的冰岛上。老火炼蛇匍匐在晶莹剔透的冰上,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意迅速将它包围,它知道那就是它想要的休息,便进入传说中的冬眠。雪落在老火炼蛇身上,雪落在雪上,老火炼蛇冬眠在厚实的雪堆中。

又是五百年过去了,春去春又回,老火炼蛇至今依旧冬眠在北极的雪层中。

(摘自:2015年中国优秀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老火炼蛇在热带丛林生活了五百年,结尾“又是五百年过去了”,点出老火炼蛇漫长的一生。
B.文章以“北极的春天”为题,设置悬念,并结合老火炼蛇去北极冬眠的故事,揭示了文章主旨。
C.“惊诧得铜铃大的眼珠子都丢出来了”一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野猪对老火炼蛇行为的震惊。
D.文章通过写老树、野猪、秃鹫不理解老火炼蛇“寻迹北极”的行为,让老火炼蛇的形象更具感染力。
【小题2】作品是怎样叙述老火炼蛇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其实是由其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心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

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扬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星。

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在于官德不好。阳明在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亲民。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化解社会矛盾、抟变政府职能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四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

(摘编自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明心学的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极具创造性的特质,决定其具有当代意义。
B.阳明心学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良知是心与知行的本体,必须“致良知”。
C.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深厚的生命关怀,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人类不应剥夺。
D.王阳明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难以躬行践履道理的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关于“致良知”,文章既分析了它对于提升道德人格的作用,也指出它在应对万物方面的作用。
C.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为政之道,还具体分析其对于今天社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D.文章立足于继承人类宝贵精神遗产,重在发掘阳明心学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阳明心学,不仅可以防止人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还可以拯救当下的社会危机。
B.王阳明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主张把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体现了普遍道德关怀。
C.王阳明认为,只要将道理领会透了,自然就会做得到。这一点使今人有勇气实践道德、完善自我。
D.王阳明不仅深谙为政之道,还富有政治实践能力,他能够把难治之地治理得百姓安乐,共同富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______,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同时,( ),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卡尔·波普尔把这种哲学活动的必要性概括得_______:“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选行检验,将它们_____,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像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像,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______,就必须质疑假设,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B.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C.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
D.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哲学思维本身也要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
B.也要敞开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
C.对哲学思维本身的质疑批判和拷问也要散开
D.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也要敞开
【小题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本溯源   恰如其分   置之度外   孜孜不倦
B.寻根究底   恰如其分   束之高阁   持之以恒
C.追本溯源   入木三分   束之高阁   孜孜不倦
D.寻根究底   入木三分   置之度外   持之以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生命”哲学
国人对汉字情有独钟,把汉字看作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且从中结晶出一种“生命”哲学。
②中国的文字最早称为“书契”,《说文解字·叙》中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为什么叫“书契”?《尚书·序》:“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说文》:“韧,刻也,从丰,从刀。”丰,正是在木板、木块上刻记号的刀痕。
③后来又有了“文”与“字”的名称。《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繁殖;演变)而浸多也。”“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生命”,也就是“字”,这就作为“生命体”来看待了。不过周代称“字”为“名”“书名”;称“名”“书名”为“字”,始于秦。可见把汉字看作“生命体”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
④如果我们认识“字”的本义,就可以豁然开朗。《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古时人和鸟生子称为“乳”,所以“字”就是生育、生殖的意思,“字”的结构就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
⑤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一直传承着。王安石《字说·序》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如母之字子”,即像母亲生孩子一样,所以称为“字”。宋郑樵在《六书·序》中又谱写了一个复杂的汉字生殖、婚姻血统之谱系,如“二母为会意”,“一子一母为谐声”等,由生命的生殖进而拟出其家族与血缘的谱系来。
⑥汉字“生命哲学”的内容很丰富,先民不仅把汉字的产生视为“生命”的诞生,而且每个字被看成是“生命体”,尤其是书法家更是将汉字“人化”了,一个汉字可以赋予它骨骼、血肉、经脉、神情、风韵、气质。
⑦再如又有汉字的“生存哲学”。汉字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一路演变,继续着自己灿烂的生命之旅。21世纪的汉字依然生机勃勃,计算机的输入等问题也被解决了。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才能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系统。汉字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完善的生命过程,又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在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充分体现出汉字“生命哲学”的大智慧。
⑧当然汉字“生命”的智慧、哲学,是由创造使用它的中华民族所赋予的。笔者由此想到了衡山大鼎:高9.9米,寓意中华九九归一;重56吃,寓意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鼎上铸有一万个不同的“寿”字,寓意祖国繁荣昌盛、万寿无疆。又想到:一万个不同的“寿”字,也寓意中国的汉字万寿无疆,中国的文化万寿无疆。
⑨这不又是汉字的“生命”哲学吗?     
(选自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下文,对第①段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最早被称为“书契”,传说由仓颉创造,意为刻痕于木,这是汉字产生的源头,也是汉字被视为生命体的开始。
B.“文”“字”是两个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文”与“文”的结合孕育出新的被当作生命体看待的符号——“字”。
C.“字”的原意为生育、生殖,“字”的结构是妇人生子居住在房室中,源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读使它获得了生命意义。
D.汉字被看做生命体的理念,不仅是渐进的,也是传承和发展的,书法家为汉字的“生命哲学”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④⑤段通过对古籍的充分引用和解读,准确生动地阐释了汉字产生是生命的诞生;⑥段强调书法家能赋予汉字生命特征,从而说明每一个汉字都是生命体。
B.⑦段先叙述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提及汉字发展中解决了计算机输人等问题,意在强调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字的生成与完善。
C.⑧⑨段对衡山大鼎的解读,形象地表明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汉字生命力的源泉,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生命”的智慧和哲学。
D.全文总体为层进式结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说汉字是特殊的生命体,后深入到汉字的生存哲学;先说明生命哲学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后解释其本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套能动的、卓有成效的生命机制与传承系统。
B.汉字必须与社会、语言的不断发展相随,必须要有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纳。
C.汉字是一个固有的生命过程,它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瑰宝,是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汉字的生存与发展始终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但是它不断成功化解了“生命”过程中的障碍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