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曹德旺16岁开始做小买卖,倒腾过水果,贩运过木耳,到1970年年底,曹德旺靠贩卖木耳赚了3000块。尝到了甜头后,曹德旺决定做一笔大买卖,把3000块钱全部投入,再加上许多村民赊账给他,他收购了大量的白木耳,准备运到江西出售,结果刚到江西地界,就被民兵没收,说他是投机倒把。曹德旺又回到了原点,不仅身无分文,还欠了一屁股债,没办法,他到工地上拉车挣钱,给乡亲们还债。1983年,玻璃厂连年亏损,国家就想给处理掉,经常做生意的曹德旺看到了机会,承包了玻璃厂,第一年就把水表玻璃的销量从几十万增加到了两百多万片,赚了20多万。曹德旺发现,从日本进口的汽车玻璃成本价200块钱,如要卖8000多块钱,这不是暴利吗?于是,他决定要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曹德旺拿出108万美元,买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研发出了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售价2000块,比日本的汽车玻璃整整便宜了6000多块钱。1987年,曹德旺成立了福耀玻璃,一年就赚了500万。如今中国70%的车企用的是福耀的玻璃,园外30%的车企用的是福耀的玻璃,销量加起来全球第一。“我必须保持优秀,否则会造成羞耻。不仅给评委们,而且会给整个中国。”2009年曹德旺力挫群雄,荣获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奖”,曹德旺在颁奖典礼的这句荻奖感言,令全世界动容。
  (搜狐财经《曹德旺没跑,他从国外拿回了100亿!》)
材料二:

从2012年~2016年,福耀玻璃的应交税费从1.30亿元增长至5.58亿元,增长比例为329.23%:同一期间福耀玻璃的营业收入从102,47亿元增长至166.21亿元,增长比例为62.20%。
材料三:
曹德旺的慈善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忙着设立基金会,资助灾区和偏远山区的大学生,截止到2016年,捐款金额超过了70亿,这都是他个人捐款,从未动过公司一分钱。曹德旺说:企业家追求成功的时候需要素质、需要气质,做慈善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就是教会你怎么做人,做人做成功了,事业就会成功,做事就会容易。正如他所言:做慈善,捐多少钱并不重要,而是要切实了解别人的需求,因为每一个困难的人不一定都缺钱,有的缺关心,有的缺理解,有的缺办法,所以务实更重要。
  (《做人做成功了,做事就会容易》,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危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内实体经济更是受到严重冲击,房地产市场遭受的打击最为明显。建材相关产业受到震荡的直接反应是建筑用浮法玻璃价格大幅跳水,售价仅1800元/吨,将要冲破成本价。那时,除了曹德旺,很多人仍然抱有一丝侥幸,“说不定下半年就好了。”曹德旺斩钉截铁地告诉所有人,“没有下半年了,下半年的价格会更低!”他顶住压力关闭4条建筑级浮法玻璃生产线,及时刹车,使得福耀玻璃避免踏入相关行业不景气的歧途,把金融危机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面对危机,福耀决定出让海南两条玻璃生产线相关资产、回收资金,进一步集中资源,更加专注于汽车玻璃业务,并由此成功进行了产业结构优化。
  (严碧华《民生周刊·曹德旺的专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德旺年轻时有经商头脑,但也不是一帆风顺,曾因白木耳被没收负债累累,后来到工地上挣钱,给乡亲们还债。
B.福耀玻璃成功研制出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不但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而且使汽车玻璃的价格大幅度下降。
C.曹德旺认为做慈善对事业极有助益,做慈善可以教会你怎么做人,做人做成功了,事业也就会成功。
D.从2012年到2016年,福耀玻璃的应交税费增长的比例远远高于福耀玻璃的营业收入增长的比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二图表来看,从2007年~2016年,福耀玻璃的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B.曹德旺既是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慈善家,相对于在企业上取得的成功,他的慈善行为更让人赞叹。
C.曹德旺认为慈善与金钱没有关系,做慈善务实更重要,应当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慈善活动。
D.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曹德旺及时关闭4条建筑级浮法玻璃生产线,把金融危机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
【小题3】如何理解“我必须保持优秀,否则会造成羞耻,不仅给评委们,而且会给整个中国”这句话的含意?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曹德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3 10:0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国提名为“中常委”,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蒋经国的反商情结。
C.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D.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小题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小题3】第五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小题4】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刨业者左惠的变与不变
近几年,做硅藻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正在势头上的左惠并不慌张。“下棋看五步。我们觉得硅藻泥仅仅作为装饰材料太浪费了,应该造福于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面膜、汽车等等。”他告诉记者,团队正在加紧研发,如果把它的功能放大,整个产业的发展会更进一步。
做公益时埋下创业的种子
硅藻泥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个环保装饰壁材产品,硅藻土矿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左惠读大学的时候与其结缘。
左惠在黑龙江佳木斯上的大学。有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时,他在敬老院结识了一位老人。两人常常见面聊天,久而成为了朋友。大学毕业前,老人对左惠说,现在污染太严重,他的小孙子体弱多病,怀疑是因为家装污染导致。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想在有生之年,能住间新房,就像住在森林里一样环保干净。
老人的话对左惠影响很深,毕业前夕,他在互联网上做了很多功课,发现资源有限的矿产硅藻土有环保的功能,添加光触媒后能长时间吸附、分解甲醛。毕业后,左惠当了两年“北漂”,做销售员。彼时,硅藻泥已经开始使用于北京的家装市场中,但价格非常高,普通级的产品就达到每平方米三四百元,还不包括任何工艺环节。“买这个材料的,基本就是冲着它环保效果去的。”
通过多年从事硬质材料营销的父亲,左惠还了解到,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硅藻泥用于装饰,有一定去湿的效果。反复比较后,他产生了离开北京回乡创业的想法。
创业没有回头路可走
左惠回到家乡湖南,一开始是用代理品牌的方式来经营。他招了七八个员工,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情况很不理想:利润单薄、市场销售不畅。
思前想后,左惠发现了短板所在:原来跑销售颇有心得的自己,其实对于企业的管理并不在行。内部管理混乱,员工沟通不畅,眼见着骨干一个个离去,最差时,企业就剩下他一个人。2014年年初,他天天泡在人才市场,花了几万元费用,仍然没有招到员工。
“那时是一肩挑啊!自己跑业务,做财务。拿到业务后设计,用电脑排版刻图。送材料到工地去。甚至连工具都要给请来的施工工人们准备好。”左惠说,越干越累的他一度想放弃,去做原来销售的老本行。
“朋友们都知道我从北京回老家衡阳市来创业当老板了,又折腾回去,脸上挂不住啊。”左惠决定继续拼下去。
为了弥补管理的短板,他买来一堆企业管理的专业书“死磕”,抽出时间参加培训班,边学习边实践。“任何一个细节,小到员工上班、吃饭,都要关注要考虑。”左惠称,一年间,他长期一个人在办公室干到凌晨两三点,终于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弄出一套规章来,诸如报销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让自己的企业管理更人性、更科学。
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放弃原来的代理业务,投资建起了一条年产500吨的硅藻泥生产线,开始打造自己品牌。
通过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杜玉成的指点帮助,2014年“大左硅藻泥”问世,几经改良,先后推出的几代产品都颇受欢迎。
努力在创新路上奔驰
有了自己的新产品并非就能一路坦途。有客户向销售员反映,硅藻泥墙饰在触摸下有掉粉的现象。闻讯后,左惠不敢大意,多次实地观测检查。他猜测可能是产品的配方有瑕疵,遂急忙奔赴北京。经杜玉成分析,原因在于其中一种材料成分过多。
解决完这一难题后,左惠把目光瞄准了产品的工艺革新——此时的硅藻泥都是袋装的粉末,施工员需要兑水、搅拌,再一刀一刀砌到墙上去。这加重了施工员的工作强度,也极大地增加了成本。这一矛盾也是行业聚焦的难点。
“乳胶漆拿着滚筒就滚刷到墙上去,我们产品比他们更加环保,为何不能这样效仿?”左惠说,在多次与同行协商后,大家一起改良工艺。随后,他公司主打的新一代水性硅藻泥面市,直接省下了20%以上的成本。
尝到甜头的左惠,继续在创新的路上奔驰。
看到遍地都是水性硅藻泥后,2016年底,他开始琢磨考虑纳米技术开发新型硅藻泥,不仅效果更美观,使用寿命一举翻番。
多次的实验中,他还发现硅藻泥有着明显的保温隔热作用,开始“鼓捣”能防雨水冲刷的新型硅藻泥,试图打破硅藻泥只能用于室内装饰的瓶颈。
2017年的湖南创青春大赛中,他现场展示了两块面板,在浴霸灯的持续烘烤下,普通涂料的面板表面温度高达80度,而他们的专利新产品材料的面板还在50度左右。这种节能效果赢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夺得大赛二等奖。
目前,左惠的两家公司已形成了自产自销自建的“一条龙”模式,并在湖南、粤北、豫南等地市场占有可观的份额。而最初的那份公益心并没有从这位29岁的创业者身上消失。当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左惠打造的“关爱老人、关心儿童的千间爱心房免费装修活动”颇受关注,凡是衡阳地区需要帮助的儿童和老人,都可以参与到计划里来。他还多次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机构捐款捐物。
“我一直记得那位老人的愿望,虽然他不在世了,但是他对我的影响很深。今天,大左硅藻泥终于有实力去实现他当年的愿望。”左惠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20日)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惠认为硅藻泥仅仅作为装饰材料太浪费了,还进行多方面的研发,放大其功能。
B.创业过程非常艰难,左惠从末想过放弃,一直咬牙坚持,最终获得成功。
C.左惠不仅自己认真学习硅藻泥相关知识,还虚心向专家请教,推出了颇受好评的产品。
D.左惠创业成功后还是热心公益活动,坚持不懈地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硅藻泥作为环保材料,价格不菲,在左惠团队的研发下,硅藻泥的生产成本下降一大半,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B.开发出新产品之后也并非一路坦途,接到客户的产品使用反馈后,左惠经过一系列努力,解决了产品存在的问题。
C.左惠多次与同行协商,大家一起改良工艺,研发出了新产品,该产品直接省下了20%以上的成本。
D.左惠开始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硅藻泥,使得效果更美观,使用寿命翻番,这一产品在湖南市场占有可观的销售份额。
E. 左惠打造的“关爱老人,关心儿童的千间爱心房免费装修活动”颇受关注,他还多次捐款捐物,帮助他人。
【小题3】本文题为“创业者左惠的变与不变”,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有哪些“变”与“不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天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间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76岁再登高原,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对玄奘西行路线进行了全面考证,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他就是不签,后来领导亲自和他谈话,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他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家之长。”冯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种种努力,为国学和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其庸曾以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他还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叶君远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2年,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他曾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冯其庸关于“牧童耕夫”“野马微尘”的自况,自称“其庸”,自说渺小,与其水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及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形成对比。
B.冯其庸出身农家,童年家境贫寒,几度失学,抗战爆发后,甚至要靠邻居接济度日,因此他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
C.冯其庸注重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对于读《史记》和《三藏法师传》遇到的问题,他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多次实地考察,弄清真相,为中国史学和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D.冯其庸对权势不阿从,对学界后辈关怀备至,关心民族文化发展,关心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的研究,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不仅如此,他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多种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B.冯其庸自称“稻香世家”,自况“昔日之牧童耕夫”,表现出谦虚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对以往饱受苦难甚至窘迫到极点的生活的不堪回首。
C.冯其庸对国学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学术全心投入,在其学生心目里,他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
D.本文以冯其庸的自我评价、斐然成就及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开篇,主体部分介绍了他的成长、学术、人品、贡献等情况,结尾卒章显志。
E. 本文内容安排眉目清楚,要言不烦,介绍了传主在文化和学术诸多方面的贡献,表现其至情至性的书生意气、水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小题3】冯其庸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芳吉:国人之范
邹柱石
吴芳吉(1896 ---1932),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1896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13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被誉为神童。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
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1910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1912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除,时年16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这段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狂澜。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做过中学教员,做过大学教授。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庆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这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本年5月4日,他应邀到重庆做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5月5日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讲述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5月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36岁,送葬者700余人。
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赴国难之时,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屠秦之悲壮豪勇。虽享寿仅36载,胜活百年多矣。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选自《重庆日报》)
相关链接:①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②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歌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了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
(庞国翔《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使得吴芳吉四处飘零,深陷社会底层;另一方面,也使吴芳吉的诗歌更加接近民众,更具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B.年少轻狂的吴芳吉为抗议美籍教师辱责中国同学,便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最终被学校开除。
C.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倾注了吴芳吉的满腔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也成为了吴芳吉的生命绝唱。
D.吴芳吉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担任江津中学校长期间他励精图治、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并提出了“学、海、津、梁”的四字校训。
【小题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吴芳吉虽被誉为神童,但他的《婉容词》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无法比拟。
B.吴芳吉虽然没有从清华大学毕业,但是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在以后的日子里曾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
C.“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根系百姓,深入底层,成为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
D.吴芳吉性情刚硬急躁,例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他“深夜读报”见此消息,便不顾及师生已然安睡的事实,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
E.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引用诗句,这样既突出了吴芳吉诗人身份的特点,又概括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同时文中多次引用吴芳吉自己的诗句,使得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富于变化,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思考。
【小题3】文中说,“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吴芳吉身上有哪些方面可为人之楷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诗人”吴芳吉

史飞翔

吴芳吉这个名字今天已鲜为人知,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吴芳吉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群众困难,揭露社会矛盾,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意愿。吴芳吉诗歌的特点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雅不俗,不激不随”。他创作的《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吴芳吉兼师众长、独树一帜的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等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祖籍湖北,后举家迁往重庆江津县德感坝居住。吴芳吉幼时即天资聪颖,机敏过人。3岁时,母亲刘淑贤授以《诗》,能背诵《周南》《召南》各篇。10岁时父亲蒙冤入狱,吴芳吉一路跋山涉水从江津来到重庆,替父申冤,厅堂之上他落落大方、有理有节,其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令办案的法官深深折服,于是送父子俩回家。此事在重庆一时传为佳话。13岁时,吴芳吉创作了1000多字的读后感——《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在江津各学校散发,一时洛阳纸贵,吴芳吉由此名噪全县,誉满江津,被称为“神童”。

1911年,15岁的吴芳吉和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的吴宓教授,同时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后改为清华大学),分在一个班学习,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12年,四川籍同学何鲁与美籍教师发生矛盾,吴芳吉被选为代表与校方斗争,因拒绝写悔过书,被开除。离开学校后的吴芳吉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后来听说天津四川会馆对在京津的四川青年免费提供食宿,于是辗转前往。此后,在好友吴宓的劝说下,吴芳吉返回四川老家。回家后,吴芳吉先后任职于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书,西北大学教授,沈阳东北大学教师,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期间还创办重庆大学。

1919年7月,吴芳吉从永宁中学回乡,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慨然加入朱近之等人发起组织的白沙学界联合会,组织游行,发表演说,积极投身革命。与此同时,他创办《场期白话报》《场期讲演》,发表《明月楼述》《护国岩词》《两父女》等诗作,教育群众。这些诗作感情真挚,音调婉转,广为流传,吴芳吉在诗坛上的地位从此奠定。

此后,吴芳吉用如椽大笔写下了《儿莫啼行》《思故国行》《红颜黄土行》《痛定思痛行》等著名诗篇,揭露军伐的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描绘了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致爱戴,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尤其是他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名句更是享誉华夏,深为郭沫若等一批名人志士所喜爱。

1932年4月,应加拿大友人之邀,吴芳吉赴重庆大学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颂扬19路军的《巴人歌》。身患感冒的吴芳吉激昂悲愤,声泪俱下,难以自制。不料竟因劳累过度引发肺结核旧疾,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1932年5月9日,一代诗人吴芳吉溘然长逝,享年36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创作的诗歌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等人的高度赞誉,因而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
B.10岁的吴芳吉跋山涉水来到重庆替父申冤,他在厅堂上落落大方、有礼有节的表现,展示出了超人的胆识和智慧。
C.从永宁中学回到故乡的吴芳吉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组织游行,发表演说,投身革命,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
D.吴芳吉身患感冒,仍坚持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巴人歌》,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芳吉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
B.文章首先对吴芳吉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及影响做了整体介绍,总领全文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就读于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时,吴芳吉与美籍教师发生口角,但他拒绝写悔过书结果被开除,之后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
D.文章对吴芳吉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创作经历都做了详细描述,突出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小题3】文中说,人们称吴芳吉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对此,你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