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 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 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 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

(注)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 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
材料二:

2017 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 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 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三:

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 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试点省份包括: 天津、上海、 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 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1数据支持以下结论: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B. 图2数据支持以下结论: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C. 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
D. 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
B. 王兆鹏先生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
C. 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说明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
D. 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1:0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

李娟

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⑦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⑧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⑨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手电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⑩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⑪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的少也赔的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⑫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他们的坚韧与辛劳。
B.“世界改变了”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写出了人类的到来使这片土地发生了变化,流露出作者的痛心之情。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引发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残酷,又批判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冷漠。
D.文章结尾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洁白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小题2】文章⑧⑨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九户人家

李青松

小腰岭子屯原有十六户人家,后来就剩下了八户,东一户,西一户,南一户,北一户,毫不规则地散落在山沟里。可是,屯里脑子灵光的人烦了,世世代代土里刨食有什么出息?就有强人把家搬到城里去,再也不回来了。直到有一天,随着一对夫妇在此安家,屯子里的一切悄悄发生了变化。

老邹,五十多岁,面容清瘦,戴一副眼镜,说话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原来搞实业,顺风顺水,算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城里,老邹的日子过得安安稳稳。可是,突然有一天,老邹跟媳妇贺凤娟商量,去乡下安个家吧。贺凤娟的眼睛眨了眨,说了一个字:行。

老邹驱车来到了小腰岭子屯。他们买下一所破房子,拾掇拾掇,便把家安在这里,成了小腰岭子第九户人家。有村民哧哧笑了,说,人家有能耐的都往外搬,这对夫妇却相中了这破地方,过乡下人日子。就这样,这对夫妇乡下的日子在小腰岭子人狐疑的目光中开始了。

老邹在内蒙古插过队,当过知青,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在农村时,老邹曾经是骟匠呢。骟牛一般是在春天的早晨进行,老邹来到小腰岭子村的时候正好是春天,老邹让村长通知各家,想要骟牛的,尽可牵来。那日天刚蒙蒙亮,老邹就开始忙活了。老邹抖出多年不用的骟刀,几个村民打下手,三两分钟手起刀落,一头牛就被他骟妥了。大家在一旁看呆了。

老邹进屯时,开的是一辆高级轿车。三天后,他把那辆高级轿车换成了一辆皮卡。老邹不是上级派来的干部,但屯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村长老韩都会来请老邹出主意。而很多问题呢,老邹都是靠那辆皮卡解决的。那辆皮卡几乎成了屯子里的“公车”:盖房子拉木料拉砖石,要用这辆皮卡;修路拉河沙拉水泥,要用这辆皮卡;秋收时拉玉米棒子拉黄豆拉地瓜拉萝卜……屯子里的人,人人熟悉那辆皮卡,人人对那辆皮卡充满敬意。

自打老邹来到屯子,这里的人开始时不常地伸长脖子仰望天空。因为小腰岭子的上空,偶尔会有无人机飞来飞去。干啥呢?臭显摆?当然不是。老邹的媳妇贺凤娟是某大学教授,手上正在做课题,无人机是人家做课题的探测工具,地形测绘要用无人机拍照哩。换个角度看世界,小腰岭子变得新奇了。

有一次,屯子里吴老二家的羊丢了,四处寻找不见踪影。老邹闻讯后,跟贺凤娟说,要不让无人机升空找找?于是,无人机升空了,终于在一道河湾里找到那只羊。还有一次,山洪暴发,屯子里住得最偏远的一家老人病了,高烧不退。他家人给贺凤娟打来电话,问有没有退烧药。贺凤娟翻箱倒柜找到了退烧药,可是怎么送去呢?必经的一座木桥刚刚被一场洪水冲断了。情急之下,贺凤娟用胶带把药品绑在无人机肚子上,外层还加固了防撞泡沫。手指在遥控器上轻轻一点,无人机升空了,几分钟后,那边就收到了药品。老人吃下退烧药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老邹两口子在家种了些西瓜。贺凤娟吃瓜,顺手就把西瓜和瓜地的照片发在微信上,马上就有人来问这问那,价刚一报出,就有买卖上门。说话间,一百斤西瓜就卖出了。这倒给贺凤娟带来了启示,何不开个微店,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往外卖呢?于是,小腰岭子屯的黑玉米、黑花生、黑稻米、黑木耳、蚕蛹、土鸡蛋、柞蚕丝被、獾油很快就通过微店销出去了。屯子的人瞪大了眼睛。

在村民眼里,劳作不止的老邹,是越来越像农民了。在老邹眼里,掌握了多种技能的村民则是越来越像自己了。时令一到,村民会提醒老邹该种什么了,怎么种。老邹尽管心里已经清楚了,但还是会虚心听他们把话讲完,有时还刻意请教一番。老邹和农民打交道,和他们一样蹲着说话。老邹家的门也从来不上锁,他置备了农村过日子几乎所有能用到的工具,一件一件挂在墙上。村民来他家里借,见他不在家,自己去取。

老邹家搞照明电路集成安装,冲水马桶改造,在太阳能水塔上接自来水管,暖气循环系统集中供热等等设施,都不怎么声张,搞好以后,再把好处有意无意地说给村民听,用不了多时,家家也就照着弄了。渐渐地,屯里人把老邹当成了自己人,大事小情总要请老邹到场。杀年猪,家家请老邹去吃肉喝酒,老邹也不客气,该吃吃,该喝喝。酒桌上拉拉家常,说说来年打算,倒也尽兴。

在小腰岭子屯里,老邹的心不累,安宁,踏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第九户人家”,一是点出小村的户数,表明人少;二是突出了老邹在小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点明了小说的中心。
B.老邹一家在城里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于是想换换环境,左挑右选相中了小腰岭子屯,完全是因为这里的人都很和气。
C.老邹尽管心里已经清楚了该种什么,但还是会虚心听他们把话讲完,有时还刻意请教一番,说明老邹理解乡亲们的好意,并且懂得尊重村民。
D.老邹不是上级派来的干部,但屯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村长都找他,是因为他把那辆高级轿车换成了一辆可供大家使用的皮卡车。
【小题2】小说中老邹媳妇着墨不少,她具有什么形象特点?试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我们不妨借三个人的话来表明这种差别.“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复忌太过……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若乏天机,强效复古,反令思扰神沮”一一这是唐人的话,认为“通变”比“复古”来得重要而且比校稳当。“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一一这是宋人的话,已经让古人作了主去,然而还努力要“合”中求“异”。“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乃其为之也,鲜不中方圆也:何也?有必同者也”,“曹、刘、阮、陆、李、杜能用之而不能异,能异之而不能不同”一一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④***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通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后裔。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小题1】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说明诗博得了“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你觉得这些绰号恰当吗?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
【小题3】第②段中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的具体涵义是
【小题4】第④段中的“真理”具体指(1)   ;(2)   。
【小题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成就较为有限。
B.宋诗超过明诗的地方,正是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地方。
C.不少明代作者鄙薄宋诗,因为宋诗没有继承唐诗的优秀传统。
D.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是从宋朝开始大规模发展的。
【小题6】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如: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辞。
又如:(1)(2)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5年来,我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4%以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下一阶段的任务仍很艰巨。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摘编自曾国安、李伟航《精准扶贫要在“准”和“实”上下功夫》)

材料二:

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困难,保证农民的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调查数据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缺资金、贷款难。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題,应该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广泛引导国内外的民问资本参与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二是没有好的品牌,农产品价格上不来。从品牌发展的角度看,现在中央已经在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名优的品牌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使农民能够收入更多。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不严,有很多冒牌、贴牌的农产品很流行,包括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等,这些冒牌、贴牌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加强监管。三是缺乏一个稳定的机制,来确保农民的收入增长。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比如通过订单农业,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高保险的赔付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摘编自《谁在种地?农民种地有哪些后顾之忧?》,“中国乡村之声”2018年12月29日)

材料三: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像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这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农业”不仅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更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城,带动农业走出困境,创新产供销模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摘编自《“互联网+农业”的六种实现途径》,“中国农业新闻网”2018年7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表显示“农产品价格下跌”一项的选择比例是78%可见这是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普遍的困难,需要稳定的机制保证农民收益。
B.掌握市场信息很重要,“市场信息不通畅”是“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根本原因,农产品销售困难”也会导致“缺少周转资金”。
C.技术服务问题、生产设备落后问题是农业生产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更新生产设备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D.图表显示,“雇工难”和“其他”两项的选择比例较低,但是选择比例低不一定困难就可以忽略,所以这两项同样也应引起注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因人口的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也是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B.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只有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没有好的品牌以及缺乏稳定机制等问题,才能保证农民的收益。
C.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促使相对落后的农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
D.“互联网+农业”对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成本、品质控制、抗击自然风险、农产品销售都有好处,会让农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对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合理化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争一局棋
凌君洋
帐外,一片苍茫……
营内,一片悲凉……
面对着苍茫的景色,想起刚才可怕的战斗,士卒们当然都有着着凉的心情:
“快到冬天了,可是我们的冬衣还没有送过来……”
“怎么办啊,我还听说朝廷中有人侵吞了咱们的禄米,现在要克扣减半,这可叫我们怎么活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战争才能结束……”
“我儿子该长大了不少吧……”
除了将军之外,军中上上下下都在议论着。
刚打完了一仗,将军不处理军务,也不论功行赏,更不休息。和往常打完仗一样,他就拉着副将下棋。
副将知道将军的癖好,也不忍扫将军的兴致,便陪将军下起来。可是,不用猜就知道,副将输了。
这次,当然也没有例外。
下完后,将军带着难得的笑容对副将说:“以后要好好学啊。”
副将却说:“将军,您整天把时间浪费在棋盘中,属下认为恐有慢军心啊,您没听到军中流言四起吗?下棋是您的嗜好,我本不该多说,但现在是在军中,您不处理军务,却做这些小事,您不觉得浪费时间吗?”
副将是硬着头皮说出这番话的。
将军听完后,没带任何表情。
“你跟我快十年了吧。”将军突然说道,“我原来以为你最了解我,可是你跟了我十年,连我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都不清楚……”将军突然不说了,又把棋盘展开,把棋子布在上面,静静地望着棋盘出神……
副将有些唯唯诺诺:“我……我……”
“经营天下先要经营好自己的脚下,万事要从小事做起,如果都像你一样,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那还做得好什么呢?”
将军说得很轻,好像说给自己听,又好像在说给副将听……
副将默默无语。
将军又笑了:“再说,下棋也不算浪费时间啊,你不觉得下棋与战争很像吗?”
副将欲言又止。
将军自己和自己下起棋来。下着下着,将军又轻轻地说:“后方安定,前线才能放手拼杀,我相信,我的后方很安定!”
将军说这话时,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像极了战场上的他。
副将微微点了点头。
第二天,士兵的冬衣就送到了,没过多久禄米也送到了,丝毫未少……
副将看见了之后,笑了,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
原来一切尽在将军的掌握中啊!”他默默地想,“也许将军就是从下棋中感悟一切的吧!”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以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和杰出才能;而是通过下棋这个常见的生活小事,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凸显人物指军若定和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
B.将军胸有成竹,在副将焦虑不安时,仍十分自信,因为他早已掌握了战局变化。
C.在副将一时不能了解自己的用意时,将军并没有不耐烦,而是选择循循善诱,让副将了解的意图,是一个大度、耐心的将领。
D.将军不仅棋下得好,还能根据棋局体会兵法,说明学会下棋对战局有好处,副将还需要努力学习棋艺。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写出了将士们的种种议论,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是小说的结尾,对于这个结尾,有人认为“精妙”,也有认为是“败笔”。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不超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