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户人家
李青松
小腰岭子屯原有十六户人家,后来就剩下了八户,东一户,西一户,南一户,北一户,毫不规则地散落在山沟里。可是,屯里脑子灵光的人烦了,世世代代土里刨食有什么出息?就有强人把家搬到城里去,再也不回来了。直到有一天,随着一对夫妇在此安家,屯子里的一切悄悄发生了变化。
老邹,五十多岁,面容清瘦,戴一副眼镜,说话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原来搞实业,顺风顺水,算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城里,老邹的日子过得安安稳稳。可是,突然有一天,老邹跟媳妇贺凤娟商量,去乡下安个家吧。贺凤娟的眼睛眨了眨,说了一个字:行。
老邹驱车来到了小腰岭子屯。他们买下一所破房子,拾掇拾掇,便把家安在这里,成了小腰岭子第九户人家。有村民哧哧笑了,说,人家有能耐的都往外搬,这对夫妇却相中了这破地方,过乡下人日子。就这样,这对夫妇乡下的日子在小腰岭子人狐疑的目光中开始了。
老邹在内蒙古插过队,当过知青,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在农村时,老邹曾经是骟匠呢。骟牛一般是在春天的早晨进行,老邹来到小腰岭子村的时候正好是春天,老邹让村长通知各家,想要骟牛的,尽可牵来。那日天刚蒙蒙亮,老邹就开始忙活了。老邹抖出多年不用的骟刀,几个村民打下手,三两分钟手起刀落,一头牛就被他骟妥了。大家在一旁看呆了。
老邹进屯时,开的是一辆高级轿车。三天后,他把那辆高级轿车换成了一辆皮卡。老邹不是上级派来的干部,但屯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村长老韩都会来请老邹出主意。而很多问题呢,老邹都是靠那辆皮卡解决的。那辆皮卡几乎成了屯子里的“公车”:盖房子拉木料拉砖石,要用这辆皮卡;修路拉河沙拉水泥,要用这辆皮卡;秋收时拉玉米棒子拉黄豆拉地瓜拉萝卜……屯子里的人,人人熟悉那辆皮卡,人人对那辆皮卡充满敬意。
自打老邹来到屯子,这里的人开始时不常地伸长脖子仰望天空。因为小腰岭子的上空,偶尔会有无人机飞来飞去。干啥呢?臭显摆?当然不是。老邹的媳妇贺凤娟是某大学教授,手上正在做课题,无人机是人家做课题的探测工具,地形测绘要用无人机拍照哩。换个角度看世界,小腰岭子变得新奇了。
有一次,屯子里吴老二家的羊丢了,四处寻找不见踪影。老邹闻讯后,跟贺凤娟说,要不让无人机升空找找?于是,无人机升空了,终于在一道河湾里找到那只羊。还有一次,山洪暴发,屯子里住得最偏远的一家老人病了,高烧不退。他家人给贺凤娟打来电话,问有没有退烧药。贺凤娟翻箱倒柜找到了退烧药,可是怎么送去呢?必经的一座木桥刚刚被一场洪水冲断了。情急之下,贺凤娟用胶带把药品绑在无人机肚子上,外层还加固了防撞泡沫。手指在遥控器上轻轻一点,无人机升空了,几分钟后,那边就收到了药品。老人吃下退烧药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老邹两口子在家种了些西瓜。贺凤娟吃瓜,顺手就把西瓜和瓜地的照片发在微信上,马上就有人来问这问那,价刚一报出,就有买卖上门。说话间,一百斤西瓜就卖出了。这倒给贺凤娟带来了启示,何不开个微店,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往外卖呢?于是,小腰岭子屯的黑玉米、黑花生、黑稻米、黑木耳、蚕蛹、土鸡蛋、柞蚕丝被、獾油很快就通过微店销出去了。屯子的人瞪大了眼睛。
在村民眼里,劳作不止的老邹,是越来越像农民了。在老邹眼里,掌握了多种技能的村民则是越来越像自己了。时令一到,村民会提醒老邹该种什么了,怎么种。老邹尽管心里已经清楚了,但还是会虚心听他们把话讲完,有时还刻意请教一番。老邹和农民打交道,和他们一样蹲着说话。老邹家的门也从来不上锁,他置备了农村过日子几乎所有能用到的工具,一件一件挂在墙上。村民来他家里借,见他不在家,自己去取。
老邹家搞照明电路集成安装,冲水马桶改造,在太阳能水塔上接自来水管,暖气循环系统集中供热等等设施,都不怎么声张,搞好以后,再把好处有意无意地说给村民听,用不了多时,家家也就照着弄了。渐渐地,屯里人把老邹当成了自己人,大事小情总要请老邹到场。杀年猪,家家请老邹去吃肉喝酒,老邹也不客气,该吃吃,该喝喝。酒桌上拉拉家常,说说来年打算,倒也尽兴。
在小腰岭子屯里,老邹的心不累,安宁,踏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第九户人家”,一是点出小村的户数,表明人少;二是突出了老邹在小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点明了小说的中心。 |
B.老邹一家在城里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于是想换换环境,左挑右选相中了小腰岭子屯,完全是因为这里的人都很和气。 |
C.老邹尽管心里已经清楚了该种什么,但还是会虚心听他们把话讲完,有时还刻意请教一番,说明老邹理解乡亲们的好意,并且懂得尊重村民。 |
D.老邹不是上级派来的干部,但屯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村长都找他,是因为他把那辆高级轿车换成了一辆可供大家使用的皮卡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