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7 月7 日电(记者石庆伟、罗捷)  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沈阳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以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这个月,用于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一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将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年底前投入使用。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关正君表示,沈阳市将建设规范统一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队伍。配备统一的专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集中运至处理厂。全程在线监管,不给非法收运者可乘之机,防止收运过程跑冒滴漏。
在餐厨垃圾没有进行集中收运和处理时,餐厨废弃弃物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如混入生活垃圾、喂养畜禽、非法提炼地沟油等)被消纳掉。度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后,可能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回餐来。长期食用这种油脂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多种癌症。
关正君表示,因餐局垃圾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管理,目前管理比较薄弱。建设受政府监管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使餐厨度弃物流转的全过程置于监控、监管之下,是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途径。,
(摘自新华社《沈阳将“闭环式”处理垃圾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材料三:
10月30 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记者在位于奉贤区的这一中石化加油站看到,这里新增了两个生物柴油的加油箱。价格显示,一般柴油售价6.02元/升而B5生物柴油打9.5折,售价为5.72元/升。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按这次有20辆环卫车、每辆车加注60升计算,一天就有1200升生物柴油被消耗掉。从30日开始、这里和浦东的另一个加油站都已存储了10吨生物柴油,预计四五天此能加注完毕。
所谓B5生物柴油,指的是将5%左右的生物柴油,与95%的石油柴油混合的调和燃料。而这一加油站的生物柴油,正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餐厨废弃油脂,也就是“地沟油”。为推动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再利用、阻击其回流餐桌,上海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在公交车等车辆上试用这种生物柴油。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 日,上海已有104辆公交车使用了生物柴油,累计运行1560.72万公里,消耗混合燃料583.9 万升;32辆环卫车累计运行8.31万公里,消耗生物柴油2.38 万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这些车辆使用了B5 类型的“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发动机运行正常;氮氧化物排放与石化柴油相当;重金属以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
不过,仅是在单位车辆上的示范应用,还不算是正式打通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表示,“地沟油”能进入中石化的加油站,向社会车辆开放,是资源化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地沟油”打开市场、获得公众认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地沟油”首入加油站阻击回流餐来需“疏堵结合”》 )
材料四:
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长效监管的宣传工作,树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理念。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部门依法监管、行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
(摘自《成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小题1】下列对“地沟油”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沟油既是指利用下水道中的泔水提炼的油,也包括利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炼制的油以及反复利用后剩余的油。
B.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后无法根除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以,即使经过一般提炼,也不能食用。
C.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成“地沟油”后消费者无法辨别,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新回到餐桌,影响人们的健康。
D.人们谈虎色变的“地沟油”已被合理利用,上海市部分公交车已开始使用“地沟油”与石油柴油混合做的动力燃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了地沟油的定义、范畴、危害、辨别方法,简洁清晰;材料二介绍了沈阳市全面无公害处理餐厨垃圾的情况。
B.沈阳市是我国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控制不法分子收运。
C.将利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与成品油混合而成的B5 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低,而且降低了污染气体排放。
D.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是全国首次让B5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的加油站,这说明B5 生物柴油获得了公众认可。
【小题3】如何才能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 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0 04:0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杂居,以及“拟态环境”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时代首先带来了传播话语权的迁移。在印刷时代,知识分子常常是报纸书籍等纸媒话语权的拥有者。比如,民国时期的《新青年》、《新潮》、《语丝》、《展报·副镌》等报刊,其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基础。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和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以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无论如何,大数据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形态,也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平衡,缔造出新的话语权分布,进而带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掌握媒介话语权的传媒机构如何重塑文化价值空间?从目前看,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的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文化的价值向度被严重剥落。不仅如此,媒介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刷文明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而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公众话语变得数乱无序。正如尼尔·波兹曼的喟叹: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广大学者必须积极应对文化空间和教育背景的深刻变化,特别要处理好“为学”及人文教育等问题。

就为学而言,在印刷媒介时代,藏书、购书与纸媒阅读常常是文人学者为学的主要方式。民国时期,学者家中的藏书一般都要超过上万册。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国内外开放的网络数据资源使知识获取更为便捷迅速。数字化出版的崛起更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知识的存储上,电子图书具有纸媒所不具备的携带方便、易于查询等长处,实现了从古昔的汗牛充栋到当今的大容量可移动介质的重大转变。在知识的交流上,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E-mail、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的分享、交流和传递也更为迅速和便捷。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数字鸿沟”的不断拉大,广大学者除了要秉承传统的为学精神,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学水研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选自《大数据时代: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传播话语权迁移”的一项是
A.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于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
B.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
C.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
D.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共众话语变得散乱无章。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对“拟态环境”的文化空间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
B.印刷时代,报刊的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数字化出版的崛起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
D.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 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 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 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 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 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 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 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 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 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 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 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 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 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 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 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 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 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有一种爱的形式,威 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 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 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 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自爱和爱他人 此消彼长。
B.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 也应该是美德。
C.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原则,对此人 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就是缺乏爱的 能力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利己、自恋等 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人和爱自己不
是必须二选其一。
C.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定自己的生活、 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那就是没有 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推论出这种观 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B.第二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 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C.在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反驳爱 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D.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或 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向世界

陈 原

从今年10月开始,比利时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典雅的牌楼竖立在市中心广场,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话剧、戏曲、舞蹈、木偶、皮影、武术等,中国电影在这里上演,莫言、余华、叶延滨等中国著名作家也来到这里访问,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陆续亮相。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举行!

比利时皇家大剧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它雄踞布鲁塞尔的最高处,除教堂之外,129米的总高度使它成为欧洲现存最高的古典建筑。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欧洲古典建筑悬挂着巨幅中国山水画,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龙森,他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巨作这次都展现在欧洲观众眼前,高十多米,让人感觉恍若置身群山之间。比利时视觉艺术家科恩感慨道:“这些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这里的群山之中,我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呼吸。它们让我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魏查理说:“看到这些画,我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这些画既传统又现代,把它们与这座古老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很和谐。”

徐龙森的画作显示出艺术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体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主旨。这儿已经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概念,从过去文学艺术的小范畴,扩展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文学、舞蹈、戏曲、话剧、木偶、杂技、皮影、交响乐、民乐、电影、美术、书法、摄影之外,还有园林、中医、建筑、文物、茶艺、日常生活等,无所不包,可以让欧洲观众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人。

欧洲观众的文化素养很高,他们对文化展览和演出都要求清楚其来龙去脉,追究文化背后的历史和生活。因此,讲座和研讨会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专家的大量讲解,让欧洲观众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与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互动,沟通双方的感情,弥补文化方面的差异。已经举办过的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座无虚席,发言、提问踊跃,问题很详细,表现出听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热情。

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中国与比利时的文化对话特别引人关注,对话的表现方式是将中国艺术与比利时艺术同台展出,或者联合演出。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后的生命状态。“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选择了中国艺术家26位,比利时艺术家24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看后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实在令人赞叹。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董俊新说,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这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都是双方共同举办的,这样的形式比中国主办更具影响力,可以深入所在国的社会,在主流剧院和展览馆进行。这些文化活动,不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绍中国的当代文化创造,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

除了重大的艺术节外,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的7个文化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国文化是一种常态。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去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比利时,在机场,你会听见一声轻轻的中国话问候;在咖啡馆,或许服务员会向你要一元中国“小费”留作纪念;在巧克力店,人们可能会询问你来自何方,当听见北京时,你会听见一句惊呼:啊,奥林匹克!这就是今天的比利时,中国文化在这里落地开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我国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地举办文化活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祚禄的长篇小说《青弋江儿女》讲述了长江下游青弋江两岸陶柳两家三代人从抗战迄今几十年的生活图景与风云变幻。小说采用家族叙事,在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八十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写作的乡土题材小说,它没有单纯地描绘农民的艰辛与困苦,也没有把乡村描绘成一幅单纯的田园牧歌图,而是由乡村知识分子谱曲填词,由农民演唱,反映农民几十年生存奋斗历史的长篇赞歌,是一幅由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荷花馨香与泥土气息。

在《青弋江儿女》中,作者以陶柳两家三代人为描写对象,描绘了青弋江两岸的农民及农民出身的英雄群像。他们出身低微,祖祖辈辈在江南水乡生存繁衍。作者给他们取的名字也带有浓厚的水乡气息,男人不是“水”,就是“生”;女人不是“梅”,就是“红”。命名虽相似,但面貌各异,性格鲜明。男人既沉稳有力又乘风破浪;女人外表清新可人,内在泼辣爽直。这些人在青弋江两岸肥沃的圩田里种植稻米、莲藕,摸鱼捉虾,在长江、青弋江中乘风破浪,运黄沙跑运输。他们养育的儿女不是参军,为国捐躯,就是上大学学科技,支援祖国建设。“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刮地皮养活了我们的国家,支撑起了我们国家的建设。”

在三代人物中,第二代人是描写的重点,金梅则倾注了作者最多的笔墨。金梅自幼失去母亲,十五岁时被父亲卖给地主婆陶寡妇作童养媳,但她没有怨天尤人。她深明大义,有爱国情怀。抗战时期主动借给游击队一船稻谷,在建国初期主动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她爱憎分明,直爽泼辣。面对陶根子这样混进革命队伍的流氓小偷,她直指他们的小人之心,并坚决反抗。但当陶根子为救济灾民偷粮食时,她又宽容大度,原谅他曾经的错误。金梅是青弋江边成长起来的一位农村女性,又是长江流域一位大写的“母亲”,不论是为女、为妻还是为母,都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尽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些地方性格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过渡,但她仍是该作塑造得最成功的农村妇女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

许祚禄以乡村知识分子视角,描绘陶柳两家八十年的家族故事,表现农民朴素中的伟大,谱写了一曲农民赞歌。当然,在艺术上,《青弋江儿女》也如它的内容一样,质朴无华,没有新颖的叙事手法与结构艺术;描写人物的手法相对单一;一些情节的转折缺乏必要的交代。但人物语言是一个亮点,尤其是金梅与国红,个性化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栩栩如生。而且,作品语言鲜明的地域特色,带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景物描写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审美性。

(摘编自朱菊香《乡村知识分子视域中的农民赞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弋江儿女》以陶柳两家三代人八十年的家族故事为描写对象,第二代是描写的重点。
B.《青弋江儿女》是乡村知识分子观察思考并绘制的农村历史画卷,优于一般的乡土小说。
C.许祚禄笔下的青弋江儿女出身低微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奉献自我,体现了朴素中的伟大。
D.许祚禄塑造人物手法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部分情节转折也缺乏必要的交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特点,并比较了它与一般知识分子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作品所叙写的人物群像,第三段则集中介绍了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人物。
C.文章例举金梅主动借游击队一船稻谷,支持丈夫奔赴朝鲜战场,意在论证她怀有爱国大义。
D.文章首尾呼应,都认可了许祚禄所创作的农民赞歌的作品价值,同时也都指出其不足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弋江儿女》视野开阔、时间跨度长、人物性格鲜明、地域风情浓厚,具有史诗风格。
B.许祚禄以“水”“生”“梅”“红”等字命名作品中的人物,是为了营造浓厚的水乡气息。
C.金梅是作品的主人公,是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位,也是中国底层劳动妇女形象的真实写照。
D.《青弋江儿女》的语言质朴无华,带有鲜明的地域与民间特色,是作品最大的艺术亮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夜
何君华
(1)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2)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3)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4)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5)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6)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7)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8)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9)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10)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小题1】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2】小说第9至13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小题4】“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