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简称世遗大会)对35项世界遗产申请进行了审议,其中包指文化遗产27项,自然遗产7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项。经过投票表决,21项申请获得批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73处,包括814处文化遗产、224处自然遗产以及3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遍布世界167个国家。本届世界遗产大会还审议了18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的保护状况和30项已到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遗产的保护状况。中国青海的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在本届大会上申遗成功,使得中国拥有世界遗产数达到52处。此外,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也获得大会审议通过,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的范围扩大到江西铅山,这进一步加强了武夷山自然价值的完整性,同时更进一步推动对该遗产地的保护工作。
(摘编自李增伟(为世界遗产提供最佳保护》,2017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对自然和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资料:根据世界遗产中心2017年度报告现场演示材料翻译)
材料三:
目前,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申遗时高度集中柱会资源投入保护展示,或功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忽视后续保护,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成胁甚至破坏。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清东陵和明十三陵文物连续被盗,暴露出对世界遗产可持续保护认识的模糊和短视。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名列前茅,与我国遗产资源大国地位相匹配,但要达到世界一流的保护管理水平绝非易事,我们在道产保护、规建设、文物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连年成功意味着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一方面,我们要切实坚定文化自信,认真履行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在全面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创新中国经验,创造中国奇迹,不断增强中国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较实力。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遗产保护援助,联合考古发掘、人才培养合作、技术交流互鉴等方式,加强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支持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世界遗产梦。
(摘编自刘玉珠《申遗成功担子更重),2017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灵魂,体现了这个地方的精神品格与独特魅力。下一步,厦门市将让鼓浪屿文化氛围,向下扎根、向上升华。与此同时,管委会还将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改善社区设施,提升全岛生活和旅游品质,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成果,也进一步激发更多民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文化宣传,让鼓浪这颗唯的文化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诗人舒婷客居异国时还引颈远眺,怀念“洁净无尘的岛屿、盛在翠玉波纹果盘,发出鲜柠檬香味”。她把鼓浪屿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源,“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离她不行”。
如果说此前,人们对鼓浪屿爱的表达更多停留在音乐艺术文学中,那么申遗成功将成为一个契机,汇聚起各方保护遗产的力量。不仅是鼓浪屿居民,所有爱岛之人,从世界各地而来,以空前的凝聚力将这种爱外化成保护鼓浪屿的行动力。
(摘编自马跃华《“鼓浪屿已经把我牢军系在她的衣角上”》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获得第41届世遗大会审议通过。
B.管理体系或管理规则、居住及管理活动是对世界遗产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C.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在遗产保护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D.丽江古城多次发生火灾事故,暴露出我国相关部门对世界遗产管理的缺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该遗产项目将可能被除名。
B.第41届世遗大会我国有2个地方获选《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从世界范围内看,本届大会遗产申报通过率为60%。
C.截至目前为止,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73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数量相对均衡,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却很少。
D.目前,我国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现象,管理和规划不到位对世界遗产造成了安全威胁甚至破坏。
E. 诗人舒婷与厦门感情深厚,把厦门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源,曾发出“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的感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给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5 11:0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问:汪老师您好,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能否谈谈您最初的文学生涯?
答:我的处女作是在广州上大学的时候发表的,我的第一首引起读者强烈回响的诗是在长沙《年轻人》杂志发表的。我决心走诗歌创作的道路是由于北京的《青年文摘》转载了我的诗,这次转载,使我意识到了我是有能力写出为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所喜爱的诗歌来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决定定向发展,不再写那些令我感到蹩脚的小说,而专心从事诗歌创作。或许直到今天,刊发我处女作的《中国青年报》那位叫梁平的编辑,刊发我第一首有影响的诗作的《年轻人》杂志那位叫谢乐健的编辑,以及第一次转载了我的作品的《青年文摘》那位叫秦秀珍的老师都没有意识到,没有这三次机遇,当年一个喜欢写作、名叫汪国真的青年,至今还可能默默无闻,但就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便成全了一个年轻人未来的事业……
一九七八年十月,我从北京踏上了南行的列车。来到了美丽的暨南大学。波光潋滟的明湖、郁郁葱葱的桉树组成的林荫道、淡黄色的学生宿舍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我最大的嗜好就是跑图书馆和阅览室,看我喜欢看的图书和杂志。
在我们进入暨南大学不久,系里的同学们自己搞了一份油印刊物《长歌》诗刊。由于这份刊物倾注了同学们的热情和心血,同学们都很珍视这份刊物,也乐意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拿到刊物上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组诗,叫《学校的一天》,这差不多是我当时能够写出来的最好的一组诗了,这组诗由五首小诗组成。它的稚嫩、直白和毫无文采可言是显而易见的。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组诗居然能够发表,而且是一下全部发表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中国青年报》上。
问:那个时候发表诗歌,对您有什么影响?是否一时间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答:那时默默无闻,后来我一出名,同学特别意外。我从来不显山露水,喜欢独自做事,很少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我写的诗都比较直白。发表的那首诗现在看更像是顺口溜。但是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这以后,我常跑去阅览室,记下各种报纸杂志的地址,把自己的诗作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十有八九是退稿,3个月后换信封再投往另一家。
问:当年,您创作的那首《热爱生命》曾经很受读者喜欢,能否谈谈这首诗的创作、发表过程?
答: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业余还是不断地写诗、不断地投稿,不断被退稿。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有一种很大的不确定性,很迷茫。那时,我就写了《热爱生命》,抒发自己的感情,激励自己。
《热爱生命》先投给北京的一家刊物,没有采用,又投给四川的一家刊物,还是没有用,第三次是投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追求》,终于被采用了,很快又被1988 年第十期《读者》作为卷首语,同一期的《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很快引起关注。
问:在您的诗歌创作道路上,尤其是出版诗集的过程中,请问谁最早给予您很大的帮助?
答:北京太平桥中学的一个老师,看到有学生上课不听课,总在底下抄诗。回去之后,就跟她爱人说了这事,她先生是学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孟光,很有职业敏感,觉得这么多学生连课都不
听抄诗,如果出版的话,恐怕会成为一本畅销书。孟光就做了一个调查,得到的反馈是很多人都在找汪国真的书。后来孟光打听到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就找到我单位美术研究所一个叫做王鲁豫的博士生,王鲁豫不认识我,后来又通过和我同部门的李世跃才找到我。那是1990 年。
问:您的诗歌被广为流传,近年并被翻译为韩文、英文、日文、意大利文等,您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吧:通俗易懂、能引起共鸣、经得起品味。另外,我的诗歌从生活中来。有一年我应朋友之邀去杭州,他说,西湖再美,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我写进了诗里: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同时诗歌也用于生活中。一个女生拒绝男生,用了我一首诗。我不知道自己的诗还能解决这种问题。原来她用的是我写的《请你原谅》:阳光纵然慈祥/也不可能让每一棵果树都挂满希望。女生把自己比喻成“慈祥”的阳光,男生被比喻成了“果树”。
问:当年您拥有大量的诗歌读者,时隔多年后,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能否请您谈谈?
答:很多人在问我忙什么,我忙的事情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我在做另外一些事情,一是作曲,给中国历代诗歌谱曲,谱了四百多首,录制了一百多首;还做了一些事情,就是歌唱祖国,已应邀为山西、四川、河北、河南等省写歌作曲。我的很多精力放在音乐领域。写诗少了,主要时间写书法,做音乐。
(选自姜红伟编著书稿《20 世纪80 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有删改,
题目为编者加的。
相关链接:
①汪国真1956 年6 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②上个世纪90 年代北京高校陆续学习汪国真诗歌,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③2005 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
④2015 年4 月26 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 岁。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北京《青年文摘》转载汪国真的诗,这件事对汪国真的触动很大,他由此决心从事诗歌创作。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也的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B.暨南大学,校园风景优美:波光潋滟、郁郁葱葱。这些美丽的景色成为汪国真诗歌创作源源不竭的资源,他的所有诗歌都和大学的经历有关。
C.在暨南大学求学期间,汪国真最大的爱好就是跑图书馆和阅览室,这些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热爱生命》一经刊载,很快引起关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生活上的困惑,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历经相同,所以引起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共鸣。
E. 汪国真的诗歌语言直白、浅显,却能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这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要努力拼搏,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小题2】人物访谈是一门艺术,本篇访谈提问有何特点?
【小题3】通过这篇访谈,你眼中的汪国真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题4】上个世纪90 年代汪国真的诗歌曾广为流传,掀起一股“汪国真热”,而现在很少有人提及,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的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收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呼吁。
C.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还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小题3】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试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
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
【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小题3】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小题4】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缘等等,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主要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我们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节选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一般的观点,我们家中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文化。
B.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受到儒家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
C.无常、无我、苦、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
D.佛教中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等等是完全对立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再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对观点进行论证。
B.文章举早期佛典中强调“孝”为例,论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
C.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知与行两方面,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
D.文章引用了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深义文化是纲纪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定脚跟,只是因为佛教适应了现实情况做出了某一些伪装。
B.歌德认为中国人在行为情感等方面和他们完全一样,只是中国人更合乎道德而已。
C.冯友兰认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学”,佛教文化是“鬼学”,中国文化是“人学”。
D.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河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心,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更好看了,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又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地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小题2】(1)“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2)“孩子”指谁?(3)“花”又指谁?
【小题3】小说末尾,“乔”一脸严肃地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