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很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蠓虫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住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嗵”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孤注一掷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强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处理,也没能使我那肿疮迅速消下来。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这一下可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呼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马蜂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却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小题1】第一段描写的“爷爷的后院”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以“捅马蜂窝”为题,可文章并不是只写捅马蜂窝这一情节,请问在捅马蜂窝后还写了什么情节?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中的“复仇者”?为什么说那只“蜇我”的马蜂“真像一个英雄”?
【小题4】如何理解“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1 09:1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元典”。20世纪初期,《文心雕龙》被黄侃、范文澜、刘永济等国学大师搬上大学讲坛;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对这本书的研究终于形成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据统计,一百年来,有关专著、专书已达750种,论文一万篇。这是中华文化之幸,但对进一步的研究而言,却是一座横亘在面前的高山,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逾越的。这需要专业研究者对“龙学”海量资料进行全面梳理。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全面检视,需要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较为彻底的校勘和整理,最终拿出一个更为可靠的具有“定本”性质的文本,以解决尚未有令人满意的文本的问题;二是汇聚古往今来的《文心雕龙》评论和阐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心雕龙》文义;三是对近百年来丰富的“龙学”成果进行全方位集中梳理,来充分展示其巨大成就,亦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
近百年来,“龙学”的发展虽然有着巨大的成就,但其应用范围和领域相对狭窄单一,有些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被轻视或忽视。《文心雕龙》虽然在大学讲台上展示了其文艺学的魅力,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量很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对“龙学”性质的认识有关,也与我们缺乏对“龙学”的大规模清理和全面研究有关。实际上,“龙学”的性质不仅是文艺学,《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当今大学教育密切相关,如思想文化教育、审美修养、写作训练等方面,《文心雕龙》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认识却非常不够。
近年来,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文论话语中的地位问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以《文心雕龙》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传入以及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文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遭受削足适履的伤害。尽管我们数十年来对《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理路、阐释方式以及价值尺度主要还是西学的,《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和独特价值仍然有待彰显。季羡林先生指出:“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先彻底摆脱西方文论的枷锁,回归自我,仔细检查、阐释我们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的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然后回头来面对西方文论。”对此,我们深以为然。因此,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原原本本地阐释《文心雕龙》,发掘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其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建构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放眼全球文化和文学,找到中国文论自己的位置,乃是《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归宿。
(摘编自戚良德《百年“龙学”与中华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丰富,这与黄侃等国学大师将“龙学”发扬光大有关。
B.全面检视“龙学”研究成果,既要展示其巨大成就,又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C.《文心雕龙》文艺学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还不明显。
D.近代以来由于西学的传入,中国文论话语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受到削足适履的伤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阐述“龙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应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
B.第二段论述要全面检视《文心雕龙》研究成果,并从三个方面指出研究的不足。
C.第三段阐述了对“龙学”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并论及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D.文章引用季羡林的话,阐明中国文论应回归自己的语境,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至今没有一个“定本”性质的文本,会影响“龙学”的进一步发展。
B.加强对《文心雕龙》的全面研究,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C.以“龙学”为主,摆脱西方文论的束缚,才能彰显中国文论话语的独特价值。
D.中国文论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应该阐释传统文论术语,建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城市文化》 (有删节)

(1)中国的城市多有外国名城的美喻别称,例如哈尔滨之谓“东方莫斯科”、苏州之谓“东方威尼斯”等等;繁华一时的上海素有“东方好莱坞”、“东方巴黎”的美誉。只不过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当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雄心勃勃地欲定位于“国际大都市”时,“东方巴黎”的桂冠似乎还“名花无主”。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挟港台文化之势的广州一时成为商业化的通俗流行文化重镇,略近好莱坞之相。风云激荡的北京则出人意料地成为“另类”艺术和文化的乐土,吸引着星夜奔驰的外省青年,“流浪北京”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命运。八百年古都的香火竟也点燃了先锋艺术的星火。于是“圆明园”不仅记录了百年国耻,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成为凭吊近十年文化的一个“圣地”。

(3)文化中心的嬗变和逆转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正如传统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个源流、两种传统;北京文化也具有两个空间和两种品性——它□□是体制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有中国最宽容、最活跃的民间文化空间,成为通俗流行文化的中心。兼容并蓄的北京生成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气象,使之成为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绝不相同的富于磁力的城市,渐呈艺术之都巴黎的恢弘峥嵘之势。

(4)这是一个难解的当代文化之谜。这一事态如发生在上海,似乎更为顺理成章。这里没有法租界、咖啡馆、法国梧桐和法国大菜,没有欧美风雨的浸润;甚至也没有了历经沧桑、雄踞四野的城墙和城门,没有了茶馆和会馆,以及四合院里的肥狗、胖丫头、金鱼缸和石榴树。若说起北京和巴黎的关联,只是曾有过一所中法大学;此外,便是大革命时代的激进和激情,以及文化之都暗中传送的文气文脉了。

(5)两个文化之都的差异清晰可见。一个中国留学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比较过北京和巴黎:位于永定河以北的北京是典型中国式的“单岸城市”,塞纳河横贯的巴黎则是欧洲式的“双岸城市”;北京的城市格局是方正归整的“井田效应”,巴黎则是有中心向外扩散的“涟漪效应”;北京城市以西向和北向为主的发展潜含了一种“内陆取向”,而巴黎沿西北向发展的“历史性轴线”,表明了一种明确无误的海洋走向。

(6)当代北京的现代化取向或许并不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则上,其现代文化在本土生长,已形成直接吸纳世界文化的相应机制。后者曾经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之一。回过头来看,经由港台转手倒卖外部文化,终究是难成大器、难以远行的。令人遗憾的是,以“国际化”定位的许多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就城市建设面貌、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等许多方面而言,都只是港台文化的拙劣翻版,距主流文明相去甚远;即便是北京文化,在这许多方面同样是亟待改进的。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另类”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3】填入第③段空格处关联词语应为: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选取富有特征性事物的意图;这样做意在表明______
【小题5】概括文中几座城市当今的文化特点或文化地位:
A广州:_____________
B上海:_____________
C北京:_____________
D巴黎:_____________
【小题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城市文化格局的变化重组,北京已成为“另类”艺术文化和先锋文化的乐土和圣地。
B.城墙、茶馆和四合院,代表了典型的北京传统的城市文化。
C.从文化地理学上比较,是为了证明北京和巴黎的城市规划不同,现代化取向也难以相同。
D.北京要想靠近主流文明,必须在城市建筑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诸方面加以改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丢失的小巷
朱成玉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咽喉,咽不下大悲大喜,吐不出豪言壮语。只有锅碗瓢盆碰撞到一块儿,交织出普通人的命运交响。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脉管,里面蠕动着质朴本真的生命。有宁静浸你肌肤,有祥和润你肺腑,阳光在巷子里穿梭,像一条晶莹的小溪,涌在我们的面颊和脊骨上,试图与我们的血液汇拢。
巷子里的人,多是穷人。为了省一毛钱和小贩们斗智斗勇婆婆妈妈,为了那点儿微薄而又经常迟到的工资把自行车累得腰肌劳损哼哼唧唧。
巷子里的人,多是俗人。他们不懂小资情调,不懂波希米亚,不懂小资女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价钱买化妆品,在他们眼里,那个价钱是半年工资,一百斤猪肉。
明天,这个热闹的小巷就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楼房。巷子里的人们都将住进一个个精美的鸽笼,彻底断绝与这巷子的血缘关系。巷子,这贯彻整个城市的浅浅的河流,就这样中断了。我们再不用担心骑着单车下零点班时路过这黑漆漆的“隧道”,再不用担心在黑暗的掩护下,滋生出罪恶的念头。但是巷子没了,我们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像嵌入我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忽然丢失了一样,让人多少生出些莫名的惆怅来。
巷子没了,邮递员绿色的影子莫名其妙地也跟着失踪了。今天,我们是否还有书信在路上?城市在变迁,变得日新月异,变得五彩缤纷。楼房公共汽车大排档以及音像店,那是从前的城市,今天的城市有更新鲜的东西,网吧迪厅健身房,按摩桑拿泡脚屋。只有我没有改变,依然如喑哑的蓝天那般忧伤,透明的水晶石般冷冷地搁浅在城市的橱窗里。任外面下着雨还是飘着雪花,任外面的人是衣衫褴褛还是披着婚纱。当忧伤把漫天的雪花都变成信笺的时候,一切欲望,虚荣和疼痛便都在我的手心里融化了。
巷子没了,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拎着灯笼满巷子疯跑的孩子也没了。那些在风中“咿呀”作响的厚重的木门没了,一家人兴高采烈手忙脚乱地贴春联的场面便没了,跟在一长串鞭炮后面炸出来的欢叫声也没了。董桥说,这是个没有童谣的年代。我真想找个罐头瓶子,在里面点上半截蜡烛,拎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灯笼在巷子里重新奔跑一回。
怀念巷子,是因为它流淌着真实的风。阳光是真实的,笑脸是真实的,柴米油盐嬉笑怒骂都是真实的,这里的一切因真实而可爱,他们热爱生活,比太阳起得早,在城市的海面不停地翻卷着激情的浪花。
怀念巷子,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对楼房的恐惧。在那些高高的办公楼里,我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戴着面具的人,精心策划着一幕幕闹剧。防盗门越来越厚,防了贼也隔绝了人心,人们守着各自的鸽笼,拒绝交流也囚禁了自己。
巷子没了,记载着我的出生,童年以及恋爱和婚烟的一本手册就要被撕毁,我却无力阻止。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厌弃古老陈旧的东西。
巷子没了,城市拥挤不堪,人心却空阔了。
在与巷子相依相偎的最后一夜,从街头到巷尾,再从巷尾到街头,我不停地走动。没有人看见我溅洒在风中的泪水。甚至,我是偷偷摸摸出来踱步的,深更半夜像做贼一样,怕别人看见。我做错事了吗?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怀念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包括爱,包括憎恨。我想把儿子叫醒,给他做一个灯笼,陪我最后一次把巷子的血管疏通,又怕被家人讥笑为神经质。儿子的玩具太多了,变形金刚,蜡笔小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游戏卡,他是不会懂得那个普通的灯笼对于我的意义的。
我只有一个人不停地走动,月亮躲到远房亲戚那里,不肯给我一支烟。我想,明天的黎明对于一个怀旧者来说是一个黑夜,但是它必然来临,无可阻挡。
(摘自《辽宁青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咽喉”“脉管”“河流”等意象比喻小巷。不仅符合小巷狭小悠长的特点,更表明了小巷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B.作者在怀念小巷的时候想要儿子陪着,希望儿子记住这终将消失的小巷,理解自己对小巷的深情,并和他一起缅怀这份美好。
C.那个罐头瓶里放上半截蜡烛做成的灯笼,虽然普通,但是承载着作者的童年记忆,承载着小巷文化的美好,是怀念之情的一个寄托物。
D.本文语言形象,画面感强,第七段“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巧妙化用了戴望舒《雨巷》的诗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小题2】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末划线句看似矛盾,却极富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7月7日电(记者石庆伟、罗捷)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沈阳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以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这个月,用于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一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将进行调试和试生产,年底前投入使用。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关正君表示,沈阳市将建设规范统一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队伍,配备统一的专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集中运至处理厂。全程在线监管,不给非法收运者可乘之机,防止收运过程跑冒滴漏。
在餐厨垃圾没有进行集中收运和处理时,餐厨废弃物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如混入生活垃圾、喂养畜禽、非法提炼地沟油等)被消纳掉。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后,可能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回餐桌。长期食用这种油脂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多种癌症。
关正君表示,因餐厨垃圾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管理,目前管理比较薄弱。建设受政府监管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使餐厨废弃物流转的全过程置于监控、监管之下,是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途径。
(摘自新华社《沈阳将“闭环式”处理垃圾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材料三:
10月30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是全国首次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记者在位于奉贤区的这一中石化加油站看到,这黑新增了两个生物柴油的加油箱。价格显示,一般柴油售价6.02元/升;而B5生物柴油打9.5折,售价为5.72元/升。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按这次有20辆环卫车、每辆车加注60升计算,一天就有1200升生物柴油被消耗掉。从30日开始,这里和浦东的另一个加油站都已存储了10吨生物柴油,预计四五天就能加注完毕。
所谓B5生物柴油,指的是将5%左右的生物柴油,与95%的石油柴油混合的调和燃料。而这一加油站的生物柴油,正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餐厨废弃油脂,也就是“地沟油”。为推动餐 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再利用、阻击其回流餐桌,上海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在公交车等车辆上试用这种生物柴油。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上海已有104辆公交车使用了生物柴油,累计运行了1560.72万公里,消耗混合燃料583. 9万升;32辆环卫车累计运行8. 31万公里,消耗生物柴油 2.38万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这些车辆使用了B5类型的“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后,发动机运行正常;氮氧化物排放与石化柴油相当;重金属以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
不过,仅是在单位车辆上的示范应用,还不算是正式打通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表示,“地沟油”能进入中石化的加油站,向社会车辆开放,是资源化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地沟油”打开市场、获得公众认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地沟油”首入加油站阻击回流餐桌需“疏堵结合”》)
材料四:
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长效监管的宣传工作,树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理念。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部门依法监管、行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
【小题1】下列对“地沟油”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沟油既是指利用下水道中的泔水提炼的油,也包括利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炼制的油以及反复利用后剩余的油。
B.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后无法根除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以,即使经过一般提炼,也不能食用。
C.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成“地沟油”后消费者无法辨别,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新回到餐桌,影响人们的健康。
D.人们谈虎色变的“地沟油”已被合理利用,上海市部分公交车已开始使用“地沟油”与石油柴油混合做的动力燃油。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了地沟油的定义、范畴、危害、辨别方法,简洁清晰;材料二介绍了沈阳市全面无公害处理餐厨垃圾的情况。
B.沈阳市是我国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控制不法分子收运。
C.将利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与成品油混合而成的B5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低,而且降低了污染气体排放。
D.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是全国首次让B5生物柴油进人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的加油站,这说明B5生物柴油获得了公众认可。
【小题3】如何才能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之: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
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贫寒中度过的。为了生存,在念完了初中后,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在辗转之中,他迷恋上了话剧,立誓做演员。17岁时,他参加了辅仁大学的业余剧团——沙龙剧团,参演了黄宗江编剧的《大马戏团》《第二代》等戏剧。
其实,话剧很难用“学”去讲通。你可以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学京剧、学曲艺,学各种程式化的表演,而话剧却师无定法,但所谓师无定法还是有法可依。于是之在从艺之初便掌握了天下最不易却也最容易的方法:勤奋。于是之花了太多的精力塑造每一个角色。演“程疯子”时,在几个月的排戏过程中每天写心得日记,记录他对角色理解的变化和演出心得。他善于总结,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演“老马”的时候,他反复读原著,回忆认识的老人,与老车夫交朋友,用30岁的年纪体会70岁老人的老、冷、饿、累的感觉。
表演之外,于是之还不只一次给剧作家提出修改意见。在一次剧本讨论会上,于是之提议将《茶馆》原有的结尾改为“三个老人话沧桑”。老舍当时没有说什么。但一周后,老舍就按照于是之的意见改了剧本。现在这一段已经是《茶馆》里最出彩的一段。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是1958年《茶馆》首演后,老舍手书相赠的题字。在于是之的艺术生涯中,《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奠定了他的舞台地位。之后,在《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话剧中,他又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终于将自己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哪怕是演了一辈子的王掌柜,他还一直在琢磨这个人物。”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回忆说。
于是之格外注重自身的修养,认为这是表演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里,他靠朋友的帮助,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以及讲授“汉学”和“法语”的夜校学习。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曾说:“于是之有两大特点值得我们话剧演员学习——注重生活与重视修养。”
于是之的难得,在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看来,则是实现了传统道德与新道德的统一。“假如不了解于是之,很多人会把他看作了不起的演员,我结识他之后则相信,他所以能独步剧坛,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还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 多年以后,童道明还记得于是之的名片。“我们见惯了名片上一长串的各种头衔,而于是之的名片上则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既没有用国家一级来标明,也没有他当时担任的中国剧协、北京剧协的领导职位。他心里最认同、最自豪的还是演员这个职业。一个演员具有自己的风格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做一个像于是之那样既有风格又有风骨的演员却是很难很难。” 
(摘自孙哲《于是之: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于是之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在贫寒中爱上了话剧,17岁时便参加沙龙剧团进行演出。
B.于是之在塑造每一个角色时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揣摩每一个角色,可谓是用艰辛的劳动换来舞台上的成功。
C.于是之在《龙须沟》《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将他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
D.童道明认为于是之是一个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还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的演员,这是于是之在剧坛超群出众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相较京剧、曲艺而言,话剧师无定法,难以学习,而于是之却选择了话剧,可见其迎难而上的性格。
B.于是之除了有高超的演技,还有修改剧本的能力。他修改的“三个老人话沧桑”那场戏成为了《茶馆》中最出彩的一场戏。
C.“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是老舍先生对于是之的肯定,肯定了他在话剧表演上的勤奋努力。
D.郑榕认为于是之注重生活与重视修养,特别是他实现了传统道德与新道德的统一,这是于是之的难得之处。
E. 于是之的名片上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没有任何其他头衔,体现了他对演员职业的认同,也是他有风骨的表现。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于是之成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