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潜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呼吸。自由潜水,只要呼吸压缩后的普通空气就行。但是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大,压力也随之增大,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时间较长或者深度较大的潜水,就要有专门的装备。这种装备叫水肺,它可以保证潜水员的呼吸。这种潜水方法叫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这是因为氦气的麻醉效应远低于氮气。

②然而,潜水面临的不光是呼吸的问题,人类潜水时面临的另一个威胁是减压病。因为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一个标准大气压。随着压力的增加,人体血液溶解空气的能力随之增加。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严重的甚至可以致命。因此,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减压的时间往往比水下工作的时间还要多一倍。

③解决的办法是1957年发明的“饱和潜水”技术。潜水员先在舱内加压,使得体内的气体完全饱和,然后就可以在深水的高气压下工作几天,甚至几十天,等任务完成后再一次性减压出水。这是因为如果在高压下逗留到一定的时间,人体血液和组织里所渗入的气体就会达到饱和,以后只要压力不变,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也不会改变。

④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凡是潜水员直接暴露在水深超过100米的高压环境的水下作业,都必须采用这种饱和潜水技术。法国潜水员在地中海饱和潜水的实际作业深度达到534米,而实验深度达到701米,是当今世界最高纪录。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上百米的深水中生活390小时、工作126小时,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纪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⑤潜水员还有一个保护身体和体温的重要装备——潜水服。早在500年前,达•芬奇就曾设计过皮质的潜水服。现在最先进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它其实不是衣服,而是一个小型的单人潜水器。它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盔甲的形状,肢体关节可以活动,还带有推进装置。由于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目前最好的大气压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潜水服也是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有“深海女王”之称的美国海洋学家西尔维•厄尔,就曾经身穿大气压潜水服,在夏威夷380米深的海底行走、观察2.5小时,创造了女子深潜的纪录。

【小题1】关于“潜水”相关技术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压力增大后,空气中的氮气会渗透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细胞里引起“氮麻醉”,因此“水肺潜水”气瓶里装的是惰性气体氦和氧的混合气体。
B.“饱和潜水”技术解决了潜水面临的呼吸问题使人类在潜水时即便延长逗留的时间,血液和组织里的气体含量不会改变。
C.中国12名潜水员创下了在南海完成海底油管更换的记录,作为实验,中国饱和潜水技术也已经突破了490米的深度。
D.作为科学家深海考察的武器,目前最先进的潜水服里面保持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强,使得潜水员就没有了“加压”“减压”的问题。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潜水员从水下深处回到海面减压太快溶解在血液和身体组织里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阻碍血液流动,从而导致丧命。
B.早期潜水员在完成潜水任务后,必须在减压舱里花往往比水下多一倍的时间来逐步减压,再回到海面上来。
C.现在无论是海底救生、施工、勘探,或者进行科学考察,潜水员都必须采用这种先在舱内加压使体内气体完全饱和的潜水技术。
D.达•芬奇设计的皮质的潜水服又叫大气压潜水服,是最先进的潜水服,能够在水深超过700米的深水工作。
【小题3】根据选文的内容,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11: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①“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②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③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④“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⑤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⑥不过,无须怀旧。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⑦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⑧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   )你所信奉的教义,(   )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惟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⑨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

⑩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小题1】分析①—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项是
A.不是   而是B.是  不是
C.不是   也不是D.既是  也是
【小题3】阅读第⑦段,分析义和利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小题4】分析第⑧段两次以写作为例的不同作用
【小题5】概括第⑨段的段落大意。
【小题6】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B.在义利之外,还有“至人喻于情义的人生态度。
C.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D.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雪了
白云朵
那天,雨整整下了一天。
在车棚里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从头到脚,最后穿上雨披,打上大灯,跟往常一样骑着助动车回家。
那天的雨总觉得不对劲,不干脆,忽忽悠悠,迟迟疑疑,而且有膨胀感,几滴雨打在自己的脸上,有点生生的刺痛。耳朵里听见有行人在说雨夹雪,我才如梦初醒。在这个城市里,雨是习惯的,然而雪的突然造访却总让人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回事,寒冷一下子散了,身体一下子兴奋起来,鼻子也发酸起来。
把助动车停在乐购的停车场上,然后上二楼超市。
八两芝麻、半斤红豆、半斤黑豆、半斤薏米,两大袋,可以吃上半个月的,再跑到爱森的小排处挑了一些小排,然后便大声喊:“爱森爱森!”爱森肉品的小伙子就应声而来:“来喽!”我便笑了起来。小伙子很清秀,爱笑。“大姐买啥?”我把小排扔给他,我说挑好了,称一下。我说你刚才哪去了,他说吃饭去了,怕我不信,嘴还吧嗒吧嗒咀嚼了几下。我笑了起来。小伙子给我称好,问我还要什么,我说那就帮我割点腿肉吧,总觉得该包一次元宵吃,青菜肉糜馅的,家里还有半包糯米粉。小伙子帮我切了一块肉,去皮。我说帮我洗干净一些,搅碎。小伙子应着,把肉洗净再在碎肉机里给我处理好。小伙子把肉交到我手里,问我,大姐带伞了吗?外面下雪了。我说我带雨披了,下雪了,呵呵。
我推着购物车,离开了肉摊。回头看了看小伙子。小伙子年轻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里忙碌着。看上去很快乐。下雪了。想起他说这一句时的快乐劲。
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雪在上海是受宠的。下雪的日子,心会莫名地雀跃,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人。
我该告诉谁?
一时想起,我不知该向谁说下雪了这三个字,除了跟卖肉的小伙子像对台词一样对过外。
我推着购物车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不知接下来要买什么东西,酸奶还是可爱多垃圾袋抑或枸杞,酸奶太冷,算了;垃圾袋好像家里还有二卷;枸杞也算了,乐购的枸杞比欧尚的差,反正家里还有小半包。还是把购物车推到结账处吧。
商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请让我给你安慰”。驻足,一瞬间心被什么触碰了,认真地听,“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那么美”。这时我不能确定是哪首歌,心微微发疼,我知道这肯定是哪首我喜欢过的老歌。“我的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如梦初醒,是张信哲,情歌王子的经典老歌。原来以为自己已锤炼得相当麻木不仁了,无须任何风花雪月浸润了的心,却原来还会为一首老歌几欲落泪。我逃也似的把购物车推向结账处。
这时候,雪下得大一些了,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都像在奔走相告,我在心里一再地说着“下雪了”这三个字,配合着这车流人流。路灯下有一个撑着伞的行人跑了起来,也许他要赶紧着告诉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告诉她们外面下雪了。
红灯,我停下了助动车,手摸向雨披下的大衣袋。
我的手机已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平时最烦别人给我短信打我手机,当然,我是不轻易发人短信打人手机的,总觉得那些虚浮的东西对生活一点作用也没有。终于手在大衣口袋里放开。
车开近一家咖啡店,店门前两棵铁树的叶片上已有了薄薄的一层雪花,看门的中年人穿着军大衣,笼着手,抬头望着店前的路灯,我也抬眼望向路灯,只见成群成群的雪花像飞蛾一样扑向路灯光,延绵不绝又奋不顾身的样子,鼻子又酸了,我把车停在看门人的脚跟前,我对他说,下雪了。他突兀地望向我,继而对我笑了起来,对我说,下雪了。
回到家,我把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把窗帘一扇扇拉开,从这个房间跑向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下雪了,像是通知家里人一样。我把脸贴在窗前,看窗外的雪如何纷纷扬扬地下。
楼下,有一个熟悉的影子站着,撑着伞,雪在伞上已积了薄薄的一层。恰在那时,我书桌上的手机振动起来。我回头,去拿手机。
“下雪了!”手机里的声音。
我跑向窗边,一个背影,在雪地上留下一溜脚印。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12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我”去超市购物与小伙子交谈、听到熟悉的歌声被感动等情节,以琐细的生活片段展现现代都市温馨的一面。
B.小说以“下雪了”为题,却从下雨落笔,写雨的绵延刺冷,与下文写雪的突然造访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天气的变化引发人心情的改变。
C.小说结尾写“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或许就是他拨通了“我”的电话给“我”问候。实中有虚,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D.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E. “下雪”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也有其特殊的意蕴:下雪了,天寒地冻,人们都需要温暖,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题2】“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包含的意味。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萧 放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民国成立以后。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一是饮食民俗传统。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二是祭祀传统。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三是家庭人伦传统。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人们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发展的新机遇。
春节新变有四大趋势。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选自201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周秦以来,我国南、北方的年夜饭就存在年糕和饺子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
B.人们只有选择在春节这个特定时刻祭祀,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恩礼敬之情,实现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
C.春节新变的四大趋势是由现代商家促成的,正是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春节气氛更加热烈,年味更加浓郁。
D.春节期间,人们借助窗花、红灯笼、中国结等手工艺术品来装饰门庭,呈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归纳提炼春节四大民俗传统,说明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B.文章第三段承上启下,先揭示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后点明春节民俗传统面临新机遇。
C.文章第四段采用并列结构形式,论证了新时代背景下春节的本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章结尾一段关于春节完整形态的阐述,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祭祀传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祭祀的方式来表示妥协。
B.春节期间,亲人团聚、相互拜年问候、彼此馈赠礼品等行为,对强化家庭伦理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给春节注入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鲜元素,春节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不断增强。
D.深刻体会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滋养,发挥春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莫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项中,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319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首次低于基本养老金支出。
基本养老金出现缺口,并不让人过于愕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要达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未来面临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关于养老金缺口有多大,有多种说法,最终指向都是基于存在缺口这一前提。那该如何去填补缺口?
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能大幅缩小养老金缺口。“双提高”一旦真正实现,确实可缩小养老金缺口。
众所周知,目前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正在推进,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推迟了国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还有人建议“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弥补养老金缺口,有多种途径,但不能仅拿国民“开刀”,全由国民承担责任。正如有网友所称:弥补养老金缺口,别总盯着百姓的腰包!
集思广益,多策并举,而不是只在一只羊身上薅毛。弥补养老金缺口,固然需要“节流”,但也需要开源,比如加大财政补贴。据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12%,与一些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相比,明显不高。如果适当提高财政支出的比例,养老金缺口就会小一些。
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将其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年来,坊间也一直建议提高国企利润的上缴红利。国企,国家的企业,盈利甚丰,“匀”出一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显然名正言顺。
此外,还可以提高养老金的运营收入。据统计,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投资运营,多年来年收益率一直在2%左右低位徘徊,甚至赶不上CPI增速。因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以钱赚钱。诚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所称,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避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据悉,我国目前可纳入投资的养老金在2万亿左右。养老金入市规模不是由政府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运作。养老金入市,如果真正以钱生钱,必能实现多赢。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民的养命钱,直接决定着退休者的晚年生活品质。既要保证每个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养老金,也要保证养老金可维系较为体面的生活。为此,确实需要正视并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否则窟窿就会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爆发危机。值得欣慰的是,全社会都在关心这件大事,相关部门也在通过制度安排缩小缺口。这就须广征民意,决策透明,采取有效手段尽快弥补养老金缺口。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弥补“养老金窟窿”不能“全由国民承担责任”,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小题2】试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3】作者为什么反对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的做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票房突破47亿、位列中国影史第二位、夺得年度票房冠军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本届金龙奖最大赢家,创记录地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奖金奖、最佳动画导演奖、最佳动画编剧奖、最佳动画配音奖四大奖项,成为金龙奖举办16届以来单届获奖最多的作品,这也是该影片上映以来在国内获得的首批殊荣。

制片人之一刘文章上台领奖之后对媒体笑谈国产动画成功“秘决”:好的故事,精良的制作。

(信息时报《<哪咤之魔童降世>获动漫奥斯卡金龙奖四大奖项》

材料二

它是动画,但并不幼稚,它之所以可以成为老幼妇孺皆可观看的电影,是因为它的切入点很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诉求,偏见与认同、个体与家庭、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身份歧视的痛恨,《哪吒》一幕幕戏,打在观众的情感软肋上,尤其是当哪吒看到父亲李靖愿意为他做出的牺牲,毅然回头救助陈塘关,进而有“是魔是仙,自己说了才算”的宣言,观众的情绪被引导到了高潮,随着哪吒、敖丙共同对天劫的抵抗而得以宣泄。这部电影在情感递进上做得非常巧妙,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尽管有一些“金句”过犹不及,影响了整体的柔顺度,但瑕不掩瑜,它对情感的运用不亚于《寻梦环游记》《飞屋环游记》等动画佳作。

《哪吒》对原著的改编趋于温情,因为原著是一个血腥暴虐的故事,哪吒和李靖的关系充斥着对抗与隔阂,李靖很专横,哪吒则是一个滥用暴力的“恶童”。如果照搬原著,且不说新鲜感不足,许多观众也无法理解,而这一版《哪吒》的逻辑清晰,李靖、殷十娘与哪吒三人的互动也十分得当,纵观“哪吒闹海”改编史,这一版《哪吒》最适合作为一家人都可以去看的电影。

(新浪网《<哪吒之魔童降世>触及的,是中国人的情感软肋》)

材料三

哪吒本人,实是懵懂顽童,初生之时很难判定善恶,这正如人性本无善恶,性相近、习相远,后天引导方式才是更大影响。在发展经历中最初是受到外界一致的排斥,产生自暴自弃心态也在所难免,后来受到父母的积极引导,认为自己是灵珠,找到了自信,但是缺少外界民众的信任,仍然是摆脱不了心中的被众人排斥的阴影。直到最后也并没有十分实质的领悟,只有对父母的感动和对敖丙的友情,至于对百姓的态度和想法仍未见实质变化。

李家作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教育者,从根本上说,李氏夫妇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和系统教育哪吒,这本身是巨大失误,孩子缺少家教乃是根本的动摇。最后孩子走向末路一切努力又都失去基础。当他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越来越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时还是有明显效果的,比如母亲陪伴玩游戏,父亲的善意谎言,让孩子重建了信心。这也说明罗森塔尔效应的发挥,积极期待可以让顽童实现进化。

(中国老师网《魔童降世中的教育理论知识》)

材料四

在学者看来,中国动画学派的式微,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过去几十年中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和欧美动画风格,如今已经抢占了当代青年观众,甚至是青年创作者的审美先机;另一方面,《哪吒》的票房成绩体现出一种商业电影的普遍成功规律——对更多观众而言,用符合网络审美的细节与人设,说圆一个高潮迭起又中规中矩的故事,远比美学意趣上的极致追求重要。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名为《秋实》的8K水墨动画短片让观众眼前一亮。动画短片以齐白石名画为灵感,讲述了一只青色蝈蝈渺小又顽强的生命历程;8K超高清技术在动画短片中的首次运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国水墨“兼工带写”的审美特色。作为短片合集中的一部,该片获得了全场最响亮的掌声,但这背后的“投资性价比”足以吓退投资商:四分钟的背后,是30多人长达两年的努力,有时一个一秒钟的画面,就需要几个月的研发探索,推倒重来。

动画片《中国唱诗班》用颇具中国特色的工笔画风与电影化的叙事语言,勾连起一个个贯穿古今的唯美故事,在青年人云集的弹幕网站收获赞誉一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在制作的《斑羚飞渡》尝试用多维度运动镜头与重彩风格拓展水墨动画的丰富性,选取沈石溪小说为底本,展现出主创团队为中国水墨“叙事性”加码的雄心。

(新华文网《有了“魔童降世”,“哪吒闹海”的经验还有没有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使《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获多项殊荣。
B.在众多《哪吒》的改编版中,《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群是最宽泛的。
C.哪吒在李氏夫妇的补救教育下,重建信心,成为一个善良、博爱的孩子。
D.《秋实》《是中唱诗班》的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受到好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报道同一对象《哪吒》,四家媒体选择的角度同中有异,这与各自的媒体定位密不可分。
B.新浪网全面肯定了《哪吒》的情节设计,认为其情感运用达到了《寻梦环游记》的水准。
C.中国教师网结合《哪吒》的教育问题指出,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D.新华文化网肯定了《哪吒》的商业化运作,认为动画制作不必在美学上做太极致的追求。
【小题3】如果让你从《西游记》中取材拍一部动画电影,你认为可以借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些方面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