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 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位“垮掉的一代”代表威廉·巴勒斯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盖蒂……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垮掉的一代”对年轻的迪伦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促使年少的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B.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C.“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艾伦•金斯堡非常肯定迪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鲍勃·迪伦曾通过阅读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B.《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从那时起,迪伦开始刻意与60年代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
C.199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论是艾伦·金斯堡、克里斯多夫·瑞克斯还是戴维·道尔顿,都对迪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80年代至今,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E. 60年代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而他不再创作抗议歌曲,因此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小题3】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3: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香的端午
谢 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这节日恰在一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一时段最盛大的节日。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驱虫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地——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酷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凉船过处水生风,
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
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B.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端午节日中饱含的诗情,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及智慧。
C.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D.谢冕的这篇文章,再现了家乡的人文风俗并揭示其文化意蕴,写出自己对故乡、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题2】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200字以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永玉:我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
故乡这个话题,黄永玉讲了几十年。
“好久没回去,听说故乡不收费了,我非常高兴。”在“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新闻说明会上,93岁的黄永玉被人问起故乡。一聊起故乡凤風.情绪就很难收起了。表叔沈从文为凤凰写过《边城》,那分故土情谊继续在黄永玉的画笔、文笔里涓涓流淌。黄永玉表示,曾经的两个人生愿望都实现了.,一个是希望中国人都知道凤風.知道那里的风景和人都非常好;另一个是希望他的好朋友汪曾祺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我们凤風县就像一个十六七岁的漂亮到极点的女孩子,可惜没有洗脸,所以大家不认识她^她也不知道自己长得好。”后来,世人皆知凤凰的美意了。而黄永玉又感到另一种遗憾,凤凰这位水灵的小姑娘.居然去学别人家的风格,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十二生肖这个主题.黄永玉画了12年。
他与生肖画的缘分意味深长。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首轮生肖猴票,此后到现在,这第一轮的猴票成了集邮界的神话.难以复制,市场价位更是神话级的直线蹿升。12年之后,他再次与中国邮政合作,又有了中国邮政第二轮的猴票。
2006年.中国邮政希望黄永玉设计狗年生肖票.他设计了狗撒尿的造型‘未获理解,没通过^黄永玉又不愿意屈就。然而,正是这一年,因为这次不愉快,黄永玉一气画了12 张一系列的生肖狗,并印制了挂历,从而开启了12年的连续动作。这项传统延续到2017年丁酉鸡年。这些画作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尽显“黄氏风格”。黄永玉画“嫁狗随狗”,画一打着领带蹲着的狗,左侧站一盛装但不露脸的新娘;画一肥猪广人自己减肥却怕我瘦”;画月亮上捣药的兔子,“月亮上造假药最保险”。黄永玉的幽默是带刺而智慧的‘总是具有哲思。
在画画这件事上,黄永玉无比较真,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黄永玉画生肖,有些动物大家画得太多,比如鸡.而他希望不重复。黄永玉这次采用逆反的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上面写道:“贵有自知之明,你下什么蛋呢?”用这个方式开开玩笑。
有人问黄永玉,以后还画不画生肖月历。他说:“不画了,因为上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万一画到一半或不到一半我和月历都断了气,岂不是十分之没意思?”
他怕画不完.更怕写不完。
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动笔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这部著作体量太大,可黄永玉才写到主人公的17 岁。他依然坚持在写。
“最怕写不完,写不完就可惜了。”黄永玉每天上午都坐在桌前,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有的时候半夜三更.黄永玉想起一句精彩的,就赶紧爬起来记下来。“首先你要自己得意,你不得意,别人看起来就讨厌了。我还是挺喜欢的。”
作为网络的“绝缘体”,黄永玉对众人诙谐地表示,他最熟练的电器是手电筒,除此以外都是一塌糊涂,就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我外出几天,一回来就不会用电视了,又要从头请人弄,所以更谈不到网络。”黄永玉自称“对于信息很落后”,但平时可以看书看杂志,所以问题不大。
黄永玉还曾借助画作,幽默“黑”了他那些“好像不是来做客^都是来看手机”的朋友。 画中,花果山水帘洞猴子开会,下面一群猴子低头凝视手机,上头老猴王怒目圆睁:“开会了!不要玩手机了!”
黄永玉与之“绝缘”的,除了新科技,还有市场。
“你们说的市场我不太清楚,我读过一点亚当,斯密的书.他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我又改不了行,该卖就卖.不该卖就不卖。画画要认真。”
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黄永玉感叹光写小说我活不下去,所以要卖画‘才能养活我.可以别的事不干专心写小说……我定我的价钱,你买不买拉倒,但我能够活下去了。”
相关链接:
①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的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物邮票。黄永玉一口答应。画什么呢?黄老想了好几天,把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伊喔画了出来,以示怀念。伊喔是一只猴子,上世纪70年代一位朋友送的。他很喜欢这只猴子.无论去哪儿,伊喔都会趴在他的肩头,形影不离。最终,中国生肖邮票的开山 之作《庚申年》猴票于1980年2月15曰(除夕)面世。
——《“猴票她爹”——黄永玉》
②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
——韩少功《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永玉对故乡凤凰有过两层遗憾,开始是担心凤凰“没有洗脸”,不够漂亮;后来是认 为凤凰学别人的风格丨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B.黄永玉绘画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比如2017年丁酉鸡年画鸡,黄永玉就采用了逆反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的画。
C.1980年,中国邮政首次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生肖猴票,即《庚申年》猴票,这张猴 票是黄永玉为怀念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一只叫伊喔的猴子而画。
D.黄永玉对市场的认识主要来自亚当,斯密,黄先生认为,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继表叔沈从文为故乡凤凰写过《边城》后,有着浓厚故土情谊的黄永玉也将故乡凤凰 纳入了他的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之中。
B.十二生肖是黄永玉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生肖邮票和生肖月历。“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所展示的即是针对十二种生肖所设计的邮票和月历。
C.黄永玉的生肖作品尽显“黄氏风格”,从绘画本身到画中题写的文字,幽默中带着智慧和讽刺,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D.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开始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 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完毕,前后写了整整40年。
E. 黄永玉与新科技是绝缘的,表现为不玩网络,甚至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所以,黄先生 的信息是很落后的,这也让他的写作和绘画少了很多的干扰。
【小题3】黄永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黄永玉先生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今,春节已经和国庆假期一样成为全民的“旅游黄金周”,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数据看,“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26.4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1.2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出游3次。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在“十三五”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优化,基础资源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中成长为优势产业。

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需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游客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人们更注重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更注重旅游服务品质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

(摘编自光明网《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会咋样》)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资料:国家旅游局)

材料三:

对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来说,目前正在兴起的智慧旅游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游客消费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对整个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前景可观的市场。当前,智慧旅游的需求潜力很大,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给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如何才能让游客更满意?这就需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才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发展应该靠“大数据”说话。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只有灵活地分析、用好数据,根据市场调整相应的旅游产品结构,才能推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智慧旅游的核心应该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旅游APP能为旅游用户制定完美的旅游攻略,包含景区景点介绍、类食信息、行程指南、实用玫略、智能地图等全方位的旅游指南信息和功能。要大力发展旅游定制服务;适应自由行、自助化的旅游需求,为自由行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在旅游途中,旅游APP还可做用户出行的贴身智能导游。还应完善旅游投诉、旅游教援网上处理平台,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有安全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依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通过智慧旅游推动传统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摘编自南芳《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

材料四: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自然观光型景区不同,这些文化旅游景区更注重加强人们对目的地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结,是更具内涵式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随着旅游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对很多游客来说,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单一景点的观光。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为40%。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刹主任李明德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二者日益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成为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全新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量到质的改变,以及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又化与旅游的深度想合与互动友辰,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品,足未来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人文资源皆备,通过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利于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个性化品牌。

(摘编自鲁元珍《文化旅游如何补短板》)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春节旅游成为人们过年的重要选择。
B.“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十三五”期间,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C.随着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的到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
D.材料二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只能从旅游人数、总收入、投资规模等方面加以考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量到质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B.当前国内旅游人数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重视他们的需求比重视入境游客的需求更能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
C.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国成为最具有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国家。
D.只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就能让游客满意。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可能发展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其作者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②作者认为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而且也是一条贸易路线。其实丝绸之路的叫法,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先提出的。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而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在一些路段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③作者并不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它还是一个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舞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自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④丝绸之路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各种人类文明曾在这里竞演。欧亚大陆上,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和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作者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
⑤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得•弗兰科潘为了避开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写出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B.彼得•弗兰科潘在书中用修辞手法精心编排了25章,提示了丝绸之路上流通的并不只是丝绸,金属、香料和玻璃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C.因为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所在,所以如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彼得•弗兰科潘紧扣“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的东方丝绸之路,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
B.本文从丝绸商道贸易线路、展示文明魅力的舞台、获取资源及文化的路径来论证论点。
C.第三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大量的史实来证明古老的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相遇交流成长。
D.全文主要引用彼得•弗兰科潘的观点,在引用的同时也融入作者自己的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选择了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去讲历史,这是对关于“怎么说”和“说什么”历史进行了新的尝试。
B.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贸易。
C.丝绸之路进行贸易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可见,相互交流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D.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如今我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可谓应运而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导演的限制与自由

①导演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近代戏剧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主流派认为,剧本是舞台艺术的基础,导演则是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导演创作,可以发展或充实剧本, 但却不能违背原作的立意与风格。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美国的贝拉斯科、中国的焦菊隐等,都持这种观点。

②也有人认为,导演是现代戏剧的核心,他可以随意篡改或解构剧本,甚至干脆不要剧本,正如他有权设计布景,有权摆布演员,有权使用音响灯光一样.一些先锋派导演或理论家多持这种观点。如果把这种“导演中心”论限制在演出的范围内,还是有道理的,作为某种创新实验,更是无可厚非,但要推行于全部戏剧活动,恐怕就行不通了。

③导演的职责是排戏。作为整个创作群体的一员,导演的基本职责是把剧本搬到舞台上去,使文学形象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舞台形象。而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所以一个导演必须具备广博的社会、历史、人文知识,方能深入发掘原作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其次,导演是演出的组织者。为了把各种艺术成分组织起来,融为一体,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舞台形象,导演必须熟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第三,导演还承担着培养演员的责任。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中心,当然也是导演的主要表现手段。选好演员,往往戏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导演,在排戏当中,能以各种方式启发演员,激起演员的创作欲望,从而大大提高演员的艺术表现能力。现代剧坛上的许多优秀演员,都是在一些著名导演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导演与剧组关系图


④导演艺术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完整和谐的舞台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导演创作不仅受到剧本的制约,而且必须在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可以说,导演是戏剧艺术里限制最多,也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戴着脚镣跳舞。所以,《艺术形态学》的作者莫.卡冈说,“导演是最少独立性的艺术,因为它是其他所有艺术的上层建筑,而它控制其他这些艺术,使它们互相‘迁就’,最终创造出以它们的综合为基础的新的艺术。”

⑤有时候,因为演员、舞台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即使是名家执导,也会把一些优秀剧作给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欧阳予倩先生曾先后三次执导曹禺的《日出》,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1937年2月)是个业余剧团,因为找不到扮演翠喜的演员和做效果的人,不得不删去整个第三幕,结果让专程赴上海观摩演出的曹禺很不高兴,认为它没有体现出原作的立意来。4个月后,欧阳予倩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日出》,就保留了第三幕。为什么呢?因为该团是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聚焦了不少人才,可供导演支使,为其二度划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出大获成功。特别是扮演翠喜的青年演员王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欧阳山尊总管舞美灯光效果,做得也很有层次情调,台口处那面背对观众的空架衣镜和全剧繁复的音响效果,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看后非常满意。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

⑥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导演又是戏剧艺术里表现手段最多,自由度最大的工作.对剧本,他有选择和修改的权力,对演员,他有遴选和调教的职责,对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他有根据整体构思和排演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自由。限制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譬如有些剧本,本身平平,乏善可陈,但是到了优秀导演手里,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排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好戏来。郭沫若的 《蔡文姬》(1959),又是写自己,又是替曹操翻案,主题分裂,台词啰嗦,就连作家本人都说它“很不成熟”。但幸运的是遇到了焦菊隐这样的好导演,焦弱化了作者对曹操文治武功的阿谀奉承,突出了蔡文姬的人生悲剧,刻意追求舞台艺术的民族化,使之成为那个朝代最富创意,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⑦剧本是演出的基础,但不等于演出,演员、舞美、灯光、音响都很重要,但分开了就难以为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的是导演,导演才是舞台演出的真正作者。

(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中的“戴着脚镣跳舞”形象地描述了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处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矛盾状态。
【小题2】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是导演.
B.作者反对“剧本中心”论,而主张“导演中心”论。
C.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受限于剧本、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
D.焦菊隐成功改编《蔡文姬》,说明剧本对导演限制很小。
【小题3】下列对文中“导演与剧组关系图”各种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导演是戏剧演出的组织者,直接管控监制。
B.舞美包括布景、道具、灯光和效果四要素,
C.舞美的质量由技术指导负责,与导演无关。
D.舞蹈是由导演做领舞和舞蹈演员共同完成。
【小题4】第③段提到“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请以高中教材中学过的剧目为例进行分析。
【小题5】第⑤段论证了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