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妞放羊

刘庆邦

太阳升起来,草叶上的露珠落下去,梅妞该去放羊了。梅妞家的羊只有一只,是只白白净净的水羊。他们这里不把母羊叫母羊,叫水羊。水羊栓在石榴树爬出地面的树根上,梅妞刚去解绳子,水羊像是得到信号,就直着脖子往外挣,把绳扣儿拉得很紧。一个水羊家,不能这样性子急!梅妞不高兴了,停止解绳扣儿,对水羊说:“你挣吧,我不管你,看你能跑到天边去!”水羊果然不挣了,把绳子放松下来。水羊还自我解嘲似的低头往地上找,找到一根干草茎,用两片嘴唇拣起来,一点一点地吃。梅妞解开绳子,牵着羊往院子大门口去了。

梅妞放羊是在村南的河坡里,那里的草长得旺,长得嫩,种类也多。她牵着羊登上高高的河堤往下一看,就高兴得直发愁:满坡青草满地花,俺家的羊哪能吃得赢呢,这不是成心要撑俺家的羊吗!她对羊说:“羊,羊,吃草归吃草,不许吃撑着,吃撑了肚子疼。”羊拐过头看看她,像是把她的话听懂了。

羊光吃草不吃花,红花不吃,黄花、蓝花也不吃,一吃到有花朵的地方,羊的嘴就绕过去了。羊的牙齿很快,大概比剪苹果枝用的大剪刀还快,羊嘴经过之处,参差不齐的青草就被“修理"平了。而草平下去之后,那些剩下的各色花朵儿等于被高举起来,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颤动,格外显眼。梅妞不明白羊为什么不吃花,难道这只羊是一个爱花的人托生的,一见到花就嘴下留情了?她采了一朵小白花,送到羊的嘴边,要试试这只羊到底吃花不吃花。她说:“羊,这花甜丝丝的,很好吃,你尝尝吧!"羊用鼻子嗅了嗅,没有尝花,接着吃草。再看羊时,梅妞的感觉大不一样,她看羊的眼晴,越看越像人的眼蜻;羊的眼圈湿润,眼珠有点发黄。羊的眼神老是那么平平静静,温温柔柔。看来任何人的眼睛也比不上羊的眼睛漂亮,和善。

水羊是爹从三月三庙会上买回来的,爹把羊一领回家,就交给梅妞了,说羊肚子里有羔儿,千万别碰着羊的肚子,也别让羊跑得太快。爹给梅妞许了一个愿,等羊生下羔子,等羔子长大卖了钱,过年时就给梅妞截块花布,做件花棉袄。梅妞长这么大从没穿过花棉袄,每年穿的都是黑粗布棉袄。她做梦都想穿花棉袄。羊羔儿是梅妞的希望,花棉袄是梅妞的念想,梅妞把希望和念想都寄托在羊肚子上了。

羊下羔儿是在一天早上。那天早上天气很好,桐树上喜鹊叫,椿树上黄鹂子叫,院子里鸟语花香,喜气洋洋。爹在院子里扫地,娘在灶屋里做饭。梅妞听见羊叫了一声,叫的声音很大,不似往日。她往窗外一看,见羊已躺倒在地上。她以为羊生病了,刚要跑出去看究竟,见爹已过去了,娘也从灶屋跑出来了。爹对娘说,羊要下羔儿了,要梅妞她娘赶快去熬一锅小米汤给羊喝。当地有规矩,羊下羔儿,猪生崽儿,未出嫁的闺女是不许看的。梅妞知道规矩,不出去看。羊的叫声越来越大,简直有些凄厉。梅妞隔着窗棂看见,羊每叫一声,屁股就往上抬一下。她知道,一定是羊疼得受不了才这样叫法。她很替羊担心,胸口怦怦乱跳。她不敢再往窗外看,手捂胸口退回到床边坐着。她在心里默默地替羊念话,孩子孩子疼你娘,羊羔儿羊羔儿快出来……念着念着,不知为何,她鼻子酸了一下,眼圈儿也红了。

等水羊把羊羔儿全都生出来后,爹才喊梅妞出去看。爹的声调透着高兴,说:“梅妞,咱家的羊生羔子了,生的是龙风胎,一只小水羊,一只小骚胡,——你快来看!”

两只羊一天天长大,大口大口吃草,吃得膘肥体壮,一身银光,临近春节,爹要把小羊牵到集上卖了。梅妞舍不得,搂着小羊哭成了个泪人儿。可爹还是背着梅妞把小羊卖了,也没有给梅妞买做棉袄的花布,却背回一只半大的猪娃子。猪娃子长得很丑,比猪八戒还丑,梅妞看一眼就够了。爹一把猪娃子放在地上,猪娃子就扯着嗓子大叫。猪娃子叫得也很难听。

爹只给梅妞买回一块包头用的红方巾。爹说,卖羊的钱买了猪娃子就不够截花布了,等水羊再生了小羊,等小羊再长大,等他把小羊再卖掉,一定给梅妞截块花布,做件花棉杖。

梅妞没说什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放羊。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升起来,草叶上的露珠落下去,梅妞该去放羊了”,开篇自然得如日出日落、花谢花开一样,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羊的眼圈湿润,眼珠有点发黄。羊的眼神老是那么平平静静,温温柔柔。”写出了羊的眼光的特点,以及梅妞对羊特殊的感情。
C.小说善于刻画人物语言,语言个性化。梅妞爹在羊生了羊羔儿时说“一只小水羊,一只小骚胡”展现了梅妞爹带有乡土气息味儿的语言特点。
D.小说语言质朴纯美,画面自然唯美,笔调细腻入微,情节曲折紧张,架构了人与羊之间的桥梁,演绎了世间纯洁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中三次写梅妞与羊的“对话”,分别表现了梅妞怎样的心理?
【小题3】小说结尾写道“梅妞没说什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放羊”。这个结尾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6 06: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科学家与明星

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影星黄晓明那场高调奢华的婚礼备受非议。有人搬出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陈年论调,感慨“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

我们当然可以奉劝一些明星在私生活上注意社会观感,也可以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钻研学术的科学家呼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是,即使媒体大可不必无限制炒作明星婚礼,让所有记者都弄明白青蒿素的来龙去脉也不现实。首先两者不矛盾,其次两者不可比。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然而,“戏不如娼”“戏子不入下九流”的老旧思想,依然如幽灵一般,时不时地出现在媒体上。但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

评价文艺工作者的首要标准是作品。一个很久没有作品问世的明星,通常会很快淡出人们视野---即使制造再多绯闻,走再多的穴,结再多次婚,也无济于事。然而,娱乐界是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们在消费明星私生活的同时,也确定了他们的市场地位。黄晓明的财富多寡是由他在影视界的地位决定的,而这种地位的取得与其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市场机制对一个演艺工作者的回报,并没有太大的不妥。

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则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科技领域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什么是好,什么不好,隔行如隔山。可能很多百姓宁可去问江湖郎中,也没兴趣关心屠大科学家的论文,但这不妨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得到专业认可,并在更大范围内造福人类。

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PK,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但是,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屠大科学家的科研项目放在市场上,论斤卖能卖多少钱?更进一步思考,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甚至不让网友围观“黄晓明们”的婚礼,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涂洪长、刘旸)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2016/2/15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屠呦呦一句“诺奖奖金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笑谈让许多人搬出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陈年论调,同时屠呦呦也感慨“科学家的一生努力不敌明星一场秀”。
B.那种将诺奖仅仅等同于一笔奖金和那种将诺奖奖金与婚礼花费简单相提并论者可能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屠哟哟获奖与黄晓明的婚礼并不矛盾。
C.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所获得的绝不应该仅仅是一笔诺奖奖金,当然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这样的一种“获得”。
D.屠呦呦的奖金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说法,可能是吐槽诺奖奖金太低,还可能是指控北京房价太高,究竟是什么,我们不清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即使不去正视黄晓明自辩所称其婚礼花费大多来自商业赞助,既使他真的挥金如土、花费奢靡,只要他没有浪费公帑,只要他一切行为均属合法,那就没有错。
B.市场机制对一个演艺工作者的回报体现在了黄晓明这场婚礼上。黄晓明的财富多寡是由他在影视界的地位决定的,而这种地位的取得与其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C.这个世界既有屠女士这样潜心研究的学者,亦有黄晓明那样娱乐公众的明星,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他们不必构成相互PK乃至互证对错、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赞颂屠女士的贡献,与容忍黄晓明的“张扬”并不矛盾。
D.作品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很久没有作品问世的明星,即使制造再多绯闻,走再多的穴,结再多次婚,也无济于事,甚至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结合当下,虽然越来越多的百姓热衷于娱乐圈,但不会妨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得到专业认可。
B.从评判标准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出屠呦呦获奖与黄晓明婚姻并不矛盾的结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评定准则,而科技工作者的评判标准不能全看市场。
C.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这种对比蕴含诡辩思想。我们期盼公共舆论勿因某种狭促拉低了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D.出现科学家与明星收入比较的闹剧,不仅与当下市场机制和行政策略有关,还与各界工作的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

①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经济学视角诠释语言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以追到著名经济学家马尔沙克。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

②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结构主义语言大师索绪尔就定义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是,仅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理解语言交际过程的程式“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是不够的,它忽视了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所具有的产业特征。语言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经济理论是对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话,那么,人类相互作用中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便是自然语言。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诠释语言,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更重要的应用价值。

③目前理论界对语言产业的定义还没有清晰地提出来,语言产业的研究少之又少,但这一问题十分重要。语言产业是这样一种生产和服务活动,他主要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从微观上讲,各种语言类产品能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满足个人多层次的经济需求。从宏观上讲,各类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据格林统计,英国就凭借着强大的英语产业,源源不断从各国获益,每年可以从中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语国家每年可以获得170亿至180亿欧元的收益。

④语言产业外延很广,大体可以包括语言推广、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康复、品牌命名、计算机语言,以及对于以上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各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会出现具有本民族或者区域特色的语言产业。

⑤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什么是文化产业?有众多学者给予了定义,但都大同小异,例如有学者这样定义: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包括报刊杂志业、影视音像业、出版发行业、旅游观光业、演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会议展览业等等。从文化产业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所衍生出来的职业基本上都与语言有关,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载体,语言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产业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比如说好莱坞的电影行业,能够占领全球市场,主要于其语言的强势和语言产业的发达。

⑥许多教育活动及其硬件的生产,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组织,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教育产业,包括一些教育机构本身的企业化运作,为教育提供各种服务和各种硬件产品的企业以及非企业化却已市场化的教育活动等。由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说,语言和语言产业是教育和教育产业的基础,语言教育产业本身就是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语言产业的一部分。语言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因此,语言产业的业态支撑点是教育。语言产业尤其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以及语言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教育产业的发展。

⑦“语言经济”比“语言产业”的外延要广,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活动的核心部分,但非全部,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并非所有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框架内,语言经济也是如此。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当然密切相关,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因素作为表征变量,用经济学的工具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语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语言的经济力。因此,可以认为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⑧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产业发展迅猛,比如,2008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总额达到84亿欧元,未来若干年将每年至少增长10%,语言产业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长产业之一,预计到2015年欧盟语言产业营业额将达165亿至200亿欧元。

⑨目前我国有总体的语言规划和一些语言战略措施,但还没有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应尽快统筹相关部门和组织有关领域的专家,制定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的、指导性的、有配套措施和政策的语言经济战略或语言产业战略。

《光明日报》(2012年03月02日)

【小题1】给第①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上下文解释其字义。
溯 字音:_________。 字义: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细读第⑧段,简析其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题4】阅读第⑥段,概述其中“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的相互关系。
【小题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
B.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语言产业的内涵。
C.本文论述了经济学视角下语言应怎样发展。
D.语言产业基本上决定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
【小题6】联系生活中语言经济或语言产业的具体实例,选取文中的某一观点发表评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丽中国”不能雾霾重重

①1978年以来,中国______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____持续30年以上时间9%的年均GDP增长率也超过了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时间。显然,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②但是,超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早在200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写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尖锐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 一8%.但这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源消耗、尤其是对环境因素影响巨大的能源消耗一直处于“亢奋”阶段。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第一。研究表明,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物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数倍。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自然界已经不断发出警报:荒漠化扩展、耕地流失、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加剧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正在、或者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③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有关。而各种排放污染物与GDP密切相关。GDP首先造成制造业的一次和二次污染,特别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排放的污染物成倍增加就难以避免。各种排放污染物也与GDP和收入增长有关。当收入随着GDP大幅度上升的时候(当然是好事),生活消耗也大幅度递增,甚至超过了收入增长。例如,在中国,2012年与2002年相比,GDP增长了1.5倍,而汽车生产和销售同期几乎增长了5倍。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在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的时候,雾霾就难以避免。此外,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功率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热度与冷度越来越离谱。这些与GDP密切相关的能量消耗和同步的污染排放,必然要受到自然界的警告甚至惩罚。

④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史。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类对自然界“改变”越来越多——人类甚至试图控制自然来为自己服务,但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正以新的形式出现(例如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短缺”和“疾病”),自然界对人类欲望的限制客观存在无法改变。自然界熵增现象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才能维持人类社会长久发展。

⑤近年来中国在力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和行动方式上真正行动起来,否则将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改变社会发展的观念、要真正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之根本。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甚至脑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但是,科技进步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式上,特别值得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⑥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新认识。中国是否应该、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去做这个价值链低端的“世界工厂”,值得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研究、论证;另一点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问题。现在许多产业在“调结构”的大旗下,正不断向西部转移。而这些产业为东部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东部地区环境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如果不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西部地区未来就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一旦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像现在的中、东部一样雾霾连连,将十分可怕。

⑦“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

【小题1】根据文意,可依次填入第①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D.只有 才能
【小题2】第②段中“亢奋”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持续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B.自然界发出的警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负荷极限。
C.从雾霾的成因看,除了天气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与GDP密切相关。
D.科技进步在将来可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的。
【小题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美丽中国’,绝不能雾霾重重”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意,概述中国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从哪几方面做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雨 夜
靳以
摇曳着的灯光下,叶子露着温柔的绿色,好象那碧翠将随着雨滴从叶子尖流了下去,平坦的路上,洒满了油一样的雨水。
和友人共用了晚餐,正自想走出来,方才的大雨就起始落着。嘈杂的雨声,冲满了屋子。我一面说着:真没有想到,下了这么大的雨,一面就把窗赶紧关上了。
“还有什么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怕有人在等着我。”
“夏天的天气象人生,变幻无常的,这一阵虽是下着这么大的雨,等一下就许完全停了,或是飞起细雨来。”
“雨夜总是美丽的。”
友人悠然地说,象是这景物又引起他青年时节的诗人梦。
“也许是不幸的。”
我似回答似不回答地说。
“×先生,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要这样说呢?”
“把我留在这里,不是一件不幸么?”
于是她笑起来了,她的笑声是那么清亮,好象我能看见那两排白亮的牙齿。可是我后悔了,我问着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过往的情谊不应再凭记了,我该和他们离开。
正巧在这时候,急雨停止了,细细的雨丝在空中飞着,我就说我想回去了,怕的是过一阵又要有大雨下来。
“那么就请有空的时候到这边来坐吧。”
“好,好,将来我会来的。”
一面应着一面却逃出了他们的家,横飞的细雨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的心才觉得难有的清凉。
“我再也不能到他们那里去,我们中间的距离太远了。”
高大的车摇摇晃晃地来了。我走上去,向着上一层,那里没有一个人,我就独自傍了车窗坐着。
一路上没有一个人上来,尽是自己忍受着车的颠动,心又象是不安起来了。
我所要走的又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
过了居住区,便是繁闹的市街了。窗橱仍是辉煌地明了灯,或是红的,绿的,紫的霓虹光,昂然站立着的模特像是也无力地垂下了头,披在肩上的纱和缎,要从那上面溜下来似的。
“我厌烦了,我要到外面走走去,那怕是落雨的天。”
它们好象这样叫着,可是它们只是兀然站在那里,不能移动一步。
路上的车少得使人疑惑了,谁能信这是最繁闹的街路呢?谁能相信这地价一方尺就值万呢?是的,这个城市是只相信大言和虚伪的,说真话和给人真心看的是稀有的傻子。这样的人该走回他所自来的地方。
走着那座桥,一条美丽的河在下面过去了,那美丽是没有法子写得出的,要一个人的我突然象是痴呆了似地说着:
“你看,这河多美。——”
我立刻就意识到在这上面我没有相识的人,即是不相识的人,也没有一个。
看到夜间美丽的河水,就想到了日间所看到水面上的污秽和成日成夜地小工淌流着的汗水。是的,河水也许要有一点腥咸的味了。
到了我所要到的停站,我走下来,顺着路走去。我连头也不抬一下,急匆匆地走着自己的路,不久我就折入了一条较阴暗的巷子。
雨水使这条巷子的石子路中积着泥浆,在暗澹的灯光下,看到蜷曲着身子,偎在路的两边的尽是一些没有家的人。他们好象还能安然地睡眠,虽然雨水打在他们的身上脸上。
我的心在战抖,好象地上的污泥涂到那上面。我的心中想着:
“如果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没有能遮风蔽雨憩宿的地方,风雨霜雪的日子,要躺在这里度着每一个夜,我,我该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过了这条巷,我的住处也在望了。为了不惊动二楼的友人,我轻悄悄地爬上三楼,我那寂寞的屋子正自寂寞地在那里等着我。
【小题1】文章叙事以“雨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它们好象这样叫着,可是它们只是兀然站在那里,不能移动一步”句的内涵。
【小题3】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我”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我”急匆匆地赶回去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梁衡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块跨4省边区近五十个县、一百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根据地内经济繁荣,教育免费,“隔日有肉吃”,还发行了股票。但是,由于当时中央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厄运降临。中央红军西去前,他被命率孤军北上,全军覆亡已成定势。  
兵败后,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这样,他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一美国记者报道:“(在场的人)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之人的尊敬和同情。”
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越狱需要外应,可是他接不上关系,眼见,每天都有一批批的战友被拉出去枪毙,他由孤军更又变成了孤身。他只好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居然小有成功。虽不能越狱,但这些人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十二篇文章、著述,共十三万六千字。我们可以算一下,他1月底被捕,先是被来回转移示众,3月中旬才相对安定下来,到8月6日就义,大约一百三十天。这期间仍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无任何资料,又要防敌突然搜查(有几篇化为小说,他化名祥松)。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
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方比之文天祥,实不为过。
现在我们重读他的狱中文稿,提到最多的是“死”,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当然,和死相对应的还有“生”。为谁而活,怎样活。这是抢分夺秒,在敌人的屠刀下书写的一部生死书,一篇人生解读录。
读狱中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同室中还有独臂将军刘畴西等三个红军高级干部,他们吃饭、下棋、谈天、写文章。“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砰的一枪,或啪的一刀。我们常是这样说笑着。”他们准备好了临刑前呼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打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
读狱中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明知是死,也要飞蛾扑火,以身殉国。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 “中国农村的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农民造反是必然的,到年关时,常主动催促地下党举行暴动。
读狱中稿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敌人押方志敏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时,引述一美国记者的报道,侧面烘托方志敏毫无畏惧的形象。
B.方志敏想越狱,但是没有外应,而战友一天天减少,他只好去做敌方人员的工作,成功地把自己的手稿送出监狱。
C.方志敏的手稿五年后送重庆的党机关,叶剑英读后赋诗,将方志敏比作文天祥,表达了对方志敏的赞颂之情。
D.方志敏和狱中的一些红军干部准备临行前呼喊口号,但被敌方知道,敌人故意不打开方志敏的镣铐而行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方志敏创立红军队伍,开创根据地立下的功劳,反衬出中央的“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损失。
B.本文多处直接引用方志敏文稿里的叙述,不仅可以弥补自己直接掌握素材的不足,还可以增加叙述的真实性和文采。
C.第三段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记叙了方志敏在狱中坚持斗争和写作的情况,从而使表达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D.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在记叙了方志敏最后七个月里的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探讨了方志敏怎样对待生与死的问题。
E. 最后三段形式上采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同时在内容上,这三段构成并列关系,层次分明。
【小题3】本文主要表现了方志敏的哪些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