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孩子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往的亲子阅读,主要是针对上学的孩子,而如今,亲子阅读的范围已扩展至学龄前儿童,甚至几岁的小娃娃。因为“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字阅读,还包括图画等非文字阅读;亲子阅读有朝着更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有些家庭并没有阅读习惯,可看到别的家庭都进行亲子阅读后,便盲目跟从,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后,由于选材、方法、指导等欠妥,不仅阅读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孩子没有获益,反倒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摘编自刘天放《奠让“亲子阅读”流于形式》)

材料二:

(摘编自“家长帮·阅读”)

材料三:

一些家长对亲子共读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共读就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将共读等同于学算术、学认字、背唐诗、背英语单词,过早将孩子带入应试教育模式,这样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烦恼。实际上,阅读是一扇窗口,亲子共读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家长要避免将急功近利的情绪带到共读中。亲子共读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而要放眼长远,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品质。

亲子共读也无须拘泥于场所和环境,不是待在家里才能进行亲子共读,要带着孩子大胆走出家门,多参加阅读活动,多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阅读产生更美好的感悟。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会使亲子共读更有效率。亲子共读贵在坚持,需要家长多用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会冷了孩子的心,还会给他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不好影响。

(摘编自胡蔚<亲子共读贵在用心》)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教授凯瑟琳·斯诺说,大量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亲子阅读来弥补。

在美国,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除了家长态度积极,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凯瑟琳·斯诺说:“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哈佛教授:亲子阅读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阅读习惯不好(每天阅读不足半小时)的家庭,孩子日阅读时长普遍较短,这表明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作用不容忽视。
B.家长进行亲子共读,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上,为了拓展知识界限、提升能力的也比较多。
C.对于亲子共读的内容,家长的选择多倾向于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认可老师的推荐,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
D.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较少考虑为学科(如语文、英语)成绩提升打基础,为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制定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也不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亲子阅读中,书的介质作用和阅读的纽带作用相结合-再加上形式多样化,使得亲子阅读范围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
B.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影响很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而对独立思考等有影响-
C.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而通过亲子阅读可以弥补其中大概六成的差异。
D.儿童的早期阅读需要家长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美国在后一方面做得较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值得中国社会借鉴。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具体事情和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10:5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吸引网民高度关注。
2017年10月,FAST首次发现2颗新脉冲星,这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12月,FAST再次发现3颗脉冲星并获得国际同行确认。科普搜索数据显示:10月至12月期间,“天眼”FAST的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两次于10月11日和15日达到峰值,指数累计为35.9万。百度资讯指数显示,“脉冲星”率先于2017年10月11日经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一周后(17日)到达峰值,带动“中子星”成为科普舆情焦点;随后“天眼”于12月再次发现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的概念在二次传播中逐渐普及,科技报道和科普作品屡次提及的“暗物质”迅速蹿红,表明网民对“天眼”工程背后的科学认知更加深入。
(选自《2017年度报告——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材料二

2017年科普主题搜索指数环比增长
(数据:百度指数)
材料三
以“科普中国”为统领的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深入推进,一大批有志于从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组织、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热情。但另一方面,科学普及的手段、方法也需要改善,同时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向纵深发展。如果不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很多人在面临新技术的时候可能会手足无措。如果公众对新技术不适应或者不熟悉,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被时代抛弃并产生某种自卑感。一些人对新兴科技的发展不理解,部分原因正是如此。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工具性价值之外,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即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技,这样做不仅在于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还在于让科技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而实现工具性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结合,就需要下力气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这种普惠不仅仅是用上科技发展的成果,还应该有对科技发展成果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相应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相信“旧时王谢堂前燕”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应重视加强科学普及,特别是针对各种新科技、面向基层公众的普及,只有这样才可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选自《科技日报》2016年3月18日,王大鹏《科学普及的方式也要科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与医疗成为2017年科普搜索指数增长引擎,处在2017年科普主题搜索指数增长的首位。
B.主题搜索指数增长排序依次为航空航天、前沿技术、食品安全、气候与环境、能源利用、应急避险和信息科技。
C.与2016年相比,2017年健康与医疗、航空航天、前沿技术和食品安全主题搜索指数排名上升。
D.气候与环境、能源利用和信息科技主题搜索指数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0.59%、-1.29%和-7.28%。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眼”FAST的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两次达到峰值的时间与媒体两次报道FAST发现脉冲星的时间节点有关系。
B.“中子星”成为科普舆情焦点,“射电望远镜”的概念逐渐普及,表明网民对科学有深入研究。
C.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方法的普及与传播,有利于百姓了解科学知识,并实现把科学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生活。
D.针对各种新科技,面向基层公众开展科普工作,能使他们懂得科技发展成果的内容并接受该成果。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进行科普工作,在进行科普工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B.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C.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D.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即使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亦未必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做到了“仁者不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小题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艺术的,写字是实用的,从根本上讲,书法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B.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C.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书写时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是有序的。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家对写字要求精益求精,他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这与拣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C.汉字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D.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都用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增加艺术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玫瑰花的“所指”是爱情;那么,文字的“所指”是文字符号背后的含义,“能指”是它作为文字符号的形态。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具有独特魅力,也许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但是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C.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D.如今,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小题2】综观全文,文章结尾句中大米的“恩典”包括哪些?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