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主持人]:三位老师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文学以及电子设备的移动阅读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呢?
[陆天明]:我肯定用手机阅读,但是我一般不阅读网络上的小说。为什么呢?如果说得刻薄一点,以我剩下不多的时间再去阅读这些东西有点可惜,大量的网络文学,我说得坦率一点, 它不是文学,它很难进入我们所认为的文学的境界里去。现在有大量为挣钱而没有底线 的网络写手们,这些东西怎么让它更好的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服务,更好的为提升下一 代人的精神境界来服务,值得我们各方面来考虑。
[刘庆邦]:网络文学,我自己也很少看,我要时间要写自己的东西。因为网络有海量的东西,我没 有时间看。但是有一次我不得不看,因为我参加网络文学评奖,我就硬着头皮看了,因 为要投票嘛,感觉这些作品大部分还是不行的。
[主持人]:这个不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刘庆邦]:文学是创作的,网络文学是制造的,它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产物。网络文学是娱乐化的。 我们的传统文学,是严肃的文学,它是让人思考的,是赋予它思想的,这是一个很重要 的区别。网络文学,他们自己说,打工者下班了以后,很辛苦,看完一乐,他觉得是消 遣,网络写手得到点击率,赚到钱,他觉得他就完成任务了,他说我从来没想过把我的 文学留下来、传下来,他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这种写作动力和达到的效果,都是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
[黄传会]:文学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网络文学,肯定不讲究语言 的,它不会说一句话给你做推敲的,所以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快餐文化。我有一点忧虑, 这些年轻人看着网络文学长大,他对中国的语言是缺少真正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读书 还是要读经典的。
[刘庆邦]:会影响一代人的审美趣味,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读传统或者经典也好,主要是为了提高 和保持我们的审美趣味。但是大量的网络读物不但不会提高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反而会 导致审美趣味下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主持人]:我们以前总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按照刘老师的观点,这样下去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陆天明]:这就是网络带来的负面作用,他无所顾忌地表现他最丑恶、粗暴的一面。
[主持人]:说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还有一个,在现在移动终端的阅读时代,我们是一种碎片化 阅读,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问题。
[陆天明]:读书要系统化,系统地接受一些东西,才能形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现在碎片化以后 就没有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再加上极端市场影响,确实会影响 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刘庆邦]:浅阅读和深阅读一个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思索的阅读,一个是思索的阅读。 浅阅读,它就是不思索的,读过了就拉倒,这种读会让人越变越懒,因为读是为了获得 信息,或者为了猎奇,为了娱乐。深阅读是一种参与创造的阅读,读了以后要思索的, 要创造性的,这是不一样的。浅阅读现在比较盛行,盛行的结果就是使大家都不思索。
[主持人]: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于这种越来越慵懒的状况,习惯于不想读那么沉重、深厚的东西,习惯于放松、娱乐?
[刘庆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非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来越追求共性,他的生活出现了同质 化,比如人的服饰、穿戴、生活方式,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共性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 浅阅读的一种暗示,生活表面上是复杂的,实际上大家都在追求共性,叫同质化的一种 生活。以前没有这种,但生活都是有个性的,是这样一种状况。
[黄传会]:前一段时间有“葛优躺”,懒散,我也觉得是挺可怕的事情。我记得有一个资料,抗日战 争爆发前,当时日本派了很多特务到中国来搜集情报,他们在江南听,当时我们民族危 机,江南很多市民拉着那种很哀怨的二胡,特务回去说这个民族没有希望了。为什么? 整个民族非常消沉、哀怨,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所以,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文化情报。一个民族沦陷,精神状态是哀怨的、忧愁的、抱怨的。我们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 很懒散,但这是情绪的一种警告。
[陆天明]:光追求物质享受,缺失精神追求。大家不相信有精神、有信仰、有理念这个东西,无论 是浅阅读也好,还是深阅读也好,一个民族不再为明天或者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去做什么事情的话,它持久不了,肯定持久不了。对作家也应该提出这个问题来,作家在这一点 上,我想也应该做一点事情,通过自己的姿态、自己的为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作 状态和状况来为改变或者升华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还是可以起作用的。
(节选自人民网视频访谈《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文字稿)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络时代文学遭遇了快餐化、娱乐化、市场化的挑战,材料中的受访者认为阅读这些网络文学是浪费生命,会钝化文字敏感,让人和社会堕落。
B.网络文学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形式,也不会有经典文学那样的内容,但是却可以有超越经典文学的阅读受众数量。
C.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个性,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慵懒,其实这和网络文学的推波助澜 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D.网络时代人们也有大量的阅读,但沉浸在网络文学的阅读范围之中,不可能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
【小题2】(小题2)在材料中,受访者们围绕文学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根据材料概括。
【小题3】(小题3)在受访者看来,作家在网络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请根据材料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10:1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把握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经济发展新动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概括地说,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集聚创新人才和企业家等创新型主体,建立激发各种要素活力的制度机制。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中出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作为区分新旧动能的基本标准;必须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旧动能转型升级和新动能主导发力都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其中,动力变革就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问题。

立足发展阶段和本地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旧动能不断减弱,而新动能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解决新旧动能“青黄不接”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规律,积极作为,衔接好新旧动能转换,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避免因动力机制错配阻碍经济向更高发展阶段攀升。各地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动态调整。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找出本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定位、重点、难点、优势、劣势、突出短板、可借力处等。其次,加强系统谋划,找到突破口和具有带动性的关键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在具体操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法,确保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走样,不出现重大偏差。

(摘编自魏士国,王小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新动能则完全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B.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解决好目标导向、创新人才集聚、制度机制建设等三方面的问题。
C.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涉及“质量、效率、动力”三项变革,要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
D.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认识和把握规律,避免阵痛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论述了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注意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B.文中运用“无中生有”“有中出新”“青黄不接”“加减乘除”等词语,使论证语言准确凝练,生动形象。
C.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三个文段都是先阐释概念,再指出解决路径,并将新旧动能特征的对比贯穿始终。
D.文章末尾就各地如何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给予了指导,论证层次清晰,富有逻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动能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付出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农业生产不存在此种情形。
B.要想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既要打造经济新引擎,又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C.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D.如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进行动态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甚至走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手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暗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又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用补好的盘子舀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一阵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小摊上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的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的补锅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又被老罗头听到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阵急火攻心,老罗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详实、细腻,这既表明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B.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让老罗头心中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难以面对自己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状。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们的闲聊而使老罗头一命呜呼,小说主要想借此表达人言可畏的主题。
【小题2】文章写儿子收购铁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小题2】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小题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春节已经和国庆假期一样成为全民的“旅游黄金周”,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数据看,“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26.4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1.2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出游3次。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在“十三五”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优化,基础资源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中成长为优势产业。

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需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游客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人们更注重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更注重旅游服务品质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

(摘编自光明网《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会咋样》)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实际数

2020年规划数

年均增速(%)

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40

64

9.86

入境旅游人数(亿人次)

1.34

1.5

2.28

出境旅游人数(亿人次)

1.17

1.5

5.09

旅游业总收入(万亿元)

4.13

7

11.18

旅游投资规模(万亿元)

1.01

2

14.65

旅游业综合贡献度(%)

10.8

12

-

 

(资料:国家旅游局)

材料三:

对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来说,目前正在兴起的智慧旅游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游客消费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对整个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前景可观的市场。当前,智慧旅游的需求潜力很大,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给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如何才能让游客更满意?这就需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才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发展应该靠“大数据”说话。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只有灵活地分析、用好数据,根据市场调整相应的旅游产品结构,才能推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智慧旅游的核心应该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旅游APP能为旅游用户制定完美的旅游攻略,包含景区景点介绍、美食信息、行程指南、实用攻略、智能地图等全方位的旅游指南信息和功能。要大力发展旅游定制服务;适应自由行、自助化的旅游需求,为自由行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在旅游途中,旅游APP还可做用户出行的贴身智能导游。还应完善旅游投诉、旅游教援网上处理平台,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有安全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依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通过智慧旅游推动传统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摘编自南芳《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

材料四: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自然观光型景区不同,这些文化旅游景区更注重加强人们对目的地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结,是更具内涵式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随着旅游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对很多游客来说,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单一景点的观光。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为40%。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二者日益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成为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全新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量到质的改变,以及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想合与互动发展,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是未来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人文资源皆备,通过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利于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个性化品牌。

(摘编自鲁元珍《文化旅游如何补短板》)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春节旅游成为人们过年的重要选择。
B.“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十三五”期间,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C.随着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的到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
D.材料二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只能从旅游人数、总收入、投资规模等方面加以考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国内旅游人数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重视他们的需求比重视入境游客的需求更能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
B.智慧旅游对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游客来说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C.要让游客满意,就需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
D.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国成为最具有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国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可能发展方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小题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