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6年,陈可之的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在业界引起轰动。为了这幅作品,他整整十个月没有出过门,仅查阅各种传记、资料、草图就花了三个月,创作用了七个月。他自嘲:关禁闭十个月。
作品中的朱徳是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深化、锤炼创作出的形象,没有原图。“画好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他,而且你要和他同处一个时空,身处他的位置,懂他。”陈可之说,他研究了朱德的大量资料,还是觉得不足,他希望画里面有情节,但是并不像军事画一样突出历史事件,而是解读朱德这位风范高尚人物的人性的光辉。从朱德个人身上体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程,以及他们这代人从土地上成长起来,抱有悲悯情怀的慈悲心肠,抛弃了个人的享受和追求,为了理想和大爱而奋斗的一生。他说:“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格,他的大舍,他的大爱,他的大善。”
画中的服装道具,陈可之都煞费苦心,关于朱老总的派克笔,帽子上的国民党党徽等细节表现,均是一一作了论证,拿到物件后方行笔。作品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肖像画,是因为它是运用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创作出来的。关于朱德同志的肖像画不少,但作为创作型的肖像却尚属首幅。
“油画最能有力表现民族历史。”从踏入画坛伊始,陈可之就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创作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人文历史题材巨作,创作出时代的艺术精品。
1984年,陈可之完成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1987年在中国油画史第一次全国大展上获“中国油画奖”。油画取景为很荒凉贫瘠的地方,延安鲁艺两个学员在延河边写生,***路过弯下腰看。陈可之没有处理成高大上的模式,而是画出朦朦胧胧的天气,淡淡的阳光刚出来的感觉,回到很朴素的场景,突出人性的东西。他的作品总能以耳目一新的格调跃然画上。
2003年,陈可之用3年多时间,率领团队主创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其间,他接触100多名大轰炸幸存者了解真相,拜访了众多的历史专家,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入了解。那些创作的日子,连续地作画,陈可之画得手脚都肿大了。《重庆大轰炸》动人心魄,获得日本广岛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陈可之认为,生活的原色,是不需要任何矫饰的美。“从现实的景致中切割某个形象,或者解密哪块断面,时常成为我冥想的问题。”陈可之说。
作为油画家,陈可之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能写各种书法字体,这在油画家中是不多见的,更难得的是他将中国书法融入油画画面,且画面格局浑然一体,气韵浩然,别开和谐新局。在陈可之的系列人文历史画作里,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融汇成其新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样的艺术风格是陈可之蜚声中国画坛的标签。在油画《中华英雄邓世昌》中,西方油画的光影色彩,中国书画的落款格局,烟雾中有中国水墨文化的影子,虚实结合,浑然天成。
当今画坛,画家多,匠人少,那种沉下心来做艺术的匠心独运,在出名后并不容易保持。活动很杂,各种名头很响亮,但是时间有限,能用在艺术钻研上的时间就会被挤掉。陈可之认为他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与思考,所以虽然成名甚早,但是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记者问,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名气和作品的推广。陈可之表示,会,但是若与潜心创造艺术的高度相比,艺术状态和创新水准错失,那才是更大的遗憾和损失。
(摘编自《为画而生——访当代名家陈可之先生》)
相关链接:
①社会呼唤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在陈可之的作品里读到和感到他对时代的忠诚。
(摘自《范增与陈可之会见速记》)
②当今社会十分缺失一种“鲁迅精神”,这让我们更加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梦想与生命的号子喊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开拓的旋律,中国人需要这样的声音。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出力)。
(摘自陈可之《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可之看来,要画好一个人,不能只是了解、研究有关其人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解读其人的风范与人格等。
B.陈可之的《朱德总司令》是有关朱德同志的首幅创作型肖像画,它运用了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
C.陈可之在充分了解真相、走访专家的基础上,率领团队主创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获得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D.陈可之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擅长各种书法字体,并将书法融入油画画面,因此他的油画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陈可之为了创作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而把自己关禁闭十个月,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无旁骛、执着沉潜于艺术世界的人。
B.陈可之创作《朱德总司令》,对于老总的派克笔,对于帽子上的党徽等细节,都要一一论证,可见他遵规守矩的态度。
C.陈可之的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取景朴素,虚实相生,突出领袖人物的人性美而力避“高大上”模式,别具匠心。
D.陈可之的人文历史油画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与他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E. 陈可之虽然创作成果丰硕,成名较早,但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这表明他具有清高孤傲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小题3】陈可之认为“艺术家应该为时代出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8: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冯天瑜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小题1】关于“中华文化元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小题2】(小题2)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这些国家新产生的的汉字词中国也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两段首先解释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然后举例证明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B.第③段紧承上文,以“汉字及汉字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中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
D.第⑤段在论述中华文化元素特点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论证了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的远征

陈丹青

⑴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⑵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⑶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⑷事情的详细,不很记得了。总之,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⑸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⑹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⑺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⑻讲课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⑼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⑽讲课中,他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⑾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那天回家后,他写成下面这首诗:

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藂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 和蔼 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⑿二十年前,木心这样地走着,看着,“一路一路树荫”,其时正在前来讲课的途中;下课了,他走回家,“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⒀那些年,众生多少是在异国谋饭的生熟尴尬中,不免分身于杂事,课程改期,不在少数,既经延宕,则跨寒暑而就春秋,忽忽经年,此即“文学远征”至于跋涉五年之久的缘故吧。

⒁“结业”派对,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⒂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2012年11月10日写在北京

(选自《〈文学回忆录〉后记》,有改动)

【小题1】解释加点语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后期某课,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2)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小题2】文章第⑾段引用木心的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A.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木心的性格特点
A.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结尾段落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梧桐月光
刘艳
疏桐映凉阶,思汝月未眠。
信步亭前望,月色正中天。
——题记
回忆如潮,相思如水。
那时,错过的梧桐月光。
独坐在门庭阶前,聆听虫声凄凄,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我不禁举头遥望天幕上那轮皎洁的圆月,蓦然想起那时的你。恳请清风捎去一声问候:“你在他乡还好吗?”
我与你:相识,相知,相惜,相离,最终依旧错过。梧桐月光依旧,物是人非,远在他乡的你是否记得那时的梧桐月光。
相逢何必曾相识?与你相识,依旧是这片梧桐最美之时;与你相遇,仍是月光最盛之际。在那个夜晚,桐叶凋落,月色朦胧下的你,缓缓向我走来,伸出纤细的手,指向飘落的桐叶,安静的说:“你也爱梧桐月光吗?”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月明。”朱淑真的《秋夜》让两颗心产生了共鸣。那满床的月影,那梧桐支起了明月,架起了我们心中那座相知的桥梁。我们没有高山流水,也不是伯牙子期,我们有的,只是那满床的梧桐月影。那梧桐缺出的月光记录着我们的相知。
那晚的月光洒在林荫,风吹过,像深空的倒影。与你的相知,也许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让我只喜欢梧桐,只喜欢月光下两个人的相知相遇。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相离在即,我们却默然无语,顺着小径漫步到梧桐的尽头。我没有柳耆卿的晓风杨柳,也没有那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没有夕阳落日。只是平淡的转身无息地离去。残枝上的桐叶迎着风想抓住你留下的衣角,那一刻,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
一样的梧桐,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小径,一样的秋风,我的心正向月光寄上相思。远在他乡的你一定站在梧桐树下,聆听风的细语,让清风捎回一句:“安好,勿念。”
梧桐树下有我们美好的私语,月光影中有我们共同的留恋。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即使天各一方,也阻断不了心的交融,即使一别经年,依旧是对方心中美好的梧桐月光,即使相对无语,我们也能读懂心中的深情。
我愿借桐叶清风寄去对你的问候,借月光盛满对你的思念。如果记忆回潮,记忆似水,我愿是天上的银河,永远守护那片梧桐月光。
远方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缕月光调皮地穿过叶隙,落入那铺满梧桐叶的林荫”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美好和作者的美好心境。
B.文中对朱淑真的《秋夜》相关诗句的引用,借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和“你”相识、相知时的共鸣与快乐。
C.在回忆离别时,作者化用了一些诗句,如通过“梧桐遮住了月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我泪流满面”抒发了思念与忧伤。
D.“我们没有柳耆卿的晓风杨柳,也没有那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没有夕阳落日”抒发了别离时的无尽遗憾。
【小题2】文章为何以“梧桐月光”为题?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自有韵味,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 ,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金源,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B.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C.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衙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要交“算赋”,每户要交“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管户籍登记,但计入户籍的人口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不是国家的公民。
D.先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汉朝的户籍登记信息比较详细,其中的财产登记甚至具体到奴婢数目,数据的真实性截越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合理制度有利于国家建设。
D.编户齐民制度让国民解除了与贵族的依附关系,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推动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以后,国民依附国家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又火了起来。央广网报道了一个“北漂”女孩的“空巢”生活——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不停地搬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经达到2000万。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享受独立、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但是,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笔者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空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这样的姑娘,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个人有多惨的,大多在人群中并不受欢迎,朋友也不多。这样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无疑会大打折扣。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曾明确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成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劳拉·吉普妮斯指出,没有固定的伴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自发挥的自由。如此看来,“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在比较自由开放、对婚姻存在疑虑的美国未婚者中,也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舆论还特别喜欢给“空巢女青年”贴标签。一过25岁,就称她们是“剩女”,就试图将她们集体“驱逐”进婚姻。所以,有时候“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根源。说白了,是诸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让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压,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现实摆在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难题。无疑,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此外,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讨论问题的时候就能用学识撩到妹,滑雪的时候偶遇帅哥。事实上,在“空巢”的这段时间,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空巢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就是指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不停搬家的20~39岁的青年。这种青年在我国已达2000万人。
B.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小于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有声有色的“空巢青年”。
C.“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
D.很多“空巢青年”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是因为社会给了他们许多压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B.“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尽管他们可能对婚姻存在质疑,但依然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C.每逢过年时上演的逼婚戏码,其实是传统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空巢青年”存在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
D.“空巢女青年”一过25岁,就被称为是“剩女”,说明“空巢女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远远大于“空巢男青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人对独立、自由生活的追求是“空巢青年”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所以说“空巢青年”是现代文明的副产品。
B.“空巢青年”如能充分利用好“空巢”的这段时间做好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从而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
C.很多“空巢青年”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那是因为他们有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等精彩的业余生活。
D.要化解“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既需要“空巢青年”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对他们有更宽容的心态和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