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6年,陈可之的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在业界引起轰动。为了这幅作品,他整整十个月没有出过门,仅查阅各种传记、资料、草图就花了三个月,创作用了七个月。他自嘲:关禁闭十个月。
作品中的朱徳是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深化、锤炼创作出的形象,没有原图。“画好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他,而且你要和他同处一个时空,身处他的位置,懂他。”陈可之说,他研究了朱德的大量资料,还是觉得不足,他希望画里面有情节,但是并不像军事画一样突出历史事件,而是解读朱德这位风范高尚人物的人性的光辉。从朱德个人身上体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程,以及他们这代人从土地上成长起来,抱有悲悯情怀的慈悲心肠,抛弃了个人的享受和追求,为了理想和大爱而奋斗的一生。他说:“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格,他的大舍,他的大爱,他的大善。”
画中的服装道具,陈可之都煞费苦心,关于朱老总的派克笔,帽子上的国民党党徽等细节表现,均是一一作了论证,拿到物件后方行笔。作品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肖像画,是因为它是运用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创作出来的。关于朱德同志的肖像画不少,但作为创作型的肖像却尚属首幅。
“油画最能有力表现民族历史。”从踏入画坛伊始,陈可之就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创作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人文历史题材巨作,创作出时代的艺术精品。
1984年,陈可之完成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1987年在中国油画史第一次全国大展上获“中国油画奖”。油画取景为很荒凉贫瘠的地方,延安鲁艺两个学员在延河边写生,***路过弯下腰看。陈可之没有处理成高大上的模式,而是画出朦朦胧胧的天气,淡淡的阳光刚出来的感觉,回到很朴素的场景,突出人性的东西。他的作品总能以耳目一新的格调跃然画上。
2003年,陈可之用3年多时间,率领团队主创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其间,他接触100多名大轰炸幸存者了解真相,拜访了众多的历史专家,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入了解。那些创作的日子,连续地作画,陈可之画得手脚都肿大了。《重庆大轰炸》动人心魄,获得日本广岛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陈可之认为,生活的原色,是不需要任何矫饰的美。“从现实的景致中切割某个形象,或者解密哪块断面,时常成为我冥想的问题。”陈可之说。
作为油画家,陈可之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能写各种书法字体,这在油画家中是不多见的,更难得的是他将中国书法融入油画画面,且画面格局浑然一体,气韵浩然,别开和谐新局。在陈可之的系列人文历史画作里,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融汇成其新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样的艺术风格是陈可之蜚声中国画坛的标签。在油画《中华英雄邓世昌》中,西方油画的光影色彩,中国书画的落款格局,烟雾中有中国水墨文化的影子,虚实结合,浑然天成。
当今画坛,画家多,匠人少,那种沉下心来做艺术的匠心独运,在出名后并不容易保持。活动很杂,各种名头很响亮,但是时间有限,能用在艺术钻研上的时间就会被挤掉。陈可之认为他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与思考,所以虽然成名甚早,但是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记者问,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名气和作品的推广。陈可之表示,会,但是若与潜心创造艺术的高度相比,艺术状态和创新水准错失,那才是更大的遗憾和损失。
(摘编自《为画而生——访当代名家陈可之先生》)
相关链接:
①社会呼唤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在陈可之的作品里读到和感到他对时代的忠诚。
(摘自《范增与陈可之会见速记》)
②当今社会十分缺失一种“鲁迅精神”,这让我们更加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梦想与生命的号子喊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开拓的旋律,中国人需要这样的声音。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出力)。
(摘自陈可之《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可之看来,要画好一个人,不能只是了解、研究有关其人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解读其人的风范与人格等。
B.陈可之的《朱德总司令》是有关朱德同志的首幅创作型肖像画,它运用了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
C.陈可之在充分了解真相、走访专家的基础上,率领团队主创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获得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D.陈可之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擅长各种书法字体,并将书法融入油画画面,因此他的油画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陈可之为了创作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而把自己关禁闭十个月,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无旁骛、执着沉潜于艺术世界的人。
B.陈可之创作《朱德总司令》,对于老总的派克笔,对于帽子上的党徽等细节,都要一一论证,可见他遵规守矩的态度。
C.陈可之的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取景朴素,虚实相生,突出领袖人物的人性美而力避“高大上”模式,别具匠心。
D.陈可之的人文历史油画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与他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E. 陈可之虽然创作成果丰硕,成名较早,但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这表明他具有清高孤傲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小题3】陈可之认为“艺术家应该为时代出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8: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小题2】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小题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
【小题2】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有态度“的文化

单士兵

最近文化圈里流行的一个热词,叫“有态度”。文化当然是应该“有态度”的。不过,在我看来,不论是哪一种文化人,如果只是在刻意标榜自己“有态度”,以显示其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其实未必是最值得激赏的。毕竟,真正赋含价值的“有态度”,并不是一个人摆拍的表情与姿态,而应该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文化的最大价值,应该是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

农民工版《春天里》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意识,它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周强,让他也听得热泪盈眶,甚至两次推荐这首摇滚。由此,很多人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或者是批评,或者是建设。而这二者有时在目的性方面,又会有其统一性。现在看来,农民工版《春天里》就是真正“有态度”的文化,如果能够在倒逼权力赋还底层权利,或者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哪怕是极其微薄的作用,当然就是这首摇滚的最大价值。

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农民工版《春天里》能够带来强烈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说明那种刻意强调“态度“的文化表达,容易脱离公共基础而显得太过虚弱与伪饰。这实际就要求,当前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让那些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得到充分传播。

(选自2010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有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态度”并不等同于孤高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需要去刻意标榜。
B.“有态度”是一种群体性的记忆唤醒与价值认同,与个人态度无关。
C.“有态度”体现文艺介入政治的姿态,批评或建设,二者时有统一。
D.“有态度”是真正反映人们普遍与真实的文化声音,应该充分传播。
【小题2】从原文看,不属于“农民工版《春天里》打动人心”原因的一项是 ( )
A.它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习惯。
B.它或许在唤醒权力关注社会公平方面,能够起到某种作用,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
C.它展现了社会底层沦陷的无奈挣扎,让人清晰碰触到社会苦痛与不安的敏感神经。
D.它在这个过度崇拜文化英雄、迷信文化权威的年代,却能够带来强烈的感情共鸣。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如能由孤立的个体情感转向整个社会的情感共鸣,就可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B.因为人们总用反抗与愤怒来诠释其艺术价值,所以摇滚乐多以反叛的姿态出现。
C.摇滚大师往往是工人阶级的英雄,罗大佑等人的音乐作品很多也属于底层声音。
D.农民工版《春天里》让很多人期待能有更多的权力去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权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搔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小题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