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继2017年以来,西安、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为吸引招揽人才,纷纷出台具体举措,开出住房、户口和朴贴等优惠条件,其力度之大,红利之多,甚为罕見。这轮城市。枪人。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充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有分新人士指出,此轮推出人才引进策略,也有地方政府是出于刺激消费、投资需求。如果引进人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进来留不住也大有可能。
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无用式之地,最终也只能是得才即丢才。
事实上,从本轮各城市引人政策来看,主要区别仍在优惠幅度,而非发展前景的细致区分。对于人才来说,主要看重的仍是个人发展前途。这也提醒各地,人才引来之后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引人政策本身要轻松,能否学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预期,其实并没有背离已有的城市发展经验。做好这个基本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引进人才的初衷。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料二

注:四青人才指青年十人计划人造者、国家优青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材
料三
在多数媒体欢呼人才春天已来的同时,舆论场中也出现了一部分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站在清洁工和普通打工者的立场上,认为各地以学历为门槛的落户、住房优惠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其他低学历群体的“歧视”。
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又恰恰与这些人口相关,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相关工作。
“如果我们仅仅把人才定位于学历技术,而忽视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的脱节,反而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李铁对本报记者说。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事両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以近期大城市中广受诟病的幼儿教育为例,李铁解释了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质量不高的原因。“原因就在于参与服务的人口,没有通过市民化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芳海外版)
材料四
城市之间的人才抢夺战是否会“昙花一现”?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人才大战还会更持久。年轻人可以带来创新和消费。通过引入外来优秀人才孟庆伟认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和资本,可以为经济帯来新的活水。
除了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链条,引才范围的扩大还与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相关。专家指出,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各城市人才大战的出现,与长期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关。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大形势下,一座城市的人o结构可能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兴袁,因为这意味着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会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
在盂庆伟看来,站在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看,现在抢到了年轻人,就是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刷人才不平衡局面。但盂庆伟认为,对于人才流动的走势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如果中西部、中小城市在注重育才造血,着力在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用才平台,创建优美的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那么人才自然会集聚,也能留下来。
(摘编自《经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各城市为招揽人才都只是从优惠幅度方面招引人才,而非着眼于人才的发展前景。
B.图表显示除北京、上海外,杭州、南京、武汉等对中国的青年拔尖人才吸引力也较大。
C.城市发展需要考虑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工作,以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D.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以及长期的人口生育政策都与人才大战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西安、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为吸引招揽人才,出台多项优惠条件,这些城市"抢人。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能起到很大作用。
B.抢到了年轻人,就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这意味着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
C.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取决于城市对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
D.城市发展的规律是既要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需要更多的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
E. 因沿海大城市经济发达,人才竞争会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局面。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各城市应该怎样引进和留住人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04:4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既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著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当他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   
(本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他”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目的是为下文“我”对他的寻找和误解埋下伏笔,也与同学会上所有同学对他的忽视形成反差。
B.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立体生动鲜明的展现了他身份卑微,灵魂高贵。
C.本文告诉我们人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诗意的生活,也要让心灵独立自由,不能悲观不能自卑。
D.作者“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是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尊重”是居高临下、无视对方尊严的“怜悯”和“同情”,是显露自己“高尚”的矫情。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含意。
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②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
【小题3】文章展示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有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请找出文中的矛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的月亮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1】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小题2】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3】读第三节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小题4】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难。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C.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C.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这一点。
D.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置。
C.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同类题4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下列对本段文字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区别。
B.字的直指的意义比联想的意义更有用。
C.字的难处在联想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字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有用。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烟"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
B.烟花三月下扬州
C.依依墟里烟
D.烟笼寒水月笼沙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难用,但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它,因为它可以使诗文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B.直指的意义固定、明显、确实,它更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无论是科学的文字还是文学的文字,都必须做到让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完美结合起来。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地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掌心化雪
丁立梅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叙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明白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她甘愿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哪怕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也要为家庭分担困难。
B.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虽然家境困难,却依然坚强而自豪地走进了校园,感受者校园雪中琼楼玉宇般美好的世界。
C.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D.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正是语文老师送给她的这些有着满满爱心的礼物,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
E. 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小题2】文章中,“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小题3】文章中,作者说,“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怎样理解“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请简要分析。
【小题4】“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刘捕)“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这些话给你什么启示?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