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的月亮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1】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小题2】为什么说“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小题3】读第三节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小题4】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8 06:0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故乡读春天

傅玉善

画家如何把春光揉进画册里,歌者如何把春光揉进乐曲里,诗人如何把春光揉进诗意里,只有专业的你能懂,可我认为这一切还不能足以给春天一个满意的表达,于是,我只好把自己揉进故乡,揉进春天里了,这也是我一直疯狂迷恋着的,多年来量身定制的,今天终于无比幸运地得逞。

当风筝告诉我飞翔的快乐与自在时,被牵引着的那颗颤动翱翔的心,迫不期待地在那抹妖冶的春风中翩跹……我携带着五色的梦想出发了,在一泻千里的春光里,又踏上了离城市很远很远离春天很近很近的故土。

此刻,我就在大冶市那个叫傅家沟的旧村落里,看生命的旗帜在这儿欢畅淋漓舒展。村口的迎春花争先恐后开放了,今年却比去年旺,明年会比今春盛,枝繁叶茂,生命向上本能,乃春之杰作。洁白如缎的迎春花,衬托着淡泊古朴的村寨,这是印象派朦胧出彩的经典呀!可爱的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一颗能流泪的心除了怜爱还能装下什么呀!故乡旧居就是一张憨厚的人文标签,干净,迎春花就该是岁月无暇的素笺,单纯。生活干净,人生更丰满,人生单纯,生活更充实。迎春花就是故乡春天干净单纯的信使,是新春献给故乡吉祥的哈达。

故土上,明媚总是化着春天的笔,岂能放过风情万种的姹紫嫣红?春,于是在故乡着色,性感至极,岂敢轻描淡写?看呀,龙角山太平垴上疯疯癫癫的野鸡李的粉在热热闹闹地接待络绎不绝的游人们,再黯淡的心海也会被忽地照亮,还有什么秘密好遮遮掩掩的?关得再紧的心扉愿也意对春天尽情敞开,所有的不幸在花开瞬间演绎成了幸福。

石屋崖畔忙忙碌碌的野黄桃的紫在羞羞答答地应迎如织的游客们,阳光千篇一律被染成酒醉桃红,那旎旖的光晕追逐着花枝招展的梦想,牵引着世界的神经,东风岂敢不来,万物怎敢不发。面对这一切,谁还会纠结昨天答案的残酷,前路的崎岖?再忧伤的心绪也不会迷散在春风春雨里。

那条叫傅家沟的小溪,清浅见底,溪水入镜,几条游鱼悠悠然嬉闹着肥绿瘦红,它们如此忘情,如此无猜,光阴在它们摇头摆尾瞬间变得好长好长,理想和现实不再有从星星到霓虹的距离。水岸边,柳眉儿娇嗔向你弄一个媚眼,你傻了半天,它们触摸了你道德的神经;长亭外,暖风儿撒欢地对你抛下一个轻吻,你半天都晃不过神来,它们碰触到了你往日虚伪的底线。

凌云的燕子穿过故乡的瞳孔,捎回来的不仅仅是芳菲的春天,更多的是茁壮成长的希望与盎然焕发的生机。故乡把全部的温暖给了你,你还执意拒绝故乡春天的恩典?在春光里,故乡离那个纯洁的梦近了,我离那个纯洁的梦更加近了。此刻,我就站在故乡那面葱葱郁郁的山坡上,放眼瞭望,所有的角度都是青春的颜色。我成了春天朝思暮想的一瓣花,却不乏最初的慷慨之芬芳;你皆是春天飞舞点翠的一粒芽,却不失勃勃竞秀之萌动。这是由静到动的心里转化过程,这是每一个热恋故土,热恋生活的人所共有的禀性。给热爱春天的人颁发一枚诺贝尔奖吧,那非我莫属。因为我同百花在春风得意的二月生日!

在故乡春色里,谁还在意与冬天对弈的那盘残局?春来了,才发现自己被枯萎的季节耍了,春拆穿了冬季谎言,划破了粉饰的伪装,解剖了枯萎的灵魂。原以为在宁静的冬天思考才能睿智,身临生机勃勃的春天发现思想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春天不仅是万物的梦醒的时节,也是人们心灵的醒悟的时刻。故乡的热忱总是一如既往,什么时候都不会错过我,也不会错过你。站在二月的大地,我的心竟被这暖暖的春意感动。许是我老了,开始敏感这世间万物的生长更替,开始感动于身边一些细微的小事了。我感叹着衰老的流逝和新生的重启,消亡的时间和流水一样,不可逆转,新生的降临却是那么那么的可人。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籽花开好浸种”故乡古老的农谚,指导着一辈辈人的生计农活,不用翻开日历的春耕图,只要桐子花开了,耕种的人们,不会错过耕种的时节。桐子花一簇簇一盏盏在房前屋后开了,几只野蜂在安静地分享这份愉悦,连蝶儿也不来打扰,那蝶儿去哪儿了?大概是在畈上忙着赏油菜花吧。在傅家沟这穷山僻壤,人们用的还是最原始的工具,但是每一锄,每一耙都是精心细致的,付出的是全部身心,当春光在大地上堆积成了绸缎,那双勤劳忙碌的手就织出了七色的壮锦。春天是希望的奠基者,万物充其量只是春天的打工仔。春天掌管着宇宙发展的大印,万物的生杀大权。

清脆的鸟鸣,宛转悠扬,再沸腾的人声也惊不动疯来疯往的鸟儿。快乐的游人打着响亮的呼哨,那鸟儿在你的头顶不失时机一展歌喉应和着……“懒取春色一簪,只得杜鹃声声……”春色里杜鹃的叫声,多了几分痴,更多了几分醉,所有的歌,不管谁唱谁和,不管是几分之几拍的韵律,都镌刻在春天神圣的乐谱里……

打开老屋厚重的门,春风笑吟吟走进来再也不愿走出去,就如归燕新泥垒巢不再思归。推开久闭的窗户,入画的风物又一次定格成靓艳的照片。春天永远陪着故土,陪着乡村。城市对春天过敏,城市里的春天都在电视里,只要关上了屏幕就失去了春天。

春天是棵大树,夏天就是片阔叶,秋天是朵绒花,冬天是枚坚果,这是就是故乡的春景图。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着重描写了家乡傅家沟的各种自然风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也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B.在作者眼里,故乡傅家沟是那么的美:迎春花让人感到生活充实,野鸡李让人心胸敞亮,野黄桃让人忘却忧伤。
C.站在故乡的山坡上,作者感受到故乡春天的温暖,因而开始感动于身边的小事,感叹衰老的流逝和新生的重启。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流畅生动,富有韵味。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春天是希望的奠基者,万物充其量只是春天的打工仔。
(2)城市对春天过敏,城市里的春天都在电视里,只要关上了屏幕就失去了春天。
【小题3】文章在大量采用第一人称的同时,还使用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这样使用人称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B.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刨  树

赵文辉

细雪变成了鹅毛大雪,一嘟噜一嘟噜地往下掉。小北风刀子一样刮着,卷起一股股雪面堆到墙根处。男人把脖子缩进了袄领里,真冷呀!男人不由得“踏踏踏”地小跑起来。

到了家门口,却见两个汉子蹲在他家门口墙角避风,两辆破自行车歪在一边,每辆车上都绑了一张铁铲子。“刨树的?”男人问他们,他们点点头,身子缩得更小了一些。男人又问:“没找着活儿?”一个汉子答:“这鬼天气,喊了半天,除了一嘴雪,啥也没有。”男人瞧他俩冻得脸色乌青,清水鼻涕挂在鼻尖儿下,就有些不忍,对他俩说:“去家里暖和暖和?”两个汉子捂着快要冻僵的手,连说遇上好心人了。进屋的时候,男人瞅了一眼南墙根那棵榆树,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①。

媳妇正在剪纸,见男人领进两个汉子,一脸疑问。男人赶紧解释:“刨树的,来咱家暖和暖和。”媳妇点了点头,手里的剪刀仍然“嚓嚓”地响着。煤球炉早就被男人捅开了,这时蹿出半尺高的火苗。号叫的东北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

过了一个时辰,风一下子住了,只有零星小雪飘着,两个汉子站起身。“得去寻活儿了。”一个汉子说。另一个汉子接话:“这鬼天气,寻也是白寻。”这时男人又隔着窗子瞅了一眼那棵榆树,望一眼媳妇:“要不,把咱那棵榆树刨了?”

媳妇正在专心致志地剪一只花喜鹊,喜鹊眼总剪不好,急得她头上快冒汗了。听了男人的问话,她连头也没抬,只“啊”了一声。男人犹豫着,不知这一声“啊”是同意了还是没听清,就又问了一遍。这次媳妇回答清楚了:“刨吧。”却又说:“不是还不够一根檩条?”男人不吭声,好一阵才开了口:“刨吧,这雪天……”媳妇懂了,没再说啥。

两个汉子听说有活儿干,浑身是劲儿,也不觉得冷了。他俩对男人说:“刨树还是老规矩,不收钱,树皮归俺,不过晌午得管一顿饭,饭不讲究,孬好都中。”男人知道他们把树皮铲去是做过春节烧的香,点点头。一个汉子来到榆树下,往掌心喷了两口唾沫,双手抓着树干“嗖嗖嗖”就上去了,从腰后抽出斧头,开始卸树杈。

媳妇也开始做饭。

男人凑过来,问:“啥饭?”

“大米。”“啥菜?”“白菜,还有一疙瘩豆腐。”

男人迟疑了一下,又问:“不割点肉?”

媳妇瞪他一眼:“才吃过两天,割啥肉?”

男人不吭了,出去瞧了一会儿刨树的汉子,进屋凑上去,用肩头扛了一下媳妇的肩头:“割点肉吧?”媳妇忽然明白了,不由得笑了一下,说“想割你去割吧”。男人前脚跨出门槛,后脚留在屋里,转过身问:“割几斤?”媳妇说:“想割几斤割几斤,还用问我?”

这棵榆树对两个汉子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被放翻了。吃饭时,两个汉子见碗里稠稠的肉片,对视一下,实感意外。男人端着碗却不动筷,趁汉子不注意,把自已碗里的肉片拨到了汉子碗里,然后才蹲下来吃饭。见汉子快吃光了,他就一把拿过来,给人家扣上一碗米饭。吃完两碗,他又给人家实实地扣上第三碗,结果把两个汉子撑得直伸脖子,勉强没剩饭。

一个汉子说:“大哥大嫂真是好心人,还专门割了肉,当客待俺呢。”媳妇赶紧说:“都是你大哥的主意。”树刨好了,两个汉子推了车要走,男人发现一个汉子没戴手套,不由得嘟囔道:“这寒冬腊月的……”媳妇笑笑,跑进屋里拿出一双手套递给那个汉子:“把你大哥的手套戴上,要不手会冻烂的。”汉子接了,也不会说啥客气话,跨上车却瓮声瓮气丢下一句话:“过两天俺来给你家拗一对小椅子。”

过了几天,两个汉子果真来了。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火,拣从榆树上卸下来的几根大树杈放上熏,熏软了开始拗。他们还带了钉子和扒角,拗过了又钉了一阵,一对新崭崭的小椅子放在了男人和媳妇面前。小椅子模样很乖,像两个穿了新衣裳,准备过年的娃娃一样。

(有删改)

(注)①檩(lǐn)条:旧时用于屋顶的横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冷也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一句一语双关,既生动地写出了屋内的温暖,也暗示了两个汉子此时内心的感受。
B.“这棵榆树才只有碗口粗,还不够一根檩条”一句埋下伏笔,是后文媳妇对刨树产生怀疑的原因,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冲突。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十分巧妙,媳妇总能听懂男人的言外之意,这写出了媳妇的聪慧、对丈夫的理解,更写出了她的善良。
D.作者没有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而是以最普通的称呼淡化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小题2】小说主要情节是刨树,却以两个汉子回来拗椅子为结尾,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小题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以近乎琐屑的方式透视出普通百姓的温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回头看”:严禁“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
近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启动,地方出现环保“一刀切”行为将被严肃问责。
同时,环境部强调,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请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协调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抓好落实。
《意见》要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意见》指出,督察进驻期间,被督察地方应按要求建立机制,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切实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问责到位。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对于不同的问题,环境部要求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在边督边改时要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需要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对于督察进驻期间群众环境信访问题,既要推进问题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导,在整改工作中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凤凰网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环保“钦差”升级后 这些地方撞到枪口上
根据安排,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共组建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由朱之鑫、吴新雄、黄龙云、马中平、张宝顺、朱小丹等担任,副组长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翟青、赵英民、刘华等担任,采取“一托一”或者“一托二”的方式,分别负责对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开展“回头看”督察进驻工作。
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进驻一览表
组别
组长
被督察地方
进驻时间
值班电话
邮政信箱
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之鑫
河北
2018年5月31日-6月30日
0311—87801028
石家庄市邮政信箱638号
河南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371—65603600
郑州市70号专用邮政信箱
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
吴新雄
内蒙古
2018年6月6日-7月6日
0471—6960015
呼和浩特市2588号邮政信箱
宁夏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951—5986000
银川市第18004号邮政信箱
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
黄龙云
黑龙江
2018年5月30日-6月30日
0451—84010912
哈尔滨市第450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
马中平
江苏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5—83585266
南京市1420邮政信箱
江西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791—88918612
南昌市3622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
张宝顺
广东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0—87766710
广州市713信箱
广西
2018年6月7日-7月7日
0771—5577276
南宁市2018-6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小丹
云南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871—63886001
昆明市第98号信箱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情况(人民网,2018年6月9日)
材料三:新一轮环保督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专访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环保与经济这“两本账”?
吴舜泽:按照中央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第二轮环保督察肯定会很大程度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不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账从根本上讲是不经济的、不可持续的。
中国和世界的实践证明,解决环境问题从来没有脱离经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态环保上,我们已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多还旧账、少欠甚至不欠新账,所谓“两本账”完全可以合并考虑,算大账、算长远账。要通过依法常态化严格监管,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严格监管各类排污企业,本质上不会增加较长时期内的社会总成本,只是调整环境成本在时空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生产关系。
实际上,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腾出环境容量,以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这些发展趋势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完全一致,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可以说,依法严格监管影响的只是那些对人民美好生活带来负效果的不良增长和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会促使经济取得新进展,还可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中国环境与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新问题,尽管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但部分地区、行业的污染状况还存在恢复性波动和反弹,所以今后仍需更加严格的环保执法力度,多从算大账、长远账角度考虑。这应是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经济观察报》2018年4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是为了防止一些地方为应付中央督察而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B.一些地方所采取的“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行为,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全都将被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C.在网上公布各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地及各组组长姓名、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阳光操作,有利于群众举报一些地方的敷衍行为。
D.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能通过环保督察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不解决环境问题就难以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保督察对经济有长期综合正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一刀切”之所以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是因为对不同问题应有不同方式应对,要尽量避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B.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央环保督察为了更加严格环保执法力度,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应对部分地区、行业还存在的污染状况恢复性波动和反弹。
C.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能脱离经济,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现在经济能力已经足够考虑环保账和经济账,让我们多还旧债,少欠甚至不欠新债。
D.从长期看,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不会增加社会总成本。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凤凰网同人民网、《经济观察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