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既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著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当他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   
(本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了“他”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目的是为下文“我”对他的寻找和误解埋下伏笔,也与同学会上所有同学对他的忽视形成反差。
B.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立体生动鲜明的展现了他身份卑微,灵魂高贵。
C.本文告诉我们人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要诗意的生活,也要让心灵独立自由,不能悲观不能自卑。
D.作者“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是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尊重”是居高临下、无视对方尊严的“怜悯”和“同情”,是显露自己“高尚”的矫情。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的含意。
①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
②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
【小题3】文章展示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有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请找出文中的矛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07:0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这一时时提醒就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了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最要命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
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境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村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他有机会再婚,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意外。
D.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桃花村前所未有  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E.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那一群“欢呼雀跃”的人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  但是实际上内心对唐三草心悦诚服。
【小题2】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颜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丑果   
翟桂平
快过春节时,父亲从乡下捎来一箱苹果。我打开箱子一看,苹果不但个儿小,而且浑身长满疤痕。
  妻子拿起一个瞥了一眼,脱口说出一句:“破苹果,丑死了。”随即,啪的一声,那只苹果滚落在地板上,蜷缩在墙角里。
  儿子从屋里探出头问:“妈,什么丑死了?”
  妻子拖着浓浓的鼻腔,懒懒地说:“你爷爷送的苹果。”
  儿子晃着小脑袋走过来,伸着脖子往纸箱里看,果然一个个苹果全没了红彤彤的笑脸,青黄色的外皮挂着黑褐色的疤痕丑丑地躺在里面。
  儿子拿起一个,扔到地上,用右脚驱动着左旋右转,像在踢一只滚动的皮球。
  我捡起墙角的那个苹果,又把儿子脚下的那个抢过来,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老家院里的水井边有棵苹果树。
  春天,苹果树那粗壮的干顶着密密枝叶,开满粉红色的小花,花枝摇曳,院里乃至全村都浸满了青涩的花香;夏天,黑绿色的叶子,青绿色的果子发出簌簌声,把撩拨人心的炎热淹没下去;秋天,浓密的枝叶在伸展的枝条上微微摆动,那挂着一层薄霜的苹果再也藏不住了红红的笑脸,看了让人心里是那样的柔软、滋润。
  每逢收获的季节,父亲便一脸灿烂地爬上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枝,把诱人的苹果一个不留地摘下来。有人告诉父亲要留下一两个压枝,不然明年就不结果了。父亲呵呵笑着说,我连孩子都舍不得给一个吃,怎舍得压枝呢,只要对苹果树精细了,来年还是满树的好果子呀!
  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那时,苹果树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摘下的果子或换了我的学费,或到城里换了白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在城里娶妻生子,日子富裕了。苹果树依然茂盛,但结的果子不再换钱。父亲便每年都把又大又圆的苹果或自己送来,或让乡下到城里的汽车捎来一箱。看着红得发亮的苹果,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
  去年回家,我看见苍老的苹果树的树干上长满干苔,参差的虬枝被父亲一个一个锯去后,钻出一些新的枝条,枝叶点缀其间,已不见枝繁叶茂的胜境。父亲苦苦地说,老了,结的果子越来越小了,恐怕明年就结不动果子了。
  现在,这箱丑果也许就是苹果树最后的果子,或许明年连这样的果子也结不出来了。我抱起装着丑果的箱子走进卧室,把丑果一个个放进壁橱,我知道它虽丑,但它的香气还在,那甜甜的香气还会弥漫整个房间。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
  在箱底我发现父亲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皓儿,树已枝老叶疏,不见其硕,结疤丑果,留念于你,勿忘其苦!
  我轻轻地捧起一个丑果放在鼻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果香依然醉人心脾。
  明天,我要带上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去看父亲。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表明对父亲捎来的苹果,“我”知道其中凝结着父亲深沉的爱,不容亵渎。
B.文中对苹果树春夏秋时节的描写贮满着“我”对这一株苹果树的喜爱之情,也是父子情深所致。
C.“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表明苹果蕴含着父亲的浓浓的爱意,而“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感念关心。
D.“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里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表明父亲的筹划毕竟还是不太精明,无法改变村里和自己家的面貌。
E. 本文的主题就是通过“丑果”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挚爱。艺术手法主要是借物抒怀。
【小题2】(小题2)试分析结尾一段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丑果”改为“父亲”,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你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小题1】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小题2】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小题3】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