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广。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中国农村出现。近年来,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数据显示,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2017年上半年,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人次同比去年上涨了2.2倍。
(选自《乡村旅游再升级需警惕供需失衡》)
材料二:

(选自《中国乡村旅游业务发展报告》)
材料三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不仅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題,还让乡村旅游亮点频出。数据显示,39%的用户会选择自助游,36%的用户自驾游,25%的用户跟团出游。其中,近78%的用户会直接购买交通、住宿、 门票等打包产品,他们认为这样做价格优惠,费用可控,能节省出游决策时间,服务也有保障。 此外,当地特色民宿也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相比于星级酒店和经济性连锁酒店,游客入住当地的民宿,不仅能体验淳朴的“乡土味”,还有浓浓的“乡愁味”。此外,农家闲置的木桶、簸箕做的鲜花器皿等等,也构成了当地民宿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游 中,79%的用户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出游经历,此外,社区、论坛、博客、贴吧等也是用户分享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乡村旅游让目的地知名度持续上升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电影、电视剧前来取景,一 些“网红”客栈、民宿、美食等也因为朋友圈传播的美照而人气爆棚,引得不少用户专程前往。
(选自《2017乡村旅游分析报告》)。
材料四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方式逐渐由景点观光式转变为休闲体验式,许多游客希望在休闲度假时去重溫和体验乡村田园的记忆,远离城市的喧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目前大多乡村旅游项目功能单一,同质化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往往一种模式获得成功,各地开始争相模仿,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慢慢衰减。除此之外,在我国,不少乡村旅游项目仍然管理模式粗放,甚至给游客留下物价混乱、卫生条件差、安保设施不足等不良印象,十分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持续发展。其实在我国各地,乡俗民风各不相同,这应该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优势所在。专家认为,在乡村旅游中,互动、娱乐、体验式的项目非常重要,乡村旅游地应当设计更多参与性强的项目,从以民俗村、观光农业园等为主的形式,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要把绿水青山、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厉建新指出,同时,如何保护好乡村原生态的文化和文物遗址,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保护好文化景观,避免因不当的旅游开发而造成破坏,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选自《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农村出现,虽然历史还不长,但是发展快速,近几年更为突出。
B.乡村旅游虽存在许多问题,但亮点也较多,出游方式多样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自助游所占比重最大。
C.特色民宿让乡村旅游者体验到淳朴的“乡土味”,感受浓浓的“乡愁味”,而入住酒店不会有此效果。
D.休闲体验式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方式,是因为游客都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中找到安宁的家园体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它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很多新槪念和新理论,賦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
B.材料二中,2012——2016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营业收人持续上升,增长率有所起伏,其中2015年增长率最高。
C.乡村旅游者获得出游信息的途径不一,但亲朋好友推荐占了相当大比重,这说明乡村旅游的活动推荐和宣传的力度还需加强。
D.网络让乡村旅游者分享自己的旅游信息变得更为便利,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会通过微信朋友圈以及论坛、博客等渠道来分享。
【小题3】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对其提质升级?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1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而可道,改变生活

    “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得益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140个字或1分钟语音的表达与交流,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也可以照见观点、启迪思想。形式更便捷、平台更广阔、个性更张扬,因而聚拢了更多人气。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
更重要的是,微字背后,是信息被动接受的“被时代”向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微,所投入的或许只是点滴成本:车上厕上的一心多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都可以被微所覆盖、所充实。而微的精确打击,更让“私人定制”一般的生活体验,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当“国字头”部委微博集体上线,政务微博总数以十万计;当微博客自发组织,凝聚“我们都是雅安人”的能量,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微”而可道。
一个“微”字重塑了信息形态,更重塑了社会价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在其中悄然变化。微,让注意力转移加速:早些年前还起早贪黑去“偷莱”,不久前已跳过“切西瓜”和“地铁冲浪”,转向“飞机大战”,现今更是五花八门。微,让表达门槛变低:走上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生活,很多平凡的人生在微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微,可弥合人际距离:现实的沉默让位于网络的热络,曾经天各一方,而今朝朝暮暮;曾经以邻为壑,而今鸡犬相闻,难免让人浩叹“网络让世界变小”。
但繁荣背后,也有隐忧。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地铁上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当整体性思考被微小的断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认识被“微”碎片化?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又如何防范价值被“微”肤浅化?越是各有怀抱的时代,越需要建设心态和理想情怀;越是分众独我的演进,越不能缺少文化担当和整体考量。在诉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多一些宏观思考,在专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时多一些虑他情怀,唯有培护好社会的共有价值,个体价值的姹紫嫣红才能绚烂绽放。
不独是文化层面,社会治理覆盖若跟不上,微时代可能同样难以为继。言语暴力能不能从根子上拔除?负面情绪会不会误导网络舆论?这些都考验着治理智慧。问题不仅限于此,“3Q大战”可不可以不再重演?电子商务可不可以趋向秩序稳定?这些也都呼唤着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对治理者而言,提升微素养,强化微管理,创新微服务,是完善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微时代,可说是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的必然走向”的原因的一项是
A. 微时代“微”观念普及,“微”元素盛行,有微媒体的技术支撑。
B. 微时代转入了信息定制和分享的“我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聚合式“生产方式”。
C. 微时代重塑了信息形态、社会价值,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
D. 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表达与交流极为便捷,能够体现人们的个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微媒体的形式便捷,平台广阔,个性张扬,因而很受人们欢迎。
B. 微时代,人们所投入的成本较低,但是能产出更具含金量的信息和服务。
C. 微,可以让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加速,可以让表达门槛变低,也可弥合人际距离。
D. 微时代不仅需要文化层面的担当和整体考量,亦需要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跟进。
【小题3】微时代患上手机综合征、上网综合征的人比比皆是,仿佛离开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工具和软件就无法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却越来越疏远,微时代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危时代”。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谈一谈解决的方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即兴小品
肖复兴
老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那时候,老钟爱好朗诵,常模仿当时颇为流行的“星期天朗诵会”,朗诵一些诗歌。老钟读高三那年,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通过了,这让他扬眉吐气。复试需要面试,我看得出他很兴奋,也很紧张。面试那天,老钟把自己打扮得油光水滑,早早地骑着他爸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去了电影学院。
那天下午放学见到他,问他:“考得怎么样?”他眉毛一扬说:“没得说!”他告诉我,先要他朗诵一段自选的篇目,他朗诵了《林海雪原》攻打奶头山的一段。这一段他轻车熟路,得到考场老师的好评。接着,老师把桌上一个墨水瓶递给他,让他以此为小道具,表演一个即兴小品。这是面试的重头戏。看得出,他很得意,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即兴表演。我催他赶紧说说他是怎么演的这个小品。
他说:“我先朗诵了一段《囚歌》,朗诵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的双眼紧盯着面前的老师们,停顿了好半天。你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我要盯着他们停顿吗?”我说:“不知道。”
“这就是艺术了,知道中国画里的留白吗?停顿,就是留白。坐在前面的那一排老师,我把他们想象成高叫着要给我自由的人!我就有了一种现场感。你懂吗?现场感,是表演情境中最重要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说里最重要的。”听着他这番慷慨陈词,知道他还沉浸在白天的面试里呢。
“那你不能朗诵完这首诗就齐活了吧?那个墨水瓶呢?”我催问他,这是考试关键的地方。
他瞅了我一眼,颇为得意地说:“这就吃功夫喽,道具不论大小,得用得恰到好处,秤砣虽小压千斤,知道吗?我边朗诵着,边拧掉墨水瓶的盖儿,最后我把诗句给改了一下(此时,他特得意),我朗诵道‘让我把这活棺材和你们一起烧掉’;同时,我把手里的墨水瓶朝那帮老师扔过去。”
尽管我非常佩服老钟面试考场上出色的即兴表演,但最终他没考上电影学院。他说:“是那个墨水瓶让我倒的霉,我没处理好!毕竟墨水把人家的白衬衫都给染了。”第二年,老钟接着考电影学院。这一次连复试都没挤进。
秋天,老钟找了份工作,到我们大院附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教语文课。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是他的长项,最受学生的欢迎。他朗诵的时候,满教室鸦雀无声,他声音洪亮,会荡漾出教室的窗外,回响在校园里,引来好多老师驻足倾听,成为学校一景。
我们大院有在那所小学上学的孩子,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讲这些事的时候,我看见旁边老钟的父母脸上笑容绽放。没过几天,那些孩子又带回关于老钟的新消息。老钟组织了个课外朗诵小组,他负责辅导学生的朗诵训练,还照当时“星期天朗诵会”的模式,也组织了一个朗诵会,颇受欢迎。过新年的时候,他还组织了“迎接新年朗诵会”,邀请校长和家长参加,更是大获好评。
举办这场朗诵会之前,老钟让我帮他写了一首迎接新年的朗诵诗。那时,我刚上初三,喜欢上了写诗——要说也是受老钟的影响。朗诵会那天,老钟也邀请我去。现场听到那么多掌声和他们校长对老钟的表扬,我很为他高兴。炉灰渣儿也有放光的时候,更何况在我眼里老钟是金子呢!
三年过后,我高三毕业,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初试过关,复试之前,找老钟求教。老钟对我说:“面试中即兴小品是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我的教训要吸取,千万别大意失荆州!”考试那天结束回家,老远就看见老钟站在我们大院的大门口等我呢。看得出,他比我还要紧张。那天夕阳辉映下老钟的身影,常让我想起,像是一幅画,垂挂在我的青春记忆里。
(选自《北京日报》2016年5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擅长引用方言,比如“齐活”“吃功夫”“炉灰渣儿”等,表现出了人物特有的性格。
B.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对老钟的才能极尽赞美,结果却因为一时冲动,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他的悔恨永远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
C.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老钟与电影学院无缘,而“我”顺利通过,表现出“我”比他更成熟、更稳重,突出了文章的重心: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D.老钟对“我”的影响极深,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不只是老钟的身影,更是青春的记忆,即凡事都要认真对待,切不可冲动,否则留下的将是终身的遗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中的老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改为“青春的记忆”更贴近主题,也有人认为原本的题目很好。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小题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 (1) 岁朝图,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②⑥①⑤③
【小题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

(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第⑥段两处画线句的引用,是否重复,试分析理由。
【小题3】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小题4】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小题5】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必须保卫乡村”这一观点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衣之交
石兵
谁也没有想到,退了休的张县长和修自行车的老刘头成了至交。
过去,张县长在任时,出入有专车接送,往来前呼后拥,他对于在县政府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刘头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的。只是偶尔,张县长在车上会看到坐在小马扎上摆摊的老刘头,也偶尔,张县长会询问一下秘书,在此处摆摊是不是符合规定?会不会影响市容?
其实,张县长也就是随口一问,他心里装的事实在太多了,根本没有余隙容纳老刘头这个平头老百姓,全县四十多万人,张县长批个项目下个指示,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他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张县长在这个县一待就是三十年,从基层办事员一步步升到一县之长,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也不能对外人道,因为,官场上的事有许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一点,张县长一直到退休也仍然有着许多搞不明白的地方。
退休那天,张县长老泪纵横,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离别感言,却不料,走出办公楼大门后却患上了失语症。
回到家里,张县长的家人发现他不会说话了,走在外面,所有人都发现,这个常在电视里面侃侃而谈的县长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张县长爱上了闲逛,也偶尔会听听别人说话,但他很快发现,那些人说的话自己根本就不明白,吃喝拉撒有什么好说的,鸡零狗碎有什么好听的。张县长无奈,只得找自己的老下级们,可是,他很快发现,这些人对自己的态度变了,特别是原本百依百顺的王秘书,只是随意敷衍着自己,他服务的目标变成了新上任的李县长。百般无趣之下,张县长只得继续自己孤独的闲逛,为了走得更远,他还特意骑上了自己十多年没骑的那辆老自行车。
自行车十多年没骑,自然是毛病多多,不久就出了各种问题,此时,张县长突然想起了在政府大楼门前修自行车的老刘头。
当张县长来到老刘头摊前时,老刘头居然没认出这位就是当年本县叱咤风云的张县长,他一声“来喽您哪”竟让张县长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与亲切。
老刘头以为自己是普通老百姓,张县长也不点破,反而也真像个老百姓似的说起了家乡的土话。这话一出口,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张县长竟然又会说话了,虽然不像在台上做报告一样咬文嚼字,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舒服畅快,说着说着,张县长发现自己竟然也说粗话脏话乡言俚语了。
就这样,张县长和老刘头成了好友,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来到老刘头摊前聊天,老刘头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就连这政府大楼里面的各种隐秘也都了如指掌。至此,张县长这才知道了许多自己当年的奇闻逸事,什么讲排场好面子,什么好吹牛搞形式,张县长听得无地自容,禁不住跟着骂了一声:“这个龟儿子,毛病恁多啊!”
不料老刘头却摇了摇头,说:“老张啊,这话你说错了,这前任张县长虽然小毛病多,但大节上还是过得去啊,不贪污不受贿,也办了不少实事,如今安全着陆,也是喜事一件嘛。”
张县长听得目瞪口呆,想起当年他在车中对老刘头指指点点,禁不住脸红耳赤。
其实,张县长不知道的是,当年他在专车里对老刘头指指点点的时候,老刘头也在车屁股后面对着他指指点点,只不过,说的不是这符不符合规定影不影响市容,而是说,总有一天,这车里面坐的人也要和咱一样,变成个平头老百姓,拿个马扎坐在这儿,一坐就是一整天。
老刘头说得一点没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张县长和老刘头成为至交,然后展开故事情节,使用倒叙手法,打破叙事的正常顺序,引人入胜。
B.张县长在任时,出入有专车接送,往来前呼后拥,卸任后却患上失语症,这是张县长强烈的权力欲望所致。
C.小说中有伏笔。例如张县长在车上向秘书询问老刘头在县政府门口摆摊的细节,与后文修车聊天内容照应。
D.在老刘头和张县长的交流中,老刘头的话,让张县长有了更多的反思,使他体悟到“布衣之交”的难能可贵。
【小题2】小说以“老刘头说得一点没错”一句结尾有何意蕴?结合文本,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