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这比上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剩余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B.上个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C.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全面严格执行一孩政策。
D.进入新世纪,由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材料一来看,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处在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比例的调整,国家还会开放三孩政策。
B.材料二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C.从材料三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女性就业方面存在“已婚已育悠闲考虑”的潜规则,致使很多可生育二孩的家庭打消了生育意愿。
D.材料四第一段列举一系列相关数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从而让社会不堪承受。
E. 对于现阶段我国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但更多的是肯定的态度。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政府需采取哪些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4 09:1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张砥

2019年秋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了本市普通高中新教材编写修订情况,其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将由原先的14篇增加至72篇。面对这一新变化,点赞者颇多,而学生“头大”、家长“焦虑”者,也不乏其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是一项基本学习方法,背诵名篇更是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更是在树立一种价值导向,那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褪色,阅读永不会过时。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以色列学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这些在“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用电脑比读纸书更快更有效,然而答案恰恰相反。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代人的阅读取向,让深读与静思成为奢侈品?

首先是“数字阅读”的特性使然。阅读本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而“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就是极易将注意力分散。满屏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与此同时,一旦适应了这种虚幻的阅读假象,人们的心态就开始悄然改变,“灯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浮躁与焦虑。这种不假思索的浅阅读,无形中消解着学理逻辑的价值,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君不见,一看标题就开骂者大有人在,“标题党”“键盘侠”争锋,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曾几何时,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肢体萎缩”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光怪陆离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不少反思后,改变也正在发生:实体书店逐渐告别负增长,一些“高颜值”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事实说明,回归“深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加以多措并举、因势利导,全民阅读的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

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秋学期起,北京普通高中新教材的显著变化是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这一举措确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
B.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千余字的文章是其阅读的上限,3分钟阅读已是他们最大的阅读续航。
C.“数字阅读”中满屏的“超链接”将人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专注,一旦适应后,人们就可能会变得浮躁与焦虑,阅读走向浅显化。
D.目前,实体书店经营效益良好,部分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这表明只要举措有力,全民阅读的潜力会被激发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热点新闻事件入手,点出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旨在引导人们回归深度阅读,这为下文的论述做了有力地铺垫。
B.文章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浅阅读替代深读静思的原因,忧虑浅阅读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日渐退化,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以事实证据指出放弃数字阅读回归传统深阅读可能是未来的趋势,继而将回归深阅读上升到阅读品格的高度。
【小题3】结合全文,请概括“读屏时代”回归深度阅读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  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 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
【小题2】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②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 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 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 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
③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 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 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 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④就文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 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
⑤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 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 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可见中国的故事多 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 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 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 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
⑥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 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 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对了。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
C.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
D.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
B.第④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笫①段总写,②③⑤段分写,⑥段总结全文。
D.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
B.《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
C.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D.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

同类题4

阅读《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小题1】选出对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个问题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B.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
C.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而有尊严。
D.思想的本性是伟大的;思想的缺点是卑贱的,愚蠢的。
【小题2】对“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成为天使,是人善良的愿望,但在这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如的邪恶。
B.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是在矛盾的状态中交互呈现出来的。
C.人要好好地思想,要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D.这句话反映的是人的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统一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来自中国民航官网的消息称,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日前已正式实施。这一规范的调整给了更多人报考民航飞行员的机会,也有利于航空公司选拔优秀飞行员。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版民航行业标准《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规范》调整视力要求,主要是考虑到青少年近视率过高。据悉,目前中学生近视率超过80%,而全中国近视人群比例达47%。另外,民航班线的增加也刺激了飞行人才的需求。
(摘编自《近视率太高,民航招飞“降格以求”》)
材料二:
近期,有媒体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中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其中,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而根据北京大学在2015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若无有效的干预,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患病人口将达7亿,高度近视人数将有4000万~5150万。
(摘编白中国新闻网《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
材料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提醒说:“需要强调的是,户外运动等保护性因素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尽量避免用眼过度,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一方面学校应增加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让孩子知道近视的严重危害。
(摘编自人民网《“小眼镜”隐忧何以破除?》)
材料四:
2016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是近视。
“学习压力是一方面,但信息时代,大部分视疲劳患者的病因和看多了电脑、手机有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王延东指出,看电子产品时,由于阅读距离较近,眼肌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可加重近视。喜欢晚上关灯看手机视频、打电子游戏的人,不仅近视度数加深,由于瞳孔处于放大状态,从长远来看,可增加白内障、青光眼等眼底病变的风险。
“青少年尤其不要熬夜打游戏。我们接诊过病例,病人熬夜打游戏,第二天眼睛瞎了。”王延东指出,网络游戏常用密集强烈的蓝光来制造“攻击”效果,而强光、蓝光可造成眼底损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指出,近视的发生与危害都是不可逆的。高度近视容易产生各类眼底病变,造成严重的永久性的视功能损害,可并发各种致盲性眼病,比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近视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近视的可遗传性和家族聚集性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
(摘编自《中国高中生超八成近视户外活动有助预防近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可知,我国新版民航招飞体检规范放宽了视力要求,原因是民航飞行员需求增加和青少年视力状况变化。
B.由材料二可知,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榜首,而且未来几年近视患病人数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的图表显示,该市属小学2017年视力健康问题新发率超过30%,而且高年级女生新发率远远高于男生。
D.结合材料三可知,该校学生视力健康问题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重的态势,反映了学生学习压力逐步加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如果能科学、健康用眼,避免过度用眼,会降低我们近视的概率。
B.中国近视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主要因为学校对健康用眼的宣传教育不够重视。
C.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付晶认为,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对视力健康的保护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办法。
D.网络游戏中“攻击”的效果常常是用密集强烈的蓝光制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对视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近视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