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生献给棋道
百岁吴清源羽化归仙,棋界永恒的传奇翩然离去。
1914年出生于中国的吴清源,是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从棋手成绩讲,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从围棋贡献上说,吴清源打破传统边角束缚,强调效率与速度的“新布局”,开创了绵延至今的现代围棋,并在晚年提倡“21世纪围棋”,一生走在创新前沿;从棋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吴清源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融入博大精深的棋道,实现围棋的国际融合,提升了棋手的内外之境,并毕生践行不辍。
吴清源先生开辟了围棋技术的新天地,打造了围棋发展的一段新历程,他本人更在20世纪变乱的世界格局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吴清源热爱围棋,终生不渝,可谓献身于棋道。他在围棋之外获得的声名为古今所有棋手所难及,但他无有他念,俗世纷扰了无挂碍,围棋是他长寿的唯一秘钥,也是他赖以栖身的唯一桃源。
吴清源先生的足迹走过百年,那拈起了世间无数颗棋子的手,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对过弈,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下过棋,战后数任喜欢围棋的日本首相与之有过棋缘,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陈毅也多次希望能够与他见面交流。而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用这智慧之手在棋盘上挥洒创造,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于全日本社会的舆论重压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吴先生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
吴清源先生发扬棋道,提携后辈,不遗余力。林海峰、芮乃伟被他收为弟子,均活跃于棋坛一线几十年。赵治勋说:“正因为吴老师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我。”武宫正树说:“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1984年宣布引退的吴清源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担任世界大赛应氏杯总裁判长,亲临现场研棋直至九十五岁。2014年2月,即将年满百岁的他还亲自出席日本棋圣战决赛现场,并预言中最后的胜负结果。
在吴清源之前,围棋界从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他的高度。无论围棋成就,还是生命长度。吴先生亲眼见证了百年时代的变迁,亲手推动了百年围棋的革新昌盛。2014年,中日棋界为吴先生举办的百岁寿诞庆贺仪式盛大隆重,能够拥有此等荣誉的围棋棋士,天下仅吴清源一人而已。
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因过度衰老而平静离世,终年一百岁。人间痛失传奇,但吴先生那为围棋而跳动的精魂却永不会从这世上消失。
他曾说:“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追求围棋之道,吴先生早已看透生死。他的离世只是一位期颐寿者的尘世句点,世界上永不消失的围棋落子之声,将是对吴清源的最好追念。
(相关链接)
①吴清源(1914—2014)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1961年,他不幸遭遇车祸,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晚年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他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摘自网络)
②“碰到苦恼的事情、感受到周围压力的时候,吴老师会背诵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老师喜欢一句话:‘暗然而日章。’这句话出自《中庸》,讲述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
(江铸久回忆吴清源)
③围棋是胜负的世界,善胜负者,日本人称之为“胜负师”。胜负师常有,但没世而名不称者居多。吴先生在五十年代前后,对日本一流高手作个别十局比赛,将之全部降级。专就成绩而言,足够资格称得上第一流的胜负师。但在吴先生棋的世界中,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的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摘自沈君山《天才的棋谱》)
【小题1】下列不属于吴清源能对围棋界做出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的原因的一项是
A.吴清源热爱围棋,专心不渝。
B.他在围棋技艺方面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挑战高手,有创新的智慧。
C.他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融入棋道。
D.他深信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吴清源成为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成绩傲人骄世,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
B.在作者看来,吴清源长寿的唯一秘诀是献身于棋道;而围棋对吴清源而言,也是他在纷乱的世上栖息身心的理想之境。
C.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而围棋是胜负的世界,所以他为取胜,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
D.吴清源于1984年宣布引退。他知机而急流勇退,可谓是一个智者。而退隐后的他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
【小题3】对吴清源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献身棋道,超越世俗;有人却因为他曾入日本国籍而认为他道德上有瑕疵。对“对围棋的技与道的追求是不是超越国家、种族的”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9 12: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
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的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及国际合作办公室等部门都可能产生关系,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时,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不会脱离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方向,只会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
材料二:摆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前的,是退役军人抛来的无数问题。据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安置政策的落实问题、身份认定问题、优抚标准问题、生活特殊困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还有些退役军人为新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新部门的工作表示支持和关心。
目前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主要涉及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军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各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它们对退役军人及家属在医疗、供养、保健、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但部分法律存在立法时间较早、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针对性也有所欠缺。李卫海表示,退役军人工作涉及的环节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作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基本法。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情况和彼时制定法规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很大不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包括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引进优质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创业,同时可以引进创业保险,一旦退役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有保险兜底。”
材料三: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又有重要举措。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是贯彻中央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省、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全面建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成立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退役军人安置问题。
B.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关涉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等。
C.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以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D.既要给退役军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要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役军人事务部整合了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专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类事项而设。
B.目前关于退役军人事务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己满足不了退役军人现实需求。
C.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
D.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已着力展开,未来会制定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保障法的。
【小题3】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失之间
人生,困扰我们最多的,无非就是得失这两个字。一切纷争、烦恼、迷茫的根源,也是这两个字。常言说,“得失之间,必有因果”。只要我们懂得了得失的原因,自然就明白了取舍之道,然后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春天,艳阳回归,春风拂面。树木生出了新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得;后来,秋风萧瑟,百叶凋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失。如果没有老叶的凋零,春天也不会有新叶的萌生,毕竟一个芽眼长不出来两片树叶。有了新叶的萌生,就有了新叶老、老叶落。这是天道,自然循环,不是人力可以违背的。所以说,得失只是循环上的点不断交替,无休无止。用句佛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有得就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成功与否,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了。如果你站在失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得。如果你站在得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失。
树叶与树木的相守,是得,是拥有,也是缘分。同样,树叶与树木的离分,就是失,就是缘尽。而等待落叶的是厚土的拥抱,是另一个缘分的生起。如此,缘生缘灭,缘灭缘生,永无休止。你有所得,是缘生;你有所失,是缘灭。人虽然有两只手,但也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你选择了美食,那健美的身材会离你而去;你选择了事业就不能更多地去体会家的温暖……如此这般,没有谁能挣争脱有得必有失的宿命!
宇宙生了万物,万物自然是平等的。没有轻重,没有尊卑。大家同在生态循环之中,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天晴时爬山,涉水,看日出;天阴时煮茶,听琴,话桑麻。不去计较秋天的风冷、冬天的夜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来的时候,两手空空地来;人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地去。人所拥有的,只在一时,如何会有永恒。牵手之后,必定是放手;相聚过后,必定是别离。看明白的,顺其自然,从容淡定;看不透的,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人生追求的,应该是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更多的占有。面对山的时候看山,面对水的时候看水,只要有好的心境,一切皆是美丽的风景。尽心,尽力,不去追求错误的东西。随心,随缘,会放手才会有快乐的一生。
人生会有无数次选择,不去选择不现实的,也不去强求自己。那就不会有太多失落,就不会有太多抱怨。人虽然最终不会拥有什么,但可以使过程更顺己意。我们可以追求美丽的刹那,切不可去追求美丽的永恒。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上,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去享受红尘中的寂静,感受花红柳绿的精彩。
如果注定最终会两手空空,甚至连身后的那抔黄土最后也不属于我们。如果这是所有人逃不掉的结局,那么我们何苦去悲伤,何苦去痴缠,何苦为得不到去执着!懂取舍,知进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它不能使我们无敌,但可以使我们明理,可以使我们遇事从容优雅。它不能使我们没烦恼,但可以使我们把烦恼放下。
今天拥有的,明天会变化,最后会失去。虽然道理是这样,却不必刻意地用道理去验证生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有缘分的人相聚在同一个故事里。投桃报李,坦荡宽容,不为别的,只为在离去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清晰的背影。人生必定会有追求,得到了,犹可喜;得不到,不必悲。
亚历山大死前曾这样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双手放在棺外,让世人看看,即使是像我这样伟大的人,死后也是两手空空。”我们不妨想一想,人这一生是因为两手空空才会拥有更多呢?还是拥有的再多最后也只是两手空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得失如新芽生、老叶落,似秋叶别枝拥抱土地,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人生哲理。
B.作者认为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不同,看待得失的心态和结果也就不同,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
C.人生必定会有追求,但是更应该重视追求精神的愉悦,因为物质上的占有远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更能给人带来快乐。
D.全文紧紧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构思,思维客观,笔触冷静,如行云流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给人以深刻启迪。
【小题2】在得与失的思考中,作者悟出了哪些取舍之道?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节选自《中国的“士”与“士文化”》,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是古代历史上一类特殊群体,其不以官职、财富论成败,懂进退,知取舍,既可拜将封相,也能遨游山野,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士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其结晶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C.古代的“士”多指读书人,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即不当官,不掌权。延续至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D.“志在天下”是士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其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尊崇气节,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
B.文章围绕“士”展开,阐释了“士”阶层的内涵及表现,阐明了“士”的本质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论述了“士文化”的影响。
C.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富有人性和理性及高度的智慧。
D.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雄风不衰,成为民族特有的“国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中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表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
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2018年4月3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留住人才。
C.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D.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利于养幼,又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要留住人,关键在于要有温度: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
C.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各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恋

王本道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种类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间,留下了不少锦绣华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在这些叩开人们心扉的花儿中,也有看似开不出彩的芦花。

在许多人看来,芦花算不上是花。它没有浓郁的香气、夺目的色衫、巧笑倩兮的容颜,然而,2500年前的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

我的芦花情结,始于30多年前。也是一个暮秋的早晨,我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秘。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我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枚芦花款款飘进来,素雅晶莹,让我想起唐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芦苇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乡哈尔滨时,上世纪60年代末在辽南山区插队时,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我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让我眼界大开。

后来,我在盘锦安家落户,得知盘锦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120多万亩。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点染着辽东湾大地。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而后,在飒飒秋风的吹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

在盘锦的这些年里,我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与芦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带着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 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如此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头的芦花,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纷纷效仿,前来盘锦采芦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

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上世纪50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形式直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一对小夫妻分居两地,有一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一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原来,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恰好有片芦荡,于是抽空采来芦花,积少成多,做成了一个枕头。年轻的妻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来。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芦花》成为盘锦的市歌传唱开来。新的时代,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愿它将这些绵绵情思传播四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一组排比词语,列举了众多令人心仪的花儿,与平凡的芦花形成对比,突出了芦花与众不同的魅力。
B.文章两处引用《蒹葭》,一处是原诗,一处是译诗,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的喜爱之情。
C.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用“带着”“穿行”“剪下”“插进”“摆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采摘芦花的过程。
D.全文以“芦花”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芦花的不解情缘,文中还穿插了小伙子给妻子送芦花枕的故事,使文章摇曳多姿。
【小题2】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