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重达5吨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催化剂”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小题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小题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09 09:4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中国建筑,大家第一印象是古代建筑,而对近现代建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断层,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就像一直在追寻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我们也一直都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所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通过《红楼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中国传统住宅是儒教“礼”的产物,讲究“方正”遵循着儒家空间思想。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和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荣宁府第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传统住宅讲究等级,荣宁二府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因而在外观上显得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这些特点几乎是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中国现代建筑在某些方面也沿袭了这些特点。荣宁二府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私密性,这与儒家思想的宗旨有关,儒家思想旨在塑造一个典范:君子,而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就没有必要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导人“依礼举止”,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这与现代住宅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现代住宅没有沿袭这一理念。对于内部而言,荣宁二府内部的空间布局依循着封建礼法,整个居住空间的基调充斥着位序感,二府第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整个府第由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又是由几个房围绕一个庭院而成,其中充斥着主次、上下的关系。府第的内外关系是通过门来实现的,由大门、仪门、内外厅、暖阁,而入三门、正房、后院、花园,三门形成了明显的男女内外之别。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与传统住宅相对应,园林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的空间思想。相对传统住宅而言,园林是艺术的,大观园正体现着这一特点。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由多种建筑组合而成,诸如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等等,每个建筑单元之间又以山石、流水、花草等连接,充分地展现了“曲径通幽”之美。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着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其间又放置山石、开凿河流,建筑就是隐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满灵气。相对于荣宁府第而言,大观园具有私密性,因为大观园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这是荣宁二府所不具有的。大观园体现出来的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是中国园林的共性,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大观园大量移入自然之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体现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贾宝玉和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脱离世俗的束缚,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这正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近百年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这直接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断层,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停留在中国古代建筑。
B.《红楼梦》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C.中国传统住宅是我国儒教“礼”的产物,遵循儒家空间思想,讲究“方正”;而与传统住宅相对应,中国园林则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空间思想。
D.中国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以及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
【小题2】下列关于荣宁二府建筑布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宁二府在外观上呈现出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的特点,是因为二府是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
B.荣宁府第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其建筑布局的很多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但荣宁二府的这些建筑布局特点并未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建筑中。
C.儒家不主张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门帘、屏风等暗示来引导人“依礼举止”,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
D.荣宁二府内部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院落布局体现着主次、上下关系,依循着封建礼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具有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大观园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B.与荣宁二府的设计旨趣不同,大观园的营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荣宁二府不具备的私密性。
C.《红楼梦》中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缩影,对《红楼梦》中建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我们自己建筑的发展道路。
D.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这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l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10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这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英国和美国,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访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霍金21岁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B.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C.霍金的演讲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但主要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宇宙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D.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E.霍金在名为《公众的科学观》的演讲中认为,当下的首要问题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对此我们可以从改善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拓宽科普渠道入手。
【小题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关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滂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桌子正中央是一大盘土豆。我凑到饭桌边,仿佛还没有吃就已经感到满足。尤其是,这样自己极中意的、怎么吃都好吃、怎么吃都吃不厌的食物,这样圆滚滚、笨嘟嘟,甚至可说丑兮兮,但又热乎乎的土豆。
很难想象,有三十年,我是个绝对不吃土豆的人。
那时我有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误区:以为吃了土豆、红薯这类外形圆头圆脑、看上去憨厚笨拙的食物,自己也会变得这样肥圆不堪。我总觉得土豆、红薯,都是那些膀阔腰圆的人才吃的。或者反过来说,是吃了土豆、红薯,他们变成了膀阔腰圆的人。
于是我总是偏爱甜食与水果。它们散发出的甜美、浓香,像一层又一层面膜,覆盖在我的感觉之上;它们以一种味道遮蔽了其他真实之味。
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无论是口味还是心灵都有些褊狭的人。一个明明很笨拙却又极度害怕笨拙的人。也许所有人的青春,都有过这样与甜食、水果为伴的时期吧。
2003年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对面的他说,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
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正是在这画册里的中间某页,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细节,我若有任何绘画天赋定当临摹一千次。
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
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一家之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许是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
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他也懒得去洗洗。他凝望着他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骨突着,你知道,那样的手是可以把食物或茶壶抓得很牢的,也可以把生活抓得很牢的。他们的鼻翼也很宽,鼻孔粗大,他们的呼吸,一定是粗重的。劳动,改造一切。包括他们的呼吸。
在我看来,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还有笨拙的一壶茶,是一个农民之家全部的笨拙不堪的生活。
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证明了我的看法。
据说提奥一见到这画,就鼓动哥哥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是凡˙高回信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某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如何在某一天突然引起我们的注意,实在是有各种契机的。就比如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多年前的画作引领,重新进入我始终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
我开始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或单独吃,或搭配其他食物吃;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土豆那满满的淀粉里,还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我也开始关心跟土豆有关的一切。我最喜欢探究的是土豆的成长。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打情骂俏着,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秋,它们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命中注定它们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黑暗里沉默与积蓄。它们从土地里出来的那天,就是它完全成熟的日子。土豆可以露天存放几乎整整一个季节。它的构成分子,该是有多牢固啊。
每一次,听了这些,我总是外表平静,内心却热血沸腾地想,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种植至少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与人们的菜篮中笨拙地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有时在灯下吃着土豆,会想起火车上偶遇的那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中对土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哪些原因让“我”爱上土豆?
【小题3】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小题4】揣摩最后一段的含义,并结合文中作者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