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7 06:3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5分)
【小题3】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她们有自私的一面。
E.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 “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A.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很辛苦。
B.“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活状态。
C.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D.包身工们蓬头赤脚地冲下楼,是为了争抢自来水龙头,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她们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写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赠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 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小题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
【小题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7月3日电  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今天宣称,该校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旨在提高水果质量的研究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可以有效阻止动物和人类癌细胞扩散的蛋白质,为研制无任何副作用的抗癌药物开辟了新的途径。
希伯来大学农学院的欧代德·寿赛约夫教授等研究人员所取得最新研究成果,是基于对一种名为肌动蛋白结合体(actibind)来改进水果质量的研究。在生物和食品技术的应用领域,会经常使用肌动蛋白结合体,它产生于黑曲霉。在植物中,肌动蛋白结合体约束着肌动蛋白的活动,而后者是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肌动蛋白结合体还干扰着植物的花粉管,阻止细胞成长。
研究人员在研究肌动蛋白结合体与改良桃和油桃品种关系的实验中发现,肌动蛋白结合体也能约束人体和动物移动细胞(如肿瘤中负责新血管形成的细胞等)中的肌动蛋白。 通过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肌动蛋白结合体可以终结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进行转移的能力。研究还发现,肌动蛋白结合体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害,因此,极大地排除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研究人员通过对提取获得的人类结肠癌、乳腺癌和黑素瘤等细胞进行试验发现,如果增加肌动蛋白结合体,就能够降低这些癌细胞形成肿瘤组织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动物试验发现,肌动蛋白结合体的增加,能够制约因结肠癌细胞产生的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的形成。
在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时,科学家在6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像肌动蛋白结合体一样,位于被编码为RNaseT2的基因上的人类蛋白质。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的RNaseT2蛋白质,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癌作用。研究人员说,对真菌肌动蛋白结合体和人类RNaseT2的研究,为一线抗癌新药的研制打下了基础。这一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商业界的极大关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肌动蛋白结合体”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植物中,肌动蛋白结合体约束着肌动蛋白的活动,它是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肌动蛋白结合体还干扰着植物的花粉管,阻止细胞成长。
B.肌动蛋白结合体也能约束人体和动物移动细胞(如肿瘤中负责新血管形成的细胞等)中的肌动蛋白。
C.通过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肌动蛋白结合体可以终结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进行转移的能力。
D.研究人员通过对提取获得的人类结肠癌、乳腺癌和黑素瘤等细胞进行试验发现,如果增加肌动蛋白结合体,就能够降低这些癌细胞形成肿瘤组织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动物试验发现,肌动蛋白结合体的增加,能够制约因结肠癌细胞产生的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的形成。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类蛋白质”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人类蛋白质”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在一系列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在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发现的。
B.在6号染色体上发现的位于被编码为RNaseT2的基因上的人类蛋白质,就是肌动蛋白结合体。
C.RNaseT2蛋白质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癌作用。
D.对真菌肌动蛋白结合体和人类RNaseT2的研究,为一线抗癌新药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可以有效阻止动物和人类癌细胞扩散的蛋白质”,是在一项旨在提高水果质量的研究实验中,意外被发现的。
B.肌动蛋白结合体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害,因此,完全排除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C.癌魔退出历史舞台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临了。
D.以色列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商业界的极大关注。

同类题5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小题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小题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
【小题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