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井、古树、黄氏宗祠……清晨,鸟儿清脆的鸣叫唤醒了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下辖的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愜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 “石雕一条街” “民宿旅店” “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链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有删改〉
材料二 :
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 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也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一一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平均每个月会到乡村地区旅游一次,且主要就是为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
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占领“小长假”的旅游市场,以2016年国庆节为例,小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选择乡村游的游客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牝。
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十”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的增长与乡村旅游投资升温密不可分。
B.参加乡村旅游的主体是青壮年群体,可见青壮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他们的压力较大。
C.“寻找乡村美食”是一部分人去乡村旅游的目的,力乍村发展农家餐饮业的做法迎合了市场需求。
D.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占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报道了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材料二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发展的原因,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
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力乍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C.力乍村让游客体验包綜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大批游客,可见乡村旅游要兴盛就要保有乡村特色不变。
D.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有力地解决了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E. 材料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力乍村的做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材料二用准确的数据呈现了乡村旅游的诸多方面。
【小题3】乡村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1 10: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陈丹燕

①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②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的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好像是一个在沉思着什么的人,其实我没有思想,也不再了解思想的疼痛。我站得高高的,边上就是在古代战争中留下来的城堡。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变成了孤儿的拉斐尔正在度过一条蓝色的小湖,他要到罗马去画画,他忧郁地看着托斯卡纳美丽的坡地,这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故乡。而在一个阳台上,达芬奇正在给蒙娜丽莎画着肖像,她微微笑着,是那种内心细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而挡在面前的微笑,没有这种心思的人,会觉得那种笑很神秘的。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从翡冷翠老城里的一扇木门里走出来,他的脸带着受苦的样子,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可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福的。而在圣马可修道院里,安波切利在墙上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报喜。我终于有机会看看我喜欢的画家。虽然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可我终于是看到他们了。

③我长在山坡上,天天晒太阳,鸟在我头上叫,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的一生只要好好地站在那里就行了。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我希望在我无尽的生生世世里,有一世是这样一棵可以放任自己,甚至对自己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柏树。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爱树的人要是一定要把我挖回家,我就死在他家的院子里,让他内疚。要是没有人打扰,我就一辈子在自己熟悉的山坡上,边上每一棵橄榄树都是世交,从来也没有迁徒时的凄惶。要是风轻轻地吹过的话,我弯了自己的树梢,路过这里的但丁看到了,把我风里好看的样子写在他的书里。几百年都过去了,人们到但丁在托斯卡纳的故居去参观,还能听到一个柔和的男声,用优美的意大利语,朗诵着这个片段。

④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没有感情,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那是古老的驿道,还是美第奇家族为了征服整个托斯卡纳而修的。我看到_________急急地骑着马经过,回到阿拉维去接他的 ,去奔赴一个悲剧。可是我不会感到伤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短短的一分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了书,画成了画。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单人床上看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看到了一棵长长的柏树在路上。她指着画上的树,对她的妈妈说:“它看上去真的伤心啊。”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一棵树是没有心的。

⑤做托斯卡纳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一生一世,面对的只是在阳光里宛如流蜜的绿色大地,这是多么好的来世。可是人到底有来世吗?

——选自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注:①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首府翡冷翠,今译为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小题1】模仿下列句子造句:
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小题2】简析文章第②段引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波切利等人物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4】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文学人物名。
【小题5】简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表达“我”看了那幅画的感受,因为“我”已成为一棵没有思想的树,所以看到喜欢的画也无动于衷。
B.第②段中“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实际上是在赞叹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以至于他之后的几代画家都不能超越他。
C.第③段结尾描写人们到但丁故居参观的场面,目的在于表现但丁作品流传的久远,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题目“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表达了作者对托斯卡纳的热爱,托斯卡纳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作者。她只想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E.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现实的描摹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语意隽永,意味深长。
F.作者是女性作家,语言细腻柔和,在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群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札,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

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刊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也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分析到文身是百越的古俗,并引用《墨子·公孟》的文字表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是“以治其国”。
B.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证明了“文身”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C.文章以并列的方式论述了“剪发文身”与其他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D.引用论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章通篇都是各种例子,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越王还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他们都希望通过礼仪定式和礼制规范划分人们的等级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梦想。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D.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是因为“文”已经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2012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在2012年新年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    ,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

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

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落到地球,它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原子弹,恐龙可能就因此彻底灭绝。有人说,谁知道哪一天这样的景象又会重现?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真空坍缩”,认为某种状态下世界瞬间就会完全消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35亿年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新的忧患的另一个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是理解宇宙和生命,越能体会到世界是何等复杂和不可控。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末日幻想,本身就是技术的衍生品。比如现在纳米研究非常火热,上世纪有一位叫埃里克•德雷克斯勒的科学家认为,将来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微型机器人,它能轻易地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这种小到无形的纳米机器人,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至于生物工程的其他争论:流行病毒、基因操控,是否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在信息畅通、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的文明阶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当科学介入了哲学思考,哲学和宗教还有安慰人的余地,但是科学却“很真相很犀利”。于是,科学一方面向我们除魅辟谣,让我们知道雷电不是神仙做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

⑥颜丹韵:“2012预言”也许只是创作噱头,但是全球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集体担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态度,正在产生某些积极的转变?

⑦严锋:现代人对世界的危险感,远比古人敏锐。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时刻面临着生活的创伤感、失控感。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觉得时刻处于一种快崩溃的状态,失望大于希望,这种现代性的 “崩溃感”激发了人们对 “末日”作品的共鸣。年轻一代对生活的不确定、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 “末世感”。进一步说,灾难意识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之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古代 “杞人”的价值或许一直被低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 “末日恐惧”一直被回避、被压抑。西方文明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探讨死亡,由此体验生命、开拓生命的起源。

⑧“末日热”一种是物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是现代人焦躁不安的投射。固然,末日想象的文化作品看多了,大众的兴趣有点“少年强说愁滋味”。但是把事情想得很可怕,也是生物的一种自我激活、自我反省。探讨末日,是为了抓住当下,激活生命的本能和警觉,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
A.人类文明是否真的会毁于一旦?B.“世界末日”是否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C.地球是否会有毁灭的一天?D.地球是否真的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小题2】文中“古老的恐惧”可以概括为
【小题3】文章第五段认为“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理由是     
【小题4】文章第六段记者发问的目的是( )
A.意在强调2012年的末日预言纯属虚构,人们无需担心。
B.意在指出人们对末世的担忧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C.意在探寻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存有末世忧虑这一现象中的积极因素。
D.意在询问采访对象对如何排解当今人们的末世忧虑有哪些积极的建议。
【小题5】文章认为“末日热”产生的原因是     
【小题6】文艺作品中对“末日”假设了多种可能,有自然的灾难,外星生物的入侵,还有高科技战争引发的毁灭等……试举一例,对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的观点进行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中央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了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进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和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群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才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高罗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看 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

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

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粲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列兵当初只是期望看到真正的山而报名去了山里守弹药库,却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渐渐心生惶恐之感。
B.班长觉察了到了列兵的心理变化却不动声色,而是让列兵看山,啥时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啥时就是山里的兵了。
C.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用词贴切又富于变化,如表现列兵先是“愣愣地”望着,然后心里就“毛燥起来”继而感到“茫然”,后又“讶异地”看着。
D.小说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让略为枯燥的军营生活顿时笼罩在一片神奇朦胧般的意境中。
E.小说最后写“中士”退伍前与战友们看山,突然“展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满脸绯红……,这一连串描写表现出了“中士”看出山峰“味道”后的激动与忘情。
【小题2】小说以“看山”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军旅生活的叙写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4】列兵在军营生活三年,三年看山,在他的眼中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