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看 山

苏学文

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暑。

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

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

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来。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

股痒痒的。

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

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

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有?”

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

班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

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味道来?”

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

“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

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

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

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

列兵说:“不想。”

“是想对象了吧?”

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

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

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

“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

“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

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灿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

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

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

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就问:“班长,怎么啦?”

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

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

中士粲然一笑:“再看看。”

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

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列兵当初只是期望看到真正的山而报名去了山里守弹药库,却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渐渐心生惶恐之感。
B.班长觉察了到了列兵的心理变化却不动声色,而是让列兵看山,啥时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啥时就是山里的兵了。
C.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用词贴切又富于变化,如表现列兵先是“愣愣地”望着,然后心里就“毛燥起来”继而感到“茫然”,后又“讶异地”看着。
D.小说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让略为枯燥的军营生活顿时笼罩在一片神奇朦胧般的意境中。
E.小说最后写“中士”退伍前与战友们看山,突然“展开双臂”,“诗人般地‘啊’了一声”、“满脸绯红……,这一连串描写表现出了“中士”看出山峰“味道”后的激动与忘情。
【小题2】小说以“看山”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对军旅生活的叙写颇具特点,请简要赏析。
【小题4】列兵在军营生活三年,三年看山,在他的眼中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6:5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构,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他的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的,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唯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第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华之‘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与其他动物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B.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人们努力修为成为君子,甚至成贤成圣,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
C.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生礼仪,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D.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礼才能拯救人的灵魂。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的一项是
A.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B.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所在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
C.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
D.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梁启超认为东西文化的关键区别是“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钱穆赞同梁启超的观点,认为礼治是东西文化的核心。
B.礼可以区别文明与野蛮。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与 “非礼”的斗争。
C.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异,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
D.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天意即民意,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泛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延伸到三次元的世界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认识、接受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小题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长篇小说的边缘化
沈敏特
进入新世纪,评论界的基本共识是:数量上有“井喷”之势,质量上大面积滑坡,长篇小说进一步边缘化。   
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复杂。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很“火”,原因是给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中的读者带来了新信息、新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推动力。但其中多是政治原因,文学的本体并没引起充分关注。如今,可以传播新信息、新观念的媒体纷至沓来,在传播的覆盖率和快速度上远远超过了纸本的文学。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从各种媒介看,文学不占优势。 再加上一种非规范的市场经济,以强大的物质诱惑催生着人们的“暴富欲”,由此而来的贫富差距又使太多的人陷入谋生的紧张中。一种浮躁的、低道德的、低人文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泛漫开来,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接受方式。广大的人群不可能沉下心来进行纸本的阅读,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作家也有生存之虞,为了适应这种现实,相当一部分作家走上了媚俗之路。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媚俗恰是文学本体的丧失。
本体,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丧失了本体,也就丧失了它的价值,丧失了它发展的空间,长篇小说亦是如此。就我个人的偏见,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不能失去这个本体。
长篇小说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透视人的心灵,从而最深刻、最全面地展示人的命运。哪一种艺术品种可以直接透视和描述人的心灵状态和历程?只有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
我们知道,只有语言文字,才能保存和表达人类最精密的思维活动,才能承载和显示人类最细腻的感情变化,提供人类最高级的审美方式。语言文字不直接提供图景、人像、声音,它要通过阅读,融入读者自身的经历、感受、思索、联想,转化为读者自己创造的图景、人像、声音,延伸出读者相同而又各自不完全相同的感情的波澜、人生的感悟、思维的成果。这是一个美妙、丰富的审美大餐,在这样高级的审美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骄傲和自豪。一部小说能不能坚持文学的本体性,必须看语言是否具有调动读者在阅读中进入再创造状态的张力。长篇小说在发挥语言文字应有的审美功能上无与伦比,它的高贵就在于充分使用了没有可以替代的人类最高级的传播手段——语言文字。
无论中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一个人类迫切的共同的任务: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规划。“娱乐至死”正在被反思和理智替代,这种趋势反映在文化消费领域中,就是高贵的审美需求的苏醒。愈来愈多的人对过度娱乐化的痴迷逐渐厌倦,开始意识到通俗和低俗、喜剧和搞笑、幽默和无厘头的区别。换句话说,用大白话说,愈来愈多的人需要多一些经得起回味、咀嚼、思索,能在孤独中品味、反思一切,包括品味、反思自己的高贵的文化享受。   
新的需要开拓着长篇小说重生的新空间,我们听到了长篇小说走出边缘化的鼓声。虽是隐隐约约,但我想,只要世界在进步,文化在更新,这鼓声会响亮、会清晰。
【小题1】试简述长篇小说边缘化的原因。
【小题2】文章说,“高贵应该是长篇小说不可替代的特性”,请根据文意指出长篇小说的高贵本体是什么。
【小题3】作者在文末表达了对长篇小说重生的信心,他的依据何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意 境
吕玉华
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境、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术语“意境”的审美包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